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資訊看哪準?問誰正確?】
「我家兒子現在才八個月,網路上有人說寶包要一歲之後才能吃蛋白耶...」
「我的寶包現在六個月還沒長牙,可是我朋友的孩子四個月就長牙了!」
................
門診時阿包醫生要回答許多新手爸媽的問題,每次我都耐心的講解,但總覺得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能幫助他們,畢竟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他們查到的資料可能是舊的,甚至是錯的!
或許只能推薦以下幾個,我自己有在追蹤的兒科醫師粉絲團,新手爸媽們可先follow一下,一旦有育兒相關的問題,相信從裡面一定能獲得更新、更正確的資訊
我推薦以下的粉絲團讓各位爸媽參考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兒科界的白馬王子,一定要追蹤的!
-\-\-\-\-
🎯葉勝雄的育兒發燒友
➡我們禾馨兒科的大家長,我敬愛的學長,希望能趕快上菜
-\-\-\-\-
🎯 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
➡奶爸醫師也算是我長庚的學長,他製作許多影片、圖表、比較圖,相信看完一定能一目了然~
-\-\-\-\-
🎯柚子醫師的育兒診療室 - Dr.陳木榮醫師
➡我在長庚學長,目前是電視名人,常常分享在門診遇到的千奇古怪的故事,讓人一直想看下去!
-\-\-\-\-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雖然還沒機會認識楊醫師,但我覺得他的文章寫得有條有理,讓我受益良多!
-\-\-\-\-
🎯三寶爸-小兒科陳映庄醫師
➡我們帥氣的三寶爸醫師,之前分享的藥物比較表,讓爸媽更了解藥物的作用
-\-\-\-\-
🎯臭寶爸 - 兒科陳敬倫醫師
➡厲害的學弟,用圖畫漫畫的方式製作了不少懶人包及衛教知識,而且他的部落格文章已經比我多很多了...
-\-\-\-\-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Dr. E不時會分享在兒科急診遇到的案例,我也會用來提醒自己看診過程要更仔細檢查孩子
-\-\-\-\-
🎯黃師堯 Dr. Lawrence 台灣的孩子 世界的孩子
➡我們的啾啾醫師,不時會分享診間故事及和孩子互動的模式,讓我更了解身為兒科醫師要如何做一位爸爸...
-\-\-\-\-
🎯皮丹爸的小人科筆記
➡我們小禾馨超人氣詹醫師的粉絲團,也要follow一下呀
-\-\-\-\-
🎯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
➡我們的陳醫師最近終於鼓起勇氣成立粉絲團,相信可以為那些擔心孩子長不高吃不胖的爸媽,follow他的粉絲團一定可以帶來一絲曙光~
以上資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唷~預祝大家新年快樂!我會繼續努力帶給大家簡單易懂且正確的育兒知識,也請大家繼續支持!
徐小兒科門診表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恐怖的厭奶!換副食品上場?
【BabyLife育兒生活】2014年3月號NO.286
寶寶厭奶,恐怕是很多爸媽的夢魘!寶寶一整天喝不了多少奶,有的甚至都不喝,圓潤的可愛模樣都消瘦了,真是讓爸媽擔心不已!到底該怎麼辦?「厭奶」是否意味著該讓副食品上場了?
案例A
小萌出生之後,一直都是爸媽的小甜心,更棒的是,小萌胃口一向都很好,ㄋㄟㄋㄟ都乖乖的喝光光。可是就在過了6個月沒多久,突然之間就對ㄋㄟㄋㄟ失去了興趣,看到奶瓶來就癟嘴,奶嘴塞進去就吐出來,一直搖頭不肯喝奶。
就算心情好的時候,騙進去喝了一些奶,但只要房間裡面有任何動靜,她就不肯專心喝奶了!只有半夜在半夢半醒時,還能騙她喝一點。雖然每天還是笑嘻嘻的,但是本來胖嘟嘟的臉頰都瘦一圈了,爺爺奶奶看了都好心疼。
也曾帶她去看醫師,開藥吃還是沒有起色,也試了些開脾胃的中藥,完全沒效,還吐了全身都是。還好,後來帶去給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評估之後,認為是到了厭奶期,經過指導調整飲食,增加副食品的種類,小萌就又開始喝ㄋㄟㄋㄟ了,奶量也回到原來的水準,很快又長回原來白白胖胖可愛的模樣了。
案例B
小歐是個28週的早產兒,極低的出生體重還不到1000公克,在保溫箱裡住了好長一段時間,終於順利出院。在住院時,就開始使用母奶添加劑和鐵劑,回家後因為搬家的關係,在附近的衛生所打預防針,也就忘了再繼續使用鐵劑和維他命了。到了6、7個月時,小歐開始出現很厲害的厭奶現象,媽媽一直以為要繼續哺育母奶,也沒有添加副食品。
結果小歐的體重明顯不再成長,也不笑了,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的狀況。後來回到早產兒追蹤門診詳細檢查,才發現是缺鐵性貧血,原來是因為沒有增加副食品,而且早產兒本來就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才導致了後來的問題。還好發現的早,經過適當的處理,增加鐵劑的服用,並增加足量的副食品之後,小歐才又回復了往日可愛的笑容。
寶寶為何厭奶?
厭奶其實並不是疾病,也並沒有這樣的疾病診斷,但是卻常常困擾著許多家長。它主要是指在寶寶成長過程中飲食類型的改變,是成長發育必經的過程,所以父母們應該以正向的態度面對這樣的變化。
寶寶剛出生時會依靠媽媽提供乳汁,來滿足生命初始的營養需求。但是隨著寶寶成長,逐漸的會遠離媽媽的懷抱,當然也就會改變飲食的型態,可能由母奶、配方奶逐漸變成其他的離乳食物或副食品。尤其是飲食營養講究的是均衡多樣,只吃一種食物,短時間可以,一旦長時間的使用,口味、口感上一定會厭倦,而且在營養學上也容易偏頗,導致一些營養素的缺乏,嚴重時甚至可能會造成生病!
厭奶的高峰期
所以不管是喝母奶或配方奶粉,其實都會厭奶,也應該要厭奶。臨床上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可能會早一點開始厭奶,而喝母奶的寶寶好像可以維持久一點,有的會到6個月多才開始厭奶。
有可能是因為隨著媽媽每天的食物不同,所以母奶的口感味道也不同,因此母奶寶寶可以喝得久一點;配方奶則口味都一樣,所含的營養素也都一模一樣,所以配方奶寶寶多會比較早就開始出現厭奶的跡象,這個時候就是開始餵食副食品的最佳時機了!所以照顧的重點不在煩惱厭奶這個問題,而是該注意何時是引進副食品的時機,家長應該要開心地面對寶寶的成長才對。
臨床發現,寶寶會有兩段的飲食調整適應期,第一階段是4〜6個月,也就是由ㄋㄟㄋㄟ轉變加上副食品的時機。另一個階段就是1歲左右,要由嬰兒食品進階為餐桌食物的時機。這次只談第一階段的轉變──嬰兒的副食品調整期。
厭奶,該添加副食品了?
餵食副食品其實是個有趣的問題。所謂副食品(Complimentary Food)是指除了母奶或嬰兒配方奶之外,供應給嬰兒任何含營養素之固態或液態食物。
足月兒的腸胃道與腎臟生理機能,在約4個月大時已成熟到足以代謝、消化母奶或配方奶之外的食物。除此之外,原本會不由自主地將食物從嘴裡吐出的嬰兒,也因嘴中的神經與肌肉發展足夠,而能開始津津有味地啃咬咀嚼泥狀食物。副食品除了提供營養素外,接觸新的味道可活躍腦的功用,也讓寶寶在進食的過程中訓練嘴巴整體、下巴及唇舌等部位機能發達,促進寶寶日後發音及說話的能力。如果太早或太晚開始嘗試餵食副食品,都會對寶寶有不良的影響。
重點是當母奶或配方奶吃到一定的時間,寶寶會開始有厭奶的表現,爸媽會發現小寶寶喝奶不專心,或是開始拒喝他平時最愛的奶水,這時候可能就要考慮是不是已經大到要開始餵食副食品了!
當小寶寶長到4個月多以上的時候,腸胃已經成熟到可以接受母奶和配方奶以外的食物了。另外,這個時候寶寶頭頸部的控制已經比較穩定,吞嚥功能也比較完善了,所以可以開始準備要咀嚼食物了!所以判斷何時可以開始副食品,不僅僅是出生後的月齡,還有神經肌肉的成熟度,都要一併考慮;所以像早產兒或其他有障礙的寶寶,也要做整體的考量。
那麼何時是開始餵食寶寶副食品的最佳時機?相信讓許多父母感到不安或煩惱,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建議,嬰兒成長至4〜6個月大時,即可開始餵食副食品;歐洲小兒胃腸營養學會(ESPGHAN)也建議父母不要在嬰兒小於17週或晚於26週時餵食離乳食物。
都不喝奶,只吃副食品可以嗎?
副食品可以提供奶製品以外的不足營養素,尤其是鐵質。副食品還可以提供熱量、咀嚼學習,但鈣質是相對不足的。不論是排骨粥、吻仔魚粥,裡面的鈣質都不夠寶寶成長的需求。所以適量的母奶或奶粉,還是建議的優質營養來源。
換奶不是解決辦法
如上所述,厭奶時最重要的是引進副食品,換奶粉品牌是會短暫有效,但是長時間來說,還是適時嘗試副食品才是維持寶寶健康的原則。此外,有的媽媽會想,如果對母奶厭奶,就換成配方奶粉,是否會有效躲過厭奶的困擾?不過臨床的經驗是:聰明的母奶寶寶是不太會願意改喝罐頭奶粉的!因此專家們都還是建議請媽媽繼續努力餵母奶,並趕緊嘗試副食品才是王道!
5個sign,副食品可以上場了!
因此當您注意到寶寶有以下狀況時,可以開始嘗試餵食副食品以開啓他的感官之旅囉!
1.寶寶已經4個月大以上。
2.一直注視大人的食物,會流很多口水,並將手伸出表達出想吃的舉動。
3.頸部穩定,可支撐時就能坐著。
4.即使很頻繁的餵食母奶或配方奶,仍很快就表現出飢餓感。
5.哺餵足夠母奶或配方奶,寶寶的體重增加還是太緩慢。
副食品的建議添加順序
穀類(如米糊、米精)→水果類(如蘋果、香蕉、水梨)→蔬菜(如紅蘿蔔、南瓜)→豆類(如豆腐)→肉類(如魚、雞)→蛋類(先從蛋黃開始)
這時,必須就醫!
如果寶寶的厭食合併有疼痛、腹漲、腹瀉或是嚴重便秘,尤其是精神活動力下降、發燒、嘔吐或血便,均需儘快就醫求診。因為很多種疾病都可能以食慾不振來開始,所以如果合併有其他的症狀時,還是務必請小兒科醫師診察才是。
添加副食品的7大注意事項
1.每次添加一種,適應後再添加另一種,這樣萬一有過敏反應,比較容易找出過敏原。
2.添加的時候,量由少漸增,稠度由稀至濃。
3.添加食品形態之順序,建議從液體→糊狀→泥狀→條狀→塊狀。
4.添加新食品後3〜5天,應注意是否有過敏反應(如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等),都沒有不良反應再換(添加)新的食品。假如糞便或皮膚發生變化,應立即停止該種食物,並帶寶寶去看醫生,以確定是否由食物引起,或寶寶身體有其他不適。
5.副食品和配方奶(母奶),需要耐心在兩次哺乳之間給予,以避免寶寶太餓缺乏耐性,剛開始一天餵食1次即可,幾週後再增為一天2次。此外,寶寶如果太餓會吃得太急,容易被食物或牛奶嗆到,此時應暫停餵食,先幫寶寶拍拍背,讓他休息一會兒再繼續餵食,並確保食物夠細滑、容易吞嚥。
每個寶寶進食的速度不一定,也可以變換口味,找出寶寶愛吃的口味;如果食物己經非常可口,寶寶仍一直都不愛吃時,要考慮是否有身體不適。
6.口味應清淡、不油膩。 製作副食品時,最好以天然食物為主,儘量不要使用調味品,並注意食物保鮮;如購買市售現成的嬰兒食品,應注意保存期限,開罐後如不能立即吃完,應冷藏或丟棄。
7.開始吃副食品後,一定要清潔口腔,幫寶寶建立良好的習慣,否則以後要刷牙清潔口腔時,就很難要求寶寶配合了。
徐任甫
現職: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嬰兒室主任、長庚醫院助理教授、廈門長庚醫院主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林鈺珊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兒童專科營養師
學歷:輔大食品營養系
文:【BabyLife育兒生活】2014年3月號NO.286
文章出處: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D146DD42074DD6D3
徐小兒科門診表 在 侯文詠 Houweny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轉貼王浩威醫師文章】孩子的內心世界從來沒被真正的注意到,因為大人只是在乎小孩究竟是屬於可以讓他們光采的好孩子(像小說裡罐頭工廠所出產的孩子一樣的好),還是讓他們丟臉的壞孩子。然而,在這樣的在乎下,孩子自身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屬於人的部分,卻是不知不覺地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了……
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逼出鄭捷這樣的生命狀態?
《透明的存在 》★王浩威
1
蔡伯鑫醫師是一位年輕的精神科醫師,某天看完診後,在他的臉書上寫下這樣的內容:
「今天夜診,碰到兩個家長都遇到親師溝通的問題。
「兩個孩子都是智商比平均還低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也都在吃藥。一個國中生,一個國小中年級。
「國中生那位,班導屢屢誇大孩子的錯誤(例如:不小心掉東西發出聲音,就被寫聯絡簿:『影響其他孩子的受教權!』),還當全班同學面前取笑孩子的身材,事後寫聯絡簿則說:『只是開玩笑,沒有惡意,不要只聽孩子的片面之詞。』
「另一個國小生,則是班導認為一直說謊(犯小錯不敢承認;一會兒說有寫作業,一會兒又說沒寫等等),於是就處罰孩子一個人在隔壁空教室大半天。孩子後來怕到大哭,到現在還是不停摳手,變得犯錯後更不敢說話。
「前一個家長去找輔導老師求助,結果班導隔天在聯絡簿上語帶不滿地指責家長不該找『第三者』傳話。家長說,就是過去的經驗,猜想直接找班導,她不會接受,甚至會有衝突呀。
「後一個家長找資源班老師求助,得到的建議是:『1.轉學;2.自學;3.你要怎樣就怎樣,就不要管了。』隔天班導跟媽媽說:『資源班老師說妳很生氣。』媽媽忍不住問:『資源班老師是在挑撥離間嗎?』」
這位年輕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寫說:「唉,坐在診間聽這些家長不斷抱怨怪獸老師,但也忍不住想,那些老師們會不會也覺得他們是怪獸家長呢?親師溝通愈是不良,往往變成無助與惡性的循環。有孩子愈來愈受挫、退縮,也愈沒被聽到他們的聲音,又該怎麼辦?」
2
是怎樣的老師,為什麼看待這些不夠「常態」的孩子是如此負面、是一種負擔,最好不要存在自己班上?甚至連嫌惡之心都掩蓋不住了?
而更人著急的是:這樣的情形不是少數。最近的注意力缺失症過度治療的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些年來,在臺灣,小孩子被診斷為過動兒的傾向愈來愈多。特別的是,這些來到診間尋求治療的孩童,很多是老師建議的。
老師們積極建議父母要帶這些孩子去找醫師,認為他們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希望這些孩子能夠服藥治療。如果家長帶去看的兒童精神科醫師認為嚴重程度仍不符合這個診斷,或是認為雖然符合這診斷但處理重點不應是藥物,老師還會積極暗示家長這醫師不夠經驗,甚至建議另外找某位醫師。
而通常,老師建議的醫師,往往是他們過去經驗中較容易開「利他能」這一類藥物的醫師。其中許多不是兒童精神科醫師,甚至不是一般精神科醫師,而是小兒科醫師或復建科醫師。
老師們為什麼急著要孩子吃藥?也許有一點效果吧,小孩的活動量可能稍稍減低了。但更重要的是,當孩子被「醫師」下了一個診斷,特別是要求服藥之後,老師的焦慮下降了。
老師的焦慮,一來是來自對教室秩序的控制慾,二來則是對這樣的孩子愈來愈忍受不住的感覺,和他身為老師的道德標準有所衝突,潛意識𥚃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說法來反駁自己良心的不安。
於是,在臺灣,服用「利他能」的小孩,是逐年地愈來愈多,甚至是多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3
在高雄執業的家醫科醫師李佳燕,是一位長期關注婦女和兒童權益問題的社會醫師。她兩三年前就開始關注這問題,忍不住在2013年4月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內政部兒童局張秀鴛局長:
「…我們從多年的家庭醫療診療工作,以及自身與周圍親朋好友遇到的現象,開始關注且非常憂心我們的孩子,在幼稚園、在學校,被老師過度判斷為過動症或注意力缺損的兒童精神疾患。即使只是一般親友聊天,只要我一提起過動兒(這名詞),幾乎到處都有父母跟我說:『我小孩的老師說我小孩就是過動兒!』
「有一回,我到高雄市教師會演講過動兒過度診斷與過度開藥的問題時,有一位老師就說隔壁班一位老師,全班二十幾個小朋友,就有八位轉去看醫師,看完診回來,有六位服藥。
「『過度診斷、過度醫療、過度給藥』,沒錯,這是我們醫療界的通病。但是如果發生在成人身上,至少成人有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看病,要不要繼續服藥的權利。但是,這狀況發生在孩子身上,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要求下,成了完全無法抗拒看病服藥的無權利個體……。」
李醫師的這一封信,憂心的不只是:「老師不善長班級的經營、醫師的失職」,而是進一步希望讓家長「瞭解孩子的本質與教育的目的」,「讓老師重回教育根本,因材施教」,「跟兒童心智科醫界對話,認識教育現況,認識目前家庭與孩子的生活處境與壓力」……。
雖然不曉得昔日的內政部兒童局局長,而今改制後升格為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是否有任何回應,但李醫師提出來的呼籲,是值得再進一步思考的。
4
我自己是在1979開始陸續接受兒童精神科的訓練;這訓練,一直持續到1985年左右。當時,國內兒童精神科醫師並不多,帶我們訓練的主要是宋維村、陳映雪、徐澄清、李鶯喬、丘彥南等醫師。
在那個時代,注意力缺失症或過動症的診斷並沒有那麼多,但也不是太少。然而,最大的差別是,那時候,教我們這方面專業的醫師們,從來不認為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方法。他們總是強調如何教父母去帶這些小孩,以及,如何建議老師用不傷孩子自尊的方式來經營班級。
至於用藥,在這樣處理過程下,幾乎是十分不必須用的。
那是一個生活細膩而不匆忙的時代,每個人都樂意去傾聽彼此的聲音,即使是門診負擔沉重的醫師也是如此。
然而,曾幾何時,包括醫師、老師和父母,也包括我們的媒體和一般民眾,這樣細膩關懷的生活態度,卻不知不覺地不見了?
在過去,至少在我成長的時候,老師們彼此之間不是提倡「愛的教育」,甚至還很積極糾正或引導當年日本教育下而相信「斯巴達教育」的家長們?
當然,在那一個時代,教育並非完全美好,還是有許多不自覺的偏見存在。譬如: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容易受到重視,相反地,成績不好的學生,似乎較容易被視為品德也不夠好的。然而,即便是這樣,教育相關的事務,包括老師和家長,確實是相信「愛的教育」(雖然不全然做到),相信每一個小孩都是值得以抱持著關愛的心態去找到適合他們個別狀態的方法去教育他們。
5
而現在,父母和老師,又是怎樣看待孩子的呢?
李佳燕醫師結合了許多關心兒童權益的人士,包括兒童文學的幸佳慧等人,提出「給孩子做自己,拒絕孩子變罐頭」的口號,成立「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在全省各地辦活動。
為什麼是「罐頭孩子」呢?
我猜想是來自童書《罐頭裡的孩子》。這本由德國兒童文學大師克莉絲汀.內斯特林格(Christine Nöstinger,1936生)在1976年創作的作品;後來在1983年也被當時還年輕的導演Claudia Schröder改拍成電影。
孩子的內心世界從來沒被真正的注意到,因為大人只是在乎小孩究竟是屬於可以讓他們光采的好孩子(像小說裡罐頭工廠所出產的孩子一樣的好),還是讓他們丟臉的壞孩子。然而,在這樣的在乎下,孩子自身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屬於人的部分,卻是不知不覺地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了。
這樣的不存在,日本的社會則是用「透明的存在」來形容。
孩子雖然是生活在家裡或是在學校,但從沒有被父母、老師或其他同學真正地看到、感受到。
所謂真正地感受到,是指他真正地存在:他的想法、他的心情、他的困難、他為什麼要憤怒或撒謊,甚至他為何要表現這麼好……。而這一切,都不見了。
6
孩子只是被當作一種物體、一種工具來看待。父母對小孩不自覺地總是注意著:他是不是一個讓我們光采,至少不丟臉的小孩?老師看他則是:他是不是不帶給我的班級麻煩的小孩?而同學看他就成了:他有沒有什麼值得交換的能力、權力、或金錢?
在日本,不只是教育學家或社會學家討論過「透明的存在」這問題,連小說家也延續這觀念的探討。村上龍1976年出道而獲得當年群像新人文學獎和芥川龍之介賞的傑作《接近無限透明的藍》,這本直到2005年在日本已經賣出350萬本,成為日本最暢銷的現代小說之一,就是在探討小孩子們在大人的世界中,被無情地扭曲了。
「透明的存在」這名詞,甚至也出現在日本的犯罪事件裡。1997年日本神戶市須磨區發生了連續殺人事件,包括死亡的兩人和重傷的三人皆是小學生。犯人手法殘暴,甚至還以「酒鬼薔薇聖斗」自稱,寄出挑戰信,整個日本社會都震驚了。然而事隔多日以後,當整個案情終於水落石出,最教人震驚的是,這個被想像成惡魔一般的兇手,竟是一位平常看不出任何異樣的十四歲少年。
這位犯罪少年在挑戰信中,同時也憤怒地斥責日本的教育制度。他在信裡許多的威嚇之後寫道:「強迫性的教育造就了我,一個透明的存在。」
7
且讓我們想想這一次臺北捷運殺人事件的鄭捷吧。想想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我們社會中的大人,甚至我們自己:我們真的注意到了旁邊的人的真實存在?
這一次的事件,許多撻伐之聲,乍看是正義的怒吼,但,真的看到鄭捷的存在狀態了嗎?
在這樣滿天的惡魔想像中,十分難能可貴的,東海大學校方發表了一篇值得眾人深思的信。它是寫給東海大學師生的,但我覺得全臺灣都該看看。信中其中的一句話:「我們愛著他們,卻也不夠愛他們。」
也許,在這樣不幸的時刻,我們應該停下我們的恐懼和憤怒,一起讀讀東海大學的這一封信,也一起讀讀「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的發起文章,好好想一想:臺灣究竟要怎麼辦?
「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同,我們的目的是提供不同角度的觀點與資訊給家長與主要照顧者,藉此充權家長與主要照顧者的選擇能力,使其有能力逃脫單一的價值論述。最後目的,除了提供家長一個支持的網絡,也避免孩子成為主流價值與觀點的犧牲者。
老師,醫師,父母都不是唯一影響孩子的關鍵大人,也都可以是影響孩子的關鍵大人。
我們大人以為小孩應該是什麼樣? 我們大人如何教小孩?我們大人對孩子有什麼要求與期待?我們以為孩子應該被教成會做什麼?該懂什麼?最終長成什麼樣的人?我們開始擔憂現代孩子的教育,恐成為某種形式的罐頭化或機械化的過程。我們的專業如何在孩子身上運作?將孩子的行為,以疾病化的方式去解釋與對待時,這些對孩子、對整個家庭的影響都重大且深遠,如何能不審慎?」
徐小兒科門診表 在 徐小兒科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看診時間、科別:兒科、電話掛號、服務項目:兒童預防保健,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公費流感藥物醫療機構:是、無障礙服務:是。徐小兒科診所地址:712台南市新化區 ... ... <看更多>
徐小兒科門診表 在 徐小兒科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看診時間、科別:兒科、電話掛號、服務項目:兒童預防保健,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公費流感藥物醫療機構:是、無障礙服務:是。徐小兒科診所地址:712台南市新化區 ... ... <看更多>
徐小兒科門診表 在 新化徐小兒科診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新化徐小兒科診所, Tainan, Taiwan. 269 likes · 21 talking about this. 主要提供醫療服務資訊及醫學知識不提供醫療問題的回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