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觀看ASD及ADHD特質】
。
大家好,我是林仁廷心理師。
分享我在面對孩子時使用的視野與觀點,我習慣從根本的源頭理解起,從了解孩子的心理層面開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怎麼會這樣想…)。孩子自己很難表達這些歷程,但大人可以試著發問、嘗試錯誤,最後發明應對的方法。
這個觀點是「系統觀」。孩子所處的物理環境、人際互動是外在可見的,身體狀況、神經系統、人性表現、情緒需求及個人性格則是內在的,這些因素共同促發「孩子用什麼方式去滿足它」。所以我們要逆推整個系統,才不會被行為表象迷惑。
。
#ASD特質
ASD特質,有神經系統限制,又由於孩子個性不同,與書上典型表徵常對不起來,工作實務上需要常常說明這些差異,但仍然族繁不及備載,為想完整系統地向家長及案主說明,我寫了一本書來講亞斯,並以系統觀的視野,從了解孩子的心理層面開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怎麼會這樣想…)。孩子自己很難表達這些歷程,但大人可以試著發問、嘗試錯誤,最後發明應對的方法。
孩子所處的物理環境、人際互動是外在可見的,身體狀況、神經系統、人性表現、情緒需求及個人性格則是內在的,這些因素共同促發「孩子用什麼方式去滿足它」。所以我們要逆推整個系統,不要只看見行為,因為行為只是最終端的結果/產品,才不會被行為表象迷惑。
本書希望做完整且有系統的說明,讓有需要的人自學,自己創造。
我稍微介紹一下本書的獨特切入點:
1.從情緒系統的使用品質與方式來切入
「亞斯特質」若要關鍵詞彙代表,我會用「情盲」,意思是意識上有情緒盲點
不要誤會,不是沒有情緒,是能感覺情緒訊號,但無法解碼。EX:亞斯人看到你的眼神不對勁,但對亞斯人來講,無法藉此訊號知道你的奇怪是什麼原因(他會逕自覺得你眼睛抽筋…);亞斯能感受胸口悶悶的、不舒服、咬牙、呼吸困難,但很少意識或不知道這是心理/情緒所引起,以為是生病了。
情緒盲點是先天的神經系統限制。然而「情緒」被檔,在發展過程中,就會擋住後續很多社會化的學習。
「認知(理性)」則相對補償地特別發達,它採用「見理系統(看得見+有道理)」的物理性觀點來理解人生中的一切。亞斯人對情緒的理解是用「看/觀察」的,若對方流血、有傷口、居無定所、喪失至親等可見線索,亞斯人的同理心甚至比一般人強,但因不是情緒意識,當情緒後知後覺來了,有時就會出現前後矛盾的行為—其實就是「情、理各行其事」。
2.亞斯人的人際社交是物理性觀點,而非大量隱而未見的情緒訊息+社會共識,無法忍受模糊與臨機應變。
情盲的亞斯無法意識到社交需要情緒參數(心中根本無此選項可選),被擋的情緒系統也隨社會經驗而發展,最後造成(1)社交溝通困難(2)對自身較複雜的情緒也難解。
因為人際世界太浮動,故「固執行為(固定的行動與結果)」才能讓亞斯人在心理有所錨定,不會無所適從。同時也是種自我刺激的安全感。
3.亞斯系統與社會主流的社交系統是不同的理解系統,才導致格格不入。
亞斯平常是見理系統,但實際上「情」、「理」各行其事,身陷情緒的亞斯人會是另一種樣子,甚至會推翻之前理性的決定,才會令人覺得怎麼總是矛盾,前後不一;社會人的社交系統,是「情」、「理」整合再應用,不過實際上多數人都是情緒化或壓抑過度。
系統方向不同,理解與滿足的行動就會不同。亞斯人會給人「我行我素、自我中心」的印象,但他當然也關心對方,亞斯人的愛是幫你「健康、正確、安全」的活著與問題解決,社會人的愛則是體貼、同理、安慰等隱而未見的情緒接納。
4.若要亞斯人改變
系統不同,教學的方向會不同,現今亞斯孩子常常反彈,是因為用錯了方式,他們更感困惑,只想逃離。
改變需涉及亞斯人在(1)認知上的理解和同意(2)情緒上的實際體驗(如想知道別人心碎時有多痛,亞斯人可能要先有心碎的體驗才能對照,而不是用想像、類推)。
教養亞斯人擅用本身特質、具有彈性面對社交性社會,越早開始越好,否則他靠自己摸索得來的世界觀與操作一旦固定,面對改變就會超沒安全感。這是父母教養時的重點,幫亞斯孩子理解社會不可見的部分,避免他歸因都是自己的錯而自責,並增加應對的彈性,最終發揮所長。
5.亞斯特質只是亞斯人的其中一部分而已,請記得「他」還是「他」,有其性格、脾氣與個別性。
「特質」是心理工具的使用習慣,受神經系統影響,要調整需要「長期練習與建立新的習慣」,需要周遭的人以身作則、訓練、回饋,才能讓他學習、模仿、耳濡目染。記得長期練習才有效果,至於要多長,則每人都不一樣,原則上越早開始越好。
亞斯特質只是亞斯人的其中一部分而已,請記得「他」還是「他」,有其性格、脾氣與個別性,所有的方法與教導都需要「個別化設計」。
「當亞斯人來到地球」本書目的
1. 新的理解:
認識「情盲」、「心理工具」及「心理機制」等系統觀念去認識一個人。行為只是線索,請從此線索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2. 新的觀點:
社會主流是社交系統,不是亞斯主場,因此我們需以「見理系統」的想像去推衍亞斯人在人生裡會有各種困境及建議解方,讓雙方知道怎麼正確相處。
#部落格排版: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5292547
。
---------------------------------------------------
#ADHD特質
ADHD及ADD特質,有神經系統限制:「注意力不足」,指的是「操控能量的不足」,當孩子能控制自己在不喜歡的情境下不作亂,他才算有注意力去控制,當孩子能決定哪些資訊要、哪些資訊不要,他才算有注意力去選擇。缺乏注意力,會變成所有事都平等關注(會累死),會被情緒帶著走(情緒是立即的,想要舒服或不想要不舒服,因而「衝動」顧不了後果)。
在看ADHD及ADD的孩子時,跟看所有的孩子一樣,別忘了系統裡還有其他因素存在,最重要的三個觀念是「兒童心理發展」、「性別特質」和「他的性格(人的主動性)」。
1.「兒童心理發展」:12歲以下兒童的發展,每一年都進步很多,並在青春期達到生理成熟,開始想要自主(卻有不成熟的決定)。因此教養方式也要隨著生理與心理發展而變動,不是一招闖天下。
2.「性別特質」:男女有別,這是指生理性別會讓某部分區塊先發展,某區塊慢發展,如男生對動感較為優勢,語言表達是弱勢,女生則反過來,善用孩子優勢才能給予成就感,帶動其他面的學習動機。別擔心,成年後這些特質會平衡發展。
3.「他的性格(人的主動性)」:這部分最無法研究和預測,困苦的環境會出勵志青年,也會複製貧窮,富裕環境有積極向前的富二代,也有躺著的。人的主動性,捉摸不定,教養只能盡量給予發展條件,不揠苗助長,其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囉。
綜上所述,小男生好動、單純的自我中心、怕無聊,再加上注意力不足,就會演變出上課坐不住、等不及、勾肩搭背稱兄道弟(卻沒身體界線),做出自己覺得很有趣卻忘了社會規範的行為(ADHD特質行為)。小女生安靜、顧慮他人(較缺自信)、情緒敏感怕犯錯,再加上注意力不足,就會演變出上課很乖(可以忍耐)、聽話順從、沒動力,表面看起來像懶散的(ADD特質)行為。實務上兩者並不會單一呈現,是比例問題。
從此系統與原則去看,協助ADHD的學習動力是,引導他動得有條有理:將生活內容樂趣化,變得有挑戰(EX:試試看這次洗澡能否在15分內完成,同時要洗乾淨喔,計時器啟動!);協助ADD的學習動力是,像推一台熄火的車子,要邊推邊發動,以肯定及鼓勵當汽油,引導她從生活中獲得更多成就與自信(EX:口頭鼓勵+實質鼓勵,多陪伴。)
從此系統與原則去看,協助ADHD與ADD做情緒管理的方式是,家長要成為軟墊與鏡子(客體關係理論,家長可尋求上課增強自己),接受他的情緒因注意力不足,而必須由外部的他人協助「接納與回饋」,家長不急著否認、責罰,這個情緒就能持平處理,孩子收到回饋就會慢慢學習下次怎麼面對自己的情緒,這是所有人都通用的情緒教育,但是ADHD要更久一點,要考慮到神經系統注意力不足的學習方式。一般注意力是長棍子,而過動特質是短棍子,工具不一樣,只要使用方法不一樣就行(切勿依樣畫葫蘆),而吃藥是輔助,暫時延長長度,適合孩童及欠缺自信的人先讓自己有所成就。
『引發興趣,點燃個人的主動性』,當父母知道原則原理,也知道ADHD的限制所在,教養的方向與行動就會改變,父母也可以創發與研究適合孩子的輔助工具,不必事事尋求專家建議,畢竟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最清楚。
基於系統原理,我寫了關於亞斯的書,若評估孩子ADHD與ASD共病時,我會建議先以ASD為主則,因為「怕無聊」時ASD及ADHD都會有相似行為,ADHD是知道社會常規但缺乏注意力、無法控制所致,ASD則是無法意識到社會常規所以無視,但理解並認同後則可以自律,兩者不相同,教養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部落格(ADHD)排版: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5294479
購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19?sloc=main
性別社會化歷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0/30 星期五 絕對音樂】
「即使在同一個季節、同一塊土地,花草也會有不同的顏色。
大地因它們的顏色繽紛,而變得如此美麗。」
SO~~試著接納和意見不同的人,沒有誰是真理;
因為我們懂得彼此「喜愛」「珍惜」各自的不同,
世界才能形成難忘的風景。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給兒子的一封未來信:如果你要出櫃,不必約我到速食店》
嘿,如果可以寫一封信給你的孩子,你會說什麼?一封給兒子長大後的未來的信,期待他的成長跳脫刻板印象,期待他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期待他永遠有超乎性別框架的選擇,那是一個父親真切愛著孩子的心,也是我們對未來世界的寄望。
親愛的兒子:
隨著你越來越大、對很多事情越來越好奇,我決定有些事要開始慢慢跟你聊聊。
有一件事,我想先跟你自白。無論多忙,每天晚上與你之間的睡前擁抱,是我最開心的時刻之一。也許你不知道,包含你媽在內,你是我這輩子第一個可以擁抱得如此自然的人!成長過程,我沒有被教會這件事,長大以後一點一滴重拾這種能力,但多少仍覺彆扭;直到你剛出生,我開始學習怎麼抱起稚嫩的你,沒想到從此我就捨不得放開。
人家都說:「女人柔弱,為母則強」,這句話我只同意後面那一半(不信,你可以看你媽就知道)。但是,「男人剛強,為父則柔軟」卻是我最真實的體現與最深刻的學習。在「擁抱」這件事上,你反倒成了我的老師。謝謝你。
第二件事,自小,每回當你玩著車子、恐龍…等這些玩具公司設定給小男孩玩的玩具時,我都忍不住會想:這件事,是怎麼開始的?在提供給你玩具的選擇時,我向來很留意避免性別框架限縮你的選擇,無論你怎麼選,我都樂觀其成;而你依然選擇了它們。這挑戰了我一直以來的想像,以為玩具的選擇就像服裝的選擇那般,是一種向主流靠攏、社會化的結果。
也許很多人會說:「拜託!不過就是玩具而已,有這麼嚴重、需要這麼大驚小怪嗎?其它地方不也有更多性別刻板化或不平權的問題?」我一點我從未否認,但總得從我們自身開始做點什麼,家庭裡就是最好的實踐場所。
第三件事情,我想與你聊聊未來求學歷程你可能面對的學習環境。在高中男校服務這麼長時間以來,我衷心期盼有一天不再有「單一性別學校」的存在,但我也知道:在你進入這些學習環境時,那一天肯定還沒那麼早到來。
假使未來你選擇了男校就讀,如果可以,記得持續保有良好的情緒敏銳度、感受力,以及豐沛的情感,即便在我的工作經驗中,我發現這樣的男孩在殘酷的男孩世界裡會暫時感到孤單、不討喜甚至容易適應不良,但這些剛柔並濟的特質卻容易讓你在整體世界裡生存得很好,是很珍貴的資產。
我很希望,當你與人互動或接觸時,你最先看到的是「人」,而非「性別」。因此,與其說期盼你能成為一個「性別友善」的人,倒不如說成為一個「對人友善」的人,那麼即使你融入在主流價值中、取得既得利益者的位置,也不至於漠視其他人「生而為人」的權利還沾沾自喜。
最後一件事,假使有一天你發現你喜歡男生,不用約我到麥當勞,只要直接跟我說就可以。
而無論你媽的回應如何,我都希望你始終記得:你媽,絕對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比我還愛的那一種。
(文章來源: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0153?utm_campaign=shareaholic&utm_medium=line&utm_source=socialnetwork)
***************************
性別社會化歷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隨著學習有效的哀悼,我們會允許自己為童年缺乏父母的正向關注而哀痛。
當我們以自我接納的方式來迎接自己的眼淚時,哭泣會喚醒我們發展停滯的自我憐憫本能。
一旦透過一致且重複的練習,建立起自我憐憫,它就會成為自尊越來越好的基石。而當自我憐憫變成一種習慣的態度,它就能立刻化解情緒重現中典型的自我遺棄。
自我憐憫也將創造一個基礎,使我們可以建立真誠、有益親密感的憐憫給予他人。與親密對象同在的能力,通常是根據我們對於自己堅定效忠的程度而定。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我自己比較習慣講「自我慈悲」或「自我慈愛」或「自我疼惜」,而非「自我憐憫」。慈悲或慈愛是一種比較全面性的說法,意味著除了看到「可憐的自己」,同時也看到「可愛的自己」。
相對來說,慈悲或慈愛,更接近無條件的愛。這是自己能給自己的,最佳的禮物!
下列摘文因為篇幅所限,暫時只討論了哀悼的兩個歷程。但發怒、哭泣,都不是很容易,因為都是傳統打壓的重點對象。
我最近跟一位朋友談生氣,把「生氣」講得更清楚一點。我們用情緒、認知、行為三個層面來談生氣:
■ 情緒
是指生氣時整體的身心反應,像是:肌肉緊繃、心跳加快、想要立即採取行動……
會有強度、持續時間、頻率不同,像是暴怒、慍怒……。一般來說,如果沒用念頭或想法刻意去維持,怒氣大概在兩分鐘之內就會結束,而且會帶起我們更深的覺察,甚至有正向情緒出現。
■ 認知
是生氣所帶來的,或維持生氣的念頭或想法。我們很多時候,之所以會一直生氣,是念頭或想法的作用,也可以說是過去制約的結果。
像是,有人認為自己被「不公平對待」的時候,就會生氣。然後,「會吵的孩子有糖吃」這個過去長久養成的思考習慣,會把自己的情緒支撐在某個程度,以配合行為進行自我保護,或進行攻擊。
■ 行為
是在生氣的情緒下所採取的行動,像是罵人、打人。
我自己一般談生氣,主要把生氣當成情緒,不一定要付諸行動,也就是不一定要採取什麼行為表現。在安全的情境下,不轉移注意力,只陪伴自己的生氣,讓它說說它想說的話。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是表達情緒的行為要經過選擇。表達情緒,要考慮自己、他人、情境的狀態,胡亂表達情緒常引來更多壓力,對自己不利,所以如何表達就需要多方考慮。
健康的生氣,常常對我們有相當大的幫助,像是設立界線。生氣是我們求生的工具,不學著善用,相當可惜。
不過,傳統會把生氣的三個層面混在一起討論,直接全盤打壓,然後開始用生氣來展現權力,要相對弱勢者不能生氣。
也因為篇幅所限,我就不寫太多了。事實上,一個人能好好認識自己的情緒,要經過討論與練習,這要有適當的情境,雙方都認知到要好好面對情緒才可以,也不是隨便談談就能開始。
但寫下來,便可以開始自我對話。我常推廣各種日記,反正能把情緒寫下來,就有機會開展對話的空間。
祝願您,能接納自己的情緒,這是接納自己的重要開始!
************************************
哀悼的四個歷程
【文/ 彼得‧沃克】
哀悼最有效的時候,就是倖存者能夠以這四種方式來表現哀悼:發怒、哭泣、言語抒發和感覺。
***
發怒:縮小恐懼與羞恥
「發怒」是一種哀悼技術,激烈地抱怨現在或過去的失去和不公不義。倖存者的童年中,恫嚇、羞辱、忽略取代了撫育,而倖存者需要對此發怒——有時候需要暴怒。
當他們變得擅於哀悼,他們對於自己家庭所瀰漫的缺乏安全感,所發出的健康怨恨,會以發怒宣洩出來。上萬次需要幫助時卻得不到幫助,這種背叛會激怒他們;對於以前需要被指導或受保護時,卻沒有人可以指導或保護,他們會感到盛怒;過去需要爭取公平或贊同自己的發展成就時,卻沒有可以爭取的對象,也會使他們怒吼。
在大多數的狀況中,倖存者不需要直接對在世的父母發怒或責怪,關鍵的發怒方向是,針對你內化的父母——也就是你過去的父母。不過,最常見的例外是,父母現在仍然有虐待性。
當倖存者抱怨童年創傷時(尤其是用找碴鬼的自我仇恨,在抱怨創傷的持續影響時),發怒是有療癒性的。對找碴鬼,也就是父母的代理人,憤怒地說「不!」或「閉嘴!」,能夠外顯倖存者的憤怒。這能阻止倖存者把這憤怒朝向自己,並且讓他們復甦失去的本能:為不公不義的攻擊防衛自己。
還有,許多倖存者會盲目地讓父母惡毒的責怪轉為羞恥,而發怒能把倖存者從中救出來。發怒會把責怪重新導向到該去的地方,發怒也會使倖存者更積極地努力建立內在界線,去對付找碴鬼。
發怒可以是一個人的時候進行,也可以在有認同你的見證者的情況下進行,像是信任的朋友或治療師。一段時間後,大部分的發怒需要在你自己私密無聲的心中進行,這是保護你不受內在找碴鬼的攻擊,而以憤怒為能量的思想中斷法。
許多倖存者的身分認同完全等於找碴鬼,這樣的倖存者通常需要聚焦於對抗找碴鬼,直到他們建立了能健康自我保護的自我(ego)功能。
發怒也能把倖存者從情緒重現的無力感中拯救出來,發怒會提醒他們,自己現在是在成人的身體裡,並且能用這個身體防衛自己。
透過這些功能,發怒能減少或化解恐懼,重新喚起並滋養自我保護的本能。透過練習,它會漸漸建立起內在與外在的界線,這些界線會漸漸地把我們帶離傷害,使我們不受他人欺侮的傷害,也不受最壞的惡霸(也就是內在找碴鬼)傷害。
最後,發怒也能使無數的思想修正和思想取代更有力量,而倖存者需要思想修正與思想取代,去建立自己本質是美好的信念,以及可以有選擇性愛他人的能力。發怒能夠支撐他們長期、漸進地把自我形象從找碴鬼手中搶救出來,也能重新教育自己的心理,使它更使用者友善和親密關係友善。
***
哭泣:為自己的失去而哭
在哀悼中,發怒是陽性的歷程,而哭泣是陰性的互補歷程。當我們受傷時,我們直覺地會感到悲傷和憤怒,如同新生兒因失去子宮的完美安全感而受傷,於是憤怒哭嚎。
哭泣也是無可取代的工具,能截斷找碴鬼的情緒資源。淚水能在恐懼化為害怕與嚇人的想法前就釋放恐懼,事實上,哭泣有時候是化解情緒重現的唯一方式。我自己就見證過數百次,在大哭一場後,我的找碴鬼便弱化至無害的程度,而其他的數千次,我看到我的案主用淚水化解他們的恐懼、羞恥和自我遺棄。我也見到他們接著上升到健康憤怒的狀況,一旦發現有不可接受的不公事件,就會堅決地挑戰這些事件。
哭泣的另一個好處是,不怕難為情的淚水會激發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放鬆反應,這會平衡情緒重現時交感神經過度警覺的狀態。
隨著學習有效的哀悼,我們會允許自己為童年缺乏父母的正向關注而哀痛。父母過去的關注通常是負面且危險的,我們會為這個可怕的現實感到悲傷。但是,隨著療癒的進展,我們也會為那個不受賞識,被認為不特別、無價值、不討喜的孩子而哭。
當我們以自我接納的方式來迎接自己的眼淚時,哭泣會喚醒我們發展停滯的自我憐憫本能。
一旦透過一致且重複的練習,建立起自我憐憫,它就會成為自尊越來越好的基石。而當自我憐憫變成一種習慣的態度,它就能立刻化解情緒重現中典型的自我遺棄。
自我憐憫也將創造一個基礎,使我們可以建立真誠、有益親密感的憐憫給予他人。與親密對象同在的能力,通常是根據我們對於自己堅定效忠的程度而定。
哭泣與發怒是釋放遺棄性痛苦的兩個關鍵性情緒工具,通常我們同時需要兩者,才能得到完全的釋放。
哭泣和發怒共舞不同於發牢騷,發牢騷是一種情緒表現,但給了哀悼壞名聲。發牢騷是個敏感的議題,因為很多人用健康的方式抱怨或哭泣時,卻被當作有病的「發牢騷」。然而,失調的發牢騷常常是發怒與哭泣的不健康混合體,不僅壓抑了憤怒或悲傷,而且是用一種煩人的方式流露出來。
這裡有兩個例子。當一個受傷的人只會表達憤怒時,他壓抑的悲傷會無意識地滲入憤怒中,使他聽起來像是個受難者,或有被害妄想的人。因為沒有大量釋放他的悲傷,所以發再多的牢騷也無法使他解脫,並且可能使他無止盡地生氣發牢騷,耗竭聽者的同理心。相同的,當一個受傷的人只會哭,他的悲傷會帶有一絲壓抑的憤怒,使他的哭泣聽起來像是易怒不止的牢騷。我的一位案主稱之為「憤怒從很小的洞跑出來」。
我們許多人因為受社會化的過程所害,認為發怒屬於男人、哭泣屬於女人,所以男孩子很小就會因為哭泣被羞辱,而女孩子則因為發怒被羞辱。因此,男孩變成了只能透過發怒來抒發情緒痛苦的男人,悲傷於是必須轉為一種易怒的情緒、惡化的發牢騷或憤怒發洩。相對的,一些女人會無意識地試圖透過發牢騷或哭泣,把她們的憤怒擠出來,卻演變成卡在無助和自怨自哀中的感覺。
很多男人也依賴憤怒去處理他們一切的情緒表達,他們害怕、丟臉或心情不好時會憤怒。另一方面,許多女人只能試著把這些感覺哭出來。這些,通常會導致非常不完全的釋放,情緒的完整移動被卡住了,於是各性別的人都有一半的情緒釋放過程發生了障礙。
如果無法完整地表達受傷的感覺,倖存者可能會困於情緒不穩中,他們未表達的情緒會惡化成停滯而持續的情緒。從惡化的憎惡,到受羞恥汙染、缺乏自我憐憫的自怨自哀,都可能是這種情緒不穩定的範圍。受阻礙的憤怒,可能會惡化成尖刻不滿的鬱鬱寡歡,而受阻礙的悲傷,可能會惡化成憂鬱的自我沉溺。
當在情緒重現中再度經歷早期遺棄時,如果能夠發怒和哭泣,我們就能從這個遺棄感中獲得更完整的釋放。每位倖存者最好能評估自己的發怒或哭泣,是否受到阻礙或僵化,然後努力修復它。當然,有許多男人和女人是上述性別兩極化的相反。還有,有許多倖存者的發怒和哭泣兩者都受阻了,如果能把憤怒和眼淚從找碴鬼的妨礙阻撓中救出來,對他們將會大有益處。
如果你無法哭泣或感到憤怒,請聚焦在呼吸上,這會幫助你運作情緒,如果能注意呼吸時下腹部伸縮的感覺,尤其有效。深深的、慢慢的、有規律的呼吸,會伸展多處的內部肌肉和內臟,有時會把感覺帶到覺察之中。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