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還沒有過去。
還好臉上也在下雨的人們,剛剛看到了彩虹。
-----
寫些輕鬆的好了,就當喘口氣。
聽著故事入睡的香火,會在過了幾天,通常是晚餐的時候;我一臉意興闌珊看他吃有完沒完,他會像是很怕沒話聊,忽然問起他聽過的話。
「媽媽,什麼是『沒輸沒贏』?」「什麼是『無辜』?」「什麼是『見鬼似的』?」
我以為我會哭,但是我沒有。噢唱錯了,我以為我是活化石,結果我是活字典。
「這個我不清楚,請教育部長回答。」(坐下)(喔不是)(腋下濕)
敷衍解釋以後,香火總是會有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後反覆玩味、喃喃自語。
#爸爸不在家 Day 4. 昨天早起的中年草莓族,深受打擊睡到九點五十分。聽到骨牌的聲音起床,香火已經吃完早餐,在客廳閒情逸致。
「妳起床了啊?見鬼似的。」香火抬起頭。
「你把兩個麵包都吃完了?!」「對啊,我只是餓,我很無辜。」
.......
「被你爸煩死,去菲律賓看什麼火山,看我就好了。」
「結婚本來就是,沒輸沒贏的嘛!」
(怎麼我覺得你以後的國語考卷有點好看?)
(今天送香火到校,又被說:「怎麼那麼晚來?」
一邊假笑一邊道歉,說是我睡過頭了。香火在旁邊納悶指著我:
「要是我爸在,你們看得到她嗎?」
我是鬼嗎!!!觀!婚!姻!)
意興闌珊教育部 在 我是大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雨季還沒有過去。
還好臉上也在下雨的人們,剛剛看到了彩虹。
-\-\-\-\-
寫些輕鬆的好了,就當喘口氣。
聽著故事入睡的香火,會在過了幾天,通常是晚餐的時候;我一臉意興闌珊看他吃有完沒完,他會像是很怕沒話聊,忽然問起他聽過的話。
「媽媽,什麼是『沒輸沒贏』?」「什麼是『無辜』?」「什麼是『見鬼似的』?」
我以為我會哭,但是我沒有。噢唱錯了,我以為我是活化石,結果我是活字典。
「這個我不清楚,請教育部長回答。」(坐下)(喔不是)(腋下濕)
敷衍解釋以後,香火總是會有恍然大悟的表情,然後反覆玩味、喃喃自語。
#爸爸不在家 Day 4. 昨天早起的中年草莓族,深受打擊睡到九點五十分。聽到骨牌的聲音起床,香火已經吃完早餐,在客廳閒情逸致。
「妳起床了啊?見鬼似的。」香火抬起頭。
「你把兩個麵包都吃完了?!」「對啊,我只是餓,我很無辜。」
.......
「被你爸煩死,去菲律賓看什麼火山,看我就好了。」
「結婚本來就是,沒輸沒贏的嘛!」
(怎麼我覺得你以後的國語考卷有點好看?)
(今天送香火到校,又被說:「怎麼那麼晚來?」
一邊假笑一邊道歉,說是我睡過頭了。香火在旁邊納悶指著我:
「要是我爸在,你們看得到她嗎?」
我是鬼嗎!!!觀!婚!姻!)
意興闌珊教育部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論 : 取「國家語言發展法」半途而廢的教訓
作者: 施正鋒
日前,由台灣母語聯盟等幾個團體舉辦「國家語言發展法工作坊」,希望筆者能分享當年立法受挫的過程,以便凝聚共識,向五二○即將上任的蔡英文政府提出政策建議。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我們曾經接受客委會委託蒐集各國相關語言權利保障法案,並且草擬了『語言公平法』,又參與日後的相關法案規劃,可惜因為朝小野大無功而返。如今,民進黨政府完全執政,已經完全沒有任何理由推卸責任,關鍵在於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台灣社會對於母語使用權利的關注,最早浮出檯面的是由客家運動所提出來的「還我母語」訴求。接下來在一九九四年,由民間所發動的「二次人民制憲會議」上,特別在『台灣憲草』加上族群專章,規定「國民義務教育,除個人母語外,至少需學習一種其他族群語言」,基本精神就是仿效西方國家的作法,降低族群語言被政治操弄的機會。
民進黨在兩千年上台後,客委會積極推動陳水扁總統的政見實踐,特別是四大族群的母語都能提升為國家語言,希望國家能提供公平使用母語的空間,以保障族群間起碼的平等。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在二○○三年通過『語言公平法草案』,可惜,由於主事者面對在野黨立委質疑退卻,徒勞無功。日後,事工轉移至文建會,陳水扁政府已經身陷政治風暴,心有餘而力不足。
回顧當年的立法經驗,儘管參與法案討論的專家學者、以及社運工作者有相當大的共識,社會上四個族群的菁英卻有不同的立場。對於外省族群來說,母語推動不啻沖淡華語的優勢,勢必挑戰既有的支配性,誓死反對。原住民因為有獨特的南島語言,希望有自己的語言發展法,難免意興闌珊。在客家族群當中,也有福佬人是否「藉著平等名義打擊客家人」的誤解。即使人口為數最多的族群,內部也議論紛紛,尤其標注方案百花齊放、卻是暗潮洶湧。
國民黨政權一向相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自然不能允許多元族群文化特色的存在,「國語政策」就是延續殖民統治的工具,也是本省、外省之間齟齬的根源之一,小學生因為「講方言」被老師罰錢、掛狗牌,或是警察進入教會搜索沒收母語版聖經,歷歷在目,那是無法抹去的心靈傷痛。然而,從民主國家的經驗來看,唯有同中存異,才可能真正異中求同,這就是語言平等發展的精神。
當然,我們也知道還是有一些基本課題必須先進行溝通,特別是族群及其語言的稱呼,譬如究竟是福佬話、閩南語、鶴佬話、還是台語。當時,就是因為相持不下,暫時以「ho-ho話(台語)」作為妥協,希望能在國會有更多的討論,卻被大做文章。這是老問題了,究竟要如何避免損人不利己,甚至於可以皆大歡喜,各族群內部應該先徵詢意見,再派出代表來討論,否則,未經論述就曝光,很難有真誠的對話。
回顧過去,儘管當政的陳水扁總統有心,行政院長幾乎每年換人,部會首長五日京兆,事務官未必理解執政黨對支持者的神聖承諾;如果各個部會還是本位主義、互踢皮球,大家心中的疙瘩永遠無法化解。話又說回來,一般人多半遷就現實、安於現狀,政治人物當然不願意改弦更張,尤其是「國語人」充斥之下。那麼,就看新總統的自我定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