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對談特輯 #馬丁伊德 X #王焜生
看到德國藝術家馬丁.伊德(Martin Eder)的畫作令人深陷這幾個問題:我為何存在?為什麼身邊周遭的一切正在腐爛?為什麼會有人被殺?為什麼需要不斷工作賺錢?為什麼薪水不夠?這是什麼地獄?
對於描繪人物相當有興趣的伊德,在作品中更映照了義大利詩人 #但丁的《#神曲》以詩篇形式寫成三大部分。王焜生透過這次與伊德的對談,嘗試深入藝術家的內在,挖掘更多作品之外的內心想法,藉以導引出一個真實的藝術家生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李友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誰》 數位收聽 ➔https://orcd.co/One_Who_Will_Find_Me ⚠️MV內含自殘畫面,請斟酌觀看。 珍惜生命,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 「與生俱來的孤獨吶喊到聲嘶力...
我為何存在 在 1803.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詩者自白》
⠀
開始之前,我想說明一下,每一週固定會有這樣一個篇幅比較長的系列,初衷是想要建立一些橋樑,或真正能比較貼近讀者的一些對話,不管虛的或實的,我都想對話,不管是對誰,就算另一頭沒有人,我也想漸漸的勾勒或堆積一個比較立體的我,讓這世界記得,不想僅僅只是一串數字,1803。
⠀
比較長的文字,通常比較少人會讀完或讀完整,沒關係,我喜歡寫,這對我來說是好的事情,有沒有迴響,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
_________________
⠀
想講認同。
⠀
記得一兩年前,我正開始投入寫作,或在網路上胡亂寫一些文字和故事時,有那麼一個好朋友和我聊天問到,會想就這麼寫下去,之後走這條路賺錢養活自己嗎?
⠀
我的回答是,當然啊,這一切會開始,不單單關乎於心情,當然也有夢想的成分,而且佔比還不小,我喜歡寫作,也認為自己喜歡寫作,是一種天賜的禮物,不用會太浪費之類的想法。
⠀
他接著問,那是不是該寫的更貼近讀者,更通俗?更符合市場?這些問題互相關係著,很容易被聯想在一起,自然而然的,我必須面對。
⠀
是的,有時候會這麼想,在每每下筆之間,但時間久了,不得不承認,會迷失一些價值,諸如我為何存在之類的大問題。
⠀
回到認同這件事上,我不會否認每個生存在這社會上的人,都必須尋求認同,而尋求認同的過程,就是社會化中必經的,這無可奈何,也非不好,就很多層面看來,那都是在真正呈現自我之前,必須學會的。
⠀
但那不是成長,有時是會和真正的價值背道而馳的,這是我心底的想法,經歷一些故事或波折後才了解到的,也許和他們或你不同,但這就是我想講的。
⠀
我所認為的成長和價值,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了解何謂社會,何謂群體,何謂認同,在這些作為基礎的前提下,去真正的瞭解,自己是誰,自己會是什麼,之後得以呈現,最後得到成長和價值,如果套用在我身上,也許就是我喜歡寫作,最後是我的詩。
⠀
我一直都是個瘋子,我也許和你想像的不同,我不是乖巧柔順的人,學生時期也不是個好學生,我的家庭背景糟糕的像九月的颱風過境之後的山坡地,國中時期就慫恿朋友從打工的餐廳偷點洋酒出來喝,高三那年每天中午會翻牆到外面吃麵攤和打網咖,大二上學期差點被退學,大四延畢,凌晨還在淡江大學的校園裡裸奔,更別說因為喝太醉把星聚點的電漿電視砸壞了,在愛情上,我曾渣的可怕,在政治上,身為年輕人的我在明年大選可能不會投蔡英文。
⠀
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會想去努力影響本質與我不同的人,但我不擔心與誰碰撞或爭辯,我不願意為了誰的認同而不說出我真心的想法,反之,我會害怕自己變成那樣。
⠀
因為太多與社會期待相違背的事情,在過往荒唐又愚蠢的生命裡,我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痕跡,我能回頭去品嚐,能微笑去回味,之後成了我。
⠀
而我是我,我很開心能一直這麼說,雖然過去曾辜負過,但總算還能說,不虛此行。
⠀
如果在這漫長的年歲中,我擔心著,我畏懼著,我需要很多很多認同,才得以決定自己的下一步,那麼,我將不再是我,我會連自己最一開始的模樣都記不清楚,我將不會寫詩,我將不會有機會對你說些什麼。
⠀
⠀
願年輕的靈魂,都能在洪流裡勇敢地被沖刷,但依舊倔強。
⠀
⠀
最後我想講,如果你曾感知過,你自己有著什麼不同,那就保護好它,記住自己哪裡特別,記住自己也曾經瘋狂,而在好幾個年頭過去之後,問問自己,自己究竟是些什麼。
⠀
#只是看起來不在意
我為何存在 在 ΣSigma 二次元解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說功殼機動隊為我們展示了Cyberpunk電影的巔峰,那艾莉塔:戰鬥天使就為我們展示了這種巔峰要如何與普羅大眾的生活交融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二次元解密我是Sigma,今天我們在高達系列之前緊急插入一部優秀電影的影評,而這部電影就是 #艾莉塔:戰鬥天使
Alita的故事設定在未來世界,一個人類可以隨意更換身體部位的未來。
經過一場大災難後,人類分別居住在擁有高科技以及資源的沙雷姆以及位居其下的鋼鐵鎮,一個以接收沙雷姆垃圾維生的城鎮。
某一天合成人醫生Dr.Dyson Ido在垃圾堆中找到了一名合成人的殘骸,經過檢查後醫生發現女孩依然擁有生命跡象,於是便將其帶回診所急救,並且為她接上了全新的身體。這個女孩由此獲得了新生,亦獲得了全新的名字:Alita。
甦醒之後,Alita失去記憶並且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一樣對世界充滿好奇,而偶爾閃過她腦海的記憶片段就讓她開始尋找起過往的自己。
故事就在Alita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展開了。
這套電影非常出色,而出色的地點在於他示範了如何將哲學思辨悄然埋藏於出色的動作場面以及爆破特效之中,在不知不覺間向觀眾傳遞著作品的世界觀以及背後埋藏的道德難題,監製詹姆士卡梅隆 James Cameron的功力在這部作品中表露無遺。
電影中的動作場面非常精彩,能夠吸引觀眾的場景非常極多。無論是生化人之間充滿科技感與特色的戰鬥,還是精彩的競技比賽死亡球裡面 都蘊含著大量吸引觀眾的視覺元素。
我們先討論生化人之間的戰鬥,這些戰鬥的動作設計讓人目不暇給,而同時最優秀的一點是絕大部生化人的戰鬥方式都緊扣著他們的美術設計以及身體改造的設定,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要實行起來其實非常考驗劇組的創意。
試想想,每一種生化人都有著自己特別強化以及改造的部位,譬如喜歡用利刃的就強化自己雙臂,而用劍的就強化身體,喜歡捏碎對方的就強化體積等等,理論上這些生化人的戰鬥方式亦應該根據各自的喜好以及強化而各異
戰鬥的場景,角色的定位,戰鬥的風格,人物的配合。各種形態各異的戰鬥風格不單要戰得合理還要打得精彩好看,過程中花費的心力實在不可以以道里計。
爆米花場景說起來很簡單,但要拍出好看的場景並不是這麼容易的。
而Alita裡面的動作場面,就在很大程度上拍出了這種精彩的打鬥。電影中的勾爪,外形酷似武士刀的大劍,伸縮自如的指鞭,甚至是競賽中的電鋸等等,
各式各樣的武器,皆擁有著風格各異的攻擊模式,在過程中讓我讀出了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Reel Steel的感覺。
許多時作為創作者,我們必須要去思考一個問題:#曲高和寡。
思辨味道越重的作品,吸引到的觀眾就只會越少。撇除所有的深度與哲學,電影在本質上是一種商品,而商品存在的意義是為了盈利,而假如脫離了盈利這個環節,電影亦不將存在。
最現實問題是:在一部嚴謹的思辨電影門票並不會賣得比爆米花電影貴,而進場的觀眾亦不會因為這部電影較一般的電影有深度就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購買門票。 相比起自認富有品味的觀眾,一般大眾更容易滿足,更願意付錢,而只要電影滿足了他們的口味,亦不會對於製作人隨意評擊(因為他們根本不懂)。
而自認為富有品味的觀眾,不但難以滿足,付的錢少,只要電影不合口味更會對於導演肆意評擊。
因此任何以商業電影都必然需要考慮如何透過電影去滿足數量最多的大眾客群。
而優秀的電影就會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既從大眾身上取得拍攝電影贏得的利潤,再在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
去年的 #ReadyPlayerOne
就是一款兼顧盈利與價值討論的作品,透過無數讓人目不暇給的經典人物吸引大眾的注目與眼光,同時在電影中討論創作的初衷,是一部相當優秀的作品。
而Alita我認為與Ready Player One的手法如出一轍,同樣透過華麗的動作場面以及特效向觀眾傳遞幻想世界中的道德抉擇。
如果你是懷抱著哲學思辨的態度來的,那不好意思,在Cyberpunk的領域這部電影並沒有像同類型的前輩討論得那麼深入。
這部電影充其量討論的只有 #何以為人 這一點
而相比起透過電子腦嚴肅討論記憶與存在的 #攻殼機動隊,Alita討論的就只有身體,電影中的生化人基本上皆保留了自己的人腦,而此舉降低了電影背後哲學的討論價值
說白了就是沒有辦法像功殼那樣直接質疑自存在的本質,,水平大概在經典科幻電影 #RoboCop 的下面:人家畢竟還有討論缸中之腦的情節,但Alita的電影基本上連這一個水平也沒達到
依然保留著人類大腦的Alita就像是穿戴上異肢的身障人士發問戴上異肢的自己還是不是人類一樣,說實話在我看來有點抓不到癢處。
不過正如上文所敘,這部電影本來針對的就不是所謂知識份子的觀眾群,而是一般的大眾,因此為這一點而覺得可惜的我實在有點庸人自擾。
#人為何是人,#我為何存在 這種議題本來就大眾的日常相距甚遠。
相較之下,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劇組對於一般大眾能夠連接得上的情感著墨更多,例如醫生對Alita起初選擇禁止反對但後來只能放手尊重過程中的改變,Alita在成長之後的反叛,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等等,這些都是一些日常大眾能夠輕易共鳴而且接受的題材。
我認為劇組的選擇非常明智而且理智。
雖然我可以想象會有崩潰的知識份子將這套電影評擊為 #披著Cyberpunk外衣的肥皂劇。但誰又會去在乎那些所謂的知識份子呢。
對我來說,劇組的選擇非常明智,在系列的第一代並沒有丟進太嚴肅的哲學討論而恰到好處地按照大眾能夠接受的尺度選擇了討論的議題。
在不脫離Cyberpunk元素之下簡簡單單地收割了一大班支持者以及粉絲,亦向平常不太接觸此類電影的觀眾簡單灌輸了些許哲學議題。這套電影如果有續集,或許討論的尺度會變得更深入,但我認為就目前而言這部電影已經做到了當下所能做到的最好,是一部非常優秀明智的作品。
如果你自認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我非常訝異你居然熬完了上面討論哲學的部分看到來這裡,我對這部電影的推薦度是八分
優秀的動作場面,特效以及世界觀相當值得一看。
但如果你自認是一個知識份子 你希望進場看到一部討論哲學的Cyberpunk作品,那我對這部電影的推薦度是六分
因為你想要的環節實在不多
但如果你是一個創作者,我對這部電影的推薦度是十分,在各位天馬行空幻想之前你可以看看真正的大師是如何兼顧理想與現實的。
本期影評到此為止,未來我會觀看更多的電影 亦會製作更多的影評, 喜歡這條影片的記得點讚以及訂閱 我們下次見
福斯影片 20th Century Fox
Alita: Battle Angel
Youtube影評:
https://youtu.be/F91qtIhHEQM
我為何存在 在 李友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誰》 數位收聽 ➔https://orcd.co/One_Who_Will_Find_Me
⚠️MV內含自殘畫面,請斟酌觀看。
珍惜生命,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
「與生俱來的孤獨吶喊到聲嘶力竭,瞬間又被城市輕易消化。茫茫人海中、該怎麼證明自己值得存在?」
走進人潮洶湧的地方,
卻被寂寞感無空隙地入侵。
因為所有人都與我無關。
看著戶頭裡節節攀升的數字,
卻還是會融化在漆黑的夜裡。
因為這些與心無關。
坐擁崇高的讚譽和優秀的成績,
卻沒有把快樂留得太久。
因為這些與愛無關。
將搜得到的包括最荒誕的快樂法則,
填鴨似地全都塞入我的身體裡,
空無一物地膨脹。
而那些膨脹,與我無關。
——我是誰?
——我為何存在?
在問了第一千兩百五十三次時,
你像是解答一樣出現。
不是人群裡的錯過,而是緊握。
不是條件和數字的堆疊,而是心靈相通。
不是上下攀比,而是並肩相擁。
不是隨便填空,而是恰好嵌合。
你的全部,都與我有關。
我的存在,也因你而不再無關。
-
【誰】
害怕伸出手
裝作 什麼都不想要
這樣也好 每天說服著自己
在原地停留
等著你
也等著我自己
你若能懂 現在別再猶豫
走進我的心
誰 能夠找到我
在人海中 流浪等待 愛
將我的輪廓填滿
誰 想要找到我 多麼希望
擁有一個你 讓我值得存在
你能否 由衷
容納每一種的我
我會願意 賠上一切的愛
誰 能夠找到我
在人海中 流浪等待 愛
將我的輪廓填滿
誰 想要找到我 多麼希望
擁有一個你 讓我值得存在
───────工作人員名單 ───────
演唱|李友廷
詞|李友廷
曲|李友廷
音樂製作
製作人Producer|陳建騏 George Chen
編曲 Arranger|吳加恩 Blackie Wu、陳建騏 George Chen
鋼琴 Piano|陳建騏 George Chen
吉他 Guitar|鬢角 Bin-Jiao9(本勵門)
鼓 Drum|陳柏州 Mr.Q
弦樂監製 String Producer|許義昕 Eddie Hsu
弦樂編寫String Arranger|吳加恩 Blackie Wu
弦樂 Strings|WOT Music 我的音樂製作
第一小提琴 Violin I|Rohnie Tan 、陳柏邑 Boy Chen 、高維濃 Weinung Kao
第二小提琴 Violin II|黃郁婷 Yu-Ting Huang 、薛媛云 Aggie Hsueh 、張譽耀 Edric Chang
中提琴 Viola|袁繹晴 Yi Ching Yuan、 陳可倪 Ko Ni Chen
大提琴 Cello|吳登凱 yoyo 、許書閑 Su-Hsien Hsu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陳以霖 Yi Lin Chen、林尚伯 Shang-Bo Lin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大小眼錄音室 Twin Eyes Studio、兩廳院音樂廳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林正忠 Cheng Chung Lin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白金錄音室 Platinum Studio
OP: HM International Music Inc.
SP: HIM Music Publishing Inc.
TWEL52020009
MV製作
製作 Production|Spacebar Studio
監製 Executive Producer|黃世萱、林沁兒
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何育涵
主要演員 Talents|李沐、曾敬驊、姚淳耀
特別演出 Special Appearance|李友廷
導演 Director|殷振豪
副導演 1st A.D.|楊岸青
助理導演 2nd A.D.|劉凡慈
製片 Producer|朱芸廷
執行製片 P.D.|楊維芳
製片助理 P.A.|蔡長庭
演員管理 Casting By|游士弘
攝影指導 D.O.P.|林子堯
攝影大助 1st A.C.|吳柏諺
攝影助理 Assistant Camera|楊景廷、羅冠鈞、吳丞傑
攝影器材 Photographic Equipment|新彩廣告事業有限公司
場務領班 Key Grip|黃裕軒
燈光指導 Light |林岑璋
燈光大助 Best Boy Electrician|賴威仁
燈光助理 Electrician|郭欣錡、陳育緯、莊逸晨、莊智淵
電工 Generator Operator |林金泉
燈光器材 Light Equipment|上京影業有限公司
美術設計 Production Designer|何景意
執行美術 Production Executive|林佩萱、陳冠霖
造型設計 Costume Designer|郭芳慈
造型助理 Assistant Stylist|謝睿玄
化妝師 Make-up Artist|張允
髮型師 Hairstylist|林瑀萱
李友廷團隊
化妝 Makeup|Kris Cheang
髮型 Hair Stylist|Edmund Lin from ZOOM Hairstyling
劇照 Still photography|巫昀穎、何育涵
剪接師 Editor|陳韶華
調光師 Colorist|繼續映畫 阿鞭
混音師 Final Mixer|賴彥中
字卡設計 Graphic Designer|蘇景霈
其他演員 Cast|黃予婕、黃彩雯、劉瑋玲、林哲陞、陳明遠、陳占宇、黃瑞宏、王全助、周依傑、吳博皓、黃鼎峰、王振宇、溫明倫、陳畯朋、陳旻新、陳俊賢、楊泓榮、陳政源、楊珮羽、陳昕亞、袁清揚、吳郁儀、吳芮語、陳諭瑩、林品婕、許愫芸、詹凱心、馬炳慧、張品萱、黃意淩、張庭芳、陳星妤
場地協力 Venue Provided|宏偉文教機構、力行書局有限公司
-
李友廷 Yo Lee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iyouting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eft7892
Weibo|https://www.weibo.com/u/5789213281
-
#李沐 #曾敬驊 #姚淳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