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容易會用某種固定的模式去看事情,包括生活、自己和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雖然生活中的許多情況都不是我們有能力去改變的,但「永遠」都可以改變自己看待它們的方式。
相同的一件事發生在兩個人身上,這兩個人的看法就有可能完全不同。一個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我老是會碰上這種事?」另一個人則可能會覺得自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反倒會將這件事當作是讓自己變更好的契機。
我們多半會忘了自我對事情的預料,往往會與實際情況的發展有很大的落差。也就是說,一個看起來會很糟的情況,最後可能會變成一件很棒的事。以下這個例子,就道盡了在看待事情的角度上,會對處事態度造成多大的影響力。
感恩節前的周五,湯姆下班時被裁員了,他震驚到說不出話來。接下來的週末,他除了擔心錢的事情,還發現自己一直想著:「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真是個廢人。每個人都知道我什麼事都做不好,還是在感恩節就要到來的這個時刻。我真的是全世界最倒楣的人。」沉浸在憂慮和自責的想法中,湯姆不但無法好好睡覺,還一直對老婆和孩子擺臉色。當外地的親戚趁著假期來他家拜訪時,他也因為太沉浸在那些負面思緒中,幾乎和對方沒什麼互動。他已經期待這個假期好幾週了,但假期結束時,他完全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樂趣或溫情。
我們可以用湯姆的例子來說明人類應對生活困境的方式。具體來說,這個故事淸楚呈現了所謂「痛苦與創傷雙箭理論」(first and second arrows of pain and suffering)的概念。
第一支箭是事件本身。我們無法掌控這支箭,在這個例子中,湯姆丟了工作,這種事任誰也不願碰上,所以理所當然會感到恐懼、憂慮和焦躁。人生本來就處處潛藏著各種壞事,像是失業、生病和意外等,而它們也多多少少會讓我們不太好受。
然而,第二支箭就是可以掌控的部分,它是我們碰上這件事時產生的想法。我們可能會過度自責、覺得自己倒楣,或是覺得這一切有失公平。換句話說,這第二支箭是我們根據情況的基本事實,進一步思考得到的結論和推斷;這份結果往往會因為過往的經驗和對未來的想像,把我們帶往一個充滿恐懼、憤怒、不安全感、憂慮、焦躁,甚至是憂鬱的境界。
通常這個反應會深受早期生活經驗的影響,因為當時我們已經透過反覆刺激某些神經迴路,讓那些神經迴路成為我們的基本思考模式。就跟湯姆一樣,第二支箭多半都是對自我的嚴厲批判。對湯姆而言,失去工作已經夠糟了,但他對自己強力指責的第二支箭,更是讓他的處境雪上加霜,使他完全失去了與家人共度假期、好好充電的心思。
有了這個概念後,我們就可以有效強化心靈的彈性,增進復原力。想想你最近碰到的任何一個困難,仔細思考那件事讓你受挫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例如:與重要的人關係緊繃、健康出狀況,或是你正在奮力完成一件大案子。這就是第一支箭,我們可以把它想成這個問題的客觀事實。
第二支箭是你對這些事實產生的想法。舉例來說,與某人關係緊繃可能會讓你冒出「這個人對我一點都不公平」或「為什麼我老是會碰上這種事?」的念頭;健康問題可能會引發你一連串的恐懼,害怕自己會因為這些病痛無法好好工作,或是照顧孩子;工作方面,你可能會擔心別人看不見你在職場上的價値,或是覺得這個案子會決定升遷機會。
在檢視第二支箭的時候,我們可以釐淸自己對這件事產生的擔憂和焦慮,其實都是源自那些不曉得是否為事實的假設。現在就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看上述的這些情況。當處於關係緊繃的狀態下,是人與人相處時本來就可能出現的正常狀況,無關乎公平性?會不會後來檢查結果顯示,這個健康問題沒有你想像中的嚴重,不會對你的能力造成影響?
另外,你根本不淸楚屆時其他人會怎樣看待你的成果,或是你的老闆是不是很看重這個案子。畢竟,我們永遠都無法眞正預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在這裡我要說的是,我們在碰到事情時,總會妄下結論,然後讓這些結論把自己搞得一團亂。
你在遭遇困難時,又用怎樣的第二支箭射向自己?你能看見自己的想法會帶來怎樣的痛苦,會更難化解原本的主要問題嗎?你會如何重新考慮或應對預設的假設?一方面,你可能會準確預料到需要擔心的事,但另一方面,你也可能只是杞人憂天。或許你會在完成案子的過程中得到其他人的協助,或是可以想想自己過去成功完成過的類似案子,藉此為自己建立信心。也許那個惹你不開心的人並非有意傷害你,或是他只是那天過得不太好。停止對自己射出第二支箭的舉動,可以大大降低不必要的壓力,幫助你心平靜氣地面對困難。
以湯姆的例子來說,這裡的重點不是要責備湯姆用第二支箭二度傷害自己,因為我們都很容易落入這樣的狀態;這裡是要請你記住,「使身、心、靈不必承受非必要的折磨」也是我們對復原力的一部分定義。許多第二支箭對個人造成的影響都是非必要的,它只是我們在面對受挫事件時產生的反應。
--
📖 本文摘自心理師想跟你說九月推薦好書《哈佛醫師的復原力練習書》,作者蓋兒.蓋茲勒行醫逾三十年,為哈佛醫學院的兼職助理教授,運用神經科學、正念練習和情緒智商等領域觀念,幫助許多人走過倦怠感。
閱讀好書這邊走:https://reurl.cc/WXX0Nx
同時也有5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親子天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踏入💗關係相談所💗,一起加溫❤️家庭心關係❤️ 這裡是由鄧惠文醫師和陳品皓心理師聯手主持的關係相談所。 上一集節目中聊了許多與人連結的方法,也示範了與幼兒的情緒覺察練習。但也有許多聽友回饋,家有青少年,不動氣的溝通真的好難! 品皓生動比喻:親子關係就像買賣股票,「有漲有跌」。青少年階段則猶...
「心理師想跟你說」的推薦目錄: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小說人物遇上精神分析
#佛洛依德也來寫書評
#幻覺與夢 #威廉煙森 #格拉底瓦
.
許久之前,我接到一個來自某文學雜誌的邀請。在信裡,他們附上了一本台灣作者原創的小說,邀請我在閱讀之後,試著以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小說主角的心理狀態。
.
這樣的任務在臨床心理學中稱為「個案概念化」(case formulation / conceptualiation),其實是臨床心理師在每次與個案進行諮商晤談的過程,都會不斷進行、調整的。我心想,這應該難不倒我,便接下了任務。
.
儘管,閱讀小說本身是充滿樂趣的。但真要以心理學家的視角來檢視一部小說,並且從劇情發展、文字細節裡頭穿針引線,把一個其實並不存在的小說人物,活生生地用心理學架構刻畫出來,著實比我想的還要困難。所幸,雖然花了比自己預期還久的時間,但仍平安地交出了文稿。
.
在那次書寫的經驗裡,我意識到這種對故事人物進行分析的歷程,其實與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種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投射」(projection)十分相似。
.
傳統精神分析裡頭是這樣解釋投射的:「一個人將自己內心存有的,那不符合道德規範或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在他人身上,藉以減少自己因擁有此慾念而產生的焦慮」。近代我們在使用投射這個概念時,也廣泛地指稱「一個人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他人或外物」為投射。
.
分析小說主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我的投射。我發現自己內心對於人性、人的本質、人類行為背後動力的觀點,透過主角的際遇而被勾了出來。為了說明清楚這個人為什麼會這樣選擇、這樣行動,我對於「人的理論」因而有機會被攤開來看見與理解。
.
事後,我拿到該期雜誌,發現原來除了我之外,同一本小說也被交到不同領域的專家手裡,進行同樣歷程的分析。一篇篇以不同專業、不同觀點出發的分析,各異其趣,但也都不失深度,提供了讀者認識同一個(虛擬)人物的各種觀點。
.
在商周編輯邀我閱讀這本書時,我想起了這一段回憶,並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現在在做的實驗,佛洛依德早在一九〇七年就在進行了。熟悉精神分析發展歷史的讀者或許不會意外,其實不只是佛洛依德,許多精神分析師都對「文學作品」有著十足興趣。到底,作者為何寫下這樣的作品,其動機為何?為何作品能讓讀者深受感動?諸如這類提問,其實都能用不同精神分析的概念來加以延伸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搜尋如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 )、昇華作用(Sublimation)、壓抑(suppression)等相關資料來閱讀。
.
雖然,精神分析本身並非我的專業工作取向,但在看過小說文本,搭配著佛洛依德對於故事主角的分析後,我也重溫了過往曾學過關於精神分析的種種,關於夢境、壓抑、幻想、精神錯亂、人生而有之性趨力等等。透過佛洛依德對於主角的觀察與分析,我們也得以用另一種方式來更認識精神分析。
.
目前在華人繁體書籍中,關於佛洛依德的相關書目,幾乎都是以理論闡述或真實案例分析的經典為主。前者如《夢的解析》、《性學三論》、《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後者代表則如《小漢斯》、《狼人》、《鼠人》、《朵拉》、《史瑞伯》等。
.
本書既非純粹的理論闡述,使用的案例也並非來自臨床個案,而是另一個作者筆下的小說人物,這種「精神分析架構」與「文學作品裡頭人物」進行「對談」的結構實屬特別。本書其實也是佛洛依德第一次以這種形式來書寫的代表作。此書籍的引進,亦補足了當代認識佛洛依德、理解精神分析的另外一種取逕。
.
事實上,回到本書甫出版的一九〇七年,佛洛依德也期待能透過這種形式的論述,讓更多民眾有機會接觸到精神分析。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相信對精神分析、應用心理分析感興趣的專業讀者、一般大眾,乃至於正在就讀心理、文學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本書也一樣能提供我們各種不同的啟發。
.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臉書粉專共同創辦人,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
讀讀本書 👉 https://reurl.cc/1ojqX9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自己是軟弱的人才做的事❓
#什麼是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
摘文引自 #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
我曾經是個聽到「愛自己」三個字就想翻白眼的人,我其實聽不懂這究竟是指什麼。你也是把類似句子當信條遵守的人嗎?像是「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是你也認為「愛自己就是自私」、「愛自己就是軟弱的人才做的事」。如果你也時常這樣想,那麼你應該也長期處在言語暴力的剝削情境下,是言語暴力的受害者。
.
為了避免誤會,我想說明一下:上面這些句子並非「不好」或是「沒有意義」,核心的問題在於它是否「使人沒有選擇而只能擁抱它」。假使是在有選擇的情境下,選擇將「吃苦等於吃補」,那是這個人勇敢地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但假使是被迫進入一個「沒有選擇」的地方,像是電影《神鬼戰士》的奴隸被丟進古羅馬競技場,只能戰鬥否則就會死,於是別人說的「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則成為一種「逼迫你吞下一切」的言語暴力。習慣這種言語暴力的人,也會習慣對自己施虐,而且聽不懂究竟什麼是愛自己。
.
不曾遭受嚴重言語暴力對待的人,很難理解受害者的困境。心理學裡頭朗朗上口、時常討論的「愛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可以對自己更好一點」、「接納自己」等等,對於言語暴力的受害者而言卻很難懂。特別是對那些依然持續承受暴力的受害者來說,這些不僅很難懂,還幾乎是幹話。
.
「好好愛自己」這句話說得沒錯,但不知道該怎麼做,不明白該怎麼抵擋那些腦中反覆出現、一閃而過的各種關於「你不配」、「你不懂」、「你沒有用」、「你沒救了」、「你果然是魯蛇」等等的句子。他們只會想到:「這個世界如果可以這樣運作,我就不可能長成這樣。」「這個世界就不是這樣運行的,我只能以現在的樣子勉力活著」。
.
很少有人仔細梳理言語暴力對人們造成的傷害。暴力的語言,特別是從幼小年紀開始反覆堆疊的那些,會摧毀一個人自我療癒的能力、健康地憤怒的能力、堅持自己想法的能力、擁有良好界線的能力。這些能力通常,都還是由身邊的大人親手毀滅的。
.
很多時候,大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基於自己的需求並透過肢體暴力、冷暴力,混和言語暴力來羞辱、詆毀、嘲笑、喝斥、摧毀一個孩子「正常的情緒」。孩子的情緒沒有獲得大人的理解,沒有被同理,也沒有被承接,而是遭到忽視、備受羞辱,再被喝令停下來。仔細想想,這也很正常,大人想要的通常是「乖巧聽話」的孩子,而不是「身心健康」的孩子;相較於「難以控制」的孩子,大人們喜歡「好操控」的孩子。
.
能以這個方式摧毀的,不僅僅是前面提到的種種能力,還有孩子表達正常情緒的部分。大人時常嚴重侵犯孩子努力維持的界線,以強烈的言語暴力迫使他們就範,然後全然不覺哪裡有問題,還說著:「啊,你怎麼這麼笨,這麼不懂得保護自己?」「你要愛自己啊!」
.
這,就是言語暴力受害者們的起點。深深愛著或在乎著那個會帶給自己傷害的人,那些愛跟痛很多時候糾纏得血肉模糊。說都是壞,也不是;說都是好意,從小到大也是這麼被迫吞下,但總是有些不舒坦;說要找回自己的健康界線,卻感覺很迷惘,誤以為沒受侵擾就是有界限,卻不知道自己其實一直門戶大開。他們時常處在這樣的困境裡,也很難把自己的處境說清楚,因為從自己的角度來講,「這些好像沒什麼」、「是自己太多愁善感」、「是自己確實做得不夠好」。於是,他們只能希望自己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愛自己什麼的,等做得夠好再看看,反正現在也聽不懂。最後活得像卷充滿暴力語言的錄音帶,攻擊自己,偶爾也攻擊別人。
.
這就是為什麼療癒言語暴力的受害者需要許多友善的人。像滴水穿石那樣,這需要耐心,也需要許多善意支持。當年怎麼被傷害,現在得一點一點地讓這些暴力語言漸漸淡去、一點一點地讓那些腦內一閃而過的句子,從「你這個沒有用的廢物」變成「你其實已經做得不錯」。
.
為了展開療癒之路,需要試著找出這些「具有傷害性」的句子。如果你願意,請接著做後面這個練習。
🌟暖身練習🌟找出這些對我們具傷害性的句子
.
如果你也對「愛自己」有負面的情緒,或許可以試著完成下面這個練習,花一點時間靠近那個造成負面情緒的根源。這個練習需要你放慢自己的思緒,試著想像一下有臺慢動作撥放思緒的攝影機,正放著你聽到「愛自己」時的想法。說出「沒什麼感覺,就只是討厭」前,你的腦海中通常還閃過了一些其他的句子,那些可能是我們幼小時身邊大人不經意植入的句子。
.
找出這些對我們具傷害性的句子,不是為了譴責那些大人,只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到一直傷害自己的來源,讓我們能更有意識,不再不經意地傷害自己。
.
👉 現在就看看圖卡,一起來練習吧!
.
文章出處👉《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
📖 更多關於言語暴力的探究、案例、覺察與改變,誠摯與大家分享,心理師想跟你說九月推薦好書《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坦率擁抱真心的20個非暴力溝通練習》,由諮商心理師陳亭亘著作,亭亘本身是一位擅長敘事取向諮商、非暴力溝通的諮商心理師,本書精確而清楚了以亭亘的生命脈絡,替讀者帶來另一種認識非暴力溝通的取逕,非常值得一讀!
.
📖 這邊讀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3a84XX
💻 電子書也上架了 https://reurl.cc/a9pdqY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歡迎踏入💗關係相談所💗,一起加溫❤️家庭心關係❤️
這裡是由鄧惠文醫師和陳品皓心理師聯手主持的關係相談所。
上一集節目中聊了許多與人連結的方法,也示範了與幼兒的情緒覺察練習。但也有許多聽友回饋,家有青少年,不動氣的溝通真的好難!
品皓生動比喻:親子關係就像買賣股票,「有漲有跌」。青少年階段則猶如「十年長空期」,父母要先「活下來」最重要。一起來聽聽鄧醫師如何讓叛逆小哥開口,品皓對於製造衝突的反向操作建議又是什麼呢?
●關係相談所給青少年父母的悄悄話
「你的存在,就是對青少年最好的安撫。」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任務,是需要藉由超越父母來定義自我;他們其實是透過跨越父母,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本集重點
1. 每個人的心理階段和需求都不同,可別被性別和年齡的刻板印象框架限制了。創造連結的首要方法是仔細觀察和傾聽,理解他人的「話中有話」。
2. 你家的青少年,是否會嘲笑你身高矮,奚落你體力差?孩子出言不遜的背後,其實是為了從「超越父母」來建立自我能夠獨立的心理需求。
3. 想要降低溝通衝突,不妨先從反向搞清楚: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會讓人「忍不住就想跟你吵架」?為什麼「你+建議」這個句型,很容易惹怒他人?
每天鬆一點!本週「家的心關係」練習,就從「我訊息」開始。
少用「你」,多用「我」!
從這週開始,把我們想要給孩子的批評建議指教,
改用以下三個結構來表達,看看會有什麼神奇的效果!
我+
看到了什麼「狀況」,
給了我什麼「感覺」,
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是什麼。
舉例1:我聽到你這麼說,感到滿不舒服的,因為我感覺到不太受尊重。
舉例2:我看到你房間這麼亂,覺得有點生氣,因為我感覺你好像不是很在意自己之前的承諾。
歡迎到許願池告訴關係相談所所長你的困擾,
也分享你的每週練習成果!
歡迎訂閱收聽:https://podcastparentingcw.soci.vip/
節目許願池,歡迎一起來許願:https://reurl.cc/GdK7ov
# 為自己與家人,補給「愛與連結」的維他命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campaigns/heartseason
#錯過「愛與連結的心理必修課」?錄影課程隨時能複習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products/2912
📍立刻訂閱親子天下YouTube頻道:https://cplink.co/aokHX5fY
...................................................................
✔ 親子天下官網:https://cplink.co/103epuyo
✔ 親子天下粉專:http://on.fb.me/1Kkng6j
✔ 親子天下Shopping:https://cplink.co/2z71hMR2
✔ 親子天下Shopping 粉專:http://on.fb.me/2dpFvHK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 親子天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歡迎踏入💗關係相談所💗,一起加溫❤️家庭心關係❤️
這裡是由鄧惠文醫師和陳品皓心理師聯手主持的關係相談所。
今天,就讓我們聚焦來談談「孤獨」與「連結」。你了解自己的本質嗎?你有辦法準確描述自己的感覺嗎?「精準描述」情緒的能力,為什麼能降低自己與他人的心理距離?今天的相談所,就來傳授如何降低孤獨感,創造優質連結關係的秘密。
●關係相談所給你的悄悄話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在關係上你也無法引導別人給出自己所需要的。」
「對自己的理解,若能來自於體察自己的細緻需求,而不是侷限在原始情緒中,將有助於做到更深層的自我覺察。」
●本集重點
1. 各位好捧油,前兩週的三分鐘作業,都有乖乖完成嗎?
不過好消息是:無論有做沒做,兩位主持人都可以是你的依靠!
2. 你辛苦拖了全家的地板好有成就感,老公下班回家你正想開心跟他炫耀討拍,他卻從地上默默挑起一根頭髮.......😂😂😂
你身邊有「我的貢獻,就是揪出別人錯誤」的親友嗎?
究竟是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形體上可以很接近,心理距離卻是如此遙遠?
3. 如何幫助自己降低人際連結的孤獨感?從今天起,就從家庭的日常溝通起步:你習慣放出正確的呼求與訊號,也正確解讀對方的訊息嗎?
每天鬆一點!3分鐘 ❤️家庭心關係❤️練習
大人如何幫助幼齡孩子,發展自我情緒覺察的能力?
如何幫助孩子說出自己還迷迷濛濛,尚未切小塊、還沒煮熟透的「情緒材料」?
#學習端出一盤,幼兒可以好好下嚥的「情緒菜餚」吧!
歡迎訂閱收聽:https://podcastparentingcw.soci.vip/
節目許願池,歡迎一起來許願:https://reurl.cc/GdK7ov
# 前兩週有乖乖寫作業嗎?
#歡迎回饋你的家庭心關係心得回饋!
📍立刻訂閱親子天下YouTube頻道:https://cplink.co/aokHX5fY
...................................................................
✔ 親子天下官網:https://cplink.co/103epuyo
✔ 親子天下粉專:http://on.fb.me/1Kkng6j
✔ 親子天下Shopping:https://cplink.co/2z71hMR2
✔ 親子天下Shopping 粉專:http://on.fb.me/2dpFvHK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窮養小孩還富養好?心理師說出真正關鍵
👉https://youtu.be/rkZ27RG4Iwg
爸有新歡不要兒!3歲人生旅途讓人心疼…
👉https://youtu.be/3393mugwFU0
蔣經國日記荒唐事跡 外省權貴濫用特權下場慘
👉https://youtu.be/JxdlN5PIpe4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0:56 大起大落被追債 千萬債務怎麼欠的?
06:04 沒錢發薪水 才驚覺問題大條了!
08:15 雪中送炭?借三十萬利息三萬!
10:34 上遊覽車賣內褲 賣出一條生路!
17:47 賣內褲被伸鹹豬手?真相是怎樣?
21:28 進棚直播 門外堵著大群黑衣人!
27:21 指週轉幾天?沒想到掉入大錢坑!
29:42 眼角膜破裂三個月 才知道問題大了!
32:35 只有老實人 才會跟地下錢莊借錢?
35:00 聽到敲門聲 就會讓人生重病?
41:11 傳訊預告最後一晚 澎恰恰發生什麼事?
44:17 沒有很熟 卻被澎恰恰開口借數十萬?
51:12 知名歌手傳訊要借兩萬?真有其事?
54:18 向人追債 好像就是罪大惡極?
56:25 錢莊把你孩子的頭髮體掉 你怕不怕?
58:00 數億身價的人 為什麼搞到失聯欠債?
01:01:37 從澎恰恰言行 看得出內心有的洞?
01:05:28 講再多都沒用 錢拿來借我才是真?
01:07:28 風光生活的背後 其實是個大錢坑!
每周一到周五晚上10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 臨床心理師節短片《不只聽你說Beyond catharsis》暖心上映 的推薦與評價
阿昌現在很困難,不只生活困難,而且還呼吸困難。跟一般上班族一樣,阿昌也有三個「永遠」,永遠不會拒絕人,事情永遠做不完,而且永遠升不上組長。 ... <看更多>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 心理測驗ptt 的推薦與評價
之前醫生幫我轉介了心理師, 要先做心智衡鑑了解個案身心狀況因為是健保 ... 本來想說研究所上榜的話,PTT的首篇文要放研究所心得文,結果放榜那天在 ... ... <看更多>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心理師想跟你說 。 95001 個讚· 1580 人正在談論這個。我們是丁郁芙、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致力於推廣易懂、實用且有科學基礎的.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