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天性內向者 ]
很久以前就發現,這個世界似乎對「外向者」比較好。
外向的人總是看起來很自信,與人交往時也游刃有餘,整個人的存在是如此理所當然,給人一種值得信任的強者印象。相反的,內向者總給人一種「不夠大方」的感覺,好像總在隱藏著什麼,又或是害怕被人看見什麼。
不知多少出於天性,多少受到後天環境影響,曾經我也是個極度外向的人。但是隨著年歲漸長,20 出頭的內向開始出現了奇妙的「質變」,使我慢慢成了一個「後天性內向者」,而我發現身邊許多朋友,也經歷了這個成長過程。
(以下內容節錄自新書《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
初上大學時,朋友成群,夜夜笙歌,好一陣子,一週七天有四天都泡在夜店,期間還曾做過DJ與派對公關。成群結黨,熱鬧歡騰,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聚,通訊軟體像火車總站一樣繁忙,而我周旋其中樂此不疲,敞開身心任友情愛情與激情灌溉,花凋謝一朵又盛放一朵,生命力無限循環,生猛刺激。然而,外向的我卻不擅獨處,閒置的夜晚使我暗暗恐慌,像是浪費青春,更像是不知拿自己如何是好,但我無暇細想,依然不可自拔於人際關係的迴旋舞中,就像乘著盛大嘉年華裡的旋轉木馬,週而復始地轉啊轉,身邊景色糊成流麗繽紛的一片,從未有過暫停歇息的空檔,好好地看一看圍繞身邊的人事物。
/
那時候,身邊有一群關係緊密的朋友,彼此時而欣賞,時而互相競爭,為了獲得認同,許多事我不為自己而做,而是為了團體中他人的目光而做。表面從容,實則彈精竭慮,沒想到幾年過後,畢業來臨,出國的出國,搬遷的搬遷,失聯的失聯,大夥頭也不回各自踏上人生道路,一下子人去樓空,頃刻間,我精心搭蓋的華廈成了廢墟,喪失了它的價值與意義,就像那些為了國際名望而建造的遊樂園、模範住屋與高速公路,華美巍峨卻乏人問津、無人在意,僅是一場瞎忙碌空歡喜。這才發覺,原來無論幻術怎麼變,人到頭來,真正擁有的只有自己。
大夢初醒。世界不是巴黎,人來來去去,始終有筵席散盡的一天。
驚醒的力道像一把煞車,放慢了旋轉木馬的速度,我跨腳下馬,終於走出那小小的圓周之外。
/
外向者的能量,往往來自外在的關注與刺激,身邊的每個人都像一面鏡子,無限反射著他的倒影,顧影自憐,也自證存在。
那些年抽的菸,喝的酒,熬的夜,多半屬於社交性質,其實敏感體質如我,只要一點點尼古丁與酒精,便會讓我隔天生不如死。但為了符合某種文化符碼,為了獲得同溫層裡的認同,那些痛苦總在幾顆止痛藥與一場長長的睡眠後被拋諸腦後。事後看來,這一切並不如想像中值得。
/
一直以來,是我誤會了外向與內向的定義,誤以為外向代表強者,內向只能是弱者。就像從前在班上後來在職場,那些說話最大聲的、活動參與最活躍的、性格最不怕生的、最勇於表現自我的,即便實際上不是最優秀,卻總能獲得更多關注與認同。
然而,外向或許吸引目光,卻不一定等於堅強自信,而內向看似沈靜收斂,卻不代表虛弱無能。外向與內向是一個光譜,就和世上許多事物一樣,中間存在著無限排列組合的可能,我們在其中游移,時而內向時而外向,時而是披著內向皮的外向者,時而是披著外向皮的內向者。沒有那麼多絕對,沒有那麼容易定義,然而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給彼此更多的仁慈與餘地,在寬敞的自由之中認識自己,而不被區區外向與內向的形式給束縛。
/
而自由,是在光譜之間自在游移而不受懲罰壓抑,自尊自信也不被外界眼光左右,外向內向也不再蒙蔽一個人的全部。
於是隨著年歲增長,外向磨去了浮躁的銳角,內向的溫柔轉成了力量,曾經的外向者們,漸漸長成了後天性內向者。
後天性內向者孤獨卻不孤僻,懂得享受獨處時光,必要時也能大方成為派對焦點;後天性內向者不畏懼社交,只是挑剔與誰社交;後天性內向者依舊懂得玩耍,只是不再盲目追隨外在的遊戲規則,也不願為了獲得他人認同而犧牲自己。
成為後天性內向者,是一個過濾雜質的過程,心的樣貌整齊清晰後,對於身邊人事物的要求也跟著提高,就再也不願違背本心,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
後天性內向者知道,即便世間最繁華的筵席都會散盡,但流動的燈火從來不在他方,而始終在自己心底。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誠品: https://bit.ly/3ryMu8N
誠品【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6ZO8a5
誠品蝦皮【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2sb0y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少女A
後天性內向 在 A Day Magazine 時尚生活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漸漸地,我們長成了後天性內向者
後天性內向 在 簡玉婷Angel Chi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什麼是後天性內向者嗎?
請不要排擠他們喔~
.
.
.
#angelchien #angellife #angel #newtaipeicity #北海岸 #taiwan #coffee #newfriends #sunnyday #sea
#後天性內向者 #bbf
後天性內向 在 諮商心理師許庭韶專訪|大人的Small Talk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或是明明自認交際能力不差,但每次與人接觸後卻覺得精力耗竭……「# 內向 」特質其實取決於先天腦部構造,而且與 後天 培養出的社交能力沒有絕對的關係! ... <看更多>
後天性內向 在 我們長成了後天性內向者- A Day Magazine 時尚生活雜誌 的推薦與評價
《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20 後半,我們都慢慢成為了「後天性內向者」 ‧ A Day Magazine. 外向的人總是看起來很自信,與人交往時也游刃有餘,整個人的存在是如此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