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科學生讀國一 #溫故知新 如果把深海鮟鱇魚的故事寫成言情小說,大概是這樣的分類:#病嬌 #黑化 #偏執 。
「一旦雄性鮟鱇找到配偶,便會咬住對方,最終與她的組織融合,透過血液取得營養」,可謂是糾纏在暗黑大洋中的極端癡戀。
在這段盲目的愛情中,他們的器官也會逐漸退化消失,最終只留下精巢持續發育,成為雌性鮟鱇魚身上不可移動的一個 #附屬品。
鮟鱇魚俗稱為燈籠魚,被譽為餐桌上的人間極品,除了它們的美味之外,如此極端的生殖策略,也相當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________
新學期新開始!科學生線上平台陪你一起培養 #厚閱讀
快訂閱科學生電子報,專業內容、素養試題,隨時替你掌握:http://eepurl.com/hf22m5
※本文同步收錄於 科學生 平台※
泛科學 x 南一‧幸福升學! x 科學月刊 Science Monthly 《科學生線上學習平台》
愛的附屬品小說 在 芸芸の育兒生活雜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閱讀筆記]
[Maye Musk]
☁️媽本人熱愛看人物傳記,想了解他們的成長歷程,以及是如何受到啟發的。
看到Elon Musk媽媽出的自傳,忍不住想翻看看,看她怎麼養出這個天才的?
雖然書介寫的天花亂墜。我本人看完的結論是:原來生了個天才好棒棒🤣。
Elon Musk從小就是個內斂的天才、又非常有想法。Maye musk因為婚姻不順遂,是兼職多份工作的單親媽媽。所以給予小孩非常大自由發展的空間。當Elon Musk 17歲時自己提出,想搬到加拿到獲得更好的發展,Maye為了孩子放下南非的一切,這點真的蠻偉大。而我想Elon從媽媽身上學到最多的就是即使遭逢巨大困境也不放棄、要繼續不停的努力。
這本書內容字彙都蠻簡單,很快就可以看完。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媽的戰歌)]
這本書美國華裔二代虎媽蔡美兒所寫的育兒紀錄。是爭議性非常高的一本書!想當初十年前剛出版時候,看了書評,覺得這人跟本神經病。因為這本書總是被提到,所以我還是忍不住買回家看。
看完這本書後,覺得蔡美兒只是比較誠實。這種逼死孩子的虎媽我們在求學歷程中多少都看過,用威脅恐嚇、控制孩子一切的方式來要求學業成果。
虎媽的大女兒Sophia天生資值好,適合這樣的教育,最後成就也很傑出。但是也許不需要要這樣逼,她一樣可以很傑出。
二女兒Lulu則是差點被逼瘋。出乎意料的是結局是虎媽最後為了挽救跟Lulu的親子關係,最終放棄了逼迫Lulu學小提琴。虎媽跟Lulu的很多對話都很震撼。會讓你打從心底的了解要懂得尊重孩子是個獨立個體、而不是父母附屬品。
教養沒有唯一法則,真的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這樣逼的。沒逼成、被逼瘋的倒是不少,常常還賠上了珍貴的親子關係。如果逼這麼有效,全送斯巴達集中教育、個個都是全能菁英!
撇開爭議性教養方式不說,耶魯教授蔡美兒的文筆蠻好的,比我想像中好看,當小說看很不錯。哈哈。
[蘭花與蒲公英]
這本書個人還蠻推的。
作者將孩子區分為兩類:浦公英(堅強、強韌、健康)、蘭花(敏銳、易感、脆弱)。不是完全二分法,很多孩子兩種特質都有,甚至會轉變。
作者本人跟他的親妹妹是最好的例子,出生在一樣的家庭與環境、卻產生截然不同的成果。
簡單來說。
浦公英小孩非常有韌性,環境對於他的影響不大,隨便養都可以長得很好。
蘭花小孩相對敏感與脆弱,環境對他們影響很大,需要很多的愛與關注。在教養上要拿捏的恰到好處,不要太過放任卻也不能給予太多的壓力。要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給予寬容與空間,最重要的是要全心接納孩子、肯定孩子做自己。這部分跟”脆弱的力量”書裡最後面的內容頗雷同。
教養真的很難!沒有捷徑也沒有唯一解。要多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適合孩子與自己的教養方式。我自己也是每天都在思索....。孩子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童年經驗對未來的人格發展通常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願我們都能用智慧做出不後悔的決定。🙂
#歡迎留言討論交流
#☁️☁️不負責任書評
愛的附屬品小說 在 馬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刊登在這期週刊編集的劇評)
#只有對錯沒有善惡的現代價值觀
前一陣子大紅的陸劇《隱密的角落》改編自知名的網路小說《壞小孩》,其中最有張力的兩個角色是優等生男孩朱朝陽,與數學老師張東升,訴求的是他們形象上的反差。朝陽乍看是受害者,在學校被霸凌,渴望父愛的男孩,而張東升則是顧家的好男人。兩人都在追求自己正確的形象,在先天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日漸善用自己受害者的形象求生,成為另外一種加害者。
故事對於父母的親情勒索也描寫深入,朱朝陽的父母管教方式都是有條件性地給愛,讓朱朝陽習於迎合,甚至陷入服從者的自卑情結裡。他的母親看似為他付出了所有,也樂於沉溺在自己偉大母親的那一面,那種展示型的「犧牲」,讓朱朝陽永遠不敢說不,成為母親的附屬品。
此劇深受好評的是朱朝陽與張東升的人物對照,導演藉由運鏡景與近似的服裝對照,將這兩人的相似性提煉出來,兩人都在追求對與錯的人生,而非追求是非,就如張愛玲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振保一樣,只在追求一個「正確」的矯正式的人生,對自身善惡卻渾然未覺。
張愛玲形容振保的「隔天醒來又是一個好人」,也可以套在這兩個主角身上,沒有罪惡感,只執迷於自己是否是個合格的績效社會產物。這樣的惡,在當今社會再平庸不過,也讓結局如此不寒而慄。
#工具型理性男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