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原則》
在跟先生正式交往前,我洋洋灑灑寫了一封信給他,上面列滿了自己的鐵則。我以為這是成熟的表現,如果可以接受這些,我們就在一起,如果沒辦法,不勉強,別浪費時間。
先生回信說,好,沒問題。(之後我才曉得,他看到那封信時,不禁倒抽一口冷氣,覺得這女生有夠難搞。但能夠在我這艘賊船上、與我相安無事多年,全賴他無條件地接納這些原則。而部分關鍵原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
這些往事,幫助我以更具血肉的觀點,重新觀看與書寫49號閘門的功課。當年自認理智的大人行為,深受49號閘門「入吾門、守吾法」的本位意識左右,檯面上標榜互相尊重,真相是,若你不聽我的,慢走不送。
49號閘門又座落在我的紅金星,形塑了我很難察覺的底層價值觀。在愛裡,溫存與鴨霸並存,因為太害怕被對方拒絕,也難以承受未知的後果,所以乾脆先搬出自己的原則,拒絕你靠得更近再說。這是我避免受傷的一種防禦機制,工作上也不例外,我發現我很常說,OK,我的原則是…,一開始就要招降納叛似的,確認誰是同路人,非我族類者,便斷然遠之。
維護原則,需要權力來撐腰,所以,49號閘門才會被定位在酋長的角色。對於這件事情,我想坦承的是,無論我表面上看起來多麼開明,階級秩序,我始終在意,並且形成了隱晦的潛規則。舉例來說,在職場,我的原則是,新人要有基本的禮貌,會議結束後,桌椅、垃圾、投影設備,該懂得自動收拾,更別說和主管一起外出開會時,怎麼會讓主管穿著裙子跨坐在中間逼仄的位置,甚至連主動付車資的眼色都沒有?
我用這些原則,來評斷新人值不值得我投入心血,甚至,過不過得了我的試用期。
再深一層來說,我的49號閘門位在四爻,這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爻位,然而,「革命」的範圍,卻不見得廣披社會,我並不熱衷改革運動,雖然關注某些社會議題,但不會義無反顧站到前線,我真正在意的事情,很單一、很固著,像是:確保資源不致匱乏(關係中,雙方經濟獨立,誰賺得多,誰就負擔得多。)、請勿侵犯禁忌底線(我會敬重對方的父母,對方必須理解與捍衛我是獨立個體的事實,我是媳婦,但不是從屬。)、價值信念一致(婚後,自己的家庭優先。孩子很重要,但永遠不會取代我們在彼此心中的第一優先。)
哈哈哈。有沒有機車。個體設計濃烈的我,組織家庭的原則,不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而是要求家庭不能夠折損了我。我想,這就是49.4為什麼被稱之為「平台」吧。一棟房子裡面,四爻是二樓的地板,我心中固守的雷池,就是位於這座房子裡,相對私密與核心之處,只有真正服從與接納的人,才站得上二樓的地板。
如若不然,這塊方寸之地,便成為我大興家庭革命的平台,直到我在資源、底線、價值的原則上,和大家達(卸)成(甲)共(投)識(降)為止。所謂「對社會上的需求,有潛在的敏感度」,其實是相當特定、通常也很執拗的需求,源自於我認為家族的二樓地板上,需要甚麼樣的資源,而跟社會的需求無關。
寫到這,想到有趣的事。我們裝潢新家的時候,先生把設計大權交付給了我(well,面對49號閘門,我相信他毫無選擇)。我們大部分的觀念雷同,唯獨我很堅持要有玄關,一定要有,而且玄關與客廳的帷幕,要用木作切割成樹枝的形狀。
因為,我覺得玄關是一間房子的臉面,如同我視沙發為空間的心臟,除了基本的收納,玄關應該要有引人入勝的美感,不要千篇一律那麼死板,我希望透過樹枝狀不規則的縫隙,為起居空間保有一點隱私和童趣。
先生實在不懂,他認為我們又不是住在森林裡,空間保持開闊不是很好嗎。我們在49.4的「平台」上「討論」了一陣子,最後使他接納的原因,一部分迫於我的淫威,其實更有他維繫家族的智慧,「不需要每一件事情都搞得你爭我奪,我的原則,是讓你感到快樂。」
是的,他的觀點,也是我正在消化與學習的,革命,若侷限在容易隨情緒起伏、而走偏鋒的原則,最後只會導致失敗。就像我好久以前也寫過49號閘門的故事,革命,是為了發掘讓關係變好的潛能,而不是無差別轟炸,結果摧毀了這段關係。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0的網紅Lulu小白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戀愛畫板 演唱: Lulu 愛情有紫色紅色藍色白色四種顏色 繪畫出戀愛中絢爛的世界 開始的時候 牽你的手都會顫抖 我把這種感覺叫做紫色 終於慢慢的熟悉了 世界只剩你和我 只有紅色表達得透徹 有時候 我也會有藍色的小脾氣 只要你能接受這點小情緒 我願為你穿上永恆的白色婚紗 愛情有紫色紅色藍色白色四...
「慢熟慢熱差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Lulu小白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黃君聖Sunny營養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Re: [請益] 慢熱偏被動的女生- 看板CAT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慢熟慢熱的女生- 感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慢熱意思的推薦評價,YOUTUBE、PTT和媽咪網紅提供解答 的評價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慢熱意思的推薦評價,YOUTUBE、PTT和媽咪網紅提供解答 的評價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的環境,魚肉幾乎都是在燻製過程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慢熟希臘式焦香優格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慢熟慢熱差別 在 如何看出水瓶女對對方有好感? (第4頁) - Mobile01 的評價
慢熟慢熱差別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攝影141] 細說分鏡 Vol.18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52
🖍我認為,在欣賞任何一幅作品之前
🖍別被其表象,框住了你的思考
從何時開始拍照? 如果從拿相機開始亂拍,那到現在也有20 多年,但真正開始學習攝影基礎? 大概是 2003 年那時開始;那又何時開始從事攝影寫作? 從 2010 年 10 月第一篇文章起,也有 10 年了;那又何時開始教攝影? 再晚一點,2012 年 07 月開始至今,也有 9 年了,回想這過去這些重要時間點,照片對我的意義也好、用途也好,也會不斷的改變。
🟥接觸更多不同人
我曾經在資訊展、商場賣過相機,待在台北光華商場某個小角落一段時間,喜好是攝影,接觸到的自然是對「拍照、攝影」有需求、有興趣的消費者,而前來櫃位的消費者,從對攝影一無所知,開口就直問「我需要一台如何如何功能的相機」,到以攝影為攝業的「攝影師」,二者之間需求落差很大,消費金額從一台3-4 千元的相機,到一顆 5-6 萬元的鏡頭,直到一台將近 20 萬元的相機。
不同需求的客人,聊起攝影有完全不同的故事,完全不懂的客人,讓我了解他們對拍照的想法,為何會這麼簡單的也不懂? 口中說的、需要的、花錢買下去的完全不一樣,有些客人會接受我的意見,選擇我所推薦的,有些則是很確定的是「我就是要這台」,即使我心中覺得這台並不完全適合你,但有花錢、有消費,你就是客人。
另一種是以攝影為職業的攝影師,像是「婚禮攝影、新聞記者、攝影工作室」等等都有,談起攝影又是另一片天地,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前輩問我「你覺得,職業與專業,哪裡不一樣」? 一時間我也分不清楚這界限如何區分。
🔹「職業是拍出客戶滿意的作品讓他下單,專業是客戶買你拍得滿意的作品讓他下單」,二句話聽起來很像,卻完全不一樣的層級與境界,雖然我還不曾體會後者的心情是什麼,但前者的心情我卻很能體會。🔹
談起「器材」的看法,一般消費者與職業工作者則是不同的見解,特別是職業工作者如何訴說「高級相機、鏡頭」那規格表看不到的的實際體驗,那真的沒有實際用上是真的比較不出差別,由於這裡是「光華商場」不是「攝影研究社」,也無法具體的更深入的討論,但從這些職業攝影師心得交流分享,讓我能稍稍接觸更高攝影領域的境界。
🟥天哪,你能教嗎?
一開始寫攝影教學從沒想過「我可以開課」「我能教」,甚至直到今天是我每天工作內容之一,而一通陌生電話響起,聊了一下「你是誰?」,再聊聊「你能來教我們攝影嗎?」,一開始是拒絕的,連個課程大綱、講義都沒有,一點經驗也沒有,哪敢答應一個陌生電話另一頭的邀約,但對方熱情與堅持,於是帶著一點心虛的說「既然如此,我們就來試看看吧」,於是開啟了第一堂課。
一開始設計 6 門課,慢慢變成 8 堂、10 堂、12 堂,連同進階 18 堂課,講義也從 V1.0 到 V16 版不斷的改變,也能針對不同需求、上課形態設計不同的課程組合,再設計新課程,新的內容等等。
一開始會認真的去數開了幾個班,默默為這個班的學生做點記錄,比如說有多少人啦、第一堂何時開課啦,但經過數年下來,已經數不清開過少課、有多少學生上過我的課,東西南北跑過多少地方,如果當初那個記錄的習慣有維持下來的話,我想想這幾年開過的班,教過的學生,應該是非常可觀。
🔹我總是不斷的接觸「初學者」,課程也是為他們不斷的設計、改版,背後動機當然是希望自己越教越好,能讓他們接受到更簡單易懂的內容,「教學相長」這好段時間,我從初學者身上學到非常多、非常多,了解為何他們想學、困難在哪裡、需求在哪裡,雖然不同班的新生,彼此間對拍照的想法需求都大同小異,但每一次課程都能讓「再一次的重新學習、體會」,如果我是一位初學者,我會如何期待攝影能帶給我什麼收獲,攝影又可能是什麼樣子。🔹
「是得,我能教,我很會教」至少到了今天我總算能大聲說出這句話,但這背後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故事,少數讀者、朋友才知道的事情。
🟥旅行、攝影
除了身為他人眼中的老師,其實老師也該不斷進步,除了不斷追求更好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也試著在別的領域相結合,看看從「不同領域看攝影」,能否有想出新的見解。
我開始出國旅行,在有機會與能力下,多出去看看,2013、2014 年,我各別去歐洲自助旅行,這二次都各去一個月,當時的心情走馬看花 (現在想想哪一次不是),眼裡看到的盡是「新鮮貨」,連個路邊的垃圾桶都長的不一樣,順手拍個幾張。
在陌生的環境能產生一種「與環境陌生的隔閡」,除了眼裡看到的新鮮貨之外,心境也跟著看開了 – 原來世界好大,自己這麼渺小,應該在有心有餘且力充足下,多出去看看,雖稱不上打開什麼我們說的「攝影眼」,但至少讓我能期待自己能抱著相機,多看看更多地方,挑戰自己能走到多遠、多久。
當自己看得多了、玩得多了,就產生了另一個新的念頭「想讓我的學生、讀者看看我所看見的世界」,該如何最安全、有效率的達成這一點? 是的,我考上了外語領隊,跟著旅行社合作帶讀者、學生出國,這是最具體的方法。
🔹這讓我又用不同的心態來看待「攝影」,自己用相機、鏡頭體會這世界不足以讓我滿足,帶著其它人感動我曾經有過的感動,這是我另外的目標,我想這比多年前「入門攝影課程」相比,這更像是「進階的攝影課程」,只是這是屬於我自己的課程、我的團員反而是我的老師,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如何透過其它人的視野,來增見我所見到的世界。🔹
🟥攝影與錄影
確切的說是「靜態攝影與動態錄影」,除了在「完全不同的工作領域」外,我也在「不同的表達呈現」上嚐試,也就是「動態錄影」,雖然很多人會說,若你攝影基礎有了,那麼動態錄影入門也不會太難,我也這麼認為,但就「基礎入門」上確是如此,但實際上跳進來學習,才發現學會「從無到有製作出一隻影片」,跟「拍出一系列攝影作品」,這兩個根本就是「二件事」,共通點大概就是…,手上的相機既能攝影,也能錄影,少了器材進入的成本 (一部分啦)。
從 2018 年中,我開始自習「動態錄影」,從剪輯軟體的學習、到如何拍出一隻教學影片、VLOG 影片,嚐試不同器材,在這個領域,我也是初學者,每件事就像從頭來過,中間有些辛苦,但也十分新鮮,我偶爾會跟學生說:
🔹「好好體會你是初學者的身份,因你對任何事都感到好奇,而當你一切都熟練了,很容易將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你也就會慢慢麻痺,失去觀察力與好奇心」🔹
當我開始學習動態錄影過程,我也這樣子告訴自己,慢慢學習、不急,享受初學者的過程,來看看動態錄影裡頭的世界,逐漸找到與「靜態攝影」有哪些異同、彼此可以互相接替的部分,直到撰文的今天,我依舊還是個「初學者」,很多東西還是一知半解、仍然好奇。
🟥跳脫領域思考
🔹「通常在一個問題卡住,原地打轉不得其解,你在原有的領域想不出答案,而透過站在其它領域來看這待這個問題,通常都能獲得解答,或是不同的想法」🔹
我們都知道「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想自己的事情」,但這何其困難? 如果你不是「真的站在別人的立場過」,你是無法用不同的角度、思維方法來看自己問題,但一但你有過類似的經驗,也許你也能認同上面我所說的 – 跳脫領域思考,能發現原有領域所想不出的答案,也或許答案依舊想不出來,但相信能產生更多新的想法,重回既有的領域再試圖尋找答案。
每每在教攝影過程,在課堂上講解任何觀念,教得好不好,學生有無吸收,從學生的眼中可以得到答案,對我來說難的不只是「教」這件事,難的是如何知道他們哪裡不懂? 為何不懂? 不懂為何不舉手? 還是連自己懂不懂都不清楚? 他們的眼神流露的,除了疲憊以外就是「呆滯」,這該怎麼解? 我除了試著換更多不同的例子,講講不同的比喻,笑話也一講再講,想辦法打通他們的關卡,雖有些進步改善,但我覺得問題依舊存在,不是今天,而是明天。
而直到我「真的跳脫了既有的領域」,再思考上面這些問題,部分問題我得到了答案,當我接觸到「旅行」,讓我對攝影有著更大的夢想之外,也讓我思考「為何我那麼辛苦拿著相機原因是什麼」,用這角度去想想學生辛苦下班,接著來教室上課,他們心情與期待是什麼?
當我接觸到「動態錄影」,從動態錄影過程,我思考這問題「照片真的勝過千言萬語嗎?」一張照片帶給我們除了「視覺的記憶外」,好像留下來的東西也不多,那前面那問題「照片有無勝於有聲」這觀念是值得深思好一會。
🔹當把「動態錄影」帶到課上,才發現學生為何部分觀念依舊死記,是因為他們不在「現場」缺乏對於照片判斷的線索,他們看到照片只是「結果」,也只能參考,甚至死記,若能在一張照片之前帶點影片,較能讓他們「如臨現場」感受一些氛圍,要他們學習新的觀念,好像這問題似乎解決了。🔹
也同時能解決另一個我好奇的問題「為何一到外拍練習,學生就把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全還給我一樣」,因為外拍過程中,整個世界都是充滿線索的「大教室」,該如何依現場教他們如何判斷眼前的東西,結合所學,因為「氣氛環境」擁有太多變數需要講解,這些東西帶不進教室裡,這才是我們需要「外拍」的原因。
🟥持續重看「攝影」
教學、寫作十年的經驗,我也不斷的在改變我所擅長的領域之外,同時我也跨足不同的媒體、不同的專業,帶著初學者的心情去看看我所不懂的,這份好奇心讓我在其它領域事物上,學到了很多新點子,在「攝影」及「攝影教學」上,我有很多的改變。
🔹最重要的改變,是改變我對「照片、攝影」的看法,我不再堅持那套「照片無聲勝於有聲」「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這些過去我埾持的念頭,而是更加「超越、溶合」不同領域的專業、觀點來看待這些事情,讓我能確實的跳脫單純的靜態攝影的想法,有著更進一步的成功與成果。🔹
別誤會,我依舊喜歡「攝影」,而我仍舊在不同領域持續的學習,並且帶著這些學習接觸後的感想「帶回我所熱愛的攝影」,照片對我來說,已不再只是記錄、回憶、創作、證明等等念頭,更不只是視為自己獨享的小小世界,許許多多觀念仍在我心中發芽、成長,希望我能更加堅持下去,持續的進步,也更加認識自己「為何如此對攝影的熱情,仍持續不停」,我想這問題,也是許多人心中最大的疑問,對吧?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慢熟慢熱差別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物聯網的資安攻防大戰!臺灣該如何見招拆招?
110/09/22
曾繁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資策會資安科技研究所王仁甫策略總監專訪
5G 科技讓萬物聯網的新紀元已經來臨,代表著機器與機器溝通,人類過上全自動化的超便捷生活不再是夢。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科幻電影中,邪惡駭客組織攻占重要機關的主機系統,引發一連串資安問題,甚至攸關社會國家安危的重大事件,也可能在現實中發生!
科技帶來的便利與風險並存的這個世代,來聽聽資安專家——資策會資安科技研究所王仁甫策略總監的精彩分享,一起思考 5G 物聯網下面對的資安挑戰。
一起跟資安達人瞭解 5G 如何翻轉我們的生活!
「16 年前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博士班學姐的一通電話,讓我踏上資安這條不歸路……」
問起投入資安領域的契機,王總監用打趣的口吻開場。當時在學姐的建議下,他參與了設計國内第一個資安指標的工作,從此開啓與資安的不解之緣。自稱「資安界 56 哥」的王總監,雖非一般人熟悉的另一位仁甫兄,但他對科技資安研究的敏銳觀察與豐富經驗,肯定令人甘拜下風。
他談到,4G 網絡的發展令網紅經濟崛起,你我都不曾想像『點讚、訂閲、打開小鈴鐺』會變成一種常態。而接下來的 5G 物聯網,將帶來更大的轉變與衝擊。
為什麽比起 4G,5G 有「大頻寬、高速率、低延遲」的特性?這是因為目前 4G 所在電磁波區間(約 450 MHz ~ 3800 MHz)已塞滿用戶,讓網速變得越來越慢,因此人類便把腦筋動到頻率更高的毫米波頻段(約30 GHz ~ 300 GHz)。增加了 5G 的區段,就像從塞爆的車流中,移到空曠的新路上。而頻率越高,頻寬也越寬,這條道路不止空曠而且比原先的更寬闊,於是訊息的傳遞能暢行無阻,理論上可比 4G 快一百倍!
「5G 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達成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
王總監舉例,自動駕駛和遠距醫療還未普及,是因為傳統仰賴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傳輸訊息的速度不夠快,且成本高。雲端運算可以比喻作中央集權制,凡事都要經過朝廷皇上批閲議決,效率自然較低;但邊緣運算就像地方分權,讓數據可以直接在收集端附近實時處理和分析,無需先上報到雲端進行存儲、管理和分析運算,節省了上傳等待運算的時間,也減輕網絡和服務器的負擔。
在高速公路和手術檯上,微秒之差就是生死關頭。而 5G 搭配邊緣運算,大大提高的數據傳輸速率與極低的延遲,讓自動車之間可以維持安全的相對距離,遠端控制的手術刀可以精準無差地落在正確的部位。
也有賴於 5G 科技,需要大量運算資源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也可以實現。這些發展促成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建立,機器和機器之間可以達成溝通,整合各方數據資訊,迅速有效率地完成各種指令。小至個人智能家居,大至工廠機械、重要基礎設備如水壩、發電廠等等,都能踏入數位自動化的新境界。
越方便就越危險?機器與機器的連接也要小心
不過,5G 的特性也改變了用戶與網絡間的關係。傳統 4G 是直鏈狀的系統,由電信商自上而下提供網絡,再經由應用程式界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提供服務給用戶,存在一個封閉式的層級關係。但速率快、訊號覆蓋範圍較小的 5G(注1), 則是由邊緣端、應用裝置及用戶組成,數據傳輸相互往來的三角形體系,不再有上下權限差別的限制。為了形成物聯網提供更多應用,5G 網絡也變得更對外開放,被駭入的風險也會提高。
研究專長為駭客行爲的王總監提到,如今網絡犯罪的作案手法越來越多元。過去搶匪洗劫銀行,還要擔心實體鈔票金條太重,扛不動。現在駭客只要動一動手指,就能利用惡意程式讓銀行的上億元瞬間消失;或使用勒索病毒,鎖定廠商的資料庫,再以巨額款項要挾,否則就把重要生產機密銷毀或公諸於世。
「5G 應用得越深,危害的情境就越高。」
未來 5G 物聯網可能面對的兩大資安威脅,包括用戶 IP 可能被駭入後,可能被用作惡意中繼站或跳板繼續攻擊另一方,讓受害者同時也成了加害者。再來,當物聯網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假如被不法分子入侵掌控的是自駕車、基地台,甚至是重大國家基礎建設如水壩、發電廠等等,造成的損失傷害不堪設想!
網絡戰資訊戰開打,台灣如何接招還擊?
從個人角度,平時養成謹慎小心的習慣,不隨便亂點不明連接,隨時留意最新的網絡犯罪手法,是保護自己的不二法門。但在通訊科技發達的今時,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可能就在網路上發生,資安可是攸關國家安危的重大議題。
自 2016 年起,台灣便喊出「資安即國安」的口號,而王總監也參與在草擬「資安即國安」1.0 與 2.0 戰略的工作中。在1.0 戰略中,首要步驟就是將資安鐵三角(資訊安全、通訊安全、國家安全)正規化。政府也修訂相關法規,將資訊和網際空間延伸為國家主權的一環,並把駭客攻擊與竊取智慧財產,納入情報蒐集的工作,才能為網絡戰做好準備。
「守護要自己來,就需要有人才。沒有資安人才,就沒有基礎的資安;沒有錢投入,也不會有資安人才。」
王總監强調,一個國家的資安要做好,最重要的就是資源與人力的投入。如果國内資安產業沒有妥善發展,資安人才缺乏,就必須仰賴國外的產品。若系統程式都不是由自己人開發,而是假手於他人,便難以確保檢測過程的可靠性,往往等到資安事件發生後,才驚覺漏洞的存在。因此,政府也編組了多支專業團隊,培訓資通電軍與資安產業人才,為國内資安把關。
而「資安即國安 2.0」的重點,除了規劃新設數位發展部、成立專責的資通安全署,就是主動式防禦(注 2)——與其乖乖等著被人打,不如自己先請外部團隊攻擊自己,作資安測試,去找出資安漏洞和弱點!舉例來說,業界為了找出系統防禦上的漏洞盲點,常會委外進行紅隊演練(Red Teaming)。就像在進行軍事演習,紅隊扮演進攻方,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嘗試入侵,同時驗證藍隊防守方的偵測與回應能力。這樣的演練成本可不低,一次就要三五百萬臺幣起跳。
但台灣不用付錢,就有免費的資安攻防演練!王總監如此笑言。這是因為,在全球最常受駭客攻擊的國家排行榜上,台灣可是位居前列。根據網路資安商 Fortinet 的報告,2021 年第一季台灣遭受到超過兩百萬次的駭客攻擊,平均每分鐘就會遭遇逾 15 次的攻擊!所謂危機就是轉機,這些源源不絕的攻擊,也讓台灣深具適合發展資安產業的龐大潛力。王總監認為,資安產業要像台灣未來的台積電,扮演護國神山般的角色。
想投身資安產業?不需要獻出心臟,只要有一顆熱忱的心
「投入資安產業不要限科系,但是要有一顆熱忱、學習的心。」對於有心想往資安領域發展的年青人,王總監給出這樣的建議。
雖非資訊科學出身,但大學的工程背景,讓王總監有了程式語言的基礎。後來他取得經濟學、法學雙碩士,前者使他瞭解產業界的趨勢走向,法學則令他知曉資安重合規性與合法性的重要。在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博士論文中,他則從社會學、科技研究的方法分析駭客行為。他表示,跨領域的學習可以讓他從更廣濶的視角,釐清各方問題之後,找到痛點,來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科技與資安政策。
王總監指出,這一代除了要與人溝通,還要學會與機器溝通,所以掌握好程式語言的邏輯基礎是重要的,因此王總監所在的資策會資安所,除了研發研發資安監控平臺,將研發的成果技轉給業界,同時他也擔任台灣駭客協會(HITCON)理事和社團法人臺灣校園資訊安全推廣暨駭客培育協會(TDOH)理事,推展培育資安人才的各項活動,未來希望能舉辦小朋友駭客營,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能接觸和體會程式語言是有趣的。他也勉勵年輕人,能力好的可以負責找漏洞和抵禦攻擊,站在資安攻防戰最前線;即使程度不夠拔尖,也可肩負資安維運的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適才所用,都能為守護資安和國安,盡一份心力。
根據光速等於波長乘以頻率(c = f × λ)關係式,我們知道頻率越高的波段,波長越短,穿透能力強。所以 5G 電磁波訊號遇到障礙物時,會想强行穿越而非「繞」過,繞射能力弱,造成散失的能量大。因此 5G 雖然有著高速率、低延遲的優勢,弱點就是訊號覆蓋範圍小,故需要設置夠多的基地台方可實現,而電信服務商會提供用戶建設專網——既不同於覆蓋範圍大的公網,而是擁有特地目的、獨立運作的網絡系統。
此外,主動式防禦也包含三要素:歸因、阻斷、減災。歸因便是找出攻擊的背後原因,釐清駭客的犯案動機,才能對症下藥。再來,對惡意程式來源進行阻斷,往後才可以減少再次被入侵的風險。
附圖:王仁甫
和台灣知名藝人同名同姓的王總監,説話風趣幽默,整個採訪過程充滿笑聲。圖/台灣資安大會
邊緣運算架構
邊緣運算架構與傳統雲端架構不同的地方是,資料將改放在網際網路和本地網路之間的邊緣運算層作處理,等資料變少了,再將處理後的資料回傳雲端。
攻擊
台灣平均每分鐘就會遭遇逾 15 次的攻擊,源源不絕的攻擊讓台灣深具適合發展資安產業的龐大潛力。圖/pexels
資料來源: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0853796d-0b42-4a72-a0cb-ed70ddad9f77&fbclid=IwAR2H03H3PtQ6JhtQIy6KpMaz78iFa7NBgfizoTzEbAGba_58W6guaSHYBkg
慢熟慢熱差別 在 Lulu小白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戀愛畫板 演唱: Lulu
愛情有紫色紅色藍色白色四種顏色
繪畫出戀愛中絢爛的世界
開始的時候 牽你的手都會顫抖
我把這種感覺叫做紫色
終於慢慢的熟悉了 世界只剩你和我
只有紅色表達得透徹
有時候 我也會有藍色的小脾氣
只要你能接受這點小情緒
我願為你穿上永恆的白色婚紗
愛情有紫色紅色藍色白色四種顏色
繪畫出戀愛中絢爛的世界
紫色是美好的 紅色熱烈
藍色不可避免 白色可否能長一些
愛情有紫色紅色藍色白色四種顏色
每種都代表我對你的感覺
也許我們有與生俱來的差別
但你的一切我瞭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JaJFk8sA58/hqdefault.jpg)
慢熟慢熱差別 在 黃君聖Sunny營養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常常見到的雞精有好幾種
傳統雞精、滴雞精、慢熬雞精
到底最大的差別是在哪邊呢?
最主要的是製程不太一樣
傳統雞精:隔水加熱蒸煮
滴雞精:蒸氣法滴出雞精
慢熬雞精:慢火加水熬煮
而之後再經過脫油的步驟
但傳統雞精多了一道濃縮的手續
所以味道上與雞湯的差異性較大
而滴雞精與慢熬雞精則是較相似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雞精在選購時
可以依照資訊透明化的方向挑選
原料使用
製作環境
製作過程
資訊透明
[大成慢熬雞精]
這方面就做得相當得不錯
長時間慢熬整隻熟齡母雞
雞隻培育、飼料、雞精製造皆一條龍
支鏈胺基酸、膠原蛋白含量皆有標示
這樣才能夠有多一層選擇上的安心感
純飲用或是入菜食用都營養
而且現在全台全聯都買得到
網路購物也可上momo購物
雞精上還有我的認證標示喔
一鍵送到家
手刀買起來
https://momo.dm/q2i6ri
雞精食譜分享
在168斷食中間的低卡營養點心
雞精蒸蛋
食材
雞蛋100g
蝦仁60g
香菇50g
雞精50ml
水150ml
熱量215kcal/蛋白質27.6g/脂肪2g/醣類5.2g
雞精煮麵
食材
雞精100ml
水300ml
毛豆泥30g
蒟蒻麵180g
干貝60g
紅蘿蔔20g
熱量145kcal/蛋白質19.4g/脂肪1.7g/醣類21.1g
雞精很方便
又能快速補充營養沒錯
但是還是有些人要注意
1.慢性腎臟病
2.高血壓
3.痛風
4.楓糖尿症患者
要注意攝取份量
與營養師對話
Line@加起來 https://lin.ee/ttarScs
營養師的連結
Facebook讚起來 https://reurl.cc/vnYKze
Instagram追起來 https://reurl.cc/4gANpV
#營養師
#大成食品
#職人工法
#大成慢熬雞精
#168斷食營養點心
#黃君聖Sunny營養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hGRJ2C4FGg/hqdefault.jpg)
慢熟慢熱差別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近年坊間出產了很多融得慢,甚至不會融的雪糕,有人聲稱這些雪糕含有過多添加劑,是很不健康的。所以今次就邀請科大化學工程及生物分子工程學系工程教育副教授劉元帥,教大家分辨那些雪糕融得快及慢,但教授指自己都分辨不了,因為雪糕的融化速度,跟成份及生產過程有很大關係。不過通常成份含較多水份時會融化快點,而含較多油、脂肪就會融化得慢點,但都不能一概而論。
劉教授即席進行了一個測驗不同雪糕融化速度的實驗,結果首先融得最快就是「含較多脂肪」的雪糕,而融得最慢的,甚至可視為沒有融化的雪糕,其中成份跟其餘的差不多。但融化速度差別很大,教授指因為雪糕的生產工序有機會影響到,但我們就不能從營養標籤看見其中工序,而近年我們都有機會遇見不會融化的雪糕,其實健康風險都不高的。大費周章後,實驗就證明這個實驗是證明不到甚麼,不過不要緊,因為還有個方法教大家分辨雪糕健康與否。
劉教授指,雪糕健康與否要視乎反式脂肪,因為製作雪糕通常會用上植物油,而植物油是液體,有廠家會通過一些化學反應,把植物油變成固體,而這個過程會生產一些反式脂肪,這是對健康有很大害處。最後教授補充,如果買了回來才發覺含有反式脂肪,就索性掉了吧,因為進食後以致身體不健康、患心臟病等等,到時就要付更多錢去看醫生。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5dFeQEJT7s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MAIMBRO-gMQ)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果籽 #醫生 #雪糕 #反式脂肪 #脂肪 #教授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yPtS3BUuZ8/hqdefault.jpg)
慢熟慢熱差別 在 慢熟慢熱的女生- 感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是那種慢熟慢熱的女生(是真的慢熟就是那種可以默默喜歡一個人很久的那種)這種女生是不是就算喜歡一個人也不會主動去找他不管是訊息還是相處上, ... ... <看更多>
慢熟慢熱差別 在 的環境,魚肉幾乎都是在燻製過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自從紐西蘭國王熱燻鮭魚推出後,好多人都在問冷燻跟熱燻的差別在哪? 冷燻、熱燻是以燻製的溫度來分類 ... 被燻熟。 紐西蘭國王熱燻鮭魚 攝氏80度木頭下慢慢燻製而成。 ... <看更多>
慢熟慢熱差別 在 Re: [請益] 慢熱偏被動的女生- 看板CAT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lp930707 (David)》之銘言:
: 性別:
: 男
: 問題類型:
: 追女
: 自己個性:
: 理性不擅長曖昧但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天
: 對方個性:
: 慢熱包袱很重 但私底下是個愛搞笑的人
: 1.問題背景:
: 一個月前在交友軟體上認識 聊了一個月第一次見面
: 2.目前狀況:
: 跟她在交友軟體上認識 因為雙方都很愛講話
: 所以傳訊息模式一直都不是秒懂秒回式的聊天
: 都是用一次傳很多但一天來回3-5次那種而且發現對方每次傳訊息給自己都要想很久(傳
: 一回完整的訊息要花5-10分鐘)
: 原本剛認識一週的時候打算約見面 但因為她那陣子剛好要開刀 所以拖到了第三週才認識
: 第一次見面基本上無任何尷尬感跟壓力
: 但對方很明顯包袱很重很慢熱(不太敢像私底下一樣講好笑的話)
: 第一次約會對方也給出一些好感指標 例如
: 吃飯的時候主動問等一下有沒有事(延續約會)
: 還有因為吃飯先幫他付錢 他回家主動說要匯 我跟他說下次有機會換他出 他主動說下次
: 請我看電影
: 還有兩人肢體距離很自然而然的靠近
: 前幾天我想嘗試升溫 藉著喝醉酒打電話給她(但他睡了)並跟她說自己意外發現喝醉酒
: 竟然只打電話給她沒吵其他人 但對方反應只有覺得喝醉酒吵人這件事很好笑 沒有給出太
: 多曖昧回應
: 最近還意外發現對方在跟自己第一次約會完後把交友app帳號刪掉
: 3.我的疑問:
: 朋友跟我說我們的傳訊模式很難製造曖昧 所以建議變成晚上空閒的時候秒讀秒回模式 請
: 問這樣一定比較好嗎?
: 如果我想藉由講電話升溫 我應該用什麼理由顯得自己需求感沒那麼重?
: 對於這種慢熟的女生 要怎麼樣才能培養更多曖昧情愫?
老實說 訊息 電話 不是個很好升溫的方式
大概是睡覺前 互說聲晚安 聊聊發生的事才需要
可以分享一點點小訣竅
就是在每次聊到最開心的時候 就喊停
這樣她對你的感覺 都會停留在最舒服最有趣的畫面
不要聊到乾 沒話題了才停
另外 她對你的感覺如何 就看你能不能和她有第二次單獨約會
女生在約會過程講的任何事都有可能只是禮貌
只有她願意和你見第二次面 才能證明她對你是有好感的
其它的都不用自己去腦補任何劇場
要昇溫的話 就只有單獨約會的時候才是真的
不要只想靠訊息 電話
另外想說的 很多人都看太多文章 覺得不要有需求感
但這種東西 是自然而然的
你只有一個對像 每天想的都是她 還要假裝自己沒有想她
絕對會被拆穿 或者不自覺得做一些需求感很重的事
女生的社交直覺比男生強多了
今天 我有十個可以約會的對像 或者忙於事業、興趣
無法安排這麼多時間給女生
自然而然就會給對方好像沒有這麼需求的感覺
但這不是假裝的 而是真的沒辦法
這二種差別在女性的眼裡 很明顯
給你的建議是 盡快進行第二次 第三次的約會
平常 訊息和電話就只是偶爾聊 或是用來確定約會的工具
如果對方和你約的日期比較久
建議去認識其它交友軟體的女生 這樣你才有事情做
不然很容易自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7.177.19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TCH/M.1618058237.A.134.html
※ 編輯: williomm (42.77.177.195 臺灣), 04/10/2021 20:41:05
※ 編輯: williomm (42.77.177.195 臺灣), 04/10/2021 20:43:37
※ 編輯: williomm (42.77.177.195 臺灣), 04/10/2021 20:45:3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