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ho週末電影院#139
電影:返校
導演:徐漢強
演員:王淨、曾敬驊、傅孟柏
劇情大綱:
1962年,寂寥而肅殺的時代,翠華中學高三生方芮欣,意外與輔導老師張明暉相戀,在問題叢生的家庭及學校中,他成為她唯一的出路。追求自由的張明暉,另與師生殷翠涵、魏仲廷等人組織讀書會,研讀禁書,雖為高壓校園帶來一線呼吸的空間,卻也冒著生死攸關的風險。一夜,方芮欣與魏仲廷在暴雨中的校園甦醒,兩人遂結伴尋找老師,卻發現校園逐漸從他們熟悉的世界剝離,在鬼魅橫行的異域,他們被迫面對可怖的真相…。
Miho感想:
雖然我出生在解嚴後的世代,但學生時期時仍有髮禁,還記得當時穿著校服在西門町逛街時,學生團體正在進行全國解髮禁簽署的活動。我唸的私立國中規定只有體育課時才能換運動服,雨傘一定要深色,頭髮就是清湯掛麵。高中時還曾經因為穿帶來的私服外套而被教官留下寫悔過書,上課也仍需背三民主義。年紀小,並不會因此去探討這些規則背後的原因,但在看了這部片後讓我想起了悲情城市等幾部電影中所敘述的苦悶無自由年代。
這部片一點也不驚悚,可怕的是社會當局在面對充滿未來的學生時也不輕易放過。為了追求自由,有時得犧牲自我,為了活下去,有時得欺騙自己。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再度去理解過去的歷史,明白現在的民主有多珍貴。
#返校 #週末電影院 #美術真的做的很棒
悲情城市大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早出門前往電台,赫然發現機車故障,故,轉搭小黃。
.
途中,年約五十幾的司機先跟我罵連戰,後跟我大聊《刺客聶隱娘》。
.
他說最近載了一個客人,這個人世新電影系畢業了二十年,但他卻說自己完全看不懂《刺客聶隱娘》,還直指這部電影是拍給外國人看的,不想取悅台灣人。
.
我聽了只說或許歐洲的影展會喜歡,但奧斯卡就不一定了。
.
結果司機忽然冒出一句:「意思是說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跟奧斯卡獎的品位不同囉?」
.
於是,我們暢聊了十五分鐘,特別投機。
.
途中,司機跟我怨起國家長年來的文化政策,說是台灣電影教育多只針對學電影的人,但像他這種不是相關科系的人,一直以來都缺乏接觸的機會,也是年紀大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不同種類的電影可看。
.
他說自己還沒看過《刺客聶隱娘》,但有看過《悲情城市》,隨即也問起我對《聶》片的看法。
.
我說我看了也沒有很懂,但我想看電影是可以很隨性、很開放的,現在頻率對不上,不見得之後也是如此,或許,幾天、幾年之後,我對這部電影又會有不同的看法。
.
司機說我所言甚是,稱他最近重溫了《女人香》,也發現先前不明白的,現在豁然開朗了。
.
.
.
趕時間,倉促下車之後,我開始重新思索了「看懂」與「看不懂」的問題。
.
幾天前,我看完《刺客聶隱娘》後跟朋友聊到,我說我覺得有些地方很難懂,朋友說:「有什麼難懂的,不就因為所以,如此這般?」
.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是我們對「懂」這件事情的見解有所不同。
.
光就《刺客聶隱娘》的故事本身來看,其實很簡單,沒有什麼難理解的,不就一個叫聶隱娘的刺客心軟殺不了人,師傅見她「道心未堅」,於是派她去殺自己的表兄,後來就這樣、那樣,如此而已不是嗎?
.
但光這樣的認知就足夠了嗎?
.
究竟嘉誠公主和道姑是什麼關係?面罩殺手精精兒是誰?空空兒又跟精精兒是什麼關係?甚至電影裡面根本也沒有提到有個人的名字叫空空兒和精精兒。
.
事前沒有做任何功課的我,看完電影之後,覺得發生了什麼事很清楚,但角色之間的關係根本是一團迷霧,還是事後讀了角色關係圖、維基百科和眾家影評,才總算理出一個頭緒。
.
.
.
《刺客聶隱娘》大量的留白,將因果關係幾乎省略,也不提供足夠的情報量,直接導致了影迷們必須得事後讀介紹和評論才能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
我想,觀賞這樣的電影,就好比去畫展看一幅畫,除非真是對畫有鑽研者,能光憑著肉眼就能看出畫作的創作素材和技法有何過人之處。這就像有些人光看攝影、美術、剪接和表演就能看出《聶》的不凡。
.
否則,一般人還是得倚靠導覽或上網搜尋資料,才知道原來畫家會繪製此作是經歷了什麼樣的生活變動(如喪親、瘟疫、戰爭),或是畫中人原來是畫家痛恨的人(故刻意醜惡其形象),又或是該創作是以哪部世界名著的故事為靈感改編而成,而那故事又是如何如何。
.
而《刺客聶隱娘》給我的感覺也就像是如此,這部電影印證了一句話,即電影是在觀眾觀後的議論開始的。
.
.
.
侯孝賢除了拍了一部電影,還讓電影延伸出影廳之外,成為各家解讀爭論的重點,既然電影是一門藝術,我願把這部電影的延伸效應(有人斥責不知所云、有人大為讚許)視為這部藝術作品(電影)的一部分。
.
這也好比我一直認為蔡明亮的《郊遊》從來不能只作為一部常理的電影來觀賞。當小康凝視畫作的長時間靜謐,戲院的冷氣聲、開汽水的聲音、觀眾的忍耐還是不耐,可能都成為了創作的一部分,我們好似通通成為了蔡導所設計的某種行動藝術的角色。如果蔡明亮是外星人,那他的電影就是對人類的觀察實驗。
.
.
.
目前看到一半以上關於《聶》片的影評,都是評論者已對電影大綱、小說、劇本或侯導、編劇謝海盟等人的專訪經過或多或少的消化整合後所撰寫出的,其實這很明顯,若真的只看電影,我們對故事的認知會是極其有限的。
.
但這絕不是什麼不好的事,如果早二十年有網路(部落格、臉書),或許侯導的電影現在不會被視為冷僻的藝術片,可能國人長年下來會被《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和《千禧曼波》等關於侯導電影的專文與解析洗版,如此一來,大家再碰上《刺客聶隱娘》,也就沒什麼不能習慣的道理。
.
.
.
我必須老實說,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不敢說我看懂,不敢發文章大肆解讀,甚至連個屁也不敢放。我只心想還是數個月之後再看,數年之後再看罷了,根本沒有立刻再刷的欲望。
.
至於,為什麼我不敢說我看懂?因為,我認為當你對一部片說:「我懂」時,得要像你對某個人(至親、朋友)說:「我懂你」一樣謹慎。
.
此外,看了影評之後回來說自己懂了,不如說是看懂了這篇影評(的解讀方式),離真正看懂了電影,也還是有距離的。
.
回到「看不看得懂」這個問題,除了針對故事、角色關係以外,還有導演的運鏡和場面調度等等乃至技術部門的眉角,甚至導演潛在有意傳遞的訊息,又有人能聲稱自己全都搞懂了嗎?
.
.
.
電影是門藝術,而藝術跟數學不一樣,沒有「1+1=2」、「2+2=4」、「懂?」這樣的狀況。常常,某人聲稱自己讀懂了某部電影或小說的含義,結果慘被導演、作家打臉者大有人在。但或許有時創作者都不見得真正懂自己的東西,有時,我們好像也都有搞不懂自己的慨嘆。
.
影評大師李幼鸚鵡鵪鶉常提到他自己二十幾年來都不斷修正自己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看法,他經常說自己以為自己懂了,後來發現是誤讀,修正,之後又有新見解,最近又發現了什麼云云。既然連大師都這麼說了,他人又如何妄言稱自己什麼都懂呢?
.
或許,之後有人問我有沒有看懂什麼片,我會追問:「懂哪一方面?」
.
再補充一句侯孝賢導演日前在上海接受的專訪所言,他說:「看電影專注銀幕就好,別想懂不懂,它吸引你,就是好電影。」認不認同是其次,但這也是一種欣賞電影的嘗試。
.
總之,既然看懂《刺客聶隱娘》是一件那麼麻煩的事情,不如與我一起看不懂吧。
.
.圖文完整版
.《刺客聶隱娘》(2015):我看不懂
http://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03381830
悲情城市大綱 在 雨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網路世代的速食經典?(之一)
【事件源起、淺談經典】
這幾天臉書上一連串來自不同領域,關於「如何閱讀經典」的討論。做為一個同時被經典傷害、卻也感動過的文科生,在此不自量力闢一小專欄,想與各位談談這次的議題。
事件的起源,在底下轉貼的楊照PO文中,已有頗清楚的脈絡。簡單來說,新北市文化局為了配合新的總圖書館開幕,有意找楊照挑選幾部文學經典,交給近日竄紅的網路影評人「谷阿莫」做成約五分鐘的簡短介紹,吸引年輕族群。
而楊照的反應則是勃然大怒。他拒絕的理由是:能經得起時間淘洗揀選的文學經典,其中必定有某些超越時空、貫穿不同年代環境人們的深刻本質。這樣的本質讓千百年後的讀者,即使身處迥異時空也仍會被其吸引,只因這些經典寫出了長存人心/性中的某些亙古特質。
這樣的特質,往往是作者窮其一生、抑或燃盡整個時代攢下的精華體悟。私自推舉幾部我讀過的「經典」,詹姆士.喬伊斯(James Joyce)的《都柏林人》(Dubliners)寫盡了他如何遠望故鄉愛爾蘭,並嘆息愛爾蘭在英國長期殖民下,麻痺癱瘓的幽微悲傷;旅居美國的郭松棻筆下,滿滿是他對深陷白色恐怖的台灣、他的故鄉的愛;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中,透過蓋茲比對黛西的愛,寫盡了那整個爵士年代煙花般的美國夢,紙醉金迷但求今朝醉的風華。
這一切能撼動人心的深刻本質,都不是三言兩語說的盡的;就算可以濃縮,那份感動也只存在於親自閱讀的經驗中。而這正是令楊照感到反感之處。任何的經典,就算只要求單純介紹劇情,都未必能塞進五分鐘的簡介中。而任何的經典,又怎會單純因為劇情而不朽?以我創作小說的淺見,任何引人入勝的劇情,若沒有背後深刻有力的核心價值支撐,敲起的響聲是無法在人心中久久迴盪的。
以上是我藉楊照之口,一同道出的、我對文學經典的看法。文字具有亙古的可能性,無須哆啦A夢就能許諾的時光機,帶領我們抵抗時光無情摧殘,讓人性的光輝或黑暗能在千百年後依舊為人所見。文學史上,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十四行詩(Sonnets)便常以「詩文能抵禦時間」做為主題,最後,與大家分享一首我很喜歡的作品。(雨城自己的不成熟翻譯,請多指教)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William Shakespeare
「但妳的永恆盛夏將不會消逝,
一如妳擁有的美貌;
死亡將無法誇口妳曾在祂的陰影中走過,
因為在這些詩句中妳將獲得永生。
只要人們一息尚存、目可視物,
這首詩將永存,賦予妳永生。」 -威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18>
小專欄的第一篇就這樣告一段落。是的,正在文學科系修練的雨城贊同楊照對於經典的看法。但同樣身為網路世代出身的我,對這次整個事件的見解卻未必和他相同。在接下來幾天的小專欄裡,我會繼續就不同角度,和各位談談這次的事件。
#由於最近臉書運算法的改變
#想穩定看到粉專貼文的朋友
#麻煩到右上角按讚處按下接收通知喔
https://www.facebook.com/yangzhao1963/posts/955720011146581
1.
我相信,仍然相信,紙本書才是閱讀的正統,無法被電子書取代。
紙本書有而電子書沒有的,其中一項是時間性,或說時間感。紙本書有新有舊,書會隨著時間變舊,也就是書跟我們活在同樣的時間消蝕中,即使印了同樣內容的書,新書和舊書就是不一樣,尤其是自己擁有過、讀過的舊書,那裡面自然烙刻了時間和記憶。
而且我相信,閱讀經典,我們最好能夠感受到時間,因為經典存在的一個理由,是和時間密切相關的。經典建立在一個弔詭上──一方面經典抗拒時間,不隨時代變化而消逝、殞滅,象徵、代表了人類文化超越時間、在時間之上的某種高貴、神秘的力量,但從另一方面看,越過了時間而來的經典,又必然帶著不屬於我們這個時代,和我的環境很不一樣的思考與感受,閱讀經典,把我們帶離理所當然的現實,讓我們深切感受到異質時空的存在與魅力。正因為成功抗拒了時間,所以經典能夠超越當下現實的限制,把不同時間產生的人類經驗與人類智慧帶給我們。
有一件事到現在說來我心中仍然忍不住有氣。前一陣子,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主管新北市圖書館業務的官員,透過各種管道找我。因為我沒有理會,他就從更多管道找我,不得已我只好回訊讓他知道:不給回音是我能夠找到最客氣、最有禮貌的對應方式,要給回音,我就一定忍不住態度惡劣、口氣惡劣。
因為他們找我的理由是:為了推廣經典閱讀,他們要去找「谷阿莫」來弄一系列「五分鐘看完一本經典小說」,需要有人幫忙選經典。
我願意公開我態度惡劣、口氣惡劣的回訊,我說:「我實在很不願意給無禮的回覆,但你們覺得我會認同『五分鐘看完一本經典小說』這種想法?顯然你們完全不了解我是誰,又幹嘛苦苦找我?谷阿莫的方式只適合處理爛片,你們真的都不懂嗎?你們這樣對得起書,對得起圖書館這項人類文明事業嗎?我的信念是『五十小時讀完一本經典小說』!...你一輩子讀過多少經典小說?有哪一本是應該被你們這樣糟蹋的?請你告訴我,如果你有這種無知的勇氣的話!...用政府公家資源做這種媚俗反智的事,你們真的以為台灣沒有讀書人了?...拿出來標榜的就是『谷阿莫』,我為什麼要理你們?別老拿年輕人當藉口,你們這種媚俗作法只會毀了經典,讓台灣更膚淺更庸俗,只能出『谷阿莫』,再也出不了能拍經典電影的人才。請好好思考自己的責任,畢竟你還掛著『文化』的頭銜,別這樣摧殘文化!」
到現在想起這件事,我都還是倒抽口冷氣,台灣社會真的已經淪落到這種地步,一個地位不低的文化行政官員,不只不了解經典、不尊重經典,而且甚至看不懂「谷阿莫」,不明白「谷阿莫」代表甚麼。「谷阿莫」的價值在於內在的一份嘲弄,嘲笑那些花時間看電影,尤其是看各種系列、續集流行電影的人,幾小時幾小時耗在電影院或電腦前面,其實看到的東西,根本幾分鐘就能講完了。創造「谷阿莫」,讓「谷阿莫」有吸引力的,正是那種媚俗、堆砌的流行電影,只給人當下的消遣,經不起反芻、經不起整理。
「谷阿莫」不能用來對付好的電影,你喜歡的電影,你會想重看的電影。我認識的朋友的女兒,十幾歲的小女孩,遇到了自己喜歡的電影,都知道要警告他爸爸:「進電影院看電影前,不准看『谷阿莫』!」「谷阿莫」能用同樣態度處理『大國民』、『2001太空漫步』、『海灘的一天』還是『悲情城市』嗎?就算他處理了,有人要看嗎?大部分的人根本沒看過這些經典電影,他們不會知道「谷阿莫」在幹嘛,看過這些經典的人卻一定清楚,這種作品是不能被簡化、化約的,簡化了,就沒有意義了。
和通俗電影、尤其是耗時間的通俗爛片剛好相反,經典小說不能被簡化,讀兩頁交代完情節的『戰爭與和平』大綱,就不是讀『戰爭與和平』,而且經典小說的特質與價值,就在可以經得起花時間反覆挖掘,愈讀愈細、愈讀愈深,你花的時間愈多,能夠得到愈多衝擊人生、改變人生的收穫。
2.
台灣今天的問題,其中的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我們失去了時間感,尤其是面對時間的一種失落與悲壯。我們不會感覺到時間正在不斷侵蝕、帶走美好的事物,不會有一種想要停住時間的衝動,也不會激起想要對抗時間的勇氣。
或許就是因為我們生活中都沒有我們願意衛護的美好事物了?歌德的『浮士德』中,最驚人的情節,應屬魔鬼和浮士德訂定的條約限期:什麼時候浮士德在人間享有一切的特權結束了,魔鬼要將他帶到地獄,永遠留在地獄裡?當浮士德心中、口中出現:「讓時間停止在這一刻吧!」的感嘆。歌德明白,兩百多年來歌德的眾多讀者明白,人生最珍貴的經驗,就是那樣的瞬間,美好、幸福、高貴,讓你衷心喜愛、感動。然而也就是在那樣的瞬間,我們又必然明白,所有的美好、幸福、高貴都不可能停留,都在時間的戲弄範圍中,都必將被時間磨損、破壞、帶走。
所以人一面感嘆、沮喪,一面生出最真實、最強硬的意志──難道我們不能對抗時間?難道我們不能至少嘗試不讓時間如此霸道地宰制我們?為了保衛自己體驗的美好、幸福、高貴,我們才產生了如此不可思議的悲劇性勇氣,明知對抗時間必然失敗,明知從來沒有人、沒有人類社會與人類文化,真的能拒絕時間、逆反時間,我們還是不能不嘗試。
經典,各式各樣的經典,或說「經典」這個概念本身,正就來自於對抗時間、逆反時間的衝動。「經典」至少給我們一種似真的錯覺,覺得有某種東西,美好、幸福、高貴的內容與感受,可以保存在「經典」裡,一直留下來,不受時間控制。因而閱讀「經典」所得到的,包括了參與這種和時間搏鬥的成就感,我們知道自己不必受限於平常的現實,我們知道自己正在碰觸原本應該被時間隔絕、摧毀了的美好、幸福、高貴,原本不屬於我們這樣的現實可以擁有的美好、幸福、高貴。
關鍵不在於知不知道哪一本經典,也不在有沒有讀過哪一本經典,而在於有沒有藉由經典參與了那與時間一戰,奮力超越現實,碰觸永恆的悸動。真正的差別在:有沒有一份能夠睥睨現實,辨識出現實無法提供的美好、幸福、高貴的力量。
我已經說太多次「美好、幸福、高貴」了。容我再說最後一次,台灣當下的現實中能提供的美好、幸福、高貴,如此微薄稀少。但你必須願意離開現實,超越那麼短淺的時空,你才真能意識到現實的微薄稀少。是的,你可以選擇就留在微薄稀少中,永遠不要知道,也不要承認。這就是台灣當前基本的集體選擇,懶得知道現實以外還有甚麼,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生活的微薄稀少。選擇躲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下,把所有不屬於現實的東西,都予以嘲諷否定,要不就都予以簡化、俗化,拉低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水準上。
這是個任何東西被時間帶走了,都不覺得可惜的社會。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不過就是手機,不過就是3C產品,不過就是一年要到國外旅遊一次。然而大家心裡想的,是如何快快換新的機器,如何明年換到別的地方去玩。這是個膽小的社會,我們順著時間、討好時間,主動對時間投降──趕快把好的東西都帶走,反正我就換新的──從來不想要從時間手裡搶來留住甚麼。
這也必然是個就算表面有些小感情,骨子裡畢竟無情的社會。
悲情城市大綱 在 悲情城市 的推薦與評價
View about #悲情城市on Facebook. ... 【《#悲情城市》】作為第一部榮獲#威尼斯電影節 最佳電影金獅獎嘅華語電影 係人生中絕對唔可以錯過嘅 ... 悲情城市故事大綱:. ... <看更多>
悲情城市大綱 在 悲情城市拍攝地點 :: 電影影評網 的推薦與評價
接下來這部就是真實取景於九份山城的台灣電影《悲情城市》了,因故事背景涉及到...接下來這一部《無言的山丘》更是實際深入金瓜石礦場拍攝,描述日治時期台灣人過著 ... ... <看更多>
悲情城市大綱 在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 】4K數碼版香港版正式預告 ... 的推薦與評價
4月27日重現大銀幕 首部華語電影榮獲 #威尼斯電影節 最佳電影金獅獎 台灣名導 #侯孝賢 成名之作 回顧台灣動盪時代挑戰政府禁忌話題故事 大綱 :1945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