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鬼佬也有 | 盧斯達 on Patreon】
東方有一句說話,「外國月亮特別圓」,外國的器物和思想就是高人一等。其實這句話只是真相的一半,脈絡中的外國月亮特別圓,令人假設只有東方/華人會尋求精神上的烏托邦。其實歐美文化下的人,也有這套,而且亦歷史悠久。學藝術史的時候,就有談到法國18世紀左右興起的「洛可可風」,在洛可可之前,主流建築和繪畫風格是「巴洛克」,是誇張、隆重、宗教氣味、直來直往、歌功頌德的,經常與教會和王權的絕對意象相鋪相承;後來歐洲人開始與東方接觸,受「中國風」影響,於是激發出「異國風情」,開始出現纖細、精緻的氛圍、生活和世俗化的、大量使用的柔和曲線。
其實那個年代的靈感來源,當然並非就來自中國,而是廣義的東方,可能是印度以及日本等等;總之,太陽王路易十四駕崩之後,藝術家也用新藝術風格,舒發一種之前不能示人的自由慾望。雖然大君主退出歷史舞台,但僵化的社會架構持續為沸騰的民意加溫。老生常談,就是貴族和教士不承擔義務,中產冒起了卻沒有政治權,農民則一樣吃屎如故。當年的歐陸學者苦苦思索如何改革之道,於是從傳教士帶回來的「中國見聞」,得到靈感。
他們歌頌中國超穩定結構的科舉制度,比起歐陸封建制的階級固化,,下層人永遠無法出頭,中國那套便是有能者居之;中國的中央集權,似乎又比起歐陸王國林立的鬆散組織,來得高效;中國的三教九流,都統攝於皇帝——儒官體制和「百姓日用」之中,「似乎」也沒有歐陸的那種大型宗教戰爭,於是「中國」就成為歐陸知識份子的烏托邦。在現代「白左」亞非拉情結不能自拔之前,歐陸知識份子感嘆中國月亮特別圓,已有幾百年歷史。
後來為法國大革命提供理論和思想激情的啟蒙思想者,很多就是以「想像中的中國」為藍圖。伏爾泰就是例子。他們對「想像中的中國」的激情,不是因為他們理解中國,而是他們對現狀不滿,同時不理解中國。對現狀不滿,往往就建構自身體系以外的烏托邦。彼時無神論風氣還是若有若無之間,但天主教會肯定不是神的理想代表;中國王朝那種包山包海的宗教控制,似乎滿足了歐陸變革派承認有上帝、但希望政教分離的世俗化渴望。西方的「中國專家」幾十年來不斷錯判,也有說是來自傳教士這樣的源流。
所以法國大革命在此理解下,也有中國的影響所在。不是中國確實輸出了甚麼,而是法國人以「中國」為工具,想像出來的「更好的世界」,最終武裝了法國人的思想。同樣的事情,在兩次大戰之後也一樣發生。因為此一經歷的巨大震撼,歐陸人又面對自己的世界滿目瘡痍,由是又要尋求改革之道。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是大戰的母題,那麼思想家就要尋求反題,於是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就去被侵略的亞非拉地區尋求另類道路,並且強烈鞭韃自身文化。
「後現代」一開始,「共和國」和 Nation state 的概念就被唾棄。知識青年簡單地歸類大戰原因,覺得有 Nation state 就會有衝突,所以便要尋求「國族——民主——共和國」以外的模式。最後他們當中有些人說,其實共和國是排外的,多民族的帝國反而才是寬容。18世紀前後歐陸風起雲湧,新國家相繼成立,從大帝國的壓迫中獨立的主題,在大戰之後被顛倒。而中國集合了反民族主義 (多元一體的民族成份)、反資本主義 (共產政權),兼且又是滿目瘡痍,歐陸知識份子便學起中國儒生「禮失求諸野」的手勢,對中國模式好感日增。有「中國模式」這個字之前,歐陸的思想先鋒已經對中國模式青睞有加了。
伏爾泰尚且如此,蘇聯對西方進步派有吸引力、Foucault 熱烈響應伊斯蘭神權復辟、Noam Chomsky 認為紅色高棉這個進步政權在搞大屠殺是 fake news、Eric Hobsbawm 在蘇聯崩潰之後仍然表示,「如果能創造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殺二千萬人是值得」等等,就不難理解,仍然是外國的月亮特別圓。
有時「外圓」的思考方法,並不是生死大事;等於香港人單方面認為日本很好、台灣很親切,這都是自己的幻想世界,並不妨礙誰人——直到中國真正崛起了,長期對中國抱持好感的知識份子,就失去了批判的銳氣。這又是源於他們的世界觀是西方中心,並不是真正跨文化的,所以西方一百幾十年前的罪惡,竟然比起今日發生的其他罪惡來得更迫切;當然中間也有大量以「安全鞭韃」籌積社會資本 (例如教職和進步光環) 的套路。而香港和台灣人,則因為對進步的想像就是「西化即現代化」、扮白人即是階級上流,就把歐美那種腐敗自虐的學術美學囫圇吞棗,他人幻想當成自身現實,陷入雙重被殖民。被雙重殖民的人不只無法反抗,連思想上認識自己困境的空間也沒可能。所以 2010 年以來香港時事雖然如此迫近,但整個思想界都是無法反應的,他們的無法反應就像他們的鏡像——西方自由派——的無法反應是出自同一源頭。
台獨一開始以共產主義推動、香港和愛國民主派和托洛斯基派,其實都是以西人眼睛為自己眼睛,以扭曲的鏡像產生自身認同和世界觀的悲劇。這種來回之下產生的分析機器,都是屠龍之技,對於迫近眼前的中國無從認識,不斷錯判;卻對第一世界的環保問題、日本人屠殺鯨魚、種族歧視、跨性別平權……等等深有研究,雕龍雕鳳。
現代人推崇「唯交流論」,總之交流就是好的;就好像文青也推崇「唯閱讀論」,總之讀得越多本子就越好。然而唯有落後和時間流動稍慢的地區,才逃得過上述那種不斷以他鄉為故鄉、將烏托邦寄托在異質文明的惡夢。例如美國的 Redneck,他們也許十分守舊,也許不准女人墮胎和身體自主,但有些價值卻不容易動搖。殺人不對就是不對,不會因為目標是「想建設真正的共產社會」就會變成值得可試。例如日本的鄉下人,沒錯他們十分法西斯,但他們賣淫就賣淫,不會造一套理論說自己是實踐身份自主。他們沒有過多學識,因而思考還是有正常清通的可能。啟蒙主義的末流,是一個全球範圍的泡泡,每個人都將自己包在一個自戀泡泡,但又覺得自己好開通好 inclusive;但看見自己不理解不喜歡的事,又只會投訴被冒犯、封殺言論、推倒塑像 …...
在外交和知識圈子,當然進步派也會關注人權,但他們是伏爾泰那一個法脈來的,一面對亞非拉,他們的戰力就自動減半;被嘲諷為保守派的,卻有很多是「原則性反共」,他們不是用理性去得出結論,而是根據傳統和原始秩序,還有宗教意識。架構越複雜的思想,根基越易摧毀:反之亦然。這些人很老套,不時髦,但總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保守到人類最 fundamental 的價值信仰。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後現代主義建築例子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鬼佬也有 | 盧斯達 on Patreon】
東方有一句說話,「外國月亮特別圓」,外國的器物和思想就是高人一等。其實這句話只是真相的一半,脈絡中的外國月亮特別圓,令人假設只有東方/華人會尋求精神上的烏托邦。其實歐美文化下的人,也有這套,而且亦歷史悠久。學藝術史的時候,就有談到法國18世紀左右興起的「洛可可風」,在洛可可之前,主流建築和繪畫風格是「巴洛克」,是誇張、隆重、宗教氣味、直來直往、歌功頌德的,經常與教會和王權的絕對意象相鋪相承;後來歐洲人開始與東方接觸,受「中國風」影響,於是激發出「異國風情」,開始出現纖細、精緻的氛圍、生活和世俗化的、大量使用的柔和曲線。
其實那個年代的靈感來源,當然並非就來自中國,而是廣義的東方,可能是印度以及日本等等;總之,太陽王路易十四駕崩之後,藝術家也用新藝術風格,舒發一種之前不能示人的自由慾望。雖然大君主退出歷史舞台,但僵化的社會架構持續為沸騰的民意加溫。老生常談,就是貴族和教士不承擔義務,中產冒起了卻沒有政治權,農民則一樣吃屎如故。當年的歐陸學者苦苦思索如何改革之道,於是從傳教士帶回來的「中國見聞」,得到靈感。
他們歌頌中國超穩定結構的科舉制度,比起歐陸封建制的階級固化,,下層人永遠無法出頭,中國那套便是有能者居之;中國的中央集權,似乎又比起歐陸王國林立的鬆散組織,來得高效;中國的三教九流,都統攝於皇帝——儒官體制和「百姓日用」之中,「似乎」也沒有歐陸的那種大型宗教戰爭,於是「中國」就成為歐陸知識份子的烏托邦。在現代「白左」亞非拉情結不能自拔之前,歐陸知識份子感嘆中國月亮特別圓,已有幾百年歷史。
後來為法國大革命提供理論和思想激情的啟蒙思想者,很多就是以「想像中的中國」為藍圖。伏爾泰就是例子。他們對「想像中的中國」的激情,不是因為他們理解中國,而是他們對現狀不滿,同時不理解中國。對現狀不滿,往往就建構自身體系以外的烏托邦。彼時無神論風氣還是若有若無之間,但天主教會肯定不是神的理想代表;中國王朝那種包山包海的宗教控制,似乎滿足了歐陸變革派承認有上帝、但希望政教分離的世俗化渴望。西方的「中國專家」幾十年來不斷錯判,也有說是來自傳教士這樣的源流。
所以法國大革命在此理解下,也有中國的影響所在。不是中國確實輸出了甚麼,而是法國人以「中國」為工具,想像出來的「更好的世界」,最終武裝了法國人的思想。同樣的事情,在兩次大戰之後也一樣發生。因為此一經歷的巨大震撼,歐陸人又面對自己的世界滿目瘡痍,由是又要尋求改革之道。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是大戰的母題,那麼思想家就要尋求反題,於是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就去被侵略的亞非拉地區尋求另類道路,並且強烈鞭韃自身文化。
「後現代」一開始,「共和國」和 Nation state 的概念就被唾棄。知識青年簡單地歸類大戰原因,覺得有 Nation state 就會有衝突,所以便要尋求「國族——民主——共和國」以外的模式。最後他們當中有些人說,其實共和國是排外的,多民族的帝國反而才是寬容。18世紀前後歐陸風起雲湧,新國家相繼成立,從大帝國的壓迫中獨立的主題,在大戰之後被顛倒。而中國集合了反民族主義 (多元一體的民族成份)、反資本主義 (共產政權),兼且又是滿目瘡痍,歐陸知識份子便學起中國儒生「禮失求諸野」的手勢,對中國模式好感日增。有「中國模式」這個字之前,歐陸的思想先鋒已經對中國模式青睞有加了。
伏爾泰尚且如此,蘇聯對西方進步派有吸引力、Foucault 熱烈響應伊斯蘭神權復辟、Noam Chomsky 認為紅色高棉這個進步政權在搞大屠殺是 fake news、Eric Hobsbawm 在蘇聯崩潰之後仍然表示,「如果能創造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殺二千萬人是值得」等等,就不難理解,仍然是外國的月亮特別圓。
有時「外圓」的思考方法,並不是生死大事;等於香港人單方面認為日本很好、台灣很親切,這都是自己的幻想世界,並不妨礙誰人——直到中國真正崛起了,長期對中國抱持好感的知識份子,就失去了批判的銳氣。這又是源於他們的世界觀是西方中心,並不是真正跨文化的,所以西方一百幾十年前的罪惡,竟然比起今日發生的其他罪惡來得更迫切;當然中間也有大量以「安全鞭韃」籌積社會資本 (例如教職和進步光環) 的套路。而香港和台灣人,則因為對進步的想像就是「西化即現代化」、扮白人即是階級上流,就把歐美那種腐敗自虐的學術美學囫圇吞棗,他人幻想當成自身現實,陷入雙重被殖民。被雙重殖民的人不只無法反抗,連思想上認識自己困境的空間也沒可能。所以 2010 年以來香港時事雖然如此迫近,但整個思想界都是無法反應的,他們的無法反應就像他們的鏡像——西方自由派——的無法反應是出自同一源頭。
台獨一開始以共產主義推動、香港和愛國民主派和托洛斯基派,其實都是以西人眼睛為自己眼睛,以扭曲的鏡像產生自身認同和世界觀的悲劇。這種來回之下產生的分析機器,都是屠龍之技,對於迫近眼前的中國無從認識,不斷錯判;卻對第一世界的環保問題、日本人屠殺鯨魚、種族歧視、跨性別平權……等等深有研究,雕龍雕鳳。
現代人推崇「唯交流論」,總之交流就是好的;就好像文青也推崇「唯閱讀論」,總之讀得越多本子就越好。然而唯有落後和時間流動稍慢的地區,才逃得過上述那種不斷以他鄉為故鄉、將烏托邦寄托在異質文明的惡夢。例如美國的 Redneck,他們也許十分守舊,也許不准女人墮胎和身體自主,但有些價值卻不容易動搖。殺人不對就是不對,不會因為目標是「想建設真正的共產社會」就會變成值得可試。例如日本的鄉下人,沒錯他們十分法西斯,但他們賣淫就賣淫,不會造一套理論說自己是實踐身份自主。他們沒有過多學識,因而思考還是有正常清通的可能。啟蒙主義的末流,是一個全球範圍的泡泡,每個人都將自己包在一個自戀泡泡,但又覺得自己好開通好 inclusive;但看見自己不理解不喜歡的事,又只會投訴被冒犯、封殺言論、推倒塑像 …...
在外交和知識圈子,當然進步派也會關注人權,但他們是伏爾泰那一個法脈來的,一面對亞非拉,他們的戰力就自動減半;被嘲諷為保守派的,卻有很多是「原則性反共」,他們不是用理性去得出結論,而是根據傳統和原始秩序,還有宗教意識。架構越複雜的思想,根基越易摧毀:反之亦然。這些人很老套,不時髦,但總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保守到人類最 fundamental 的價值信仰。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後現代主義建築例子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09年以前聽到位處高雄市南邊的紅毛港,沒有特別的感受,因為過去很多地方都有冠上紅毛之類的名稱,09年之前的紅毛港印象只有來自少之又少且片段的新聞,覺得是個非常遙遠的地方。
09年那一年,第一次來到紅毛港,舉目所望就像個剛剛整過土的新興工業區,但卻殘留著一些鐵皮屋,詭異的座落在出海口,這裏曾經發生了甚麼事呢,過去片段的資訊在腦海中不停翻湧,南高雄這一帶荒蕪的紅毛港故事開始引發了我的好奇。
臺灣有紅毛名稱的地方,大多都成了受到政府保護的古蹟遺址,但紅毛港卻為了看不見、摸不見的所謂政府美好的發展,先是一紙公文將這裏禁建,矛盾的把一切人類得以進步的動能打入冷宮,進而最後挖成深水港狠狠中斷了這裏民眾生活的集體記憶,這些年來到這裡不下數次了,每次來的心情總是莫名沉重,這個曾經因漁業繁華過的漁村,憑空消失在人類歷史洪流之中。
紅毛港人離開故鄉的故事,是臺灣發展自由貿易經濟難以彌補的傷痛,政府通常都是先搞東搞西搞許多計畫美其名發展,再來是一區一區的圈地大興土木,不顧環境被破壞,忽視當地人健康風險,雖然居民持續抗爭,等到蓋好完成後,建設已經不可逆,最後法令通過後,傷害已經造成了。
從今年初以來到這裡兩次了,沉重的心情逐漸釋懷,雖然當地人的故鄉已經不復見,因為幾年前已經集體遷徙到高雄國際機場北側,舊紅毛港人的信仰大廟以新姿態矗立在社區中心,我看到這裏的人們正努力的生活著,對自己的未來樂觀,所以我一個外地人,有悲傷下去的道理嗎。
紅毛港漁村消失後,政府成立一小塊紅毛港文化園區,在這裡負責導覽的大哥是紅毛港文化協會理事長,他濃濃泉州話讓我即便會講臺語聽起來也頗吃力,不過從他身上我了解到紅毛港文化園區正努力朝休閒觀光產業轉型,特別是定位在文化觀光,十多年前的抗爭訴求已不復見,在高雄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整個紅毛港文化園區重現了一些紅毛港舊記憶,比方刷上新漆的老建築,也保留了一些漁村生活意象,試圖再建構傳統舊有的俗民文化。一個幾乎被消滅的城市在人們刻意贖罪的心理作祟下,剪了幾塊殘缺的料子拼湊出不甚圓滿的後現代主義式展示場所,以管窺天似的憑弔過去風華。
紅毛港的例子,是發展自由貿易經濟的代價,現在高雄正在規劃的自由貿易港區,下一個被覬覦的地方就是紅毛港旁邊的大林浦社區,那裏會不會又再一次被迫大規模遷村,當地人會不會再次經歷難以承受的經濟發展苦果呢,如果要有美好的生活環境其實相當取決於政府的積極善治,以及居民有沒有捍衛美好家鄉的堅定決心。
好前一陣子在文化園區裡頭的文創商品店閒逛,席間跟店長聊了一下,她是一位活潑有想法的女生,覺得她是個對文化創意產業充滿熱情的人,特別是推廣MIT文創,當時心想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後來的回程中我總是忖度著,文化園區的文創事業在她手中也許可以看到如波光粼粼的光亮未來吧。
紅毛港人過去的舊生活方式的確消失了,但現在的居民以新的思維新的行動來讓這裏的故事延續下去,小港機場旁的恢宏廟宇、加上平凡的兩個人,一位理事長、一位文創店長,就足以讓我心裏明白,這裡的故事將會持續精彩,新的集體記憶將會展開。我想說的是,台灣人真正讓人感動的,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在,這個意義是甚麼呢,我想,就在於即使面對任何困頓挫折或艱難挑戰下,仍對自己所熱愛的理念勇敢堅持著。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後現代主義建築例子 在 後現代主義建築、台灣清代建築特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现代主义建筑 取材于乌托邦设想、思维创新和对人类居住、工作和互动方式的大胆想象,可说是建筑史上最乐天的风格流派。 台灣現代主義... ... <看更多>
後現代主義建築例子 在 後現代主義建築台灣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推薦與評價
,2021年10月21日—阮:李祖原按理應該跟後現代沒有關係,他在美國時操作純粹的現代主義,回台灣卻非常快轉到後現代,建築界甚至批評他違背現代主義,投身到另一個路線。但是 ... ... <看更多>
後現代主義建築例子 在 後現代主義建築、台灣清代建築特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现代主义建筑 取材于乌托邦设想、思维创新和对人类居住、工作和互动方式的大胆想象,可说是建筑史上最乐天的风格流派。 台灣現代主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