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傳奇】的演義篇章,就到這裡結束了。四十六回,十六萬字,三個月的時間。一直是兩天一篇的頻率。
雖然大概高達九成的情節,都是出自《後漢書》,並非虛構。
但整個重組的因果關係,以及包含劉秀在內的每個人物性格,都只能說是我(作者)個人的角度。
「小說家言」是也。
史前文話 的「新漢演義」▶ https://tinyurl.com/yxmt44sp
「後漢書作者」的推薦目錄:
後漢書作者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漢方名人堂專欄
中華醫學與易學
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帶動西醫騰飛,使得中醫在中國逐漸被西醫取代,但在前人努力和保護下,中醫於本世紀已被世界認可,其理論甚至逐步晉升為醫學主流,尤其在屠呦呦博士得到諾貝爾獎後,中醫更是展露頭角,受到現代醫學肯定。而中醫與我們中華文化其他學術和思想的源頭一致,都來自於易經。
全世界的學術思想,只有一書集上下八千年四大聖人之智慧匯集創作,那就是我國的「易經」,也只有一本書,能綿恆古今,演繹出千種不同之學術和作品,還能與時俱進,妙用無窮,並且其衍生出的學術和作品能普及全世界,除了「易經」外,其他亦未見之。
古有四聖作「易」,也有十聖作「易」。四聖者,指的是伏羲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即是今天流傳的「周易」。十聖人者,是指伏羲作「先天易」,神農作「連山易」黃帝作「歸藏易」,唐堯、虞舜演先天,夏禹演連山,商湯演歸藏,文王、周公演後天周易,孔子作易大傳而集易之大成。但除了周易外,其他大都失傳。
從我們祖先的故事和流傳的經典便能看的出,神農嘗百草,即是藥學之祖,黃帝作内經,即是醫學專家。最早的中醫經典,是從約五千年前到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於內經前追尋則無考據。而在內經中我們可以觀察出中華醫學與易經有不可分的密切關係,唐代千金要方作者孫思邈稱:「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明代張景岳著「醫易」,強調天人相應之論說,也說:「醫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所以說中醫以易為體,醫與易息息相關。易經非本醫書,對於治療疾病,甚至有關健康之語,也不過數十句,但易學所延伸出的醫療綱領,輾轉發展從診斷以至於用藥,均沒違背此綱領,進而演變成中國特有的獨特醫學。
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即設有醫官與食官,掌管民間醫與食。中國在兩千年前,不單内科有高度發展,外科也極其進步,後漢書卷八十二華佗傳中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癒,一月之間皆平復。」但後來失傳,而麻醉藥在西醫是在1847年才發明,可見中醫技術之超前。
易經論陰陽,中醫也講陰陽。易經的理論是宇宙為一個整體,而人身如同宇宙一般,有陰有陽,交互影響,故而要均衡平衡。中國自古以來之醫書無一不有一個整體內陰陽互相影響而應均衡的觀念,並且以人體一切有對立盈虛相交影響之關係作為診斷及治療。正是易經這套哲學理論衍生出中醫,造成西方醫學、現代醫學不容易對中醫理解。因此我們需要以現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解釋易經和中醫的原理,使普羅大衆不只能從中學習保健身體的方法,更能對我中華文化有深層和新的理解。
當然,不是所有傳統就一定對,我們應該要全面性和深度性探討這些傳統,以「格物」的方法來探究求真理,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達到「致知」,才能正確有效和有力的發揚傳統中華文化及醫學。盲從古典古籍,死背歌訣,食古不化,絕對不是傳承傳統的正確方法,更不能讓現代新一輩能接受。
但現代兩岸的中醫學校幾乎沒有學習易經相關的課程,如此基礎沒有打好,怎麼能理解後續延伸出的中醫理論和實踐呢?因此我們雖不是學醫之人,但對於基礎易學醫學養生之理論要有足夠理解,使我們在自我健康和遇到病症上能有非常大的幫助,也能在生活哲學裡做到極大的啟發。
後漢書作者 在 畢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是初十五,沒有人有心情的過元宵。
介紹你這個湯圓。
//《後漢書》曾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事,擇吉辰而後省事。」漢代官員為了慶賀「冬節」通通放假一天,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全人類收爐,親朋以美食相贈,穿新衣相互拜訪,歡樂地過這「安身靜體」的節日。明朝則有:「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湯圓,除了團圓,還代表休息。//
自從發現了台灣的巧丘湯圓,以傳統古法,純米磨漿,每到「湯圓節」我便會額外快樂。
//古法水磨米槳,即自製糯米粉。先把上好糯米浸水一天,後連水把糯米磨細,磨好的米漿讓之靜置、待糯米粉沉底,然後用棉布袋裝好已沉澱的米漿,置重物讓多餘水份慢慢自然滲出,點滴是時間,最後得出糯米粉糰。
做法有點像日本清酒的「袋吊」法,不過清酒要的是吊出的酒液,巧丘要的是布袋內吊走了水份的粉糰。
如此費工夫製成的糯米粉糰,搓出的湯圓皮特別細緻、幼滑、軟糯,但據說因太花時間也只能在幾個重要的團圓節日才做,賣完即止//
#元宵湯圓 #安身靜體
#明周文化 #畢明 #FinerLife
#呢個真係好食
#糯香綿軟
#我放黑糖薑湯
#啱啱食完😋😋
後漢書作者 在 Re: [閒聊] 蒼天航路的董卓是不是很猛- c_chat | PTT動漫區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 chordate. 時間 2021-11-27 14:27:29. 留言 0則留言,0人參與討論. 推噓 0 ( 0推 0噓 0→ ) ... 後漢書董卓列傳: 乃尸卓於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於地。 ... <看更多>
後漢書作者 在 《後漢書》裏的才情- 精華區Chine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七十九期 2001/04/27
主題:《後漢書》裏的才情
讀書人都曉得,《後漢書》是南朝.宋.范曄所撰的一部史書。這部史書,與司馬遷
《史記》、班固《漢書》及陳壽《三國志》合稱為「四史」。在許多文人眼中,這四本書
存在著某些難得的典型:它們不僅具備了良史的寫作條件,也反映著作者們對歷史理解能
力的不凡。尤珍貴者,四史作者的才情與自主性,特別在上述之處展現出來!
「四史」作者中,筆者對范曄一人,較有所謂的「感覺」。老實講,「范曄」吸引筆
者的最初最初,並非是《後漢書》的關係!而是一本已出版了二十個年頭,名為《家變》
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係台灣六○年代作家王文興的代表作,書中描述一個父親因與兒
子價值觀不同,在兩人衝突不斷的情況下,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書中,那位不懂得與
父親相處、在大學歷史系混飯吃的兒子,就叫「范曄」。
一實一虛的兩個范曄,共通點還不少:兩人不但與「史」都沾上了邊,又都與他們生
父的關係極不和諧。筆者於此一探《後漢書》范曄的想望,遂在這層巧合中,油然生矣。
《後漢書》的范曄,生於南朝.宋一個有名望的世族家庭裏。祖父范寧是東晉著名經
學大師,著有《春秋穀梁傳集解》,官至豫章太守。父親范泰入宋後,官拜金紫光祿大
夫、加散騎常侍,是劉宋的開國功臣之一,也是劉裕的左右手。儘管范曄家學淵源,但由
於范曄的娘,不是正室,加上容不下他的嫡兄,時常在父親面前搬弄是非。所以范曄的父
親,早早便將他過繼給從伯父范弘之養育。父子兩人之間,談不上有什麼互動。
或者是這段際遇的關係,年少的范曄,非常好學,意在力爭上游。博涉經史的他,不
僅寫得一手好文章,還擅長隸書,通曉音律。十七歲之後,陸續擔任過一些小官。宋文帝
元嘉年初,官任尚書吏部郎,才開始見識到真正的官場是什麼樣子。不過范曄始終倔強、
高傲的情性,並未隨著官場文化流轉變通,在搞不好同僚關係的影響下,終於在元嘉九年
(432)這年,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這對當時未滿三十的范曄來說,是
個很大的打擊!鎮日鬱鬱不樂的他,自此寄情修史,從中尋找寄託。後來,范曄因與魯國
孔熙先謀傾宋室,事洩被殺,就這樣結束了一生。
范曄遇害之時,不過四十八歲!《後漢書》連帶未能撰成。所幸,後來梁‧劉昭取晉
.司馬彪續漢書志的部份,加以注解,「分為三十卷,以合范史」,這才成了今日大家所
見的《後漢書》。說起來諷刺,范曄一生,也僅僅《後漢書》一書流傳了下來,在似是老
天不允他多言的命運中,只剩這樣東西貼近他的才學。究竟,范曄有多少才情傾於書中呢
?《後漢書》之前,其實東漢史書已經不少,《後漢書》之所以後來居上,成了後人研究
東漢歷史的最佳依據,秘訣就在於范曄處理史料、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其他諸家優秀。於
是在分析《後漢書》史學、文學藝術特色的同時,我們也彷彿瞧見這麼一個鮮活的范曄:
一、資料豐富翔實 --- 博學多才的范曄
像《後漢書》這樣一本資料豐富的史書,撰文必有所依據、參考。據清.王先謙的考
證(《後漢書集解述略》),范曄起碼參卓了近二十家史家。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史書有《
東觀漢紀》、司馬彪《續漢書》、華嶠《後漢書》等等。范曄在處理這些資料的時候,並
非照單全收,而是經過特殊剪裁。所以唐.劉知幾曾稱讚他說:「范曄博採眾書,裁成漢
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其剪裁的功夫,能被稱作「奇工」,當然就非其他泛泛之輩
所能及了。
二、體例推陳出新 --- 有文學自覺的范曄
范曄生前,完成了《後漢書》十紀與八十列傳部份。(其實在元嘉二十二年左右,他
曾與謝儼完成禮樂、輿服、五行、天文、州郡等五志,不過後來范曄涉入劉義康的篡位陰
謀,謝儼深怕受到牽連,遂將文稿毀去。)這部份跟《史記》、《漢書》相比,我們可以
發現,《後漢書》將<外戚傳>改為<皇后紀>,是為了因應東漢時期幾位太后臨朝的政
權變遷。其次,范曄依據當實的真實社會情況,創設了「宦者」、「文苑」、「列女」、
「逸民」、「方術」、「黨錮」、「獨行」等七種列傳。這種配合時代變化撰文、為前所
未有特出的各類人物立傳的作法,如非有著敏銳的時代嗅覺,范曄的筆鋒,也不可能讓後
人念念不忘。
三、人物評價允當 --- 對歷史、對自己誠實的范曄
《後漢書》的人物敘述與陳壽的《三國志》相較的話,多了一份真實的客觀。比方范
曄寫曹操,便毫不遮掩曹操的野心,據實直書。像是「曹操自為丞相」、「曹操自進號魏
王」等情況,換作其它史家來寫的話,就免不了修飾一番。所以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
植基於歷史原貌的。當然,此舉亦與范曄本身執於良史角色的扮演有關。
四、寫作技巧特出 --- 體大而精思的范曄
本文先前提到,范曄對剪裁作文,很有自己的一套。因之,《後漢書》的文學藝術成就,
特別與其文字語言與敘述技巧,有密切關連。范曄語言的簡而且周,疏而不漏的特質,是
許多史家共同的體會。雖因此有人講范曄描寫人物,時而過於簡略,但您只要翻閱一下像
是《後漢書.酷吏列傳》所載關於湖陽公主白日殺人,董宣不顧個人安危,奮力追拿的情
節,就不難了解到隱於范曄寥寥數筆之中的戲劇張力。這樣的經營如非精思的結果,又怎
能撼動人心?
這樣的心領神會,對一向自負的范曄來說,可能還是一份含蓄!只因范曄的自我標榜
的精神,只有一個「跩」字可以形容!像他在牢裏寫給諸甥姪的信就說:「吾雜傳論,皆
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 贊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
,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可見他也覺得自己文才的活,不是世俗之人所能輕易
想見。那麼,范曄到底夠不夠格這般地露才揚己呢?有趣的是,大家都覺得他跩,但少有
人指陳這樣的跩,與其才情不搭!可惜的是,正因為這樣的跩,間接讓他在險惡的人性中
送了命。~~~~~
參考書目舉要:
「四史導讀」.王基倫‧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後漢書」.范曄‧鼎文
「後漢書集解」‧清/王先謙.藝文
撰文者:佩謙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10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