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
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註1】
《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分析指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衰弱可以說是一種身體不穩定的狀態,看似健康,一旦跌倒、肺炎等,身心狀況就急轉直下。
■老年症候群
是指老年族群常見的健康問題,例如衰弱、譫妄、憂鬱、營養不良、多重用藥、認知功能問題、失禁、跌倒、壓瘡以及疼痛等,其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的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的功能受損,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所遭逢的生理及心理挑戰」。
■常見的老年症候群表現為「衰弱症」及「肌少症」
一、「衰弱症」
是老年人進入失能前的徵象,包含非計畫性的體重減輕、做任何事情感到疲累、身體的活動量不足、手握力差、行走速度緩慢。
▶衰弱症有五大指標:包含「肌力下降」、「走路變慢」、「體重減輕」、「倦怠感」,以及「較低的身體活動量」。只要符合3項,就可稱為衰弱症;符合兩項則是衰弱症前期。
二、「肌少症」
肌少症指的是肌肉減少,造成骨骼肌質量與強度逐漸流失的症候群,其伴隨而來會造成生活功能下降、生活品質變差,甚至有較高的風險發生醫源性傷害,進而造成死亡。【註2】
▶肌少症: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老人肌少症男性為 23.6%,女性為18.6%。等於全台每4個男性長輩、每5個女性長輩就有一人,陷入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的風險。【註3】
■何謂「衰弱症」
老人家抱怨全身無力、越來越走不動,或是沒有活力,但病人大多數把這種疲憊感和虛弱現象當成正常的老化而置之不理,或雖然已經覺得身體很不對勁,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求助無門。
「衰弱」聽起來很抽象,即使聽到醫師提出此病症,卻還是不了解其中的含意。目前大多認為衰弱症(frailty)是一個臨床表徵,代表病人處於一個失衡的健康狀態,如果遭受外界壓力,就難以維持身體的恆定,進而導致後續的失能。
許多國內外文獻都指出,處在衰弱狀態的老人,日常活動功能和認知功能退化較快、容易跌倒、住院率和死亡率也較高。台灣2010年的統計資料則顯示,患有衰弱症的國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肺臟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和癌症。由此可知,衰弱症是老人功能退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於老人的生活功能和生活品質也是巨大的威脅。
■如何早期篩檢衰弱症
Fried學者在2001年提出衰弱症的主要5項臨床指標(Fried frailty phenotype),並以此為依據來定義衰弱症。
這些臨床指標包含:
1.非刻意的體重減輕
2.自述疲憊感
3.肌力下降
4.行走速度變慢
5.低身體活動量
若以上5項指標之中:
▶符合0項為:健康(robust)
▶符合1~2項者歸為:衰弱前期(pre-frailty)
▶符合3項以上就認定為:衰弱症(frailty)
目前的研究大多依據此評估工具來界定衰弱症,是目前最常用的篩檢方式。上述的每一項臨床表徵都會造成身體的功能下降,彼此更會互相影響而造成惡性循環,唯有早期辨識衰弱的表徵,並且早期診斷造成衰弱的原因,提早介入,才有機會讓病人的功能回復,避免後續的失能和衍生的疾病。
■衰弱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幾個方向來討論
1.針對潛在可治療的病因來介入
包括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貧血、甲狀腺機能低下、癌症、感染、失智症、憂鬱症、疼痛、營養不良等,加強現有疾病的控制之外,也需簡化不必要的用藥。
2.定期疫苗注射
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可能的併發症。
3.充足的營養攝取
飲食中必須確保足夠的熱量以及六大類食物的均衡攝取,尤其要注重高品質蛋白質、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取。
4.規律的運動習慣
規律運動不僅改善身體的功能也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運動:
(1) 有氧運動:例如慢跑、快走、爬山、游泳,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並強化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的控制。
(2) 阻力運動:例如重量訓練或彈力帶運動,可以改善肌耐力,增加關節穩定度,預防肌肉萎縮、增加骨質密度、使步態穩定,減少跌倒的發生率。
(3) 柔軟度運動:例如拉筋運動,加強肌肉伸展和維持關節活動度,改善肌肉疼痛。
(4) 其他:例如太極拳可以增加平衡感,減少跌倒。
(5).改善情緒,維持正向的心理狀態,若有疑似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科疾病應盡早就診給予適當治療。
(6).加強社會的支持,親友的陪伴。【註4】
近年來,「肌少症」和「衰弱症」都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兩者可能都和肌肉骨骼系統的老化相關,也都會造成臨床的不利結果,但目前認為兩者仍有區別。
衰弱症的主要表現是較差的功能儲備,且引起的原因範圍很廣,並非都跟骨骼肌的量與功能相關,還包括了心理及社會層面(例如認知、社會支持及環境因素)等。【註5】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醫學專家周明岳說,照顧長者健康除慢性病防治,應更多轉向於預防失能,包含預防肌少症及老年衰弱,以及住院後功能保持。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劉家秀說,透過運動方案可逆轉年長衰弱,從去年9000多人方案參與者,參與前有20%有衰弱狀況,但參與後衰弱降到17%,長者自閉、退縮的狀況也改善,也會鼓勵地方投入鼓勵長者社會參與、避免孤獨的健康方案。【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元氣網)「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https://bit.ly/3bPRAIb
∎【註2】
(長庚醫訊) - 第四十二卷第一期 110年1月1日發刊)「銀髮族的養「肌」飲食」:https://bit.ly/3iye0Py
∎【註3】
(天下雜誌)「年紀漸長,健康不是吃飽就好!台灣特色飲食法,同時抗失智、衰弱」:
https://bit.ly/3bQ7jqH
∎【註4】
(彰化基督教醫院)「衰弱症的早期篩檢與介入」:http://bit.ly/3bSW1Ca
∎【註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肌少症簡介:https://bit.ly/2LCj35z
∎【註6】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台灣將邁超高齡社會 預防肌少症老年衰弱成課題」:http://bit.ly/39ZeVVp
➤➤照片
∎( 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老人衰弱症-向衰弱SAYNO!」:http://bit.ly/3qyKhJ6
∎【註4】衰弱症的5項臨床指標
∎衰弱症 – 你不可不知(一):http://bit.ly/2XPTrEA
衰弱自我檢視共五個問題,可從衰弱的英文「FRAIL」來記憶。
▶Fatigue(疲倦):您是否感到疲倦?
▶Resistance(耐力):您是否能爬一層樓?
▶Ambulation(行走):您是否能走一個街區?
▶Illness(疾病):您是否有五種以上的慢性病?
▶Loss of weight(體重減輕):你是否體重減輕大於5%?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長照 #衰弱症 #肌少症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憂鬱症引起的疼痛 在 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好書 謝謝譯者楊琢琪醫師的引薦,讓我有機會接觸到這本有關「#疼痛治癒」的書籍,看了書中內容後,發現其中許多觀點,都與我多年行醫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不謀而合,後來更得知深受慢性疼痛所苦的朋友,也曾在閱讀本書後獲得十分大的鼓舞和慰藉,讓我十分樂意為這本書的讀者們撰寫推薦序,面對疼痛,我們「可以」改變!
🔸釋放疼痛,從「理解」開始
身為一位神經科臨床醫師,我的診間每天往返許多慢性頭痛、肢體疼痛、僵硬麻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個案,看著他們深受慢性疼痛折磨,我知道,真正能擊倒他們的,通常不是疼痛本身,而是旁人的誤解,這往往會讓他們錐心刺骨,甚至失去治療的動力。疼痛就像「#隱形病」,外觀看不出什麼異狀,但當你處在疼痛時,卻必須花費很多力氣去對抗和調適疼痛帶來的不舒服。好幾次疼痛個案在我的診間潸然淚下,都是因為疼痛無法被家人、伴侶或是同事理解 :「這應該是想要引起別人注意吧?」、「是不是得憂鬱症啊?」、「每天閒在家,哪來那麼多痛!」,這一句句充滿誤解的話語,才是真正擊倒疼痛朋友的致命傷。
#MichaelJackson 在1984年拍攝廣告時,被煙火特效大面積灼傷了頭皮,自此之後就算傷口看似癒合,但據說疼痛如影隨形。這就和皰疹病毒感染後的神經痛一樣,雖然感染褪去了,但神經痛卻揮之不去,因為在受傷的當下,神經已經產生質變的損傷,外表看起來沒事,但痛卻在體內撕裂著。
所幸疼痛科學和醫學的日新月異,不同於Michael Jackson當年的處境,今日透過如「釋放疼痛」書中的闡釋,無論是正在經歷疼痛的人,或是周邊的親朋好友,都能更加深刻了解什麼是「痛」,從真正「#理解」疼痛開始,我們才能「停止誤解」,並且知道歷經疼痛的每一天,我們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好!
🔸「疼痛」、「失眠」、「情緒失衡」的鐵三角關係
書中在疼痛的成因和治癒策略中,十分強調壓力、情緒和睡眠的重要性,提到「長期疼痛者無法好好睡上一覺的比例高達86%」、「有兩處以上疼痛的人形成憂鬱的可能性是六倍」,這些觀點和我的治療經驗相當吻合:「#疼痛」、「#失眠」、「#情緒」這三者在我的臨床經驗中,幾乎就像是鐵三角關係,彼此緊緊相扣、互相影響。假設有任一個點產生問題,那其他二個點就一定會像骨牌效應一樣,接續著受到牽連,所以換句話說,要讓某個問題獲得好轉,譬如,想要讓疼痛順利消除,絕對不能忽視情緒、睡眠,必須一起調理或治療,身心才能真正有效率地進步!
以睡眠和疼痛的關係來說,我的疼痛個案時常在門診向我抱怨,因為疼痛的干擾,導致無法順利入睡,躺在床上,頭就一脹一縮地跳動疼痛,或是翻來覆去喬不到一個好姿勢,總是腰痠背痛,甚至半夜痛醒或是麻醒,無法安穩地一覺好眠,長期惡性循環之下,因為睡不好,又會加劇疼痛的發作和疼痛感知,一覺醒來往往全身更加疲勞、僵硬。
為什麼「#睡不好」會增強疼痛?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時會增強「大腦皮層主要感覺區」對疼痛的反應,也就是使我們對疼痛更加敏感,更糟糕的是,失眠會抑制我們「微調疼痛」的腦區,讓我們更不容易學習跟平衡疼痛的感知。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現今的慢性疼痛越來越常見,有可能就是如今我們越睡越差導致的後遺症!
「#壓力」本身更具備十足的殺傷力,書中提到當身體累積長期過量的壓力賀爾蒙,不但會傷害主宰記憶、認知功能的「海馬迴」,造成專注、記憶力的退化,更會進一步活化掌管情緒的「杏仁核」,這都會使得疼痛感知不斷被放大,讓疼痛感覺起來比實際更糟糕!這也就是為什麼「長期疼痛和焦慮疾患往往彼此強化,造成惡性循環,使人更難脫離疼痛。」
這些臨床發現和研究都再一次提醒我們,治癒疼痛的過程中,我們不只需要關注「痛」本身,更應該將注意力拉回自己不知不覺忽視的生活習慣、姿勢、身體使用模式,從習以為常的「#習慣性」下手整治,往往才能真正擊潰造成疼痛的罪魁禍首!
🔸「神經可塑性」帶來釋放疼痛的契機
我一直認為腦神經科學中最具關鍵性的突破之一,就是科學家和臨床工作者透過長年的研究一再證實了「#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這個功能,也就是證明了透過覺察、練習和改變,神經迴路、疼痛感知的迴路是可以被修正及調整的,書中就提到「好消息是,我們有能力集中注意力和提升感覺運動的覺察,減低長期的肌肉張力,並且改變姿勢與動作模式。」
其實治癒疼痛的捷徑不是依賴外在的儀器、檢查,往往我們需要的是:改變不知不覺中習慣的姿勢或個性,我們需要的是將注意力重新拉回自己的生活、身心狀態和以往使用身體的舊模式,關注導致疼痛的原因,並且相信自己是可以「#主動」改變的。這也是本書中提及「#臨床身心教育」(Clinical Somatic Education)的重要精神,書中對如何進行自我覺察,舒緩情緒、壓力、失眠的技巧,調整姿勢、身體張力和動作模式的練習,都一一詳加闡述,在這裡我就賣個關子,希望大家都能在書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法。
🔸面對疼痛,我們「可以」改變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你是能夠改變的。不論你的壓力多大,記得專注於你能控制的事,你可以改變舊有的壓力習慣,並且協助自己痊癒。」在治癒疼痛的這條路上,的確漫長、艱辛,但我們一起這樣相信著:我們能改變,不假外求地重新建立和訓練新的、好的神經迴路,重整大腦感知線路,取代陳舊、致病的舊迴路,不是因為必須改變,是因為我們堅信自己「可以」改變!
疼痛醫師:楊琢琪|Pain Doctor: Cho-Chi Yang M.D.
Chun Yu Cheng
憂鬱症引起的疼痛 在 台灣女孩上海太太在加拿大的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兩天在看韓劇《產後調理院》,一部講述產後媽媽在月子中心的故事。明明是喜劇,產後不久的太太卻看得淚流滿面,明明是很詼諧的內容,可是每一句媽媽不經意的台詞,卻是如此寫實的打中太太的心。
「所有人都在和你說恭喜,彷彿當了媽媽以後,理所當然都會幸福的。可是,為什麼只有我覺得如此的不幸呢?」
有了母親的身分後,你被母奶等於母愛綁架,每四小時,哪怕傷口再痛、身體再累、乳頭再痛,照樣上工。當你累的想放棄,想向醫生要求打退奶針,醫生一句可是餵母奶對小孩比較好。然後,你會繼續被要求做一隻乳牛,無止無盡。
既然母奶這麼好,可是,一旦孩子出現脂漏性皮膚炎,也就是俗稱的奶癬,你又會被嫌是你的奶有問題。孩子太熱臉上出現紅疹,又會被嫌是你的母奶太燥。其實與母奶根本沒有關係,但一個又一個煞有介事的指責,聽得乳頭變形、胸部下垂的母乳媽媽無所適從,只覺得每天被「為小孩好」的民間傳說和無知霸凌。
做月子期間,自打安胎起的睡眠不足,每時每刻擠奶的疲憊,傷口無時無刻的疼痛,一個人孤零零在房間的落寞,孩子喝奶喝得不順利,都讓你的產後憂鬱症越發嚴重。
一開始,大家都說你想太多,自己硬要對號入座,最後,你被轉介到心理衛生中心,明明先生也聽了心理諮商師說的,知道你是賀爾蒙落差所引起,尤其有長期安胎,要恢復可能要長達一年。可是,只要你們有爭吵,對方就會惡毒的給你貼個精神有問題的標籤,要你去看心理醫生。
你每天疲憊不已,可是對方從來不會問你過得好不好,睡的飽不飽?「反正我知道你一定睡不飽,幹嘛問?」
你每天狼狽不堪,臉色一天比一天暗淡,對方只會輕輕的說一句,小孩中午睡你就跟著睡嘛。Excuse me!抱著孩子有夠沉,不抱著他你要去上廁所、吃東西、做一點孩子醒時不能做的事情,然後寶寶很快就會醒,真是好一個何不食肉麋!
你身上掛著多出來的八、九公斤,你望著水腫的臉龐、虎背熊腰的身材、奇大無比的小腹,胖到沒有衣服穿,深怕在路口見到熟人,半夜狂跳鄭多燕瘦身操,體重卻沒有少半斤。
你對他說,這樣失控的身材讓你沮喪無比,他卻一臉不耐煩的說:總是會瘦回去的,我又沒有嫌棄你。Excuse me!到底是甚麼樣的自大與自私,讓人可以只想著你自己,完全忽略太太失落的心情。
你抱著哭鬧不休的孩子,慌亂的嘗試調整各種可能讓他不哭的姿勢,全身痠痛到快解體。他忘了安胎70天讓你肌力盡失,只是皺著眉頭說你怎麼這麼容易受傷,你的身體一定有問題。
今天是大包滿三個月,太太下午推著他,在湖邊茫然的走了一圈又一圈,看著熟睡的孩子,卻是淚流滿面。
此時,太太多麼慶幸自己生的不是女兒,日後不用像媽媽一樣,生了小孩後,累到不成人形,面對的卻是各種「因為你是媽媽」的理所當然,還要被「為小孩好」的「好意」折磨。
也暗暗下定決心,要把大包教導成一個可以同理老婆所經歷的,懂得先想著媽媽好、孩子才會好的男人。如今媽媽所走過的痛苦,希望未來你的太太,不會再經歷這番夢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