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批踢踢在燒一則有趣的新聞,大意在說彭博新聞社(Bloomberg)寫了一篇關於台灣疫情的報導,裡面提到3+11,以及台灣是否太過自滿等。
底下的留言很有趣,當然也有人攻擊(或嘲諷)彭博缺乏台灣價值是中共同路人等等。
我一直有種感覺,台灣社會普遍對外媒如何報導台灣這件事很敏感,或說過度敏感。同樣一件事,中文媒體寫,連瞧都不瞧一眼。換作外媒寫,哇!不得了!世界看到台灣!
這種奇異的社會現象,背後脈絡不難理解。台灣長期遭到國際社會孤立,所以當然渴望被世界看見。
就在今晚,我應邀參加了一場天下雜誌辦的線上英文研討會,參加者有彭博台灣分社社長Samson Ellis、英國金融時報駐台記者Kathrin Hille、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法籍攝影師Walid Bezzazeg,主持人是天下雜誌英網主編劉光瑩。
光瑩準備充分,主持流暢,這是一場很棒的線上研討會。
這三位外籍講者,都與台灣有很深淵源。剛好這兩天,其中兩人的報導在台灣引起社會關注。
彭博的新聞,上述已經提到。Kathrin就是寫那篇宏都拉斯可能與台灣斷交的記者之一。
研討會中,我們討論到一個有趣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國際媒體來台灣,是好事嗎?
Samson給了一個很棒的回答。他說,當然是好事,但,there is always a BUT,台灣人也要做好心理準備,看到外媒寫出台灣人可能看了不怎麼舒服的文章。Taiwanese should be prepared for those uncomfortable stories.
說得真好。可是我覺得,許多台灣人還沒準備好。
Samson說,台灣很棒,但外媒來到台灣,不可能整天寫說台灣好棒棒。
沒錯啊,這道理不難理解,不是嗎?因為他們是記者啊。
總之,謝謝光瑩邀請我參加這場很棒的線上活動。
簡單心得,也跟大家分享。
彭博新聞社中文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雪上加霜】疫情令印度種姓制度死灰復燃
3月份,印度政府實施了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封鎖後,數百萬印度流動工人經過艱難跋涉,回到自己的村莊。許多人說,他們在內陸農村地區面臨的種族歧視令他們在城市取得的少許經濟和社會成果顯得微不足道。
印度實施全國封鎖後,建築工地紛紛關閉。回到家鄉的班斯卡爾(Raju Banskar)說,通過政府計劃創造的就業崗位大多由村長分配給高種姓工人。彭博新聞社在印度幾個邦採訪了九位流動工人,他們都有與班斯卡爾相似的經歷,這表明,疫情加重了印度最嚴重的社會等級不平等現象,而這一不平等源於印度古老的種姓制度。
後殖民時代印度的締造者試圖廢除種姓歧視,如將平權原則寫入憲法。印度所謂的「落後階層」(包括低種姓和部落民族)成為配額制度的受益者,該制度為他們分配了大學入學名額、政府辦公室的工作和議會的席位。然而,古老的社會階層準則依然繼續決定著許多人如何謀生以及和誰結婚。
長達數十年的經濟繁榮促使數以百萬的印度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生活,這些人試圖擺脫他們原本遭受的經濟剝奪和社會壓迫。現在,新冠疫情可能讓他們取得的成果化為烏有。世界銀行估計,該國遏制病毒傳播的措施將使1200萬印度人陷入赤貧。在這個不能真正說有安全保障的國家,許多人可能永遠無法恢復他們以前的生活水平。「這將會產生持續很多年的影響,」總部設在新德里的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薩胡(Niranjan Sahoo)說,「無論我們在過去這麼多年裡取得了什麼成果,」他指的是社會進步和收入增長,「可能都會付諸東流。」
返鄉女性也抱怨受到區別對待。有些女性說,她們必須在村中公用的水喉前排幾個小時的隊, 因為高種姓家庭要優先使用。今年4月,艾哈邁爾 (Krishna Ahirwar)與丈夫和蹣跚學步的孩子從新德里回到阿斯頓,他們被迫住在達利特人歷來居住的地區。她沒有土地,沒有配給卡(申請糧食援助所需的政府文件),他們一家已經難以生存。「我們正考慮是否回到城裡,」她說。但是,返回城市也並非上佳之選。截至目前,印度已經報告了310萬宗確診病例,在擁擠地區的傳染風險更高。此外,即使在城市,工作崗位仍然短缺。——Shruti Srivastava;譯 孟潔冰
#印度 #種姓歧視 #失業 #新冠疫情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03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彭博新聞社中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印度能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Nikhil Inamdar
隨著新冠病毒肆虐造成全世界數百萬人感染,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可能撼動其第一大世界工廠的地位。
毗鄰中國的印度已經感覺到了這一天賜良機,迫切地希望印度能佔領中國退出後的製造業空白領域。
印度交通部長尼庭·賈德卡利(Nitin Gadkari)最近在一次訪談中表示,中國的全球地位被削弱,印度吸引了更多的投資,就好比因禍得福。位於印度北部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 總人口與巴西相當,已經在組成經濟團隊吸引那些有意放棄中國的公司入駐。
據彭博新聞社的報道,印度也在凖備劃出總面積相當於兩個盧森堡(約5000平方公里)的區域,提供給那些希望遷離中國的製造企業,而且印度已經與1000家美國跨國公司接洽。
印度政府全國投資促進會——投資印度(Invest India)的總裁迪帕克·巴格拉(Deepak Bagla)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印度吸引跨國公司的行動一直都在進行中。新冠病毒將會讓很多這樣公司加快自己的步驟,盡快擺脫在中國的風險。
美國-印度商會(USIBC),是致力於促進美印投資的很有影響力的游說團體。該商會也表示,印度已經大大提高了自己招商的聲音。
該商會主席尼莎·比斯瓦爾女士(Nisha Biswal),曾擔任美國國務院負責南亞和中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她向BBC表示,「我們看到印度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都在把重點放在吸引供應鏈企業方面。」
「那些已經在印度設有工廠的公司可能會是最快遷離中國的,打算減少在中國工廠的產量,增加在印度的生產。」
不過她補充說,現在各項事務仍在評估階段,不會倉促地做出決定。
在全球負資產問題嚴重的大環境下,重新安置調配整個產業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獨立經濟學家盧帕·蘇博拉曼雅(Rupa Subramanya)說:「因為疫情,很多這些公司都面臨嚴重的現金流和資本限制,所以在決定下一步怎麼做之前都會相當謹慎。」
長期觀察中國事務的《金融時報》前駐香港分社社長拉胡爾·傑克布(Rahul Jacob)認為,印度政府正在集中可使用的土地資源,是朝正確方向邁進的一步,但是僅僅有土地,還不大可能吸引大公司搬遷工廠來印度。
他說:「生產線和供應鏈之間的粘性比人們理解的要強得多,很難在一夜之間就把它們一分為二。」
「中國提供的是完整的基礎設施,如大港口和高速公路,頂級的勞動力以及精密的物流系統,這些都是滿足國際公司運營遵循的嚴格交付期限的關鍵因素。」
另外一個使印度不大可能成為全球跨國公司首選地的原因是,印度並沒有很好地融入全世界主要供應鏈。
2019年,在經過7年的談判之後,印度退出了由12個亞洲國家組成的極為重要的多邊貿易協議,總稱為地區全面經濟伙伴協議(RCEP)。印度這樣的決定使得印度出口商進入那些與其它國家互免關稅的市場時很難獲利,也無法向貿易伙伴提供互惠。
《未來在亞洲》(The Future is Asian)一書的作者帕拉格·坎拿(Parag Khanna)向BBC表示,「我為什麼要在印度生產我想賣到新加坡去的東西呢?在體繋上與其它國家維持貿易協議,與拿得出好價格同等重要。」
他認為,全球貿易開始遵循「就地銷售」模式,各大公司都在靠近原材料的地方生產,而不是外包生產,而且將生產與產品需求地區拉近,所以地區融合特別重要。
印度不穩定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以及不均勻的監管都是持續讓跨國公司感到麻煩的問題。
從禁止電子商務公司銷售非必需品到調整外商直接投資規定不准來自鄰國的少受監管的資本進入印度,人們擔心印度已經利用疫情在自身周圍建起了一道保護牆。
印度總理莫迪最近在向全國的一次講話中,倡議要為「地方發聲」。新的刺激方案提高了外國公司競投印度合同的門檻。
美印商會主席比斯瓦爾女士說,「印度的監管條例越穩固,說服更多跨國公司在印度開設基地的機會就越大。」
那麼,如果跨國公司不選印度,又會選誰呢?
傑克布認為,現在來看,越南、孟加拉、韓國和台灣都在新冠疫情影響中國後受益,韓國和台灣是技術高端方面,而越南和孟加拉是低端方面。
由於中國勞動力和環境成本增加,跨國公司在大約10年前就開始把生產線從中國搬遷到這些地方。最近幾年中美貿易緊張關係使原本緩慢的遷移加速。
據香港《南華早報》統計,自2018年6月,也就是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前的一個月開始,美國從越南進口的貨品突然飆升了50%以上,從台灣的進口產品也增加了30%。
印度被認為在此過程當中沒有進益,因為印度沒有創造出條件允許跨國公司不但向印度本地市場提供產品,而且利用印度作為生產基地向全世界出口。
最近幾周,有幾個邦開始採取行動應對某些鬆綁規定所帶來的擔憂,其中最主要的是引發爭議的對陳舊勞工法的修改 ,以減少對勞工的剝削。
例如北方邦和中央邦已經暫停了重要的勞動保護措施,使工廠甚至無需保證有清潔、通風、照明和廁所等基本設施。
此類決定的出發點是要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全球資本。
傑克布說,這樣的決定也可能造成反作用,所帶來的傷害遠比提供的幫助要多,「國際公司對這一點非常擔心。他們對供應商的勞工、環境和安全標凖都有嚴格的行為凖則。」
他提醒說,2013年包括為沃爾瑪等大零售商供貨的孟加拉製衣工廠廠房倒塌是一個轉折點。這一事件迫使孟加拉大幅度改善工廠基礎設施和安全條件來爭取更多的投資。
「印度必須遵循更好的標凖。這些都是完全脫離全球貿易現實的官僚們在電腦裏黑板上擬定出來的想法。」
但是隨著美國加大力度與中國脫鉤,日本向本國企業撥款幫助將工廠搬出中國,英國議員受到壓力重新考慮華為在5G網絡建設中的作用,全球的反對中國情緒正在逐步升溫。
專家們說,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印度應該開展廣泛的結構性改革,利用這些席捲全球的地緣政治風向的改變來重塑印度與世界的貿易關係。
原文:BBC中文網
#經濟 #工業務 #貿易
彭博新聞社中文 在 最新》彭博全球防疫排名挪威第1 台灣排31名@東森新聞CH51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新冠疫情在全球已經持續超過一年,美國彭博社公布最新防疫「年度排名」,第一名是挪威,最後一名則是菲律賓,台灣則是排名第31名。訂閱【東森 新聞 】 ... ... <看更多>
彭博新聞社中文 在 彭博商業周刊/ 中文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彭博 商業周刊/ 中文版, 香港. 112640 likes · 459 talking about this.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是由彭博(Bloomberg LP.)旗下Bloomberg Businessweek授權許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