等待一棵無花果樹 ◎#黃遠雄
可能有過那麼匆匆一瞥
彼此不曾相識而擦肩
錯過,我渴望有人
最終挺身而出
攜帶我靦腆的慾望
去瞻仰心儀已久
一顆
無需開花
卻能果實纍纍的
神奇樹
繼續在內心茁壯一棵
面貌模糊但生機勃勃的無花果樹
繼續向外界鼓噪
繼續等待
在未遇見熟透的機緣
具體蒞臨之前
很多時候
我常幻想
卻遲遲、沒有
付諸行動
--
◎詩人簡介
黃遠雄,1950年生於吉蘭丹首府哥打峇魯。
曾任香煙推銷員、鐵工、土地測量師、土木工程經理、建築承包商。
著有詩集《致時間書》(1996,十方)、《等待一顆無花果樹》(2007,南方學院)。作品收入《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1(2000年,臺北萬卷樓)、《馬華文學大系》[1965年-1980年]〔散文1〕(2004年,大馬作協)、《馬華文學大系》[1965年-1980年]〔詩1〕(2004年,大馬作協)、《馬華文學大系》[1980年-1996年]〔詩2〕(2004年,大馬作協)、《馬華新詩史讀本》(2010年,臺北萬卷樓)、《中國新詩百年大典》(2013年,中國長江文藝)等等。
(截自【有人部落】:http://goo.gl/H0hPTB)
--
美術設計:小葵
攝影提供:小葵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人是一隻理性的動物。常常選擇抑制自己的慾望,卻期盼身邊的人,哪怕是路人,為自己『瞻仰』、『挺身而出』。或許,我們正在等待的是一個時機、機緣。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人在等待過程中的掙扎,以『果實』為其抽象的具體描述了人的思考。人,最大的期盼,不外乎是中大樂透,這就像是在等待一棵無花果樹——不需要經過養分的吸收與轉化,即可得到開花所結的果實——『繼續向外界鼓噪/繼續等待』,直到來臨的那一天。只是,何時才能得到呢?沒人曉得。唯有持續地不斷等待。
弔詭的是,詩的末端亦寫出了『很多時候/我常幻想/卻遲遲、沒有/付諸行動』。其實,詩中的(我)也知道:自己只停留在空想,而並未付諸行動。不過,這不正是書寫了現代許多人內心的心聲嗎?我們都知道,有些東西落在幻想,它也只能是個想像;當需要實際行動的時候,反而退縮地等待、再等待。哪天,或許奇蹟便會降臨。
簡單來說,等待一顆無花果樹,其實是大家的白日夢。更多時候,它其實是在調侃我們日常生活的勞心勞力——付出一分,只得一分的事實。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6/20150619.html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北市萬華區的「南機場13號基地」都更案,規劃近8年,卻在昨天北市府都審會議,有建築師脫口說出,「當地居民非高級人才,占用騎樓,建置騎樓沒有意義」,引起歧視爭議。今天建築師出面道歉,並解釋此處基地較為狹窄,如果為了設置騎樓再讓建物退縮,會影響容積使用。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
建築 退縮地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北市萬華區的「南機場13號基地」都更案,規劃近8年,卻在昨天北市府都審會議,有建築師脫口說出,「當地居民非高級人才,占用騎樓,建置騎樓沒有意義」,引起歧視爭議。今天建築師出面道歉,並解釋此處基地較為狹窄,如果為了設置騎樓再讓建物退縮,會影響容積使用。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2052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建築 退縮地 在 張秀華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針對湖子內地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要點中,
與代理處長探討不合理之處:
第12條第2項:建築基地面臨多條道路,個面皆需退縮
不合理:該基地條件為角地,且本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明定「建築空地如屬角地且兩面道路寬度不一時,應以較寬道路為退縮面,兩面道路寬度相同,則依退縮。」,劉厝地區細部計畫也有依照上項規定放寬,建議比照放寬。
第16條:本計畫區內建築基地之退縮建築空間不得開挖地下室。
影響地下室停車空間問題,建議放寬地下室面積之開挖,藉以解決都市交通停車問題。
不合理的規定造成建築成本的增加,最後都會累加至消費者身上,導致房價高漲,相信這不是市府樂見的,建議市府盡速招開會議修正。
另外針對e-bike,綠豆嘉義人網友反應,
煞車線、輪框生鏽、馬達漏油車況相當不佳,
甚至接到廠商電話問安全帽遺失、車輛損壞等問題,
要求市府做好把關工作,若不肯改進應解約,
不要破壞嘉義市的觀光形象

建築 退縮地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陳其邁持續監督內政部回應民眾對住宅問題期待】
此次老屋買賣要附健檢報告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是內政部的警惕和教訓。任何政策都需要完整配套,我了解部長次長都在學界服務良久,但坐上官員位置,就應更貼近民眾生活、了解民意,對現有房屋狀況、地方所面臨業務問題,都應全盤了解再說明。
像高雄鹽埕區有許多老舊住宅,按照現有都市計畫相關規定,30年以上有安全疑慮;但重建之後,面臨建蔽率將退縮、容積減少等問題,造成原屋住戶重建意願不高。
因此,房屋老舊問題,檢出後政府應有相關配套,協助民眾補強建築物結構、修改法規容積建蔽率、甚至改建等,負起責任修繕,才不至於讓好意成為擾民。尤其老屋健檢的財務分配、預算問題,經費編在何處?今年編多少?我幫內政部試算,假若三四百萬戶老屋,一棟八千,初評就需三百億,複評一百億,如何籌措來源是內政部應盡快思考的問題。
提到財務問題,我也盼內政部盡快將新的社會住宅財務試算,包括籌措、土地來源、自償率、出租率等,送交委員會。若以五分之一自籌、五分之四租金為經費來源,列為收入並支應興建預算,那麼中央政府應列的五分之一預算,一年五十億,目前編在哪?
無論是房屋健檢、或是社會住宅,都是和民眾息息相關之事,我會監督內政部以更完整的配套、更負責的態度去回應全民期待,早日落實居住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