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受臺灣公衛學生聯合會 FPHSA|Taiwan 和中華民國藥學生聯合會PSA-Taiwan邀請
很榮幸在第二屆藥學公衛學生聯合學術研討會成為首場講者
題目著重在 #公衛師 的發展
當然實質而言,推動公衛的工作不必然是公衛師
但是參考台大公衛學院陳保中教授對於公衛師的歸納
是希望能夠更能導正台灣過於注重末端治療與執行細節
前端不健康預防的專業視野是普遍缺乏的
更別說預防方案的評估、分析和推動
這在醫院機構感染管制、校園健康、職場安全、社區環境都需要建立這樣的角色
這也不是單純的管理、與收案管理的個管師也不同
而是需要具備基本的生物知識才有辦法做方案的規劃
我一直記得在非常久以前,有參加一場邀請各國職安專家的講座
其中有一位芬蘭的專家就說“Prevention and Promotion is the best policy“ (預防和促進是最佳策略)
因為把問題養大到下游再處理才是成本最大的
但是如果是既定的體制因素,把大家習慣養成為:
每個人都只扮演自己的角色、事前溝通不夠評估也不夠、最冤枉的是大家其實都沒有錯
那就顯然我們很注重事情後端執行面
在事情前端我們有缺乏一個恰當可以跟大家溝通的角色
除了問題養大、也會造成既定問題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發生
以健保為例,健保推動之初在政治上被視為社會福利
一度造成有些民眾的濫用,偏離實質上是社會保險的事實
要後來能導正民眾就醫行為和預防疾病,靠的是分級醫療計劃案和健康存摺的推動
新計劃的推動與依據結果一再修正,這勢必又會有大量的協調工作,這就是公衛的特色
大家對於公衛師的想像除了協助疫調工作
其實公衛本身與臨床不同,是以注重制度面、打組織戰作為推動健康的方式
在WHO有一個疫情後改善問題的guideline稱為After Action Review
AAR希望有領導者組隊將所列問題相關者彙整搜集意見後提出完整改善方案
所以大量的溝通、提出有效方案並且有明確的成效追蹤方法與預備修正機制
這很明顯就是Certified in Public Heath的工作
不必是主管或長官,有這相關技能與知識背景的都可以去做
更何況不同層級與單位,可能都會有突發要溝通處理的公共衛生問題
我想未來的第一屆公衛師是在這種期待下誕生
不必太擔心未來職涯規劃如何,持著持續學習與建立實質能力的心態
很快公衛師就會在找到最適當的位置發揮改變環境的功能,得到社會更大的支持
感染管制 基本 知識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感染科之父,家醫科之父:謝維銓教授去世了。
謝教授是我的師公,是張上淳老師的老師。謝教授雖然退休已久,但還是常常回科內參加會議,且活到老學到老,非常用功。他也偶而對我們年輕醫師開講。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遇到謝教授,他聽說我想走感染科,第一句就對還是小R1的我說,內科的其他次專科要先好好學喔!因為以後都用得到!
這句話讓我受用良多,因為全身器官都可以發生感染症,所以我們感染科醫師要對每一科都有基本的了解。比方說這次解讀AZ疫苗的血栓副作用,就須要有血液科,神經科的知識。
師公,感謝您的教誨!
------------------
首創國內醫院感染管制制度、堪稱「感染科醫學界之父」的前台大醫院醫師謝維銓約於今早11時逝世,享耆壽95歲;其大弟子、現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謝維銓「就像是父親一樣」,「亦師亦父」的角色影響他的醫師生涯至深。
謝維銓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得主,民國15年生於台南市,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科預類(台大醫學院前身),並曾取得日本大阪市立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及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及熱帶醫學碩士,專長科別為感染癥、臨床微生物學及家庭醫學。據了解,謝維銓臥床多時,走得平順,家人正在處理後事。
張上淳表示,老師謝維銓是「感染科醫學界之父」的意象,「我可以算是他的一個大弟子」,雖然前面應該有幾位,但早期尚無感染科專科制度,因此這幾位後來就轉到其他領域。
張上淳指出,感染科是冷門的科別,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沒什麼人要加入,主因是日治時代到光復初期尚有很多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瘧疾,甚至鼠疫,但隨著公共衛生制度越來越健全搭配相關政策,包含疫苗的預防注射等,許多疾病慢慢獲得控制,此外,1960、1970年代起,抗生素也慢慢開始被開發出來,當時每個醫師都可以開立相關用藥,造成有些人就覺得沒什麼專業。
在此時空背景下,感染科幾乎乏人問津,謝維銓經常都是自己一個人投入,直到年紀滿大的時候,遇到張上淳,才碰到又有人願意走入冷門的感染科。其實,張上淳本來想走胸腔科,但當時同時接受兩科訓練,後來受到謝維銓影響,進而改走感染科。
謝維銓與張上淳兩人相差30歲,感情卻非常好。張上淳民國72年當兵回來接受住院醫師訓練、75年進入次專科總醫師,當時年輕醫師都沒有辦公室,謝維銓不捨,就在自己的辦公室座位也弄了一個座位給張上淳,兩人並坐;張上淳說,「老師不是會說他是教授,我只是個年輕小夥子就怎樣」,而是完全沒有架子「讓我享受非常特別的待遇」。
「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張上淳來說,謝維銓就是「亦師亦父」的角色,對於對學生、病人都非常好,個性溫和,很會替別人考量,現在台大醫院的陳宜君、洪健清、謝思民等感染醫師,都是他的學生。張上淳說,謝維銓在70歲退休後,仍經常回到醫院給年輕醫師指導。
張上淳也分享,謝維銓是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創會理事長,也是國內首創醫院感染管制的先驅,最早在台大醫院創立感染管制小組,收集院內感染狀況並研擬預防對策,後來衛生署也正視相關問題,並由謝維銓擔任主要召集人,一起推動院內感控工作,也推動成為醫院評鑑的一環。
另外,在國內積極發展家庭醫學科、培育家庭醫師時,謝維銓也是先驅,因此也有「家庭醫學之父」的稱號,對於國內醫界的貢獻,可見一斑。
感染管制 基本 知識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院不是只有醫生護士,就像社會絶對也不是只有一兩個職域維持運作,大家都説每個職域都重要,一個都不能少,但就像我們説不會歧視,心中還是默默的有一把尺在衡量,站著説話不腰疼,所以是真小人還是偽君子,各自心裡有數,我先承認我是真小人,人性的醜陋面我都有,可是因為受過教育、明白輕重、了解法律,所以壓抑住了潘朵拉的盒子。
這次的疫情大多數人都説醫護人員辛苦了!我的老婆是感染管制師,從二月到現在幾乎沒有一天準時下班,應該很少人了解這職位在幹嘛的!要不是之前的SARS,也根本沒人重視,因為以利益導向的醫療集團,感控的設置只會花錢,無法賺錢,不見棺材不掉涙,等疫情發生了,又想到其重要性,預防重於治療,要知道感染控制不單單只有新冠肺炎,每天都有許多傳染病威脅人類的健康,這都必須做好管理,否則也會野火燎原。
大家現在都知道要洗手,其實所有的疾病預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但醫院最難管理的就是醫生,就跟大學裡面最難管理的就是教授一樣,知識會帶來傲慢,而且很多人覺得這些人是智商180,好像每個領域都很強,但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不見得大醫生會做的到,感控師需要扮演黑臉,承平時期還會被嗆小題大作。
疫情時期大家都辛苦,但最辛苦的還有醫院清潔人員,不是掃掃地就完了,必須根據感控師的規劃進行清潔,我家老婆説一個負壓病房清潔下來得花一小時以上,想想看你全身包緊緊打掃家裡一小時會是怎麽的光景,但事後的奬賞通常沒有她們,鎂光燈前的只有少數人,一將功成萬骨枯。
很多事不是你想的那麽簡單,所以重點是:不懂的請閉嘴,網路上生活中有太多自以為是的言論,真是打嘴砲行,又無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或是外行人硬要講內行話,這世界已經夠紛擾了,閉嘴就是最好的防疫。
(非討拍文,請不要再説辛苦了!加油!)
——————————————
詹明錦:醫院保衛戰 感管師是關鍵
詹明錦/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祕書長
在2019年底出現武漢肺炎時,讓全國開始「疫」常緊張,全國民眾人人都聞疫色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亂了我們醫療常規的腳步,各家醫院為維護院區安全,無不竭盡所能地防堵疫情入侵,不同職類的醫護人員都盡力做好自己該有的職責,在全世界稱讚台灣防疫表現,在眾人為台灣的醫護人員豎起大拇指的時刻,大家是否有興趣知道,在背後還有著一群日夜辛苦付出的醫院守護者,他們的職稱叫做「感染管制師」。
「感染管制師」在醫院扮演者甚麼角色呢?身為感控專業人的一份子,我自豪地認為感控人員像大家庭中默默付出的「巧婦」,因為醫院不能沒有他們,醫院評鑑或各項查核都有明訂配置感染管制師及感染症專科醫師的規定,感染管制師需要先有國家級的護理師或醫檢師證照,有過臨床經驗後,再經過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制定專業的審核,讓感染管制師參與專業培訓課程,通過甄試認證後,才能進一步取得這張專業證照。
透過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各家醫院將平日感染管制作為再次檢視,確認各項措施是否落實,如:手部衛生、環境清潔消毒重點,院內感染收案分析監測,增修訂防疫作為:TOCC詢問、進入院區戴口罩、入口體溫監測、全院員工疫病教育訓練、個人防護裝備(口罩、手套、隔離衣、防護面罩)的實地穿脫演練等防疫措施,靠的是「感染管制師」平日持續不斷的教育訓練、稽核、檢視修正與院方高層的支持。若等到疫情來時再進行準備,恐怕無法有效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您洗手了嗎?」這通俗的5字問候語,卻是預防武漢肺炎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手部衛生5時機及手部衛生7步驟是醫療工作人員的基本功,進入醫療院所須先通過「感染管制師」洗手認證,醫院遭遇任何疫情發生時刻,感染管制師對內:要制定病人收治動線與各項感染管制措施讓員工遵循、還要扮演查核監督的角色。
對外:要做為衛生主管機關因應疫情政策並配合處理的聯繫窗口。因此為何以「巧婦」來稱呼感染管制師,就是因為感染管制師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情均要於平日整備,疫情來時是醫院與衛生單位最佳溝通橋樑。
醫療院所每位感染管制師雖不是第一線照顧病人,當醫院環境有污染疑慮時,卻是第一線進入現場採檢的人員。例如最近國內第34例新冠患者住院病室及其浴廁發現冠狀病毒潛藏,就是由感管師採檢送驗,藉以更加掌握環境清潔消毒之重點。
也在第一時間進行教育、檢視所有高風險單位、人員的認知、防護是否確實;在通報過程有疑義時,也是給予第一線人員最快速的解答,在採檢或輸送時都擔心第一線人員未落實造成風險,這時感染管制師就會親自現場引導或叮嚀,讓第一線人員更安心做好每件防疫作為。在疫情高張下,為了讓醫院人員不慌亂,感染管制師擔任疫情監控者,隨時將最新疫情消息、政策彙整,使疫情資訊透明化,讓工作人員知道,避免恐慌。
這是一場世紀大疫,防疫戰爭不會很快結束,醫療照護體系一定要維護住,感染管制師絕對不能也不會缺席。
感染管制 基本 知識 在 物業管理的感染控制須知第二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傳染病的概念. ... <看更多>
感染管制 基本 知識 在 目前不動桿菌對後線抗生素有高達七成的抗藥性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醫師希望民眾能有基本的用藥知識,建議民眾可至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瀏覽,進一步了解各式傳染病與感染症之預防與保健,正確就醫,避免藥物濫用。 | Facebook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