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Ⅳ:簡介「練心」的元素與目標】
到了演講最後再回到訓練框架中最底層的「心」來說明練心的元素與目標。影片大約十七分鐘,時間有點短,之前「練心」講座總共花了三小時才講完,這次試著在二十分鐘內簡介是一項挑戰,挑戰自己抓出其中的精髓。
#影片主題 如下:
● 簡介優異心理Movement的各項概念
❤意志力 Willpower:從英文上的字首和字根來看,是指「意志的爆發力」,也就是心志快速輸出功率的一種概念。
❤熱情 Passion:像大水一樣突然來到,時常來得快,去得也快。
❤勇氣 Courage:一種無懼的能量,En-courage(鼓勵)是把能量給別人(打氣)或是協助激起他人內在的潛在能量。
❤決心 Determination:「決」這個字,在古代是疏通水道的意思,「決『江河』」即是:江河之水被疏引至特定的水道而流;而「決『心』」一詞正是指:把心理的能量疏引至特定的道途上。
❤毅力/恆心 Perseverance:字尾的「severance」是切斷與隔離的意思,因「Perseverance」可說是一種不被障礙所切斷或隔離,還能跨過它、繞過它或貫穿它再繼續前進的能力。
❤專注力/專心 Focus:把能量聚集在一點的能力。如果把精神能量比喻成一座水塔,如果水塔外部拉了十幾條水管,塔內的水一下就用完了,但如果只開一個口,水柱的力道就會很強,流淌的時間也會更久。
❤抗壓力/韌性 Resilience:彈力也是「Resilience」,如果拿彈簧來比喻人的抗壓力,就會明白彈力F=kx,k是彈性系數或稱為剛性,x是結構的變化量。一個人的抗壓力/韌性是由他的心理的剛性k和柔軟度x決定的,如果心理的剛性不夠,一個重量下來它會被壓扁,甚至無法回覆到原本的狀態。
❤知覺 Perception:最微妙的心理能力。它是一個人能分辨細微差異的能力,像是音樂家可以分辨不同的音階、和弦、音量大小、音色甚至演奏人的心理狀態,都透過音樂感受出來。一位運動員的體感也能被練就到極微敏銳的狀態,像游泳選手說的水感,或自行車選手說的路感都屬於知覺的範籌,菁英選手能敏銳地進行動作或技術上的微調。
● 從看得見 vs 看不見來理解「心、體能、力量、技術」
Part Ⅱ 已從「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視角來說明這四個元素之間的關係。接著我們要從「能量」的角度來理解所謂的心流(原文為Flow)是指能量順暢流動的狀態,從看不見最底層的「心」到體能→力量→技術,最後再回到「心」的一種流動過程,若中間沒有阻礙,這種流動就會相當順暢。一位運動員若能在訓練或賽場上達到這種順暢流動的狀態,就會進入一種毫不費力卻展現出最佳表現的美妙境地,亦有人稱為「化境」或「神馳」(英文常以「In the Zone」來表達)
。用能量來認識這種境界,是指「心→體能→力量→技術→心」這四個箭頭之間沒有衝突、沒有障礙,形成一個完美暢通的自循環系統。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會破壞這個系統,例如沒吃早餐就訓練→體能斷鏈;肌肉痠痛還沒恢復→力量斷鏈;注意力不集中致使動作偏差沒效率→心與技術同時斷鏈。因此,從能量的觀點來理解訓練的目的在於「化解衝突,使能量在上述的軌道上順暢流動。
● 從名詞定義來理解「意志力」(Willpower)。
意志力很重要,但不能只強調意志力;就像體能很重要,不能只練體能一樣。「意志力,並非心志訓練的一切。」已故的身心學老師摩謝.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 1904-1984)在《動中覺察》中的這一段論述,可說明理由:「大多數擁有強烈意志力的人(有許多人是僅為了鍛鍊而鍛鍊意志力),相對來說也是能力(技能)比較貧乏的人。因為懂得如何有效運動的人,行動時是不需要太多準備的,也不會大費周章。相反的,擁有強大意志力的人,傾向於使用過多的力氣,而不是較有效率地使用適當的力氣。」(頁88)
● 認識「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關係
我 =顯意識=馴馬師
自我=潛意識=野 馬
若要把馴服野馬的方法分成兩大類,可以分為「驚威並施」和「輕聲馬語」兩種。前者在碰到野馬時會不斷地嚇牠,用鞭子打牠,以表示我是老大,你是次等生物要聽我的話,有一種上對下的關係。嚇牠牠會一直跑,一直很緊張,所以不久後就累到精疲力盡,此時馴馬師趁牠無力反抗後就可以把韁繩安上去、騎上牠,這種方式的確有效。過去我也是這樣訓練,「我」這個馴馬師常逼「自我」臣服,跑不到就再逼「自我」撐下去,直到「我」馴服了「自我」。
「輕聲馬語」式的馴服方式比較花時間,先慢慢接近野馬,距離控制在不會有壓迫感、不會嚇到牠的位置,一天、兩天、三天……逐步慢慢靠近,直到取得牠的信任,可以靠近牠不會想逃跑,甚至可以摸摸牠,或騎上牠。要去任何地方時,雖然是馴馬師在控制方向,但兩者之間會有夥伴關係的默契,不會刻意強迫要求。
馴馬師和野馬的關係,在「驚威並施」系統中屬於上對下的關係;在「輕聲馬語」系統中屬於平等的夥伴關係。訓練時我們很容易是用命令的方式來指使自己的身心(包括潛意識)去完成特定的任務;若能變用輕聲馬語式的訓練模式,花時間去馴服各種訓練或比賽目標,並在訓練中平等對待「自我」,有助於減少內在衝突,讓訓練少點痛苦,多點幸福,也更能持久。
● 從「和解」的觀點來看待訓練。
當然,訓練不可能完全沒有痛苦。感覺和感受都是兩比的,「痛苦」有助於讓我們認識「輕鬆」是什麼。比如說上個月的課表開始有八趟八百公尺的間歇,教練要求每趟要跑三分鐘(配速是每公里3:45),第一次訓練時就可以完成,但非常痛苦。痛苦代表衝突很大,有可能是高強度的體能跟不上,或是力量應付不來,也有可能心理因素……是技術知覺無法適應3:45/k 的落下角度,那個速度的失重太快了,潛意識底在抗拒,外顯的結果就全身緊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相同的「心理影響生理」的經歷大家在坐雲霄飛車時也會有,當飛車快速墜落時,失重太快到超過自己的舒適圈,它就會引起全身緊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但練到第三次,痛苦感已大幅下降,甚至最後兩趟還可以加速,除了體力的進步之外,也有可能是內在的和解造成的,好比同一臺雲霄飛車坐了三十次,每一個過彎和下墜你都很清楚了,身心也都適應失重的感覺了,潛意識覺得沒有壓迫,下命令去坐雲霄飛車的顯意識就會逐漸跟不想(害怕)坐雲霄飛車的潛意識達成和解。
● 案例說明「練心」與「科學化訓練」的關係。
用PB配速區間的概念說明間歇訓練的速度該怎麼訂。簡單來說,要訂得比該項PB的速度來得慢,但要慢多少?這是個核心問題。在KFCS科學化訓練的邏輯裡,我們應該要去把跑者課表中的配速區間給計算出來,這個配速區間應該是在跑者的舒適圈外圍,他能跑得到,而且有助於開發他目標距離速度。影片中有舉數據說明。
● 從「適應輕鬆」的觀點來重新認識間歇訓練。
訓練有痛苦是一定的,但不能一直痛苦,要用各種訓練法來幫助運動員從痛苦的衝突中逐漸和解,使「心→體能→力量→技術→心」之間的能量順暢流動起來,用另一種方式說,有時要先退一步降低配速來訓練,或是使同樣配速下感覺愈來愈輕鬆,感到輕鬆後要再停一下,別急著再加速,使同樣的配速和輕鬆感下再適應一段時間,待確實在這個配速下「適應輕鬆」後,再來調整強度。通常,此時的進步已經發生。
--
KFCS 跑步、游泳與自行車教練的培訓班在前兩年已在台灣各辦了一梯次,今年(2021年)八月將在台灣開辦跑步教練培訓第二梯(加上大陸是第三梯),下面是課程大綱與簡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簡章。
#課程簡章:https://lihi1.cc/h4xVj
#公益名額: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w/bd/1280
「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XiuGa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問題] 版上有人採循環式訓練法嗎??? -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前勁體能Akrofitness - 永安店- 【什麼是循環訓練?】 文 的評價
- 關於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肌力循環訓練,看似間歇訓練,但實際上動作間休息時間較長一些 的評價
- 關於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肌力循環間歇運動5,核心訓練,預防肌無力#室內運動 - YouTube 的評價
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ontrolholic控制狂的異想世界:D】
續「2021年100個可能不會達成但仍然要訂的目標之一:想出關於動作控制的100種說明方式」
之十二:「動作」是表象,是人體之於不同情境產生的。
之十三:「動作」背後是身體不同器官、系統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之十四:在當代許多研究動作控制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越傾向用「動作系統」,來更全面的闡述我們心中,當想到「動作」時,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之十五:承十三,舉例:包含神經系統、心肺循環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皮膚系統、各個內臟系統...
之十六:進行動作分析,可以微觀的對單一系統/器官、甚至個別組織進行分析研究,也需要宏觀的思考各個系統間交互作用的關係。
之十七:當動作出了問題,或身體失去某一些動作模式,跟上述各系統之間的交互影響都有關係。
之十八:承十五與十七,舉例:神經系統失能,包含真的神經結構被破壞、或是結構沒有被破壞但是過度激活/抑制,或是滑動不良...
之十九:承十五與十七,舉例:心肺失能,包含心臟/肺臟結構真的被破壞,例如心肌梗塞、肺部栓塞...,或是管道失能,例如血管堵塞、氣管堵塞...,或是氣體交換效率失能...
之二十:承十五與十七,舉例:肌肉骨骼系統失能,例如肌肉量下降、關節活動度不足、筋膜失去滑動、軟骨磨損、神經肌肉連結失能...
之二十一:十五與十七,還要考慮到情緒/心理/社會環境等的影響,一位容易焦慮緊張的人,他呈現的動作和一位心情放鬆的人會不一樣。
之二十二:承十八到二十一:看到了吧,這真的超級多狀況,寫都寫不完。
有些問題,非常直觀,例如偏解剖結構性的問題,影像學檢查比較有機會真的「看到」壞掉的部位。
有些問題就沒有那麼直接,影像學提供的資料,有可能「看不到」壞掉的部位,因此還需要像剝洋蔥一樣,靠人的評估能力去一層一層去找原因,類似像「氣體交換效率」「神經肌肉連結」「神經滑動」等問題,這些是無法用影像檢查「直接」看到的,也許會有一些線索,但仍需要更多人為的評估。
之二十三:如果反向思考,除了找出結構問題進行治療/修復,各個擊破之外,從宏觀角度,「主動」的把失去的「動作模式」訓練回來,可以起到一次調整數個系統的功效,也可以補足結構問題清理不完全的風險。
之二十四:所以,一個人「感到」「無力」、「動作做不出來」,此人的「肌肉量足否」只會是其中一個考量。
之二十五:當越清楚一個人身上的問題有哪些,那我們就可以設計出「加料」的運動練習,例如這個人這輩子「只有在搬重物」的時候,會覺得核心無力撐不住腰痛,那他會是「高負荷動作控制訓練」的適應症。
之二十六:承二十五:如果這個人除了在搬重物的時候,也在其他情境,例如開車開比較久,也覺得核心無力撐不住腰痛,那就需要加上「低負荷動作控制訓練」。
之二十七:如果一個人因為急性心臟衰竭,導致臥床而整體肌力下降,等到他急性心臟衰竭的事件治療後,需要整體的增加肌肉適能與心肺耐力,那這會是「低到中負荷有氧運動訓練」的適應症。
之二十八:如果是相對健康人,想要有效率的提升無氧閾值或最大攝氧量,那他可以考慮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
之二十九,上述所有訓練,各自強調的重點不同,當面對人體不同問題,每種訓練可以讓哪個組織/器官/系統,相比起來較有效率的獲益,也不一樣。
可以選擇的話,我個人比較偏好「精準醫療,精準訓練」,例如,如果有一種訓練,可以在1-2週內讓疼痛下降,而非需等到肌肥大(4-6週),那這會是我的選擇。
為什麼有這種差異呢?錯不在「訓練」本身,而是用的人有沒有找對問題。
之三十,因此,再強調一次「有練到」「有用到」跟「針對性」訓練不一樣,運動訓練的效益,我們看的不是0或1,而是比例問題。
之三十一,所以針對不同功能分類的肌群,也可以用「比例」概念來設計多樣化的訓練,阻力/重量訓練的效益,對於同一組協同肌中的所有成員,是co-contraction,而非比例調整。細節太多字了,留待後續:D
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XiuGa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上去健身房,起不來❓
下午去健身,在上班沒時間❓
晚上去運動,睡不著❓
啊都是你在說🙄
到底什麼時候你才要去運動?
先留言告訴我你都什麼時候去⬇️
再看看專業的怎麼說
PS 有氧和重訓哪個應該先做,這裡不多討論,之前有寫過相關的內容,自己找😜
📑實驗
找來72位受測者,分成四組,測試長達24週。
❮早上訓練組❯
組一:有氧先做,再重訓。
組二:重訓先做,再有氧。
❮傍晚訓練組❯
組三:有氧先做,再重訓。
組四:重訓先做,再有氧。
❮重量訓練安排❯
每十二週一個循環,前十二週,每週練兩次﹔後十二週,訓練頻率增加25%。
每個循環分成三個階段,每段有四週。
第一階段:40-70% 1RM,每組10-20下
第二階段:70-85% 1RM,每組10-15下
第三階段:75-95% 1RM,每組3-8下
❮重量訓練安排❯
同時安排了低強度有氧和高強度間歇有氧
前十二週:每週一次的輕度有氧+一次高強度間歇有氧
後十二週:每兩週有二次的輕度有氧+三次高強度間歇有氧
🔍 結果...
- 不管是哪一組,腿推舉的1RM都是增加的,增加的差異都差不多。
- 在『傍晚訓練』的組別,比起早上的,肌肥大的效果特別明顯。
💡所以勒?!
- 無論你哪時候練,在力量上的進步都一樣啦。
- 在傍晚的時候練,似乎對於肌肥大比較有利!
📌總結...
其實什麼時候練效果都是差不多的
但根據實驗結果顯示:如果你的目標是肌肥大,也許晚上練效果會比較好。
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需求,只要時間允許,就乖乖換上運動服出發吧!
出門前,把這篇分享給你的朋友,@標記他一起訓練去🏋️♀️
資料來源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86320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704882]
#運動科學 #健身知識 #健身也健腦 #健身日記 #xiugar #XiuGarPower #重量訓練 #重訓女孩 #健身女孩 #健美 #健身 #運動
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前勁體能Akrofitness - 永安店- 【什麼是循環訓練?】 文 的推薦與評價
那循環訓練(circuits)跟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有甚麼不同呢? 簡單的來說,就是"高強度"間歇訓練的強度一定要很高才 ... ... <看更多>
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肌力循環訓練,看似間歇訓練,但實際上動作間休息時間較長一些 的推薦與評價
肌力 循環訓練 ,看似 間歇訓練 ,但實際上動作間休息時間較長一些,動作也比較單純,沒有什麼位移、旋轉等動作,運用重量訓練的動作來做循環, ... ... <看更多>
循環訓練間歇訓練差異 在 [問題] 版上有人採循環式訓練法嗎??? -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定義:所謂循環式訓練法〈circuit system〉是一種短時間改善心肺
耐力的有效方法,可以同時訓練許多的肌群。主要可以根據訓
練方式與訓練排列次序來擬定訓練內容處方,對於選手的肌肉
適能有很好的訓練功效。
益處:循環訓練是指從事運動者必須在規定的處方內,以特定的運動
方式完成一系列包含多數運動站的運動訓練方法。因此,循環
訓練可以設計作為增進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訓練
方法。
(1)有效的訓練技術
(2)提高動力、肌力水準
(3)增進耐力、心肺耐力
(4)完整的運動訓練內容
(5)強調全方位的訓練
原則:1.weight:配合處方負荷
2.reps:配合處方的反覆
3.sets:配合處方的內容
循環式重量訓練:
一、訓練方式內容:
1.利用時間來控制訓練的方式
(1)目標設定8-12項訓練動作
(2)選擇動作時間為15-30秒
Exercise reps sets
腿部推舉F 15-30秒 1以上
胸部推舉F 15-30秒 1以上
滑輪下拉M 15-30秒 1以上
肩上推舉M 15-30秒 1以上
臂部屈曲M 15-30秒 1以上
臂部伸展M 15-30秒 1以上
腹肌訓練F 15-30秒 1以上
下背訓練F 15-30秒 1以上
配合跑步機.登階機.跳繩來做循環式訓練....
版上有大大是採這種訓練方式嗎???
整個過程心率要在130~140間...聽起來覺得很有難度呢>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28.243.19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