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觀察下來,台灣正陷入緩慢而巨大的危機。本土派勢力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日漸萎縮。
中國昨日公布了一連串促進中台經濟文化合作的措施,細項看去,極為驚人。
這些措施包括了:大幅度的開放台資企業參與新技術產業、可以參與中國政府採購、特許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金融土地的優惠、53項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並陸續開放在中國執業)、參與中國廣播、電視、電影、電視劇製作不受數量限制、民間交流可申請基金、鼓勵醫師教師到中國就業......
中國的統戰策略相當明顯:對蔡英文來硬的,對台灣民眾來軟的。給予台灣人更多到中國賺錢的機會,塑造本土派政黨與台灣民眾的對立。
中國共產黨的對台措施一直在進化。他們慢慢領悟到,台灣的權力結構是分散的,不是拉攏幾個達官顯要就能成事,過往靠仲介/買辦的做法不再有用。打個比方就是,中國發現了中盤商是一堆廢物,全力來做產地直銷了。
而我們還渾然不覺。
許多人天真的相信,這是個最好的時代。史上第一次,本土政黨全面執政了,還有甚麼好擔憂的呢?很抱歉,就是這種想法的存在,各種價值的推動停滯了。
鄭文燦不敢回應慈湖轉型爭議。這位擅於精算、滿意度居高不下的市長,顯然很了解改變民眾的想法很困難,改變自己則容易得多。
要把黨國藍從人們心中洗掉很難。要在藍色外頭披上一件綠色遮罩,則容易得多。這樣的思維,不能說是民進黨的全部,但也絕非少數。
軌道計畫、勞基修惡、同婚拖延,有些選舉支票跳票了,有些沒開過的支票向財團兌現。
高雄台南市長初選,看板文宣數量遠超經費限制,明著把政治獻金規範不當一回事。如今怎麼付出去的,未來都會被討回來。
本土派民眾毫無知覺,只抱持著一個破爛不堪的思路:「只要民進黨支持、國民黨反對的,一定是對的。」
一連串的清除威權遺緒活動,體制內的,體制外的,咒罵的保守派一個個浮上來,這並不令人意外。但反駁的聲音卻日漸稀微。
你覺得這是最好的時代,不需要再多爭甚麼。
你錯了,這是個正在倒帶的時代。
你以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是那些與你相似的人。你錯了,跟你相反的人,正在大敗中日益團結、日益茁壯。
你以為本土市場很大,只要在裡頭搶到一塊位置就好。這種想法,來自於樂觀的相信:「天然獨的時代來了」。這是極其致命的錯誤理解。
台灣未來的青年,不是甚麼天然獨,而是後天的漸統。
你了解現在的國高中生嗎?你覺得他們會在乎甚麼本土甚麼中國嗎?你抱持著樂觀的想像,覺得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必然對土地有深厚的感情。
你沒有想到,他們看著中國節目長大,聽著哥哥姊姊叔叔阿姨留著的過得多苦,到中國的過得多爽。他們打開政治新聞,都是對民進黨的批評……最要命的是,有些批評還真不是無的放矢。
幾年前,挺國民黨的青年人,把想法放在心裡,不好意思說出口。如今,跟馬英九合照,在同儕間也不再是甚麼丟臉的事。
我們就想一個很具體的:你去辦一個本土議題的寒暑期「高中職」營隊,沒有單位贊助,參與者自行負擔費用,這樣一個沒有附加利益、純粹是基於喜好與熱情的活動,能不能找到100人來參加?80人行不行?50人有機會嗎?
前陣子,我在願景工作坊裡遇到一個高中老師,她任教於知名高中,說想要找人來討論本土性的各項議題。她的言談中滿懷著熱情,卻有種不自然的壓抑,因為那是個不在校方名單的社團,經費有限,困難重重……
很多的學術、體育、藝文社團,有自己的「圈子」,一代接一代在中學扎根。人數比例不高,力量看似很小,統合起來,卻還能自給,還能延續。
你要討論何謂「台灣價值」,有這個向下紮根的圈子嗎?如果沒有,我們哪裡來的信心,覺得「天然獨的時代來了?」
更何況,在各式各樣的國家認同調查中,基本上只會區隔「台灣人」跟「中國人」兩個軸線。有個問題我問了心痛:如果加入「中華民國人」這個軸線,排列組合之下,覺得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中華民國人」的比例有多少?
如果這調查加入15-20歲這個年齡層,你覺得比例又是多少?
你說,美國快要通過「台灣旅遊法」了,台美官員可以互訪,可以有檯面上下的高度軍事戰略合作了。是的,這確實是令人振奮的消息,但抵擋不了青年漸統的趨勢。
在中國大舉放送台灣民眾就業利多的時候,「新南向政策」的腳步跟上了嗎?
趙天麟可以高呼向中國遞出橄欖枝,林淑芬卻被踢出衛環委員會。這個號稱包容多元的政黨,對親中者寬容,對勞權者嚴厲。而你不能批評它……
因為你說,這是個最好的時代,我們應該放寬心享受。
只要你用心去看,局勢放在眼前。2018民進黨轉為小勝,2020民進黨險勝,2022開始小敗,直到2024的大敗……
台灣沒有甚麼天然獨,民進黨也沒那麼進步,國民黨正在重整、捲土重來。
我很不想這麼說,但這個態勢會日益明顯的關鍵,其實就是因為很多人深信,這是個最好的時代。而我確實感到很深的悲哀。
慈湖2022 在 不禮貌鄉民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希望所有關心台灣的朋友們
花個五分鐘把這篇文章看完
台灣的天然獨世代正在流失
這不是年輕人的危機,而是整個台灣的危機
認真盡責的好立委林淑芬被踢出衛環委員會,而趙天鱗的市長政見卻是大方的對中國遞出橄欖枝,民進黨內反而沒有批判的聲浪
台灣的統獨板塊正在移動
以往號稱獨派的政黨也在調整方向
台灣人真的不能繼續掉以輕心
這兩年觀察下來,台灣正陷入緩慢而巨大的危機。本土派勢力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日漸萎縮。
中國昨日公布了一連串促進中台經濟文化合作的措施,細項看去,極為驚人。
這些措施包括了:大幅度的開放台資企業參與新技術產業、可以參與中國政府採購、特許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金融土地的優惠、53項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並陸續開放在中國執業)、參與中國廣播、電視、電影、電視劇製作不受數量限制、民間交流可申請基金、鼓勵醫師教師到中國就業......
中國的統戰策略相當明顯:對蔡英文來硬的,對台灣民眾來軟的。給予台灣人更多到中國賺錢的機會,塑造本土派政黨與台灣民眾的對立。
中國共產黨的對台措施一直在進化。他們慢慢領悟到,台灣的權力結構是分散的,不是拉攏幾個達官顯要就能成事,過往靠仲介/買辦的做法不再有用。打個比方就是,中國發現了中盤商是一堆廢物,全力來做產地直銷了。
而我們還渾然不覺。
許多人天真的相信,這是個最好的時代。史上第一次,本土政黨全面執政了,還有甚麼好擔憂的呢?很抱歉,就是這種想法的存在,各種價值的推動停滯了。
鄭文燦不敢回應慈湖轉型爭議。這位擅於精算、滿意度居高不下的市長,顯然很了解改變民眾的想法很困難,改變自己則容易得多。
要把黨國藍從人們心中洗掉很難。要在藍色外頭披上一件綠色遮罩,則容易得多。這樣的思維,不能說是民進黨的全部,但也絕非少數。
軌道計畫、勞基修惡、同婚拖延,有些選舉支票跳票了,有些沒開過的支票向財團兌現。
高雄台南市長初選,看板文宣數量遠超經費限制,明著把政治獻金規範不當一回事。如今怎麼付出去的,未來都會被討回來。
本土派民眾毫無知覺,只抱持著一個破爛不堪的思路:「只要民進黨支持、國民黨反對的,一定是對的。」
一連串的清除威權遺緒活動,體制內的,體制外的,咒罵的保守派一個個浮上來,這並不令人意外。但反駁的聲音卻日漸稀微。
你覺得這是最好的時代,不需要再多爭甚麼。
你錯了,這是個正在倒帶的時代。
你以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是那些與你相似的人。你錯了,跟你相反的人,正在大敗中日益團結、日益茁壯。
你以為本土市場很大,只要在裡頭搶到一塊位置就好。這種想法,來自於樂觀的相信:「天然獨的時代來了」。這是極其致命的錯誤理解。
台灣未來的青年,不是甚麼天然獨,而是後天的漸統。
你了解現在的國高中生嗎?你覺得他們會在乎甚麼本土甚麼中國嗎?你抱持著樂觀的想像,覺得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必然對土地有深厚的感情。
你沒有想到,他們看著中國節目長大,聽著哥哥姊姊叔叔阿姨留著的過得多苦,到中國的過得多爽。他們打開政治新聞,都是對民進黨的批評……最要命的是,有些批評還真不是無的放矢。
幾年前,挺國民黨的青年人,把想法放在心裡,不好意思說出口。如今,跟馬英九合照,在同儕間也不再是甚麼丟臉的事。
我們就想一個很具體的:你去辦一個本土議題的寒暑期「高中職」營隊,沒有單位贊助,參與者自行負擔費用,這樣一個沒有附加利益、純粹是基於喜好與熱情的活動,能不能找到100人來參加?80人行不行?50人有機會嗎?
前陣子,我在願景工作坊裡遇到一個高中老師,她任教於知名高中,說想要找人來討論本土性的各項議題。她的言談中滿懷著熱情,卻有種不自然的壓抑,因為那是個不在校方名單的社團,經費有限,困難重重……
很多的學術、體育、藝文社團,有自己的「圈子」,一代接一代在中學扎根。人數比例不高,力量看似很小,統合起來,卻還能自給,還能延續。
你要討論何謂「台灣價值」,有這個向下紮根的圈子嗎?如果沒有,我們哪裡來的信心,覺得「天然獨的時代來了?」
更何況,在各式各樣的國家認同調查中,基本上只會區隔「台灣人」跟「中國人」兩個軸線。有個問題我問了心痛:如果加入「中華民國人」這個軸線,排列組合之下,覺得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也不是中華民國人」的比例有多少?
如果這調查加入15-20歲這個年齡層,你覺得比例又是多少?
你說,美國快要通過「台灣旅遊法」了,台美官員可以互訪,可以有檯面上下的高度軍事戰略合作了。是的,這確實是令人振奮的消息,但抵擋不了青年漸統的趨勢。
在中國大舉放送台灣民眾就業利多的時候,「新南向政策」的腳步跟上了嗎?
趙天麟可以高呼向中國遞出橄欖枝,林淑芬卻被踢出衛環委員會。這個號稱包容多元的政黨,對親中者寬容,對勞權者嚴厲。而你不能批評它……
因為你說,這是個最好的時代,我們應該放寬心享受。
只要你用心去看,局勢放在眼前。2018民進黨轉為小勝,2020民進黨險勝,2022開始小敗,直到2024的大敗……
台灣沒有甚麼天然獨,民進黨也沒那麼進步,國民黨正在重整、捲土重來。
我很不想這麼說,但這個態勢會日益明顯的關鍵,其實就是因為很多人深信,這是個最好的時代。而我確實感到很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