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在週刊編集設計版寫了一篇【#啓動台灣設計原力的三金典禮主視覺】,當時我用了非常多心力與精神在寫這篇文章,寫到全身熱血沸騰,堪稱是2017年我寫過的文章中我最滿意的一篇。2018年雖然才剛過1個月多,但卻馬上出現第二次讓我出現這種腦子充血的感覺。這次我為週刊編集寫的主題是【做設計:#細數台日設計50年】。
我還算蠻了解 #日本設計史 的發展,「但台灣呢?台灣有設計史這件事嗎?」這個疑問我一直藏在心底,也一直想寫這篇文章,調查許多資料後發現一些有趣的關聯,眾所皆知1964年日本東京舉辦奧運後,當時各種設計建築領域的設計師建築師們群策群力,一起打造了盛大的運動賽事,對日本經濟貢獻良多之餘,也間接造成日本設計在民間的普及。但奧運能如此成功,其實是多虧了1960年東京已先舉辦過一次世界設計大會,有了世界性的活動舉辦經驗,讓東京奧運少走了些冤枉路。
當時日本設計正風生水起地劇烈變化,回過頭看台灣,#其實那個時間點也是台灣設計教育奠基的時間點。1964年,千葉大學教授吉岡道隆與日本電通的岡林睦夫受邀來台,為台灣設計教育注入了第一道曙光。他們向台灣教育部提出為台北工專規劃的二專、五專制及其他四年制大學的設計教育課程長期計畫,此舉引發了當時台灣專科學校如明志工專、大同工專等競相成立「工業設計科」課程的瘋狂熱潮,平面設計則由文化大學在1964年從美術系另外開設設計組後,各工專也開始設立廣告設計相關科系。台灣設計教育總算從此奠定基礎,開啟設計師人才培育之路。
所以我從日本設計史出發,從日本設計發展的過程對照台灣設計的脈絡,意外地發現很多有趣的時間點。像是我們經常自嘲:「#台灣設計總是落後日本設計50年」的說法,究竟這個數字是大家說笑的概數還是有所本?我也從這次的爬梳中,找到一個可能可以證實這個說法的依據:如果1960年的世界設計大會是日本設計美意識在民間崛起的時間點,那麼台灣在2011年舉辦世界設計大會,就是台灣設計覺醒的起點。
#兩者時間正好相隔約50年。
我甚至也在這次的整理中,介紹了 #台灣設計博覽會 的發展沿革脈絡,不管是 #世界設計大會、#台北世界設計之都、#台灣設計師週、#高雄設計節 等通通都聊了,也因此發現台創真的是做了蠻多事(各種意味)。雖然說有點老浪賣瓜,但身為台灣設計師、或是做設計的人,我誠懇地希望你們都能閱讀這篇我為週刊編集寫的文字。除了我整理的很辛苦之外(笑),我相信當台灣設計師都能更了解台灣設計發展的過去,我們就越能在未來找到「台灣設計」的定錨座標。
#原稿寫了7000多字為了版面硬是刪掉一半之後有機會再來刊出原稿
#越瞭解台灣設計史發展越能找到我們未來的設計方向
#想讀的話不如來訂閱更好
邀請你的朋友,訂閱人生中的第一份報紙。
訂閱連結:https://goo.gl/R3V278 (#距離集資結束只剩5小時啊啊啊)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