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旅行團 #龍馬之旅 058
龍馬的「社中」,既然要做海上貿易,除了富商的資助以外,當然要有貨源,亦即做生意的對象。
這時,就是「哥拉巴」登場的時候了。
Thomas Blake Glover,按照台灣的慣例,應該翻成「湯瑪士‧B‧葛洛佛」,但由於日文發音グラバー,後來都被翻作「哥拉巴」;包括他的故居,日方正式譯名都是「哥拉巴園」,從善如流,那就哥拉巴吧。
以往的習慣,都說哥拉巴是「英國商人」,但他實際出身自蘇格蘭亞伯丁的弗雷澤堡(Fraserburgh),原本就是港町之子。
哥拉巴出道很早,21歲就來到上海加入怡和洋行,隨即聽聞長崎開港的消息,又一馬當先來到長崎,開設自己的商會(洋行),做為代理。我一向非常佩服,這般具有商業嗅覺、與冒險精神的人,可惜年輕時不是這塊料(苦笑)。
當龍馬來到長崎時(1865),哥拉巴早已在此立足五年多,從生絲和茶葉開始,後來又正好遇上了幕末的波瀾,幕府與各藩,無不想私下整軍經武;他賣船、賣砲、賣槍,當真是形勢大好。
光是看他建在「南山手居留地」山頂、眺望極好的宅邸,就知道當時哥拉巴在長崎的財富與地位。
如今的哥拉巴園,屬於「明治工業革命遺蹟」的一部分,名列世界文化遺產,更是造訪長崎的旅行團,必遊之景點。
有一次去,正好遇到歌詩達郵輪入港,停泊的位置,就在山下,大浦海岸通的「松枝國際港」。雖然已經填過海,但基本仍是一百多年前的港口位置,可見哥拉巴宅邸位置之優越。
哥拉巴本身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或象徵。園內有一座「三浦環」的銅像,是曾經唱紅《蝴蝶夫人》的聲樂家,似乎把劇情與歷史虛幻地結合,但其實與哥拉巴本人並無直接關係。
附帶一提,哥拉巴的夫人,是五代友厚介紹的。之後還會寫到此人。
哥拉巴園中,還有一座「自由亭」咖啡館,相信很多人來此,不會錯過品嚐招牌的「荷蘭冷萃咖啡」。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早於1899年已有棉紗廠,當時渣甸洋行(怡和洋行)在銅鑼灣掃桿埔設立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將入口棉花織成棉線,成為本港首間棉紡織廠,而該路段亦命名為棉花路,作為本港棉紗歷史的印記,惟渣甸洋行於1914年將廠房北遷至上海,棉花路舊址則發展成今天的聖保祿修院建築群。本港紡織業發展至1930年代開始變得具...
怡和洋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林則徐
1
林則徐是我非常尊敬的民族英雄。
沒有他,中國將不會是今日的中國。
4月我到新疆,新疆人至今感念林則徐。
沒想到,這次在福州三坊七巷,竟然找到林則徐紀念館。
2
1839年,明明中國早已禁絕鴉片,但英國為首的西方,發現只有鴉片可以從中國掠奪白銀。到道光年間,中國受鴉片毒害已深,國人的健康與志氣,跟源源不絕流出的白銀一樣,掏空了中國的底氣。
林則徐受道光皇帝命為欽差大臣,南下禁鴉片。
他把鴉片在虎門銷燬,雷厲風行嚴厲禁煙,即使是廣州當地的外國人,只要不是在鴉片產業鏈,都心悅誠服。
但當然得罪了靠鴉片發財的洋行買辦,們比如怡和洋行跟寳順洋行的發財路。
中外買辦與貪官污吏,一堆人靠鴉片吃喝呢!
於是回頭說服英國對中國施壓,最後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
3
朝廷內,有忠臣當然也會有奸佞,有軟弱者,有當外國喉舌的,也有莫名其妙忌妒,一心一意扯後腿的勢力。
鴉片戰爭之前,英軍就發動穿鼻之戰。
林則徐抗敵,每場戰役都大勝,打得英軍還手無力。
最後,英國議會通過,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
當然,他們説的是,要以船炮打開中國貿易之門。
不過就算假裝是為了貿易而不是鴉片,天下有強買強賣的嗎?
英國商會上書國會,説中國禁鴉片就是“對英國的侵略行為”。
如果這不叫做強盜邏輯,什麼才是強盜邏輯?
4
林則徐對西方世界是非常理解的。
他知道英軍不會大舉來攻,但會小股軍力侵犯。
他通知沿海省份要防範英國以海盜船攻打,但各省大員,沒人理他,於是,伯麥率領軍隊,輕易佔領舟山定海縣。
1840年8月11日,英軍主力開到天津大沽口外,威逼清朝。
琦善大進讒言,誇大英國戰力,又甩鍋林則徐,説是因為林則徐才挑起戰爭。
道光呢?
他竟讓琦善負責跟英國談判,又南下廣東,查辦禁煙這件事,要懲治林則徐了。
清廷根本沒有戰鬥意志,英國簡直輕鬆愜意,幾乎不戰就奪了地。
一直在朝中扯林則徐後腿的琦善,奉命談跟英國談判時,還瞞著朝廷,私下奉送香港島給英國。
5
後面的事情,看起來就很簡單。
英國用極少的兵力,靠著像琦善這樣的腐爛大官,說服皇帝,拔掉英國最害怕的林則徐,最能保護中國利益的林則徐。
英國愉快的簽訂南京條約,讓中國割土地,賠鉅款,出讓主權,鴉片大舉入侵。
這簡直是一本萬利的上好買賣。
海盜的高光時刻,首要一計,得仰仗打倒中國忠臣林則徐。
6
道光的操作,鼓舞了各個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之心,打擊了中國的忠良,豢養的更多貪官污吏買辦,勾結外強,出賣中國。
同時,也就註定了清朝的滅亡。
7
但林則徐沒有放棄。
被貶去新疆的途中,他治了黃河水災。
他說服左宗棠,要力保新疆。
後來才有左宗棠對抗朝中的投降派,抬棺抗議,請求皇帝允許派兵平定新疆。
我們才能保有今天的大美新疆。
8
林則徐到新疆,又發揮治水的大才,改良坎兒井。
魏源跟林則徐一起發想,寫的“海國圖誌”,其中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很能代表林則徐的心胸志業。
9
人生也就是幾十年。
我們總要把人生的力氣用出來。
林則徐用一生,挽救中國的衰頹,減少人民的苦難,力抗列強的欺凌。
他得跟列強爭鬥,得面對奸臣與外國的勾結,得承受軟弱昏庸反覆的皇帝。
但是,他沒有怨恨,只是不斷的盡一己之力,努力救國。
做人,當如林則徐。
林公林公,請受我三拜為禮。
怡和洋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梧:喂哥仔,唔識歷史唔好亂咁9up。
所謂嘅鴉片戰爭係因為怡和洋行同東印度公司等鴉片商人先俾林則徐由廣州趕返去英國,然後佢地班軍隊過黎打仗,嗰陣時先佔領香港島,然後1842年簽南京條約之後割讓埋香港出黎俾英國。
而所謂嘅鴉片商人怡和洋行,係喺清朝滅亡之後先俾民國政府由上海趕落黎香港的。香港係無撚柒做過正式嘅鴉片轉口港的。
#唔識起碼都Google下Britannica啦屌你老母
怡和洋行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早於1899年已有棉紗廠,當時渣甸洋行(怡和洋行)在銅鑼灣掃桿埔設立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將入口棉花織成棉線,成為本港首間棉紡織廠,而該路段亦命名為棉花路,作為本港棉紗歷史的印記,惟渣甸洋行於1914年將廠房北遷至上海,棉花路舊址則發展成今天的聖保祿修院建築群。本港紡織業發展至1930年代開始變得具規模,設立了多間針織廠和梭織廠,惟在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北移後,香港沒有一間紗廠生產紗線,要依賴外國入口棉紗。直至1947年,人稱「紡織巨匠」的上海商人李震之在港創立大南紗廠,擁有5000個紡綞及200部織機,打破了「香港氣候潮濕、缺乏技術不能造棉紗」的神話,更吸引到不同廠商到港設廠。南豐集團的創辦人陳廷驊,祖籍浙江寧波,1923年出生於一布商家庭。1950年陳廷驊移民香港,初期從事棉紗、布疋等貿易生意,1954年創辦南豐紡熾有限公司,在荃灣設有佔地面積廣闊的南豐紡紗廠。1969年陳廷驊將南豐紡紗改組,於1970年4月在香港上市。當時,南豐紡織法定股本4,500萬元,已發展成一縱合式企業集團。南豐紡織上市後,業務發展很快,到1979年已擁有環錠和空紡紗錠10.4萬枚,月產棉紗640萬磅,穩執香港紡織業牛耳。陳廷驊亦因而被譽為香港的「棉紗大王」。70年代中期以後,陳廷驛鑑於紡職業已漸走下波,而地產業發展前景看好,開始將投資重點轉移到地產業和證券市場。
怡和洋行 在 楊世光在金錢爆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付費看金錢爆完整版,請購買學習終端機(機頂盒)與在微信【掌握財金】公眾號付費觀看。
台灣地區與海外機頂盒購買請洽:
qianheyi2018@gmail.com
每晚八點,楊世光的『金錢爆』在仟和亿機頂盒準時上架。
怡和洋行 在 怡和洋行 的推薦與評價
怡和洋行 (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著名老牌英資洋行,远东最大英資财团,清朝時即從事與中國貿易。渣甸洋行對香港早年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