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次的蘋果日報文章來了,這次談瑞典教育。因為篇幅關係無法闡述完整,在下面留言區有提供一篇參考資料。
-------
在一個冬雪未融的午後,太陽難得露臉,幾位亞裔的媽媽聚集在斯德哥爾摩的咖啡廳「Fika」,這個瑞典詞的意思是享受悠閒的咖啡聊天時光,卻有位媽媽憂心忡忡,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贏在起跑點上。「我兒子數學特別優秀,但學校教得太簡單了,我想讓他多學一點,可是瑞典沒有資源給他啊,校外也沒有機構可以送去。」除此之外,這位媽媽還被老師善意提醒,兒子在班上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你說我兒子上課不專心,怎麼不檢討是學校太沒競爭力,讓他感到無聊呢?」
這個典型的亞洲家長現象,對比上瑞典的「齊平式」教育,格外地矛盾。瑞典的博愛平等觀念,是從學校開始扎根的,在9年的國民義務教育裡,學校強調讓孩子全力發展自我、努力超越自己,不鼓勵和別人比較、也不熱中於培養資優生,老師反而會投入更多的時間與資源去幫助學習表現較慢的學童。在教育中的平等觀念,與瑞典式的社會主義相互照映,在社會中,有能力的人要付出更多的稅收,拿去照顧先天或後天失足的社會弱勢。
在沒有課業壓力的學習下,孩子更能多元發展,完整探索自己的興趣。除了傳統的一般學校教育外,瑞典政府還幫助成立「薩米人學校」,為少數民族薩米人的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而一般學校普遍也會設立母語課程,讓移民子女能發展自我認同、強化信心。
瑞典的教育系統規定,學校要一直到六年級(12歲)才能發放成績單,但六年級的學生卻已要習得在深水區游泳200公尺的技能。重實用又講究人格培養的瑞典教育,從課本到午餐都是免費的;一路讀到博士也都是免費,話雖如此,並不是所有的瑞典學生都會完成大學教育,在一個不強調「惟有讀書高」的國度裡,高等教育是一種選擇而非必須。有位在瑞典落地生根多年的台灣媽媽,全力支持兒子專心發展音樂天分,當他捨棄傳統高中而去就讀音樂專業高中時,全家都替他感到歡喜。
教育不是只靠學校,瑞典人普遍對於家庭的人格養成抱持肯定態度,不強調加班的工作文化,讓父母都能準時下班與家人相處。前一個公司的主管與太太協調好,一周有3天是他「執勤」,要提早下班買菜,回家做一桌溫馨的晚餐迎接家人,他說:「我想以身作則,讓兩個兒子知道,家庭生活是需要付出與經營的。」還有另一位同事,每天晚上7時到9時規定一家4口都要把手機收到抽屜裡、也關掉電視,好好享受一家人共處的時光,可以玩遊戲、看看書、甚至單純地分享一天發生的事情,比起沉浸在電子產品中好多了。
然而,沒有永遠的烏托邦,雖然瑞典教育在創新與創意指數上還是處於領先地位,卻有越來越多的國際排名指出瑞典孩童的基本學科表現差強人意。除此之外,近10年來大幅成長的移民與難民人數,都加大了人口的異質性,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程度不一的家長投入,讓瑞典老師更難以掌握整個班級的教學平衡。更迫切的問題,則是普遍低薪的教育系統留不住教學人才,教學的熱忱敵不過現實的壓迫,瑞典老師的資格與教學品質開始滑落,是近年來新聞上檢討的話題。
不想培養資優生的瑞典,能否繼續以國際資優生的姿態傲視全球,是瑞典政府的難題也是關鍵。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