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養綠公投前夕》核電便宜、環保、可養綠能?國際能源專家第一手解答3大爭論!(11/07/2018 瘋傳媒)
(尹俞歡 報導)以核養綠公投在即,面對政府提出廢核政策,支持者主張,核能才是對環境衝擊最小的安全能源,可以為「不成熟」的綠能建立發展基礎。然而,究竟核電是否真的便宜、環保又「養綠」?
來自德國、擔任核電及能源產業顧問超過20年的邁可.史耐德(Mycle Schneider),曾擔任法國、比利時、德國及南韓首爾等多個國家、城市的能源政策顧問。史耐德從1992年開始主編世界核能產業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WNISR),逐年剖析全球核電及再生能源發展狀況,今年也選在台灣以核養綠在公投前夕,獨家接受《風傳媒》越洋訪問,針對3大核電議題提出看法。
爭論一、核電很便宜、再生能源很貴?
「我們看不出新建核電廠的政策和經濟誘因,就連現在還要營運舊的核電廠,都很不合理,」 史耐德直言,現今多數核電國家壽齡超過30年,要跟上越來越高的安全標準,維護、維修成本都增加。以美國為例,2015年核電廠維運成本平均每度電0.03美元,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即指,若核電營運成本不變、電價走勢維持穩定,明年起全美將有3分之2核電設施不再具市場競爭力。
而另一邊,新型核電廠的施工時間和預算也不斷增加,案例之一即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英國辛克利角C(Hinkley Point C)核電廠。電廠預算從一開始的180億英鎊一路增加至196億英鎊、成為史上最貴的核電廠;《衛報》報導更指電廠都還未開工,建造商EDF就已坦承完工日將從原定的2025年延至2027年。
史耐德直言,當太陽能已在美國能出現每度0.02、0.03美元的競標價,核電若沒有政府補貼或政策支持,在自由電力市場中幾乎毫無競爭力,這也顯示核電已不再是最廉價的選擇。
台灣綠能也貴?專家:初期價高,日後成本下降
然而即便核能不便宜,但再生能源在台灣同樣所費不貲。以政府去年公告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來看,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每度電平均收購價格每度分別為6.41和5.8元新台幣,比台電目前公告的平均電價每度2.6元還要高出兩倍以上,這也讓部分人士認為台灣使用再生能源成本過於昂貴。
對此史耐德則表示,政府躉價收購制度(Feed in Tariff, FIT)的確是一項協助再生能源發展的強力政策工具,但政府在訂費率時,也必須適度反映成本、逐年調降,或是併行競價制度,透過競爭降低價格。
他也強調,目前其他歐美國家再生能源價格低,是因為較早開始投資;且台灣是全球經濟體的一部分,再生能源價格一定與世界連動、「沒道理價格會持續像現在這樣偏高。」
面對台灣如離岸風電因還帶有產業任務、而導致初期設置成本高,史耐德則認為,建立產業需考慮的不止是一開始的製造成本,還需考量其他軟性成本(soft cost)。史耐德解釋,德國的太陽能價格較美國加州低,即是因為系統、設備密度高,業者不用大老遠運輸、安裝。因此台灣若願意在初期投資、提高設備及系統密度,日後成本下降速度也會更快。
爭論二、核電才能減緩溫室效應?
另一項讓發起以核養綠公投者提議應重啟核電的理由,則是認為核能退場太快、再生能源建設不及,其間的供電缺口需靠火力電廠補足,如此將製造比以往更多的空污和溫室氣體。
史耐德同樣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指出,對抗全球暖化的確是世界趨勢,但新建核電廠要花6年以上、在部分國家更需費時超過15年;而若要延役舊電廠,政府或電力公司又不願揭露維運及風險成本。在綜合考量量降低碳排的時間急迫性、以及減碳的成本後,史耐德直言,「核電廠不會是減碳的最佳選擇」。
爭議三、核電也是永續能源?
許多核工專家相信,若可以再重複利用核燃料,則核廢料將不再是棘手問題,核能也將成為真正的永續能源,效益更勝目前的光電及風電等再生能源。
面對這樣的「樂觀期盼」,研究核電與產業多年的史耐德則相對保留,直言多年前學界早已著手研發可重複使用核燃料的快中子增殖反應爐技術,但主要核電國家如法國、日本已中止快中子增殖反應爐計畫,證明快中子增殖反應爐是系統性的失敗,「快中子物理上可行,但物理和實際造出一台可以運轉的機器、以至於可運轉的系統,是有差距的。」
快中子反應爐之外,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去年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合資成立泰拉能源(Terra Power),目標研發可使用核廢料發電的行波反應爐(Traveling wave reactor),一般也被稱為第四代核反應爐。
許多人寄望比爾‧蓋茲的新技術能真正實現核能永續利用的目標,但史耐德則不願預測未來,認為第四代反應爐概念存在已久、卻未見突破性進展。如今有人宣布要大手筆投入開發,史耐德說,依過去經驗要將理論真正付諸實現、成為商用技術,可能需要10年以上時間,但現在的世界需要可立即使用、且成本低的能源,必須優先檢視手上現有的選項。
「如果你一直期待想像的事未來將會發生,則現在你將會一事無成,」史耐德說,「但是我們現在就必須採取最負責任、最有效的能源選擇,」而這個選擇,在史耐德眼中,並不是核能。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article/598435
♡
德國電價走勢 在 台電阿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鄉民shrines在兩年前(2014年)在PTT寫的文章,
現在來看,真的是有神快拜,以下為全文,
不要問阿凱電業自由化,阿凱立場中立。
---------------------------------------------------
民營化?我笑了...台灣什麼都想抄,
沒那個屁股也沒有那個警覺性,
只想抄那個表面,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台灣人有些民眾和官員腦袋根本還沒update,
拿些舊資訊說嘴,
英國電力公司1990年民營化,
當初還被認為是世界各國的先驅和典範,
結果從2000年以來,電費已經加倍,
英國歷年來電費走勢:http://ppt.cc/nbLT
民營化到一半的日本人大驚,
調查並做了篇詳細分析報導,
才發現現實完全偏離初衷,
對民營化的發展大踩煞車並重新全盤檢討,
請問台灣有嗎?是台灣比日本厲害?
還是我們的公務人員最優秀?
歪國人比較笨?
有興趣的人可以搜尋----英國的電價為何十年倍增
不想搜尋的就看我整理的重點:
1.你以為是英國人競爭企業不夠多嗎?
真相:英國的能源企業足足有6間,英國戲稱六巨頭。
2.你以為六巨頭都由本土企業依靠地利優勢壟斷嗎?
真相:英國的本土企業只有英國天然氣和南蘇格蘭電力公司,
其他則是法國、西班牙、德國企業,在英國賣電生意賺爽爽,
連別國都來分一杯羹。
3.你以為他們不敢漲價嗎?
真相:六大巨頭公然聯合漲價,拿不漲價就斷電威脅,
(還沒民營化台電就敢靠政治關係硬漲了,憑什麼民營化後他不敢漲?)
(中油和台塑二個有因為互相牽制油價就下降嗎?)
4.你以為政府有用嗎?
真相:英國政府一點辦法都沒有!
首相只能講屁話叫人民更換不漲價的企業,(練蕭崴功力跟馬桶有得比)
但是六巨頭操控英國九成以上的市場,人民根本沒有選擇權。
5.漲價怎麼決定的?
六巨頭聲稱電價計算機制很複雜,(有沒有覺得似曾相似?)
但計算機制並未透明,(有沒有覺得似曾相似?)
漲價只是反映成本:(有沒有覺得似曾相似?)
(1)為了執行政府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需要成本
(2)改造和汰換輸送電力和天然氣的網絡,需要成本
(3)國際主要市場大漲,所以調漲反映成本
(有沒有覺得似曾相似?)
6.你以為英國官員比台灣笨?
真相:讓我們看看1990年英國官員喊出什麼口號
(1)創設可以設定合理價格的現貨批發市場
(2)零售部門採用競爭機制,增加消費者選項
(3)分離輸配電部門
(4)分離發電和零售部門
(5)對殘留有壟斷現象的輸配電部門採取合理價格的規制
(6)將國有資產出售給民間投資者
要喊口號很漂亮,新聞什麼分割台電...ooxx,全部抄英國,
抄別人20幾年前的東西就是台灣現在進行式。
自以為滴水不漏,結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創造出所有選項都是貴死人的市場,消費者怎麼選都一樣
(2)創造出競爭者不競爭的市場
(3)(4)利用民營企業常用的水平和垂直整合的方式又變成多能工怪獸
(5)不漲價就斷電
(6)不用解釋
7.天龍人公務員和電廠附近居民還以為有電費補助?
真相:民營化後,廠家眾多,
自然電廠不再受到國家要求保有餘裕電力的限制,
發電量與電力消費失衡變成民營企業的"獲利問題",
發電過多,那多餘的電力必須以低價在一級市場販售,
如果短缺,就必須出高價購買,
因此最終電力企業業務模式逐漸變成
不在一級市場交易,自己生產的電力全部由自己的客戶消費,
因為企業只需要剛好滿足自己的客戶即可,若客戶數沒有增加,
新建發電廠沒有意義,對再生等新能源的發展也是一大打擊。
8.你以為民營化後台灣會跟英國一樣,有10年的蜜月期?
真相:英國最初憑藉境內北海出產的豐富燃氣,
火力發電勢頭旺,
讓許多英國國企和外企爭相投資,
確實創造10年榮景,
隨著英國國內資源逐漸枯竭,
英國現在陷入必須進口能源的窘境,
所以英國有蜜月期是因為當初有資源,
完全沒有資源一開始就靠進口的台灣,
根本不用幻想有什麼蜜月期。
------------------
千萬搞清楚一件事情,民營公司是要賺錢的,
所有一切追求利益的事態都必然發生,
請問政府的對策在哪裡?
中油現在還沒完全民營化,政府就已經連"黑箱的計價公式"都沒皮條,
民營化後還用講嗎?
這個政府只要認為(應該)是好的,一向都是先幹了再說,
自以為幹了以後事情(應該)慢慢會往好的的發展,(Z>B)
從服貿之後還有人相信這種邏輯?拜託別鬧了。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09748787.A.3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