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寫道:馬超字孟起,右扶風茂陵人也。父騰。騰字壽成,馬援後也。就此判斷馬超是馬援的後代……雖然可信度跟曹操的祖先是曹參差不多高,但也不需要完全否定。我們可以一點一點慢慢往前追,馬超卒於章武二年,時四十七歲。古人算虛,則馬超出生於西元176年,漢靈帝熹平五年。
西元188年,馬超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馬騰第一次出現在《後漢書》上,參與了王國發起的叛亂;然而,翻開《典略》卻說馬騰是招募義兵協助平叛。酷炫吧,幾乎所有的資料都符合,唯一不同的是:馬騰到底是叛軍?還是義勇軍?
https://www.herostory.tw/article/7257
史前文話 的「魏晉風雲」▶ https://pse.is/3es8gx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日我在節目中提過郡守二千石,刺史八百石。趙博話那個字應該讀「擔」。我話我會讀「石」,但在節目中我也沒有再詳細講。今日我詳細講讀「石」音和讀「擔」音的分別。為何我認為讀「石」。康熙字典注音是石,清朝語言學家都是注「石」音。石字俗音是「擔」。很肯定漢朝時是讀「石」那不完全是「石」音。《後漢書》《法言》...
後 漢書 三國志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因為端午節而辦的直播中,有提到屈原這位老兄,其實嚴格來說並不叫屈原。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開頭提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根據這句話的內容,後人可以歸納出屈原的真實姓名應該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好的,我想大家看到以上資訊,立馬就有疑問了:「羋姓,屈氏?姓跟氏不一樣嗎?」
簡單來說,早期人口少,為了區分不同的部族,每個部族會取不同的「姓」好作區別,但隨著人口逐漸擴張,每一個「姓」內部也需要有所區別,於是每個姓底下又出現了「氏」。所以大家可以很簡單的理解:氏就是姓的再分化。
以屈原的「羋姓」來說,這一個血脈後來又逐漸細分。
像楚王一脈為「熊氏」,那個不信任屈原而導致楚國衰弱的楚懷王,他就是「熊氏,名槐」,所以可以叫他「熊槐」。
羋姓底下還有一個「項氏」,這是楚國王族─公子燕,因為擁有一塊叫「項」的封地,所以後來的子孫就以「項」來當作自己的氏。「項氏」在羋姓的眾多分支中可謂赫赫有名,這多虧他們後來出現一個霸王級人物:項羽。
(又話說這個項羽,其實他應該是:項氏,名籍,字子羽。所以他老兄的姓名應該是「項籍」才對,光榮三國志對於這一點就有相當到位的還原,至於為何後來我們都比較熟知他叫項羽?那是因為項少龍他......好了,不瞎掰,是因為項籍自己覺得子羽叫起來太累贅,所以索性單稱為「羽」,而司馬遷寫史記,不知出於何種考量,為項籍列傳時,篇名取名叫「項羽」,所以我們後來人才會習慣性叫項羽。不然《漢書》可是叫他項籍,《史記》大部分的稱呼,其實也是項籍。)
屈原的祖先被封在「屈」這塊土地,所以後代子孫就以「屈」為氏。從以上已經讓不少人混亂的訊息我們可以得出:屈原跟楚王是有些親戚關係的。所以屈原早年能夠擔當朝政重要職務,與他的貴族出身有非常大的關係。
「名」跟「字」就比較好理解了吧?因為不少人是接觸過三國演義的,很多人都知道:
劉備字玄德,人送外號:織席販履。
張飛字益德,人送外號:屠豬賣酒。
關羽自雲長,人送外號:天下無敵。
為何古代人沒事要有「名」跟「字」?主要還是上古的禮儀,在《禮記》中提到:「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意思就是說:連名帶姓的稱呼,是只有長輩、師長、上司,才可以這麼做。如果不是以上這幾種身分而直接連名帶姓的叫人,那是相當沒有禮貌。
所以,古人在成年後,會在師長的幫忙下取「字」,讓平輩或晚輩稱呼。所以我們才會在三國的戲劇中看到腳色之間會互相稱對方「玄德」、「雲長」、「子龍」之類的。
(我個人極度推薦的電視劇神作─走向共和,在這點就有相當好的還原,裡面常聽到「慰廷」「逸仙」「克強」,其實這分別是:袁世凱、孫文、黃興的字,所以這部戲不僅考究,同時也是在考驗關穎人的清末民初的知識門檻,實不相瞞,最一開始我聽到「菊人」「芝泉」「華甫」,完全不知道那些腳色到底是誰,直到他們後來自報姓名: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霍!這幾位都是民初響噹噹的大人物呀!我也為當時自己的見識淺薄而感到慚愧。)
話題重新兜回到屈原身上,屈原是當時平輩、晚輩對這個人的稱呼,而如果細究他的姓氏,其實就能夠反推他的出身,進而了解他背後的家族曾經經歷過的跌宕起伏。這種充滿「血緣」以及為釐清及維護血緣而設下的「禮儀」,是先秦時代的特色之一。
(後來隨著貴族社會的沒落,姓跟氏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及細分,人們往往只區分「氏」而不講「姓」。至於「名」「字」,則是在清末民初的西方化浪潮下而逐漸淡出。
所以如果以後想裝逼,等到有人問你:「姓名?」
你可以學我這樣回答:「姓,不可考;氏:金;名:哲毅;字:霸王;號:老ㄕ;AKA:地表上最無聊的歷史老師。」
如何?是不是有滿滿的逼格呀?)
或許隨著時間的演進,我們與古代的社會早已脫節,但這並不代表現代已經與古代毫無瓜葛。古代的遺產,只是以陌生又不明顯的方式遺留。而先秦時代的上古史,正是探究華人文化的重要起點之一,但如同我前面提到:我們已經與古代脫節太久,以至於對於當時的時代環境相當陌生。
所以就要跟大家推薦一本書,並且進入今天的主題:抽獎啦!
(想要直接進入抽獎環節的,484覺得終於從前面那一堆廢話解脫了?其實前面那麼多廢話,大家可以先記住一個關鍵點就好,那就是......大家覺得我的AKA好聽嗎?)
專門研究先秦史的野蠻小邦周出版新書《周公哪有這麼神:課本沒教的兩周史教室」,有比上一本更有趣的筆法,還有更有料的古文字解析,絕對是想要了解上古時代的朋友,可以入手的佳作。
那如果想要省錢,碰碰運氣,請完成以下步驟:
1.
按讚及公開本篇文章
2.
在本篇底下留言「周公哪有那麼神?」並且也留下你的AKA(你覺得我只會讓自己做蠢事嗎?都說我無聊了嘛)。
就有機會獲得本次的獎品。
我們將在一周後抽出3位幸運的朋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參加喔!
購書可往此處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433
#周公哪有那麼神
#遠足文化出版
#端午節的今天還是要謝謝屈原的想不開為後世締造假日
#謝謝你屈原_有你真好
後 漢書 三國志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都是「紙上談兵」,為何韓信一路開掛,趙括馬謖卻活成了悲劇?
歷史春秋網
作者:張嶔
中國古代兩個「載入史冊」的「紙上談兵典型」,正是趙括與馬謖。
這二位,一位戰國時代的將門虎子,一位東漢三國時代的名門驕子,都是自幼熟讀兵書。別看沒怎麼帶兵打個仗,卻是出口就成章,動輒就是高論金句,「賢才」的好形象閃閃發光,可一旦執掌重兵,所有一切就都毀個干淨。一個在長平生生毀掉趙國四十萬精銳,一個在街亭送大禮,活活斷送了諸葛亮的「北伐夢」。「紙上談兵」的人生悲劇,也被各類正史野史大書特書,成語歇後語都「貢獻」了一堆,出名的反面教材。
但比起這二位「反面教材」來,貴為「兵仙」的韓信,卻也常惹來一些「歷史票友」們的「不服」聲:趙括馬謖「紙上談兵」不假,可你韓信在劉邦軍團裡「登壇拜將」前,不也是從沒獨立帶過兵?不也是靠了「紙上談兵」獲得蕭何的賞識,這才一飛沖天的?可為什麼趙括馬謖接下來見光死,韓信卻能一路開掛,親手打下西漢王朝的開國江山?難道這事,真是只能看命?
乍一看去,成功的韓信與失敗的趙括馬謖,都是紙上談兵,但事實是,哪怕人生可以如打游戲般「存檔重來」,再給趙括馬謖十次百次機會,韓信的成功,他們也照樣連邊兒都摸不著。論原因,這既不是「才華」的事兒,更不能怨命。因為,別看都是「紙上談兵」,但韓信的成長歷程,卻更接地氣。
趙括與馬謖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家境優越。一個是趙國戰神家的少爺,一個是襄陽馬家的貴公子。他們滿腹的兵法韜略,都是靠著優越的家室,每天在養尊處優裡讀出來的。由於接觸的圈子非富即貴,肚子裡也真有貨,所以經常比人看得高看得遠。但這樣的成長過程,做個參謀動嘴皮子,那還算富裕,真刀真槍去幹仗?那還遠遠不夠。
因為戰爭,這樣一個無比殘酷的考驗,首先的成敗要素,不是看得多遠,而是紮紮實實解決眼前的事兒:一場仗兵馬多少,糧草多少,士氣怎樣?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內部矛盾錯綜復雜,作為軍事主將,每天是否能解決一團亂麻的問題?樁樁件件,都不是讀幾本書,懂幾句教條就能解決的。別說碰上「長平之戰」「街亭之戰」這樣的大戰,就是日常生搬硬套,出亂子也是板上釘釘。
做旁觀者,大可高談闊論,但作為執行者,眼光再遠,卻要從眼前的事兒做起。知易行難的道理,放軍事上就是實實在在。
而韓信,這條恰是大不同:作為一個窮出身的青年,別看韓信二十五歲不到就「登壇拜將」,但這之前的日子,卻是各種酸甜苦辣盡嘗:早年在鄉間苦學武藝兵法,卻也落得沒了飯轍,後來趁著天下大亂去投軍,先在項梁處做大頭兵,又在項羽身邊做郎中,然後又跑去投劉邦,當了個治粟都尉。除了沖鋒陷陣,就是站崗放哨管錢糧,做的都是苦活累活,偏偏還滿懷一個將軍夢。白眼歧視自然也不少受,「鑽人褲襠」的事兒,放在他這段人生裡,其實不算是個事兒。
但也恰恰是這樣一段特殊的經歷,讓一直在思考戰爭的韓信,徹底懂得了戰爭。比起站在別處通過「讀兵書」瞭解戰爭的趙括馬謖來,韓信身處戰場的最底層,更親身經歷了「項梁敗亡」「項羽破釜沉舟」「鴻門宴」等震撼大事,既看過了屍山血海,又多次死裡逃生。可以說,趙括馬謖的兵法韜略,是在養尊處優裡讀出來的,韓信的每一個軍事信條,卻都是以一次次血的教訓,經歷生死考驗後領悟的。
這其中的含金量,當然大不同。趙括馬謖們的「謀略」,好些都是「拍腦袋」。韓信的每一次抉擇,都是在深接地氣後,找到的最靠譜的路。其中的執行力,自然大不同。
尤其說明韓信「接地氣」水平的,更有「蕭何舉薦韓信」的典故。好些歷史票友都認為,韓信是通過對蕭何的高談闊論,順利獲得了賞識與舉薦。但想想蕭何的身份就明白,秦朝老吏出身的蕭何,一直做的就是兵馬錢糧之類的苦活,最討厭的就是誇誇其談。倘若韓信只是「高談闊論」?恐怕分分鐘就要被拉出去打板子。他首先能夠打動蕭何的,必然是他在「治粟都尉」等崗位上,實實在在的成績。
更重要的是,也正因這接地氣的過程,「懂得戰爭」的韓信,才到達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境界:無論手裡是個把人還是百萬人,他都能清楚知道,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如何運轉,再一團亂麻的問題,他都能夠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多麼魚龍混雜的隊伍,他更能迅速捏合成鐵拳,形成犀利戰鬥力。
特別是在楚漢戰爭的決戰階段,擔負側翼出擊任務的韓信,麾下的部隊常被「領導」劉邦調來調去,他經歷的好些惡戰,手裡頭都只能用些新兵蛋子。比如著名的井陘口之戰,面對趙國絕對優勢絕對地利的大軍,韓信手裡的三萬軍隊,竟連基本的軍事訓練都沒做過。可就是在這樣的絕路下,這群「新兵蛋子」卻在韓信的指揮下,沒有嘩變沒有潰散,反而爆發強大戰力,上演「背水一戰」的奇跡。
後人多看到「背水一戰」的操作裡,韓信神奇的謀略,但是,若沒有這「接地氣帶兵」形成的強大凝聚力,謀略再好,這三萬人也要埋進水裡。
此情此景,比起「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的趙括,或是「居高臨下」扎營後,就遇到士兵嘩變的馬謖,必須說,這就是帶兵境界上的差距。
補充說一句,「接地氣」這事兒,也和窮富無關。不止韓信這樣的「窮孩子」可以接地氣,哪怕「富貴」如西漢霍去病,自幼錦衣玉食,還常被吐槽「不懂士兵疾苦」。可每次硬仗惡仗,他多次帶兵長途奔襲,一路殘酷考驗,部隊卻從來不亂,總如鋼刀一般砍翻敵人。沒有「接地氣」的磨練,沒有「多多益善」的帶兵境界,根本做不到。
也同樣是因為這差距,所以不管面對怎樣的惡戰,「接地氣」的韓信都不會「拍腦袋」,而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比如濰水戰役,面對數倍於自己的齊楚聯軍,韓信並不生拼硬打,而是虛虛實實,把對手引進自己預設的戰場,一開閘全淹進水裡。這全程操作,看似是對手太蠢,但每一步,都把天時地利用到極致,紮紮實實的謀而後動。
如此傑作,比起長平戰場上,簡單粗暴推翻原有戰略,然後一頭扎進秦軍包圍圈的趙括,以及擅自更改戰略,迷信書本上「居高臨下」的馬謖,又不知高出了多少。
以這個意義說,古代有多少奮斗者,滿懷著「韓信夢」,卻悲劇地活成了趙括馬謖。因為書容易讀,事情卻從來不容易做。無論是殘酷沙場,還是任何行業的「戰場」,決定勝敗的,從來都不是「天賦」「高論」,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真諦:接住地氣,扎實做事。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三國志》、李鐘琴《奇正軍神》、李興斌《論韓信的用兵藝術》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紙上談兵 #高談闊論 #韓信 #趙括 #馬謖 #背水一戰
後 漢書 三國志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昨日我在節目中提過郡守二千石,刺史八百石。趙博話那個字應該讀「擔」。我話我會讀「石」,但在節目中我也沒有再詳細講。今日我詳細講讀「石」音和讀「擔」音的分別。為何我認為讀「石」。康熙字典注音是石,清朝語言學家都是注「石」音。石字俗音是「擔」。很肯定漢朝時是讀「石」那不完全是「石」音。《後漢書》《法言》 《三國志》 《抱朴子》守儋石之祿淮陰侯列傳
《漢書•蒯通傳》守儋石之祿《揚雄•法言》吾見擔石矣《三國志》家無擔石之糧《抱朴子》「今先生入無儋石之儲」
如果當時石字要讀「擔」便變成擔擔之糧,所以這個是沒有可能的。所以清朝語言學家話讀成「擔」是可笑。
第二,大家都知我講史記列傳,有萬石君傳,他姓石名奮,他有五個兒子都是有二千石,加起來就有一萬石。萬石君姓的是石,沒可能讀做萬「擔」君。這又是可笑的。漢朝時的主要讀音一定是石。
後來為何會讀「擔」,因為石原本是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因為我們覺得普通的石是這麼重。英國人又叫14磅為1stone。即使相隔這麼遠,但估計的重量也差不多。石首先是重量單位。在穀物量度上,重一百二十斤的穀的容量,後來轉成容量的單位。那是由一石重的米,放置的容器,大約是多大。石由重量單位又變成了容量單位。兩個石便混淆起來,因為它既是重量單位,又是容量單位。石之下有斗,之後又有人作了新的讀音和第二個寫法,變成了「擔」,借用了肩挑的作量度單位來作代表。首先便寫成「擔」然後把部分讀音轉成「擔」。
其實是因為兩種量度單位的問題。石是源自重量單位。而重量單位轉化成容量單位,於是便改了讀音和寫法,以免兩者混淆。既然兩者是分開,便不能夠把容量單位的「擔」用回重量單位的「石」。因為那是引起混淆。到了中古的時候,作為容量單位的「石」已不存在,最高便成為斗,所以在中古的時候,書多數都是用石音。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擔」又走回來,因為又用回「擔」作量度單位。清末再重新肯定了「擔」是一容量單位而寫成「石」。
我又要講讀音問題,去到明末清初,所有人都是認為雅音為「石」,而俗音為「擔」。其實那是兩個不同意義,不同意義的時候便不同的讀音。官祿是用重量單位,所以我認為應該讀「石」。到了清末,反而廢了重量單位,而保留容量單位。於是把所有讀音定為「擔」。這是普通話發生的情況,全都轉成讀「擔」。但是讀做「石」或「擔」,是各地都不同的。有些地方是繼續用「石」音,有些地方是用「擔」音。廣東話是一貫讀「石」,從來沒有停止用「石」,而沒有用「擔」。廣東是保留了「石」讀音的地方。我年少時每一個老師都是讀「石」。官二千石而沒有人讀「擔」。在明末清初,廣東話依然讀「石」,證據是很明顯。倫文敘寫那首詩是這樣的「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那是不是數到一百隻便寫完,但他解釋天生一隻又一隻是兩隻,「三四」是十二隻,「五六」三十隻,「七八」五十六隻,加起來剛好一百隻。「鳳凰何少鳥何多?」為何那麼少鳳凰,為何有那麼多鳥。啄盡人間千萬石,如果一讀「擔」那便不押韻。這是流傳在廣東幾百年的故事,證明廣東從來都是讀「石」,現在想跟普通話讀「擔」,所以我是堅決否認的。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Z1hFA-aEdE/hqdefault.jpg)
後 漢書 三國志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首先講下資治通鑒的問題,今晚會說細講為何會講資治通鑒。原來我打算讀一些書出來講,開始選書。首先我想讀還珠樓主,但讀還珠樓主也很大鑊,因為這也五六百萬字計,像蜀山系列,也五六百萬字。而且非常難讀,因為那是半文半白,但我不知有多少人有興趣看,於是我想不如講歷史。我當然想到資治通鑒,其實識得資治通鑒,其實已識得大半的中國歷史,中國歷史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資治通鋻是由戰國史開始,去到宋朝建立為止,這已經是廿四史的精華所在,是由史記去到五代史。其實宋史以後的廿四史是不好看的。宋明清史都寫得很垃圾。最好看是前面幾本,史記、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幾本是最好看的,中國歷史的精華都在這裏。
其實我從來沒有講過一定會講的,只是考慮一下,而多些人支持才行的。因為這個工程實在太浩大,退一步來講,可以講史記,史記只是五本,這是易做很多。講一個口語版的史記有聲書。
其實我想找個女仔讀張愛玲的書,因為讀的書要沒有版權,近代可以讀的,好像是張愛玲、矛盾、老舍,這些人的書,都是有讀的價值,而是沒有版權。因為資治通鑒這個問題實在太大鑊,我現在還在想。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向我們聯絡。
謎米香港 memehk.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4d4CpIQoHU/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b6iTnVqS57XC3JfGWxwuCCao6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