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背叛與我們在太平盛世期間的背叛相較之下是天真無害的。新的戀人是緊張和溫柔的,但是能夠敵擋一切只因為它們炙熱如火的心。」
⠀
關於戰爭可以說的故事非常多,想要從哪個觀點切入任導演選擇,例如:昆丁的《惡棍特工》(2009) 從復仇德軍角度出發、史匹伯的《辛德勒名單》(1993) 從寫實角度呈現、Joe Wright 的《贖罪》 (2007) 則是從小情小愛帶到戰場無情的宏觀。而《英倫情人》雖然是以戰爭襯底,但訴說的內容並不是無情戰火,而是一場浪漫詩意的感官饗宴。
⠀
改編自 Michael Ondaatje 的同名小說,《英倫情人》在1992年出版後一直被認為是難以搬上大螢幕的文學作品之一,其原因不外乎是內容支線龐大導致挑戰度極高,但編劇兼導演 Anthony Minghella 卻做到了,他成功把書中的美好浪漫具象化讓全球觀眾驚豔,並在第69屆奧斯卡以12項入圍9項得獎的傲人紀錄在影史上留下光榮,能夠贏得此殊榮絕對不是浪得虛名,只要看過就會了解其中的魔力。
⠀
故事分成過去與現在兩方並行,戰地護士 Hana 善良熱心,她願意親吻陌生的病人只為讓對方心情好過,某天深夜從前線回來的士兵口中得知未婚夫已經死亡,而隔日好友在眼前又意外被地雷炸死,心灰意冷的她決定留在一棟棄置的修道院照顧一位嚴重燒傷的病患,由於頭部受到傷害導致失憶身上帶的物品只有一本夾滿照片的小說,無法得知姓名的情況下大家就稱他為「英國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這名病患就成為過去與現在的交集,從 Hana 閱讀小說的過程,病人回憶起他的身粉和往事。原來他是一位匈牙利籍的地圖繪製師 Almásy,在戰爭時札營於埃及剛好遇到一對英國夫妻 Geoffrey 和 Katharine,某次沙漠探險 Almásy 和 Katharine 被風沙困在一起而生情,展開婚外情,Katharine 時而愧疚想終結兩人戀情,但是 Almásy 卻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另一方面,Hana 在照顧病人時遇到一位拆彈士兵 Kip,兩人也悄悄談起戀愛。
⠀
英國身為西方文學重要發源之地,英倫情人的劇本散發濃濃的莎士比亞風情,Almásy 和 Katharine 的情話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吟詠,Hana 和 Kip 的純愛如同《仲夏夜之夢》的美好,用兩段截然不同的愛情故事讓觀眾看見生命的不同意義。前者是戰爭時期的小情小愛,艷陽天慶祝聖誕節彷彿一切都時空錯置無關緊要,只有眼前的彼此才是最重要的大事。而後者是非常時期的大愛,兩人必須因為各自任務而告別以國家為重。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情選擇沒有誰對誰錯,他們都是只是忠於自己。
⠀
劇情雖然有許多支線但絲毫不會有雜亂瑣碎感,反而每個角色的個性思緒都有刻畫完整,導演用非常有效率的方式來呈現整部電影,例如:Hana 的個性,第一場戲和士兵接吻的戲短短一分鐘就立刻讓觀眾明白,還有爆炸後 Kip 立刻趴在地上尋找炸彈的謹慎。這些細節的安排都可以看出導演功力。最重要的是,造就本片會有如此浪漫絕美的氣氛就是在於 Minghella 善用三種藝術形式來架構:台詞、攝影、配樂。
⠀⠀
攝影師 John Seale 把枯燥的沙漠拍成絕美的戀愛聖地,飛機在空中翔翼、暴風沙,到兩人床戲,處處都像是古典油畫一般的細緻美麗。在廢墟教堂,善用不同構圖角度創造空間的大對比人物的小。配樂以鋼琴聲做主旋律配上弦樂器慢慢堆疊出深厚的愛情詩篇,,提琴獨奏段落像是角色心弦上的波動,引起觀眾情緒漣漪。兩種不同感官元素交織在一起,創造出《英倫情人》那不可一世的美麗、浪漫,與殘忍。
⠀
Hana 真的是非常可愛的角色,點亮整部沈重史詩步調的劇情,巴哈笑話畫龍點睛,茱麗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也憑此角色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其中個人最喜歡的片段是 Kip 給 Hana 的壁畫驚喜部分,音樂有上升浮動的感覺剛好配合 Hana 上升的瞬間,小小的火焰與瀰漫空氣中的煙是 Hana 和 Kip 四溢的愛,吊臂韻鏡超美,非常棒的視覺與聽覺安排。
⠀
《英倫情人》雖然以愛情為故事主軸但絲毫不落俗肉麻,每個角色的心境轉折都清楚合理,讓觀眾可以產生共鳴,不管是原著小說和電影都值得細細品味,非常實在、動人的一部經典作品。
⠀
⠀
英倫情人 (1996)
The English Patient
類型:史詩、愛情、劇情
⠀
🎈R2D2
⠀
⠀
#AJxCinesteampunk #CinemaTzu #電影 #看電影 #movie #film #英倫情人 #TheEnglish Patient #雷夫范恩斯 #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 #茱麗葉畢諾許 #威廉達佛 #RalphFiennes #JulietteBinoche #WillemDafoe #KristinScottThoma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男子在神祕的酒吧醒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正在擦酒杯的調酒師。沒有menu,沒有出口,只有不斷寫著筆記本的調酒師,問著奇怪的問題... *********************** 這是我第一部參與製作的短片作品! 很高興能夠從評論電影,開始接觸到製作電影;上個月不知道哪來的創意,報名了在IG...
「惡棍特工 配樂」的推薦目錄:
- 關於惡棍特工 配樂 在 AJ 談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惡棍特工 配樂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惡棍特工 配樂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惡棍特工 配樂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惡棍特工 配樂 在 [好雷]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美好的暴力童話 的評價
- 關於惡棍特工 配樂 在 吹水:音樂&電影- [請益] 惡棍特工▶️...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惡棍特工 配樂 在 無恥混蛋| 鬼才導演昆汀的經典之作,40多萬人給出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惡棍特工 配樂 在 [好雷]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美好的暴力童話 的評價
惡棍特工 配樂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下榜單】
『 2019年「地下電影」心中台灣院線的 10 大佳片。』
2019 年有幸與 355 部電影共同走過,雖不算多,當中也有好有壞,但仍舊希望在此基數中,挖掘出自己的年度十大佳片,提供給讀者、影迷參考、交流或是留存,做為 2019 年的回顧。
這份榜單評選標準為「2019 年度台灣院線電影」,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故《婚姻故事》、《愛爾蘭人》、《教宗的承繼》和其他佳片不在榜單中(要不然排名會重新洗牌)。
此外,榜單中的某些電影為去年出品,但因片商作業時間拉到今年的台灣院線放映,仍舊選進評選。要說這份榜單的最大遺憾,應該是《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了。
最後,謝謝今年有這些好電影,在紛擾的時代下,仍讓人有機會在漆黑場域,於光影中找到力量。
💞1.《#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上映日期:2019/07/24
《從前,有個好萊塢》充滿昆汀塔倫提諾的作者印記,熟稔昆汀的影迷能在此作中發現許多昆汀的風格元素,並找到極大樂趣,武術、戀足癖、義大利西部片、美國老式B級片、非線性敘事手法、《惡棍特工》中火焰槍的惡趣味(將曼森視作納粹)等等,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更揭示了全片在寫實中充滿想像空間(與時間)的童話故事性(呼應充滿逆轉性的結尾),令人感受到昆汀對於曼森家族血案的浪漫憧憬,並帶著觀眾想像世界的未來能有一點不一樣。
全片最令人感動的戲,私以為是由瑪格羅比飾演的沙朗泰在戲院與《勇破迷魂陣》(1968)合照,眾所皆知,這是莎朗泰被曼森家族謀殺前上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遺作《12+1》於死後上映),昆汀大費周章地將莎朗泰進戲院觀影的戲完整拍出,讓片尾的結局格外動人,處處流露出不捨之情。
在舊好萊塢的致敬中找到新意,貼近老靈魂賦予想像力,《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幅以懷舊為水墨潑灑而成的新畫作,昆汀大膽、奔放且柔情地獻給每位觀眾。如果說,艾方索柯朗敦厚、內斂地在 1970 年有《羅馬》和墨西哥城,那昆汀塔倫提諾則是絢爛、外顯地在 1969 年有《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洛杉磯。
🎥影評全文👉http://bit.ly/31q4OCQ
💞2.《#寄生上流》(Parasite),上映日期:2019/06/28
《寄生上流》延續著奉俊昊一貫的「階級」命題,但奉俊昊揮別了跨國大製作,回到韓國本土後的創作視角更加犀利通徹,此作彷彿披著《小偷家族》的表皮,內藏《我們》的血骨,以喜劇方式大膽切入社會議題,底層社會的悲哀無奈全都建立在大量的黑色幽默之下,沒有過多《小偷家族》的溫情,卻同樣以「欺騙」(無論階級)解構出人、家庭、社會與國族中「生存」的無力之感。
奉俊昊在片中也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凸顯階級的上與下,諸如山頂與水溝,半地下室氣窗以及落地窗的對比,豪宅中又藏的的地下室,此外,還有狗、蟑螂等生物跟人類求生本能的隱喻,印地安人階級與被掠奪的投射、韓國寄生於美帝主義等等,其中也透過或明或暗以及極具空間感的攝影掌握,呈現出富人與貧人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導演在電影裡將嗅覺立體化,即便寄生於上流,卻擺脫不了無形的「窮味」,這如同階級般無法消除的窮味也成為電影裡的關鍵點,最精彩的一場戲,當然是那場「暴雨」,在精準的交叉剪輯中放大人性,更把階級無力之感的意象沖刷出來,如排山倒海般反覆衝擊人心。
《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
🎥影評全文👉http://bit.ly/2ZbpPBu
💞3.《#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上映日期:2019/04/26
此作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影評全文👉http://bit.ly/2FDpe2S
💞4.《#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es),上映日期:2019/07/12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作為這位傳奇女導的最後一部作品(紀錄片),在今年初柏林影展映演,影片從「靈感」、「創造」、「分享」三個面向出發,起於劇情片《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止於紀錄片《最酷的旅伴》,在短短 115 分鐘的片長,扣緊了安妮華達各階段性的重要創作。
華達不斷從過往的舊作分享其人生觀,對於喜愛華達的影迷來說,應該是一部集大全的嘉年華,《幸福》、《無法無家》、《功夫大師》、《千面珍寶金》等經典之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現。此外,華達與德米的婚姻生活、互為因果的創作型態也沒被此片遺漏;然而,華達不只是電影工作者,更是行為藝術家,從「拾荒者」為概念核心,進而以馬鈴薯的概念延伸創作出藝術品,透過藝術品讓普世感受出生命,都是華達的可貴之處。
《最後一堂課》就像那些以前我們看見的作品一樣,謙虛的行為處世,飽滿豐沛的情感,活潑靈動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造就了她的影像。
全片也正如同華達最愛的沙灘那般,在沙灘上的風景,有天、有海、有地,最終拼貼成一幅送給世人最溫暖的美麗風景,想不到有任何謝幕方式比《最後一堂課》更好,謝謝電影,謝謝安妮華達。
🎥影評全文👉http://bit.ly/30Oo1hn
💞5.《#小丑》(Joker),上映日期:2019/10/03
陶德菲利普斯將此作時空背景設置於虛構的高譚市,然而,在分裂腐敗的高譚市中,更能與美國社會相呼應,從30年代經濟大蕭條走到21世紀初雷曼兄弟金融海嘯,自由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瓦解將眾人推向更無秩序的分裂,躁動的人心、底層的反動、階級的對立、政府的無能,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中,處於社會邊緣的亞瑟,在爛泥般的生活中掙扎、對僅存的良善希望逐步瓦解,從城市的異化代入個人心理的轉變,《小丑》極佳地以緩慢的節奏緊抓故事核心,更將高譚市所謂的「虛構」指涉為「真實」,編導透過小丑的惡衝破文化藩籬,開槍鳴笛,打醒普世眾人。
「階級」的意象也透過「階梯」的形體象徵,更在示威抗議中體現,當窮人們在拋頭顱、灑熱血時爭取權益時,富人們坐在高級劇院中觀看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別忘記,《摩登時代》以經濟大蕭條的社會底層為命題,諷刺地在喜劇中呈現勞工階級於經濟危機中被大環境吞噬,無奈且無力,與命運拍桌對賭時,小人物的身影終教人鼻酸,導演刻意貼加此筆,加強其戲謔性,也暗示了故事走向。
然而,馬丁史柯西斯在《計程車司機》中,同樣闡述了階級的差異,《計程車司機》在後越戰時期討論了底層小人物的徬徨與迷惘,也流露出階級的不可違逆性,貫串全片的那句競選標語「We are the people.」過了43年,在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中則有了重新解讀的可能,或許「We are the clowns.」才是人性的最佳註腳,亞瑟與崔佛斯(《計程車司機》主角名),便是同一種人了。
🎥影評全文👉http://bit.ly/2ZFGCNg
💞6.《#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上映日期:2019/02/14
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繼《依達的抉擇》後,再度將故事背景放在二次大戰後,且同樣精彩地以黑白影像映襯出人性,交出不愧於坎城最佳導演的作品。
此片在黑白影像的質地、音樂的更迭當中將大時代下的愛情一刀一刀鑿下,故事主人翁糾纏橫跨20年的愛情,當中國族、權力、藝術間的天秤拉扯也都能自然鋪陳且不過於生硬,而每一段過場時的黑幕則留給了影像呼吸的空間,威帕利科斯基深知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其力道能生猛有勁,卻又同時能柔情似水,尤其片尾男女主角起身走出景框之外,留下風吹草動的無畏,將全片的餘味保留下來,綿延不絕地縈繞心頭。
冷戰的題材容易生硬且落入俗套,但帕威帕利科斯基能掌握住自己的風格,以小人物的情愛唱出時代悲歌,此片是導演獻給父母、波蘭的匠心鉅作。
💞7.《#痛苦與榮耀》(Pain and Glory),上映日期:2019/08/02
《痛苦與榮耀》為阿莫多瓦導演生涯第 21 部作品,同時為「導演三部曲」的最終章,從《慾望法則》、《壞教慾》 到今年的《痛苦與榮耀》共橫跨 32 年的時間完成,多數媒體稱之為集大成之作,故事描述描述年事已高的電影導演馬洛回憶起 60 年家鄉西班牙小鎮的故事,是阿莫多瓦的半自傳作品。
此作在今年坎城影展,於嚴格的場刊分數中拿到 3.3 的高分,僅次於奉俊昊拿下金棕櫚的《寄生上流》,且順利將第 8 度合作的「拉丁情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捧上今年的影帝寶座。
綜觀全片,阿莫多瓦細水長流地不斷回顧自己生涯的點滴,誠懇地翻攪出私密記憶攤在銀幕前,讓自己、讓觀眾去品嚐阿莫多瓦的人生哲思,全片最棒的一場戲出現在收尾,一盞明燈點醒了阿莫多瓦與觀影的影迷,電影是美好與救贖的意旨油然而生。
如果說昆汀塔倫提諾藉由《從前,有個好萊塢》,與童年往事共存,用電影讓美好的想像延續;那阿莫多瓦則是藉由《痛苦與榮耀》,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用電影找到除病的良藥。
💞8.《#你的臉》(Your Face),上映日期:2019/05/17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9.《#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上映日期:2019/04/12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表面上瞄準了太陽花學運,但這部片不只講政治,更多時候,更大的重點是在講成長中的那些懷疑、酸甜與苦辣,是傅榆導演紀錄著自己、陳為廷與蔡博藝的青春,寫下帶著些許矛盾、些許莽撞、些許動人的生命篇章。
觀眾跟著傅榆的視角,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看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社運活動,諸如士林王家、反對大埔強拆、反旺中壟斷甚至是太陽花,多數紀錄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多半聚焦在運動本身,但傅榆卻捕捉到另一層可貴的種種片段,傅榆從時代的巨輪中望向自身的微觀之處,談明星神話的破滅;談彼此脆弱的時刻;談人性勇敢的光輝,全片私密且誠懇,帶勁卻溫柔,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傅榆在金馬舞台上的那席話,再到今年上映所激出的漣漪,已然讓此片成為台灣近年不可或缺的電影之一。
💞10.《#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上映日期:2019/04/24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導演以時空旅行作為逆轉一切的關鍵,讓英雄在拯救未來的同時,卻也修補他們各自過往的遺憾,索爾與母親的感人對話、東尼對父親的釋懷、隊長與心愛女孩的再次相遇,每個英雄都藉由彈指事件,得以拼湊自我。而那些經典台詞、熟悉場景的重現,帶我們細數過去11年來英雄的點點滴滴,名副其實的最終之作。
羅素兄弟的群戲調度功力不用說,但此次劇情更顯沈穩,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主場時刻,也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最佳歸宿。「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最後一場鋼鐵人葬禮,集結所有重要角色,除了感受到鋼鐵人對 MCU 的不可取代,這場景同樣具承先啟後的意義,開山始祖即便退位,下一階段仍後繼有人。
此片是「遊樂園」系列作的影史標竿,無論是幕前幕後所激起的討論火花,或是影迷與產業間發展出的獨有文化,各方面來看皆是 2019 不可忽視的作品,且往後幾十年仍舊會不斷搬上檯面討論。
#新年快樂
惡棍特工 配樂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下榜單】
『 2019年「地下電影」心中台灣院線的 10 大佳片。』
2019 年有幸與 355 部電影共同走過,雖不算多,當中也有好有壞,但仍舊希望在此基數中,挖掘出自己的年度十大佳片,提供給讀者、影迷參考、交流或是留存,做為 2019 年的回顧。
這份榜單評選標準為「2019 年度台灣院線電影」,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故《婚姻故事》、《愛爾蘭人》、《教宗的承繼》和其他佳片不在榜單中(要不然排名會重新洗牌)。
此外,榜單中的某些電影為去年出品,但因片商作業時間拉到今年的台灣院線放映,仍舊選進評選。要說這份榜單的最大遺憾,應該是《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了。
最後,謝謝今年有這些好電影,在紛擾的時代下,仍讓人有機會在漆黑場域,於光影中找到力量。
💞1.《#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上映日期:2019/07/24
《從前,有個好萊塢》充滿昆汀塔倫提諾的作者印記,熟稔昆汀的影迷能在此作中發現許多昆汀的風格元素,並找到極大樂趣,武術、戀足癖、義大利西部片、美國老式B級片、非線性敘事手法、《惡棍特工》中火焰槍的惡趣味(將曼森視作納粹)等等,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更揭示了全片在寫實中充滿想像空間(與時間)的童話故事性(呼應充滿逆轉性的結尾),令人感受到昆汀對於曼森家族血案的浪漫憧憬,並帶著觀眾想像世界的未來能有一點不一樣。
全片最令人感動的戲,私以為是由瑪格羅比飾演的沙朗泰在戲院與《勇破迷魂陣》(1968)合照,眾所皆知,這是莎朗泰被曼森家族謀殺前上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遺作《12+1》於死後上映),昆汀大費周章地將莎朗泰進戲院觀影的戲完整拍出,讓片尾的結局格外動人,處處流露出不捨之情。
在舊好萊塢的致敬中找到新意,貼近老靈魂賦予想像力,《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幅以懷舊為水墨潑灑而成的新畫作,昆汀大膽、奔放且柔情地獻給每位觀眾。如果說,艾方索柯朗敦厚、內斂地在 1970 年有《羅馬》和墨西哥城,那昆汀塔倫提諾則是絢爛、外顯地在 1969 年有《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洛杉磯。
🎥影評全文👉http://bit.ly/31q4OCQ
💞2.《#寄生上流》(Parasite),上映日期:2019/06/28
《寄生上流》延續著奉俊昊一貫的「階級」命題,但奉俊昊揮別了跨國大製作,回到韓國本土後的創作視角更加犀利通徹,此作彷彿披著《小偷家族》的表皮,內藏《我們》的血骨,以喜劇方式大膽切入社會議題,底層社會的悲哀無奈全都建立在大量的黑色幽默之下,沒有過多《小偷家族》的溫情,卻同樣以「欺騙」(無論階級)解構出人、家庭、社會與國族中「生存」的無力之感。
奉俊昊在片中也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凸顯階級的上與下,諸如山頂與水溝,半地下室氣窗以及落地窗的對比,豪宅中又藏的的地下室,此外,還有狗、蟑螂等生物跟人類求生本能的隱喻,印地安人階級與被掠奪的投射、韓國寄生於美帝主義等等,其中也透過或明或暗以及極具空間感的攝影掌握,呈現出富人與貧人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導演在電影裡將嗅覺立體化,即便寄生於上流,卻擺脫不了無形的「窮味」,這如同階級般無法消除的窮味也成為電影裡的關鍵點,最精彩的一場戲,當然是那場「暴雨」,在精準的交叉剪輯中放大人性,更把階級無力之感的意象沖刷出來,如排山倒海般反覆衝擊人心。
《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
🎥影評全文👉http://bit.ly/2ZbpPBu
💞3.《#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上映日期:2019/04/26
此作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影評全文👉http://bit.ly/2FDpe2S
💞4.《#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es),上映日期:2019/07/12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作為這位傳奇女導的最後一部作品(紀錄片),在今年初柏林影展映演,影片從「靈感」、「創造」、「分享」三個面向出發,起於劇情片《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止於紀錄片《最酷的旅伴》,在短短 115 分鐘的片長,扣緊了安妮華達各階段性的重要創作。
華達不斷從過往的舊作分享其人生觀,對於喜愛華達的影迷來說,應該是一部集大全的嘉年華,《幸福》、《無法無家》、《功夫大師》、《千面珍寶金》等經典之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現。此外,華達與德米的婚姻生活、互為因果的創作型態也沒被此片遺漏;然而,華達不只是電影工作者,更是行為藝術家,從「拾荒者」為概念核心,進而以馬鈴薯的概念延伸創作出藝術品,透過藝術品讓普世感受出生命,都是華達的可貴之處。
《最後一堂課》就像那些以前我們看見的作品一樣,謙虛的行為處世,飽滿豐沛的情感,活潑靈動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造就了她的影像。
全片也正如同華達最愛的沙灘那般,在沙灘上的風景,有天、有海、有地,最終拼貼成一幅送給世人最溫暖的美麗風景,想不到有任何謝幕方式比《最後一堂課》更好,謝謝電影,謝謝安妮華達。
🎥影評全文👉http://bit.ly/30Oo1hn
💞5.《#小丑》(Joker),上映日期:2019/10/03
陶德菲利普斯將此作時空背景設置於虛構的高譚市,然而,在分裂腐敗的高譚市中,更能與美國社會相呼應,從30年代經濟大蕭條走到21世紀初雷曼兄弟金融海嘯,自由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瓦解將眾人推向更無秩序的分裂,躁動的人心、底層的反動、階級的對立、政府的無能,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中,處於社會邊緣的亞瑟,在爛泥般的生活中掙扎、對僅存的良善希望逐步瓦解,從城市的異化代入個人心理的轉變,《小丑》極佳地以緩慢的節奏緊抓故事核心,更將高譚市所謂的「虛構」指涉為「真實」,編導透過小丑的惡衝破文化藩籬,開槍鳴笛,打醒普世眾人。
「階級」的意象也透過「階梯」的形體象徵,更在示威抗議中體現,當窮人們在拋頭顱、灑熱血時爭取權益時,富人們坐在高級劇院中觀看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別忘記,《摩登時代》以經濟大蕭條的社會底層為命題,諷刺地在喜劇中呈現勞工階級於經濟危機中被大環境吞噬,無奈且無力,與命運拍桌對賭時,小人物的身影終教人鼻酸,導演刻意貼加此筆,加強其戲謔性,也暗示了故事走向。
然而,馬丁史柯西斯在《計程車司機》中,同樣闡述了階級的差異,《計程車司機》在後越戰時期討論了底層小人物的徬徨與迷惘,也流露出階級的不可違逆性,貫串全片的那句競選標語「We are the people.」過了43年,在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中則有了重新解讀的可能,或許「We are the clowns.」才是人性的最佳註腳,亞瑟與崔佛斯(《計程車司機》主角名),便是同一種人了。
🎥影評全文👉http://bit.ly/2ZFGCNg
💞6.《#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上映日期:2019/02/14
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繼《依達的抉擇》後,再度將故事背景放在二次大戰後,且同樣精彩地以黑白影像映襯出人性,交出不愧於坎城最佳導演的作品。
此片在黑白影像的質地、音樂的更迭當中將大時代下的愛情一刀一刀鑿下,故事主人翁糾纏橫跨20年的愛情,當中國族、權力、藝術間的天秤拉扯也都能自然鋪陳且不過於生硬,而每一段過場時的黑幕則留給了影像呼吸的空間,威帕利科斯基深知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其力道能生猛有勁,卻又同時能柔情似水,尤其片尾男女主角起身走出景框之外,留下風吹草動的無畏,將全片的餘味保留下來,綿延不絕地縈繞心頭。
冷戰的題材容易生硬且落入俗套,但帕威帕利科斯基能掌握住自己的風格,以小人物的情愛唱出時代悲歌,此片是導演獻給父母、波蘭的匠心鉅作。
💞7.《#痛苦與榮耀》(Pain and Glory),上映日期:2019/08/02
《痛苦與榮耀》為阿莫多瓦導演生涯第 21 部作品,同時為「導演三部曲」的最終章,從《慾望法則》、《壞教慾》 到今年的《痛苦與榮耀》共橫跨 32 年的時間完成,多數媒體稱之為集大成之作,故事描述描述年事已高的電影導演馬洛回憶起 60 年家鄉西班牙小鎮的故事,是阿莫多瓦的半自傳作品。
此作在今年坎城影展,於嚴格的場刊分數中拿到 3.3 的高分,僅次於奉俊昊拿下金棕櫚的《寄生上流》,且順利將第 8 度合作的「拉丁情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捧上今年的影帝寶座。
綜觀全片,阿莫多瓦細水長流地不斷回顧自己生涯的點滴,誠懇地翻攪出私密記憶攤在銀幕前,讓自己、讓觀眾去品嚐阿莫多瓦的人生哲思,全片最棒的一場戲出現在收尾,一盞明燈點醒了阿莫多瓦與觀影的影迷,電影是美好與救贖的意旨油然而生。
如果說昆汀塔倫提諾藉由《從前,有個好萊塢》,與童年往事共存,用電影讓美好的想像延續;那阿莫多瓦則是藉由《痛苦與榮耀》,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用電影找到除病的良藥。
💞8.《#你的臉》(Your Face),上映日期:2019/05/17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9.《#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上映日期:2019/04/12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表面上瞄準了太陽花學運,但這部片不只講政治,更多時候,更大的重點是在講成長中的那些懷疑、酸甜與苦辣,是傅榆導演紀錄著自己、陳為廷與蔡博藝的青春,寫下帶著些許矛盾、些許莽撞、些許動人的生命篇章。
觀眾跟著傅榆的視角,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看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社運活動,諸如士林王家、反對大埔強拆、反旺中壟斷甚至是太陽花,多數紀錄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多半聚焦在運動本身,但傅榆卻捕捉到另一層可貴的種種片段,傅榆從時代的巨輪中望向自身的微觀之處,談明星神話的破滅;談彼此脆弱的時刻;談人性勇敢的光輝,全片私密且誠懇,帶勁卻溫柔,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傅榆在金馬舞台上的那席話,再到今年上映所激出的漣漪,已然讓此片成為台灣近年不可或缺的電影之一。
💞10.《#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上映日期:2019/04/24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導演以時空旅行作為逆轉一切的關鍵,讓英雄在拯救未來的同時,卻也修補他們各自過往的遺憾,索爾與母親的感人對話、東尼對父親的釋懷、隊長與心愛女孩的再次相遇,每個英雄都藉由彈指事件,得以拼湊自我。而那些經典台詞、熟悉場景的重現,帶我們細數過去11年來英雄的點點滴滴,名副其實的最終之作。
羅素兄弟的群戲調度功力不用說,但此次劇情更顯沈穩,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主場時刻,也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最佳歸宿。「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最後一場鋼鐵人葬禮,集結所有重要角色,除了感受到鋼鐵人對 MCU 的不可取代,這場景同樣具承先啟後的意義,開山始祖即便退位,下一階段仍後繼有人。
此片是「遊樂園」系列作的影史標竿,無論是幕前幕後所激起的討論火花,或是影迷與產業間發展出的獨有文化,各方面來看皆是 2019 不可忽視的作品,且往後幾十年仍舊會不斷搬上檯面討論。
#新年快樂
惡棍特工 配樂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個男子在神祕的酒吧醒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正在擦酒杯的調酒師。沒有menu,沒有出口,只有不斷寫著筆記本的調酒師,問著奇怪的問題...
***********************
這是我第一部參與製作的短片作品!
很高興能夠從評論電影,開始接觸到製作電影;上個月不知道哪來的創意,報名了在IG廣告上看到的類型電影攝影課。這是一個由廣告導演 - 馮光偉老師創立的【戲來就演】課程,邀請到在曾參與過《惡戰》、《投名狀》、《紫光任務》等作品的香港知名攝影指導 - 王金城授課。課程內容相當豐富而且專業,包括認識電影攝影、燈光、分鏡、劇本、設備等介紹,並在期末分組後指導學員們拍出5分鐘左右的短片。
這部《孟婆湯》的創作,始於光偉導演丟給我們各組的原始劇本,雛形寫了兩個人一連串的對白,便讓我們各組進行自由創作;我當下想到的是昆汀塔倫提諾的《惡棍特工》裡,納粹獵人前往法國農夫家中的緊張開場戲,還有《鬼店》裡的酒吧場景。這一連串的來回討論,我們決定利用最低成本、最快速、最簡便,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一套以對白為主,融合一點奇幻色彩的元素,而創作出《孟婆湯》這個短片劇本。
感謝同組的之軒、Wade、Matthew,以及拍攝當天在現場前來協助打燈的旭志、和協助製片場務的阿德。當然還有劇中兩位專業、表現亮眼的演員,李季、科仲。
從短片製作的過程,讓我能夠理解一部電影的背後,辛苦付出的電影人;哪怕是一顆簡單的鏡頭,打燈、運鏡、鏡頭使用,甚至是當下現場的攝影、環境上都需要精心設計和安排。
這讓我思考了不少有關這些年來從事的影評工作,實際參與拍攝之後讓我感到更無知、渺小。評論說簡單也很困難,能不能抱持著尊重的心去面對每一部作品,我想是根本不變的真理和態度。
大家看完這部短片之後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孟婆湯》Last Drink
演員:
使者 - 李季
死者 - 陳科仲
監製:馮光偉
導演:Arrow、Wade、XXY、Matthew
攝影指導:Jimmy Wong
攝影:Arrow
攝助:Wade
燈光:Matthew、張旭志
場務:Matthew、XXY
收音:Yvonne、Wade、Matthew
剪輯:XXY、Arrow
配樂:XXY、Arrow
混音:Arrow
調光:Arrow
製片:Arrow、Yvonne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短片 #微電影 #攝影

惡棍特工 配樂 在 吹水:音樂&電影- [請益] 惡棍特工▶️...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請益] 惡棍特工▶️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31299450.A.08C.html via Purist 59666720 —— #JustShare #Movie #批踢踢實業坊#PTT #movie電影版▶️ 吹水: ... ... <看更多>
惡棍特工 配樂 在 無恥混蛋| 鬼才導演昆汀的經典之作,40多萬人給出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臺灣譯《 惡棍特工 》)是一部2009年德美合拍的黑色幽默特務戰爭電影, ... 魔撞正殺人狂 # 惡棍特工 #黨衛隊 #無恥混蛋 英文#布拉德·皮特#無恥混蛋 ... ... <看更多>
惡棍特工 配樂 在 [好雷]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美好的暴力童話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版: https://www.wretch.cc/blog/wildflower/9996149
本片最後一句話是"I think this might be my masterpiece.",這可能是導演/編劇
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想對觀眾說的。我想,對於一位想要拍攝二次大戰
猶太人歷史的導演而言,有兩種大方向可以走,一種是擷取猶太人遭受的各種不公與
迫害、搭配某些善良感人的小故事,拍成一部賺人熱淚的鉅作,例如「辛德勒的名單
」;另一種方向則是「去他媽的納粹,去他媽的歷史,我他媽的把那些死納粹全部做
成人肉BBQ!」很顯然地,昆汀塔倫提諾走的是第二種路線。這也是電影藝術的妙處之
一:如果你討厭某種人,大可拍部片把他們炸成一團。不過,看過預告片的朋友,別
誤以為「惡棍特工」是動作片,當然這裡面是有動作、血腥等等,有些畫面可說非常
血腥,但它動作的部分並沒有想像的多。至於想要質問「惡棍特工」為何如此偏離史
實的朋友,別問了,昆汀是個很棒的導演,但他可不是要來拍紀錄片的。
該怎麼說呢,我愛這部片,愛它的勇敢、大膽、臭屁、狂妄、自大、荒誕、毫無界限
。但它同時又有內斂、沉靜、驚悚的張力。而且,在一部殺納粹的電影裡,昆汀竟然
有辦法表達出他對「電影」強烈的愛,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本片劇情大概是:Aldo﹝Brad Pitt, 布萊德彼特﹞是「惡棍特工」的頭頭,他帶領的
成員任務就是殺光納粹並割下頭皮。後來他們被指派協助在巴黎一場納粹高官皆會參
與的電影首映會中,炸掉整個電影院。
以上是極端簡化的劇情,真正電影內容可多了,昆汀把它分為五個章節來敘述。不過
我覺得,看這部片之前,對於電影內容知道得越少越好,我不想把劇情寫得太清楚,
點到為止即可。所以,以下評論最好看過電影之後再閱讀囉。
第一章:去它的歷史
片中的「猶太人終結者」Landa說,"I love rumors. Facts can be so misleading."
。基本上,史實也常常很誤導人。歷史通常就是贏家的歷史,誰贏了就用誰的觀點來
寫,所以沒有人敢說我們現在念的歷史版本就是真的。既然如此,那為何不能讓昆汀
亂寫一個版本?
反正,本片第一章的標題就以"Once upon a time..."為開頭了,所以後面的劇情不
合史實倒也很合理,這是成人、反納粹者的童話故事。
再仔細想想,片中一堆殺人狂都可說是該死的basterds,不如讓導演胡亂決定他愛殺
誰吧!
第二章:本片最恐怖之處──去哪找這一大群戲精?
飾演「猶太人終結者」Landa的奧地利演員Christoph Waltz實在太驚人了,這角色是
個既聰明又可怕的角色,總是知道敵人的下兩步要怎麼走,身為他的獵物真是會被他
說話的方式與優雅態度給逼瘋。Christoph Waltz的厲害,不光只是他讀台詞的方式
造成的懸疑感、能講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以及「看不透他知道多少」的面部表情
,真正讓他更上一層樓的是肢體語言,例如在訪問農夫時他打開筆記本、蘸墨水的模
樣,一口氣喝完整杯牛奶的樣子,或是在餐廳裡與Shosanna吃甜點的動作與表情,他
讓有Landa在的每一幕都異常恐怖,即使連一滴血都沒見到,讓人屏息的程度比割頭
皮還高,連他切甜點都讓我緊張萬分。更棒的是,他同時嶄露了戲劇與喜劇天份,當
他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極端自我感覺良好」並露出童真的臉龐時,既爆笑又教人害
怕。Christoph Waltz靠這個角色獲封坎城影帝。我只能說,奧斯卡無論如何要提名
他不可,否則就太沒天理了。
布萊德彼特真適合演喜劇,繼過去成功在「偷拐搶騙」(Snatch)演出英國鄉下怪咖、
「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Burn After Reading)裡演出超級笨蛋之後,這回他再度
完美詮釋一位腦袋簡單到只有「殺納粹」三個字的惡棍特工,非常好笑,尤其後段他
穿著正式西裝、試著擠出義大利話的時候,簡直是格格不入到太可愛的境界,布萊德
彼特成功地讓「殺納粹」這血腥概念變得很有樂趣,另外,他的田納西口音很可愛。
飾演英國長官的Mike Myers也超好笑,一直讓我想到「王牌大賤諜」裡的他,在這裡
他化了不少妝,但是相信我,他一開口你就會認出來了。Til Schweiger飾演沉默但
倒戈殺了不少納粹官的Hugo Stiglitz,他很有「守護者」(Watchmen)裡面羅夏(
Rorschach)的特質,昆汀還給了他一段自己的蒙太奇,雖然沒太多對話卻非常搶眼。
其他表現不俗的演員還有兩位女性角色Melanie Laurent與Diane Kruger、愛用棒球
棍打爆納粹的"Jew Bear" Eli Roth﹝也是「恐怖旅舍」導演﹞、納粹戰爭英雄
Daniel Bruhl、納粹宣傳部長Sylvester Groth與他的情婦Julie Dreyfus、戲院放
映師Jacky Ido、英國間諜兼影評Michael Fassbender﹝也是「三百壯士」裡的
Stelios﹞、酒吧裡對口音極為敏銳的納粹Gedeon Burkhard、農夫Denis Menochet
、希特勒Martin Wuttke等等。另外,本片的旁白是昆汀的老班底山繆傑克森,而第
五章與布萊德彼特飾演的Aldo在電話裡交談的人,正是另一個昆汀老班底哈維凱托。
第三章:言語虐待可以比肢體虐待精彩
伍迪艾倫與昆汀塔倫提諾可說是美國當今最愛碎碎念的編劇,所以昆汀筆下的納粹
,虐人靠的是說話,也不叫人意外。但是,這些長串的對話不僅內容精彩,還伴隨
緊張懸疑的氣氛,絕對不會無聊。例如電影開場第一章,Landa與農夫的對話,我原
本覺得有點無聊,而且風格極為傳統,我還以為昆汀轉性了,但越往後看就越被吸
引,完全無法自拔,這幕戲我應該一輩子都忘不掉。
很多被預告片誤導的朋友,看完「惡棍特工」大概會覺得上當,怎麼對話那麼多、
動作那麼少,但是昆汀作品的精華常常就在對話裡,就像看完「黑色追緝令」的多
年以後,我不一定記得Vincent與Jules進去那房間之後,殺人的細節與過程,但我
永遠記得他們進去房間前,對於腳底按摩的討論。還有更之前的"Royale with
cheese"。還有"Le Big Mac"。還有荷蘭的薯條配的是美乃滋。Yuck.
第四章:暴力與美感
昆汀的暴力美學一向很出名,「惡棍特工」處處充滿好例子,最叫人難忘的是火燒
電影院的那段,當Marcel點燃膠卷時,投射在電影螢幕上的,是已死的Shosanna瘋
狂的笑容,伴隨著炙熱的火焰,猶如地獄來的復仇使者,看著四處竄逃卻毫無生存
機會的納粹,欣喜至極地訕笑著。Shosanna報了家人的血仇,而納粹被電影殺死了
,希特勒本人死在數都數不清的子彈下,這極度血腥又美麗浪漫的景像,真是暴力
美學的經典。
看過昆汀舊作的就知道,他喜歡將許多pop元素加入電影內,即使「惡棍特工」背景
是二次大戰時期,昆汀還是在Shosanna為燒死納粹做準備的段落,配上大衛鮑伊與
Giorgio Moroder為電影「豹人」(Cat People, 1982)寫的音樂"Putting Out the
Fire",Shosanna完全化身成一位準備赴死的女戰士,一身紅衣彷彿已流滿鮮血,站
在外頭就是納粹鮮紅旗幟的窗邊抽菸,此時的Shosanna跟之前在餐館被Landa嚇得快
崩潰的她,已經徹底不同。
另外,昆汀的幽默感也很美,他不一定靠讓人大笑的對白來表現幽默,有時候連鏡
頭對比、標題添加等等,都能讓人感到好笑,連Landa拿出來的煙斗都好笑!
在攝影方面,也有不少優秀但不過於炫耀的鏡頭,例如第一章裡面,電影鏡頭從屋
裡往下穿透到地下室猶太人的藏身處;或是在Shosanna離開戲院中某一房間時,鏡
頭往上拉、再移到房外等等。音效方面也很棒,最讓我忘不掉的是割頭皮的聲音!
噢天哪,我當然沒聽過真正割頭皮的聲音是什麼,無法比較真實度,但電影裡出現
的那個聲音,真叫人毛骨悚然!
第五章:電影癡的情書
昆汀一向喜歡把他對電影歷史的淵博知識與熱愛,顯現在作品中,「惡棍特工」也
不例外。本片的片名"Inglourious Basterds"兩個字都拼錯了,不過怪咖昆汀沒有
解釋原因。1978年有部義大利片叫做"Inglorious Bastards" (Quel maledetto
treno blindato),內容差不多類似「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的義大利版
。不過,「惡棍特工」的劇情,與那部老片完全不同。
電影的第一章名稱是"Once upon a time...in Nazi Occupied France",這算是對
"speghetti western"類型電影名導Sergio Leone的致意,他導過"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等等。事實上,光是瞧一下Sergio Leone導的「黃昏三鏢客」(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克林伊斯威特主演)開頭一小段戲,就可以感
受「惡棍特工」第一章的學習與致意對象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UTpZHpbjQ4&feature=player_embedded
因此,「惡棍特工」連配樂都採用了Sergio Leone電影配樂常客Ennio Morricone
的作品。
The Verdict (Dopo la Condanna) by Ennio Morric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nwdscQeoIw&feature=player_embedded
Un Amico by Ennio Morric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vXsLGAxqY&feature=player_embedded
我在youtube上找到,上面這首"Un Amico"在1973年的"Revolver"裡出現時,是非
常感人的,兩個男生一人中了槍傷,逃亡過程中受傷的那人越來越虛弱,最後在
另一人的懷裡去世,存活的那人強忍悲傷淚水,扛著屍體尋找適合的地方,徒手
扒土埋葬死者,背景的音樂就是這首"Un Amic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7Vam1KCPU&feature=player_embedded
而「惡棍特工」開頭用的曲子,則是西部片經典──約翰韋恩「邊城英烈傳」(
The Alamo)裡的"Green Leaves of Summer",我小時候學琴就彈過這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wvf1qAMA&feature=player_embedded
除了那一大堆西部片的配樂梗以外,古早硝酸鹽電影膠卷(nitrate prints)的易
燃特質,也被昆汀拿來當作劇情的重要梗,在Shosanna經營的電影院裡,收藏許
多這樣的易燃電影膠卷,因此在納粹高層參加首映時,Shosanna準備點燃膠卷殺
納粹,這應該算是電影癡的終極夢想吧!用電影殺納粹、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Shosanna的助理兼情人Marcel拿菸點燃擺在電影螢幕後面的那堆膠卷時,真是
太浪漫、太美麗、太影癡了!
昆汀也利用戲院內的劇情,讓觀眾看清楚古早的電影是如何放映的。
還有,Mike Myers客串的那段戲裡,幾個英國人在那胡扯淡,提些威士忌加冰塊
等等不相干的鳥事,讓我想起不少Cinemax會播的古早英國戰爭片、諜報片,真的
,他們就是很愛胡扯那些鳥事!不曉得昆汀是不是要惡搞一下那類電影。
至於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惡棍特工頭子,名叫Aldo Raine,這是昆汀要向演過不少
戰爭片的已逝演員Aldo Ray致意,他的前妻Johanna Ray是「惡棍特工」的選角導
演(casting director)。
以往看二戰納粹電影,總是可以看到一堆德國納粹操著英國腔說英文,這主要是
因為美國人普遍不喜歡看電影字幕,但是大膽的昆汀才不管,「惡棍特工」裡大
約八成都是法語、德語。在電影世界中,雖然昆汀不讓歷史的真實性礙著他的故
事,但倒很講究語言的真實性。
結論:
最後我還是得加一句,「惡棍特工」並沒有比「黑色追緝令」好,不過加上這句
話只是要證實我朋友梅阿國的預言,他早就神機妙算料到我會說「這部片沒比
Pulp Fiction好」。事實上在我心中,其他電影都沒有「黑色追緝令」好,所以
上面那句評論並無貶意。之前聽說昆汀被迫剪掉約20分鐘,因為片商希望減少片
長,我倒很好奇那20分鐘演了些什麼,希望DVD會有導演版。
後記1:「厭惡」是一種很奇怪的感受。片中Lanka問對方,為什麼討厭老鼠?為
什麼看到老鼠就要殺?老鼠跟松鼠有什麼差別?老實說我也回答不出來,但我不
會殺松鼠,卻願意殺老鼠。大哉問。
後記2: 最近剛好有新聞提到電子腳鐐的問題,有一名強暴犯利用電子腳鐐僅偵
測夜晚行跡的特點,在白天對女子性侵害。不知為何我就想到「惡棍特工」裡,
布萊德彼特說,想到那些納粹打完仗之後都會脫下軍服好好過日子,就覺得很不
爽,於是他會拿出利刃,在他留活口的納粹額頭上,割下swastika符號﹝納粹的
萬字符號﹞,讓納粹一輩子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咱們國家強暴犯速速假釋出了
獄,戴的電子腳鐐穿上長褲就看不見了,走在路上我們也不知道他是犯下重刑的
強暴犯,如果能讓我動手在那些人額頭上割符號,也許我願意割唷,真的,至少
我下手之後,其他無辜女性在方圓百里之外就知道要逃之夭夭。我知道那套「要
給人改過自新機會」等等說法,但是,噢買尬,有時候用暴力解決事情真的很吸
引人,既然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那就讓它在電影裡發生吧。去它的歷史,去
它的現實。
***
經典對白:
Col. Hans Landa: [giddy] That's a bingo!
Lt. Aldo Raine: [Lt. Aldo and PFC. Utivich stare at him in confusion]
Col. Hans Landa: Is that the way you say it: "That's a bingo?"
Lt. Aldo Raine: You just say "bingo".
Col. Hans Landa: Ahhh! BINGO! What fun! But, I digress. Where were we?
***
Col. Hans Landa: Now if one were to determine what attribute the German
people share with a beast, it would be the cunning and
the predatory instinct of a hawk. But if one were to
determine what attributes the Jews share with a beast,
it would be that of the rat. If a rat were to walk in
here right now as I'm talking, would you treat it to a
saucer of your delicious milk?
Perrier LaPadite: Probably not.
Col. Hans Landa: I didn't think so. You don't like them. You don't
really know why you don't like them. All you know is
you find them repulsive. Consequently, a German
soldier conducts a search of a house suspected of
hiding Jews. Where does the hawk look? He looks in the
barn, he looks in the attic, he looks in the cellar,
he looks everywhere *he* would hide, but there's so
many places it would never occur to a hawk to hide.
However, the reason the Fuhrer's brought me off my
Alps in Austria and placed me in French cow country
today is because it does occur to me. Because I'm
aware what tremendous feats human beings are capable
of once they abandon dignity.
***
Col. Hans Landa: [after watching Aldo shoot his driver Hermann] What are
you doing? I arranged for that man's safety!
Lt. Aldo Raine: Command doesn't give a fuck about him. They just want
you. Utivich, take Hermann's scalp.
Col. Hans Landa: You'll be shot for this outrage!
Lt. Aldo Raine: No, I'll be chewed out. I've been chewed out before.
***
Major Dieter Hellstrom: Now, gentlemen, around this time you could ask
whether you're real or fictitious. I, however,
think that's too easy, so I won't ask that yet.
Okay, my native land is the jungle. I visited
America, but the visit was not fortuitous to me,
but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it was to somebody
else. When I went from the jungle to America,
did I go by boat?
Bridget von Hammersmark: Yes.
Major Dieter Hellstrom: Did I go against my will?
Bridget von Hammersmark: Yes.
Major Dieter Hellstrom: On this boat ride, was I in chains?
Bridget von Hammersmark: Yes.
Major Dieter Hellstrom: When I arrived in America, was I displayed in chains?
Bridget von Hammersmark: Yes!
Major Dieter Hellstrom: Am I the story of the negro in America?
Cpl. Wilhelm Wicki: No.
Major Dieter Hellstrom: Well, then, I must be King Kong.
***
Major Dieter Hellstrom: That was the sound of my Walther pointed right at
your testicles.
Lt. Archie Hicox: Why do you have a Luger pointed at my testicles?
Major Dieter Hellstrom: Because you've just given yourself away, Captain.
You're no more German than that scotch.
Lt. Archie Hicox: Well, Major...
Bridget von Hammersmark: Major...
Major Dieter Hellstrom: Shut up, slut. You were saying?
Lt. Archie Hicox: I was saying that that makes two of us. I've had a gun
pointed at your balls since you sat down.
Sgt. Hugo Stiglitz: That makes three of us.
[Stiglitz takes Hellstrom by the shoulder and aggresively forces a gun
against his crotch]
Sgt. Hugo Stiglitz: And at this range, I'm a real Frederick Zoller.
Major Dieter Hellstrom: Looks like we have a bit of a sticky situation her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130.1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