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黃醫師所言
小一如果就落入肥胖定義
一路胖到成年期的機率很高
因此,請千萬千萬要注意孩子的體重!
最近在協助一些孩子處理肥胖問題
真的是非常困擾
一直胖下去的話
台灣糖尿病發生率只會不斷創造歷史新高啊!
成年期定義 在 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嬰跟女孩都長胸部了!?認識讓孩子長不高的 #性早熟】
兒科門診日常中除了最常見的發燒感冒、咳嗽、過敏發作打噴嚏🤧以及腸胃炎,偶爾會遇到特殊狀況
例如:
『孩子的ㄋㄟㄋㄟ發育了!』
這是怎麼回事?
該怎麼辦?
歐醫師在門診遇到2個小女孩,分別是一歲多、七歲半,都是胸部發育了、有性早熟的狀況。
歐醫師幫她們寫了轉診單,爸爸媽媽帶孩子到大醫院的 #兒童內分泌科 進一步檢查。
她們的診斷不同、後續發展也不一樣
一個觀察後痊癒
一個需要治療否則會長不高!
更詳細的內容請大家移駕至週末上傳的 Podcast 👉 https://pse.is/39wbvz
👩⚕️👩⚕️👩⚕️👩⚕️👩⚕️👩⚕️👩⚕️👩⚕️👩⚕️👩⚕️👩⚕️👩⚕️
要了解為何兩個孩子後續發展不同,我們一起來認識「性早熟」~
📌 性早熟的定義(亞洲人)
🚺
女生8~13足歲開始發育、出現 #第二性徵 是正常。
第一個發育的部位是胸部,小於8歲就胸部發育,就可能是性早熟。
🚹
男生9~14足歲開始發育、出現「第二性徵」是正常。
第一個發育的部位是外陰部,小於9歲的男孩如果蛋蛋、小鳥開始發育變大,就可能是性早熟。
📌 為什麼會性早熟?
🔹種族
非裔人種比其他種族早,女生6歲就可能開始發育了。
換句話說,6歲半開始發育 👉在非裔算正常,在亞裔算性早熟喔。
🔹遺傳
母系長輩(媽媽、阿姨、姊姊)早發育,孩子就可能比較早發育。
🔹性別
性早熟的孩子女生比男生多,大概 10:1。
🔹生病
腦袋或內分泌器官生病了、有可能是惡性腫瘤。
🔹其他
肥胖、高胰島素阻抗、環境荷爾蒙的暴露,研究發現都跟性早熟有關。
📌 性早熟的外顯症狀
🔹除了第二性徵發育,性早熟的孩子常常伴隨有 #半年內身高快速竄高 的狀況,會讓家長一度很開心、認為孩子像小時候一樣,一暝大一寸!
🔹性早熟背後可能有病因,例如腦袋生病了,可能表現為:
.#半夜頭痛
半夜會痛醒的那種頭痛,無法忍耐的頭痛,有可能是腦壓高的症狀。
.#走路撞到人
小朋友看不清楚、寫字歪一邊,或是走路不穩、容易走一走撞到人,除了近視弱視之類的問題,有可能是腦瘤壓迫造成的視野缺損。
.#噁心嘔吐
不明原因嘔吐,沒有腸胃炎或害喜的嘔吐,有可能是腦袋生病造成的。
.#半夜尿床
不會尿床年紀的孩子卻連續幾天尿床、一直喝水、尿尿很多,除了考慮血糖問題之外,有可能是腦垂體生病了產生的「尿崩症」。
「腦垂體」是大腦中的小老闆,掌管大小事,包含正常排尿、性腺該怎麼樣工作。因此腦垂體生病時,不同的下屬單位就會跟著出事,例如:尿床、性早熟。
🔹性早熟背後可能有病因,例如身體長腫瘤,可能表現為:
.#肚子變大
青少女肚子變大如果不是變胖、不是懷孕,有可能是「腹部腫塊」,良性或惡性腫瘤,要進一步檢查才知道。
歐醫師曾經遇過10歲女生肚子變大,洗澡時被家長發現,最後檢查結果是10+公分的「惡性腫瘤」😭😭😭
.#體重減輕
如果是惡性腫瘤,有可能會不明原因快速消瘦。
📌 性早熟對孩子健康的影響
🔹身材矮小
以身高來說算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一種呈現,比別人提早長高,但是最後長的不太高。
🔹女孩月經提早來,男孩性慾提早出現。
🔹外觀跟同儕不一樣,孩子可能因為害羞、自卑產生心理壓力,甚至被言語霸凌、被排擠。
🔹國外研究發現女孩性早熟會增加被性侵害、未婚懷孕的風險!
🔹性早熟的孩子可能伴隨著肥胖、代謝症候群(三高)的問題,威脅成年期健康。
🔹增加成年後不孕的風險,而且女生的 #婦科癌症風險提高!
📌 性早熟的治療
🔹中樞性早熟
治療腦袋生病的地方,也許要開刀。
🔹周邊性早熟
治療生病的器官,也許不用開刀。
🔹其他
.健康均衡的飲食 🍱🥛🥬🍎🥚,遠離肥胖、代謝症候群、高胰島素阻抗。
.規律運動 🏃♀️💃🏊♀️🏂🧘♀️,遠離肥胖、代謝症候群、高胰島素阻抗。
.遠離環境荷爾蒙
(1)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少吃罐頭食品。
(2)某些「精油」有可能干擾正常的內分泌系統運作。
👩⚕️👩⚕️👩⚕️👩⚕️👩⚕️👩⚕️👩⚕️👩⚕️👩⚕️👩⚕️👩⚕️👩⚕️
❤更多專業的內容分享,請大家移駕至週末上傳的 Podcast 👉 https://pse.is/39wbvz
❤特別感謝我的學姊,林口長庚兒童醫院 內分泌專科 邱巧凡醫師接受我的Podcast訪談,才有這一篇的誕生。
#歡迎轉貼 #超級歡迎分享這集得來不易的Podcast
#兒童性早熟 #兒科 #醫學 #長高 #兒童健康 #發育 #青春期 #性教育 #兒童內分泌 #環境荷爾蒙
照片:照舊是圖文不符,非當事人。
成年期定義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理解肯納者 多些支持、少些霸凌】🙏🙏
在我去年12月底剛就任議員,第一個拜訪的社福機構就是黎明教養院,當時就知道黎明正在籌辦照護「成人肯納」的空間。7月6日上週六早上雖然行程滿檔,但還是趕去壽豐,參加花蓮黎明喜樂園的動土感恩禮拜。🎉👷♀️
1943年,美國的肯納(Leo Kanner)醫師首度為缺乏社會溝通能力等發展障礙徵狀的自閉症(Autism)族群命名,從醫學的角度指認出他們因不明原因造成腦部功能異常,而有廣泛性發展遲緩或有重複性的行為。後來因為這名詞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們可自行走出封閉,為了去除標籤、刻板印象,越來越多人稱自閉症患者為「肯納者」,或視自閉是一種特質,有與眾不同的感受方式。🙃🙃
許多不了解的人誤以為自閉症就是安靜、不看人、不講話、怪異、沒禮貌、神經質,事實上,並非那麼簡單就能定義。肯納者從外觀上看來和一般人無異,差別在3歲以前就明顯出現對光或聲音等外界刺激的反應過度敏感或遲鈍,可能著迷於開關門、旋轉物品等重複行為,經常迴避和人進行眼神接觸或互動,詞彙貧乏或像鸚鵡一樣模仿人說話,有些亦具備過動或情緒障礙、智能障礙等症狀,同時依認知能力、社交技巧、語言溝通的能力,有程度上的差別。😶😶
隨著家長意識的提升及醫學診斷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肯納者能被及早發現。在台灣1000人就有1人確診為肯納者,透過教育、教養等早期療育改善日常生活功能,發展出相當程度的社會生活能力;但有更多肯納者到了成年期仍無法自理生活、就學或就業,衍伸出後續的長期照護需求,對家庭與社會都是一大考驗。😥😥
很高興花蓮即將有專門提供成人肯納者長期照護的機構出現,以下整理一些相關資料、書籍,希望讓家長能對幼兒發展有更多覺察,善待自己與孩子;更期待一般大眾對肯納者有更多理解,減少歧視與霸凌。期待有更多人如同《善意之書》(小貓流文化)作者班奈黛特‧羅素寫的:「不要低估善意。善良不是弱點,堅強的人才有餘力行善,行善的人必須學會愛與原諒,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好。」。❤️❤️
✅參考資料:
黎明喜樂園
https://happyfarm-newdawn.weebly.com/
照護「成人肯納」 花蓮黎明喜樂園動土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01544
【專業服務】奇妙的事發生--認識自閉症Autism 動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fB5vkl1pM
自閉症就是安靜不講話?3分鐘了解自閉症的世界
https://reurl.cc/W9mMZ
原來這是自閉傾向 ‖ 黃瑽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zhHwqsMbQ
【中視新聞】父子倆皆自閉症 亞斯爸淡定育兒 201405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JybMUw0kE
20150624中天新聞 雨人正傳 「金皮克」驚奇人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ZmNtRWagQ
✅推薦閱讀:
《善意之書》(小貓流文化)
《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天下文化)
《我的大腦和你不一樣:看見自閉症的天賦優勢》(心靈工坊)
《這一刻,我們緊緊相依:地球人老爸與星星少年的成長日記》(時報出版)
《山不轉,我轉:花媽反轉亞斯的厚帽子》(小樹文化)
《施慧玲的媽媽經:不一樣的自閉兒》(字遊出版)
《會說話的虎尾蘭》(商周出版)
《弟弟的世界》(巴巴文化)
《亞斯的國王新衣》(巴巴文化)
《我不是故意的》(關於自閉症兒童的網路繪本)
https://reurl.cc/3VqlX
《鈴乃的腦袋瓜:媽媽代替自閉症(ASD)的鈴乃寫給大家的信》(小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