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兩個最近的經驗感受
一、社群守則和寫作動力
前陣子有個很深的打擊,那就是我寫了篇希特勒與現代主義藝術的關係,結果該篇文章被認定違反臉書的「社群守則」,觸及率大幅下降。我其實相當的心灰意冷,雖然那是我信手捻來的一篇知識分享,稱不上是甚麼嘔心瀝血之作。但這種感受相當糟糕。我寫文分享,本就是單純對社會的回報,被搞這麼一遭,實在難有甚麼心情再寫些認真的文章。加上前陣子花費非常多的心力,想要在都市漫遊和都市規劃等相關文章上多琢磨,結果就是花費的時間更多,但獲得的卻更少,或許哪天又莫名其妙違反社群守則,一想到這個就更沒動力了。
此外,最近閱讀的書,多半是些感受性的書。例如最近讀了李前總統文膽李靜宜對李前總統的回憶集《漫長的告別》,胡晴舫主編的《我台北我街道》、文化記者陳婉茜對文人雅士的散文集《我們不在咖啡館》,與 堡壘文化 合作要推薦的經濟歷史《世界經濟10000年》,接下來還有本還沒讀的,由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出版的《震撼世界的海報》。
前面那些著作的感受,都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消化的。而《世界經濟10000年》閱讀起來確實不容易,內容札實又深刻,到目前也還沒讀完。後續怎麼樣,再與諸位齋友分享。
二、生命
最近聽聞有個小學同學過世了。我記得他是我三、四年級時的同學。父母從事肉品販賣,我記得兒時他就因為吃家裡的肉品吃得太營養,導致身材比別人大上一號。長大以後,父母退休從事副業,而他也就順勢接了家裡的攤子,繼續從事肉品販賣。這陣子,因為心肌梗塞過世了,留下了不到周歲的孩子。
身旁因為意外或疾病等理由過世的朋友當然有,但這似乎是首個因為整體健康因素而過世的朋友。感覺整個價值觀都不太一樣了。
以上兩則,做簡單的週日分享。
我台北我街道2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報告活動!! 就在這周六下午三點 我將與作家胡晴舫舉行線上講座 談我們心中台北的變遷 就在googlemeet 歡迎大家報名參加!! (此活動免費參加)
我們將談到包括小時候愛去看的電影院(寶宮戲院 萬國戲院) 學生時代常去晃的溫州街 以及曾見識過它繁華變遷的敦化南路 甚至我還想到了很久以前曾經有過的都會傳說──從台中飄來台北的幽靈船....
以下節錄部份我在《我台北,我街道》一書中寫的一篇 關於敦化南路的金生前世
若不看有一頭還有間麻辣火鍋正熱門,這一整條路除了有著過多的銀行外。入夜後那份人車皆沉寂,一點也看不出來它在十年前曾是條名店街,也看不出來它曾經有一家二十四小時不熄燈的書店,更看不出來它曾依附的那個仁愛路圓環,有過多少風光的年頭。
突然之間,有人就拿走了權杖,它遂有了歲月落袋的沉默表情。
說到這條路,真有幾分像仁愛路的窮親戚,曾借了些台北林蔭大道昂貴的綠蔭,同時挪了點東區那時還尚稱流動的繁華。
這是一個老台北人記憶所及,但對眾人來說就像抽出的衛生紙般厚薄的回憶了。敦化南路像張會被嫌厭的天龍人老臉,就這兩年,徹底被卸了妝。
你如果晚上再經過鄰近仁愛的敦化南路,除了偶爾能遇見路人遛著品種名貴的狗外。那裡幾乎是安靜到你以為很多住戶都搬走了。
有這麼幾天,我曾下車在那條寬廣的「小路」,成排街燈昏暗到你以為進入了「異境」。
我曾因為工作常常出入敦化,看著它曾經有著小西華飯店、有著標榜最健康的貴氣麵包店、看著松青超市成了全聯、曾經名噪一時的保羅麵包店櫥窗舊得快。回想起來,那時都已是一個時代的尾巴了。街景塗改再塗改,就是還剩下一點酣沉的遺老氣,被吹吹散散,人們也都逐漸醒酒了。
誠品倒數那一周,倒數的其實何止只有一間書店。就是一點最後的時代遺跡也被拔掉了的概念....
我台北我街道2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6年前的台北文青,都會在哪出沒呢?】
你印象中的台北街道,是什麼樣子?作家胡晴舫主編的 #我台北我街道,集合二十位作家創作記憶中的台北。對於廣播人 #馬世芳 來說,他最想搭乘時光機,重新回到來不及參與的 #麥田咖啡館,當年出現在這的人們,將會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幹出許多轟動台灣文化圈的大事!
👉最新城市議題,加入 城市學 看更多!
我台北我街道2 在 【楊照談書】1100908 胡晴舫《我台北,我街道》第2集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集合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二十位作家的全新創作,他們各自以詩、散文、小說書寫記憶中的 台北街道 。小說與詩提煉出意象,散文貼近個人記憶與生活, ... ... <看更多>
我台北我街道2 在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台北——《我台北,我街道2》新書分享會 的推薦與評價
《我台北,我街道2》由作家、資深編輯李金蓮擔任主編,集合22位不同領域的作者共同書寫台北,李金蓮說:「那外面的裡面的、明處的暗處的,我們學習理解它所有一切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