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在談的「「恆彈性替代模式」(Constant Elasticity Substitution)」就是我反覆批評的「總體經濟學鬼扯」。
該理論透過某公式利用以下五個彈性係數試圖分析貿易戰提昇關稅部分由誰負擔:
某進口產品藉由其他國家產品之替代性 (s)。
某產品藉由國內生產品之替代性 (k)
某商品藉由完全不同產品之替代性 (n)。
關稅由「生產者」(supplier ),還是「使用者」(consumer)所付出 (w)。這裡的「使用者」是廣義的,包括消費個體以及企業。
姑且不論企業生產的產品最終都是由終端消費者買單,因此把使用者定義為消費者+企業有重複計算之嫌。
其中s、n、k三者根本不可能從真實世界探得。
此三替代性本身都應該與市價、實際替代效用成本以及其他侷限條件有相關性。這也是說,這三個係數不僅不是常數,還暗暗假設忽略許多重要侷限條件。若要一一探清,則此理論必然成為適用範圍極為狹隘的「特殊理論」。
尤其未指定任何特定產品、特定產業的前提下,這三個係數除了瞎掰還是瞎掰。(事實上我認為就算指明了,依然存在高度鬼扯成分)
換言之,這種理論根本就是在用看不見、無從驗證的東西在玩數學遊戲,根本不是經濟學。
看某些總體經濟學專家如此活在雲端還以為自己解釋了什麼,就想起R. Coase口中的黑板經濟學。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