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燃我們對生活的期盼】
**
作為一個編輯人,我總是時時提醒:每個寫作都有個他者。而身為一位閱讀者,我總是隨時警覺:每個閱讀都有個自己。
「寫作有個自己」,這太理所當然了,甚至是一種本能──畢竟,人們叨叨絮絮、反反覆覆談的,無非都是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思。但作為一種期待發揮溝通效果與傳播功能的公共寫作,「每個寫作應該都有個他者」──我們寫給誰看,則是寫作者必須隨時銘記在心的警語。而一位編輯人,正是充當一座介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至於「閱讀有個他者」,往往也難以避免,甚至已成為人們不自覺的社會馴化──流行話題的召喚、暢銷排行榜的誘引、同溫層談資的壓力,在在讓我們急切地想去閱讀一本可能事不關己的書。但如果不怕跟不上流行,不怕在朋友夸夸而談時插不上嘴,作為一種自我啟蒙的私閱讀,「每個閱讀都有個自己」,則是我們必須時刻銘記在心的。
「為何而讀?」答案人人各有不同,甚至隨著生命階段的變化,同一個人在各個人生階段也必然會有不同的閱讀旨趣。但無論如何,誠如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所言:「閱讀不是為了反駁,也不是為了相信,更不是為了找話說和交談;閱讀是為了掂量與思考。」
閱讀不是為了窺探作者的私人世界,流於消遣的獵奇。每一本對讀者有意義的書,其實都在召喚閱讀者的內心──我們失落的記憶與情感,我們未來的徬徨與無知。因此,我們每次閱讀都應該費心掂量和思考自己,因為閱讀的本質不是在認識世界,而是在認識我們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與意義。
台灣閱讀風氣持續低迷,以致有心人不自覺地高估、讚頌了閱讀的崇高性,但如果閱讀只是作為一種消遣,那其實與打電腦遊戲相去並不遠。那些為了用於交際、用於炫耀、用於反駁,而趕流行的「快閱讀」,其實就如同追逐即時新聞一樣,終究不會留下記憶,更遑論帶來生命的改變。
閱讀不是消遣,更不是為了排解寂寞。在我看來,閱讀之所以比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散步、爬山來得更崇高,那是因為閱讀還有更神聖的任務:為自己積累改變的準備。真正的閱讀一一一本好書是要讓我們能從內心找回對生命的期盼,重新燃起生活的欲望,並且以一種新的可能去探索人生。
生命成長的探索必然要觸及四個面向──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人(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宗教的關係;而在人生漫長的自我啟蒙路途上,書籍將是我們最好的旅伴,這不是任何個人或任何機構可以取代的。
除了宗教外,我試著從三方面來推介這次中小學優良圖書:《早安,自然選修課》、《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等,讓我們從自己身處的環境出發,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等,都是我們在當代公民社會裡必須思考的信念;《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以及成長型的文學作品如《蜜蜂與遠雷》等,則可以協助我們自我叩問:我是誰?
人生的探索不應自我侷限,記得隨時提醒自己:試著在閱讀上跨出一步,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勉力去讀一本小說、一本散文集、一本科普書、一本哲學論述,一本你不那麼有興趣,甚至懷有些許恐懼感的文類。我們跨出了閱讀的邊界,往往也就跨入了新的生命邊界。
**
#很榮幸今年能擔任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的評審,並與《Frontier開拓動漫創意誌》主編邱小良,以及我的老朋友黃威融一起作為「線上書展的策展人」,就個人的閱讀心得作一點分享。
**
http://book.moc.gov.tw/book/?pg=4_Exhibition_108.jsp
「很榮幸今年能擔任文化部」的推薦目錄:
很榮幸今年能擔任文化部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閱讀,重燃我們對生活的期盼】
**
作為一個編輯人,我總是時時提醒:每個寫作都有個他者。而身為一位閱讀者,我總是隨時警覺:每個閱讀都有個自己。
「寫作有個自己」,這太理所當然了,甚至是一種本能──畢竟,人們叨叨絮絮、反反覆覆談的,無非都是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思。但作為一種期待發揮溝通效果與傳播功能的公共寫作,「每個寫作應該都有個他者」──我們寫給誰看,則是寫作者必須隨時銘記在心的警語。而一位編輯人,正是充當一座介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至於「閱讀有個他者」,往往也難以避免,甚至已成為人們不自覺的社會馴化──流行話題的召喚、暢銷排行榜的誘引、同溫層談資的壓力,在在讓我們急切地想去閱讀一本可能事不關己的書。但如果不怕跟不上流行,不怕在朋友夸夸而談時插不上嘴,作為一種自我啟蒙的私閱讀,「每個閱讀都有個自己」,則是我們必須時刻銘記在心的。
「為何而讀?」答案人人各有不同,甚至隨著生命階段的變化,同一個人在各個人生階段也必然會有不同的閱讀旨趣。但無論如何,誠如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所言:「閱讀不是為了反駁,也不是為了相信,更不是為了找話說和交談;閱讀是為了掂量與思考。」
閱讀不是為了窺探作者的私人世界,流於消遣的獵奇。每一本對讀者有意義的書,其實都在召喚閱讀者的內心──我們失落的記憶與情感,我們未來的徬徨與無知。因此,我們每次閱讀都應該費心掂量和思考自己,因為閱讀的本質不是在認識世界,而是在認識我們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與意義。
台灣閱讀風氣持續低迷,以致有心人不自覺地高估、讚頌了閱讀的崇高性,但如果閱讀只是作為一種消遣,那其實與打電腦遊戲相去並不遠。那些為了用於交際、用於炫耀、用於反駁,而趕流行的「快閱讀」,其實就如同追逐即時新聞一樣,終究不會留下記憶,更遑論帶來生命的改變。
閱讀不是消遣,更不是為了排解寂寞。在我看來,閱讀之所以比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散步、爬山來得更崇高,那是因為閱讀還有更神聖的任務:為自己積累改變的準備。真正的閱讀一一一本好書是要讓我們能從內心找回對生命的期盼,重新燃起生活的欲望,並且以一種新的可能去探索人生。
生命成長的探索必然要觸及四個面向──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人(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宗教的關係;而在人生漫長的自我啟蒙路途上,書籍將是我們最好的旅伴,這不是任何個人或任何機構可以取代的。
除了宗教外,我試著從三方面來推介這次中小學優良圖書:《早安,自然選修課》、《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等,讓我們從自己身處的環境出發,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等,都是我們在當代公民社會裡必須思考的信念;《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以及成長型的文學作品如《蜜蜂與遠雷》等,則可以協助我們自我叩問:我是誰?
人生的探索不應自我侷限,記得隨時提醒自己:試著在閱讀上跨出一步,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勉力去讀一本小說、一本散文集、一本科普書、一本哲學論述,一本你不那麼有興趣,甚至懷有些許恐懼感的文類。我們跨出了閱讀的邊界,往往也就跨入了新的生命邊界。
**
#很榮幸今年能擔任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的評審,並與《Frontier開拓動漫創意誌》主編邱小良,以及我的老朋友黃威融一起作為「線上書展的策展人」,就個人的閱讀心得作一點分享。
**
http://book.moc.gov.tw/book/?pg=4_Exhibition_108.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