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去年三月疫情剛起,各國紛紛封鎖邊境時,還樂觀地認為,傾全世界之力,在進步的醫藥與資訊科技下,至遲年底應該會恢復正常吧?想不到一年半過去了,看來今年不但出不了國,恐怕到明年要恢復正常的跨國界旅遊都有點困難。
決定利用空閒整理一下過往照片,就從最近的檔案往前看,疫情前最後一次出國是到古巴。在古巴的餐廳與海邊都有美國作家海明威的雕像,他住過的房子與別墅,甚至常去光顧的酒吧與餐廳也都成了觀光景點。
邊看相片,邊找出讓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重讀。當年讀「老人與海」已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印象中就是個很勵志的故事,書裡那句不斷被引用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基本上就是現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的灑狗血台詞,而「老人與海」的故事,也是個標準的英雄旅程──出發的準備,歷險的磨難,勝利返回的喜悅。
但是,此次重看,卻多看到了一些年輕時忽略的東西。首先是海明威生命歷程與作品的關連。他本身就是個硬漢,十多歲時就參軍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因體檢沒過,後來以紅十字會的醫療成員赴戰場,受重傷入院治療數月。
一戰後當記者,又逢二次大戰,又主動申請加入海軍參戰,這些經驗寫成「戰地春夢」、「戰地鐘聲」,都曾被搬上大螢幕的小說。
他喜歡旅遊,「流動的饗宴」是住在巴黎的回憶,到西班牙後又以鬥牛為題材寫了「妾似朝陽又照君」,到非洲又寫了以狩獵為題材的「非洲的青山」,後來移居古巴地首都哈瓦那,寫了「老人與海」,是依據古巴老漁夫真實經歷所寫的小說。
雖然「老人與海」很勵志,但滿身傷痛的他最後還是自殺了(也有人認為是擦槍走火),最近重讀,在書中看到的,老人在堅強外表之下,反而有著更多的孤獨。
生活中他是孑然一身,太太已死,沒有兒女,沒有好朋友,面對的是別人的否定與奚落。在缺乏人際互動之下,他習慣與自己對話,也跟爾偶飛到船頭船尾的小鳥說話,最後他在欣賞大自然的壯麗豐富中,超越了寂寞孤單的感受。
「世上每一種事物都以某種方式在殺死其他的事物。釣魚這件事無疑在殺死我,同時也讓我活下來。」什麼是讓我們活下來的事情?讓這件事情在殺死我們(時間就是生命)值得嗎?看到海明威寫的這句話,不禁陷入沉思。
戰地春夢電影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常書單]
鄭順聰主持的「拍破臺語顛倒勇」節目,【諾貝爾文學作家系列】於前幾日上線。一集約52-53分鐘,用臺語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是滿有意思的嘗試。介紹的作品如下:
1.黃崇凱談薩拉馬戈《修道院紀事》
2.洪明道談童妮.摩里森《寵兒》
3.劉盈成談海明威《戰地春夢》
4.陳世憲談川端康成《古都》
5.夏途島談卡繆《異鄉人》
6.顧德莎談紀德《如果麥子不死》
7.王麒愷談馬奎斯《百年孤寂》
8.鄭順聰談聶魯達的詩
用台語聊外國文學,用台語聊台灣文學,用台語聊唐詩,用台語聊音樂,聊電影,希望有越來越多管道用台語聊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出,讓台語的雅俗文白重新在生活中活絡起來。讓能夠流利使用這個語言的舌頭,重新在我自己身上長出來。
而台灣其他族群的母語,亦能如是。
https://channelplus.ner.gov.tw/channel-program-episode/48732
戰地春夢電影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負負得正的愛情】
嗨,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推薦的電影是《派特的幸福劇本》。
嗯,最近因為某些事件的關係,又有了對於精神疾病的討論。
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的刻板樣貌,其實是對患者的殘忍。
呃,好像有點扯太遠......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歐陽的分析吧。
-
兩好三壞,用直球正面對決 / 歐陽立中
先來說兩個笑話:
小華:「醫生,我弟弟一直幻想他是母雞,怎麼辦?」
醫生:「那還不趕快把他帶來讓我看看。」
小華:「可是我在等他下蛋啊?」
小智:「醫生,我老婆總以為自己是鋼琴,怎麼辦?」
醫生:「先把她帶來讓我看一下。」
小智:「你瘋了嗎?我一個人怎麼搬的動鋼琴?」
「哈哈哈哈,好蠢喔!」這肯定是你看完後的第一反應。
好,回過頭來,從故事的角度來看,這類笑話的爆點在哪?
簡單來說,就是「A覺得B有精神病,但其實A精神病更嚴重。」
「精神病類笑話」大都是這個套路。
那麼接下來我們把故事格局拉大,從電影角度來看,編劇會怎麼鋪陳故事呢?
答案是利用觀眾的「信任」來懸置爆點。
「有一個覺得生活無聊的男子,認識了一個商人,兩人成為朋友,為了尋求生活的刺激,他們成立了地下組織,讓會員彼此互毆,來發洩情緒。但組織越來越大,行為也漸漸失控,在各地暴動、炸毀建築。到最後,男子才發現原來商人是他的分裂人格。」
這部電影就是《鬥陣聚樂部》,爾後,精神病類型的電影大致如出一轍,先讓你以為主角是正常人,接著發生一連串的意外,最後發現主角有精神病。
這類故事標榜「結局出人意料」,其實就是利用「正常 / 反常」的逆轉。
不過,當觀眾被騙慣了,觀察力變得更敏銳,當故事還來不及逆轉,觀眾就直接神預測:「我猜他一定有精神病。」這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球數兩好三壞,編劇需要的是直球對決,對,不是滑球、指叉球,費盡心思埋主角是精神病的這個梗。而是直接號召天下,我要說一個關於精神病患者的故事。電影《派特的幸福劇本》就是採取這樣直球對決的策略。
效果如何?它獲得了八項奧斯卡獎的提名,並將珍妮佛‧勞倫斯推向影后的地位。
《派特的幸福劇本》的劇情很簡單,就是兩位精神病患者改變人生的故事。它其實是利用兩條「靶心人」公式交錯的結果。
一、目標
派特:渴望和離異的妻子復合。(因目睹妻子外遇而失控,被送進精神病院四年)
蒂芬妮:渴望走出丈夫過世傷痛。(因得知丈夫車禍意外而失控,出現性放縱情形)
二、阻礙
派特:出院後,周遭的人以異樣眼光看待,法律也不允許他再打擾前妻。
蒂芬妮:周遭的人得知她的性關係複雜,對她指指點點,視為異類。
三、努力
派特:積極健身和慢跑,將「精益求精」當作座右銘,為與妻子復合做準備。
蒂芬妮:想要參加舞蹈比賽來走出陰霾,不斷練習舞步。
四、結果
派特與蒂芬妮相遇,彼此用瘋狂的語言和行徑刺激對方,衝突不斷。
五、意外
蒂芬妮告訴派特若他願意當自己的舞伴,參加舞蹈比賽,蒂芬妮就會幫忙把派特寫給妻子的信送過去,但在練舞的過程中仍舊大小衝突不斷。
六、轉彎
兩人參加舞蹈比賽,放手一搏,最後只得到五分 (滿分十分),但他們卻欣喜若狂,原來事前組頭瞧不起他們,賭他們若能得到五分就能贏得賭金,為派特父親積欠的賭債一筆勾銷。
七、結局
派特與妻子在舞蹈比賽重逢,但派特發現蒂芬妮才是真正在乎自己的人,決定向蒂芬妮告白,兩個瘋狂的人終成眷屬,繼續他們的瘋狂人生。
人習慣向「正常」的一端靠攏,並且畫下一條界線,把有違常理的另一群人安置過去,視為不正常,彷彿正常的這一端陽光普照,不正常的那一頭烏雲密布。
《派特的幸福劇本》告訴我們一件事:
他們可以畫下「正常 / 不正常」的界線,卻不能分配「幸福 / 不幸福」的所有權。
故事中,兩個不正常的人一次又一次挑戰我們理性邊界,派特一聽到〈My Cherie Amour〉這首歌曲就會抓狂、讀到海明威《戰地春夢》也失控暴走、慢跑的時候非要套上黑色垃圾袋不可。
同樣的,蒂芬妮在丈夫過世後性情大變,甚至跟全公司的同事發生性關係。當我們已經無法用常理理解時,最快解決的辦法只有兩種:「藥物」和「隔離」。
但他們的「不正常」卻是由「不幸」所造成的,派特聽到歌曲會抓狂,是因為那是他和妻子的婚禮曲子,在目睹妻子偷情後,這首原先象徵廝守終生的歌曲,成為最無情的嘲弄與背叛。因此,派特的瘋狂下有一份執著,只有不斷證明自己多愛妻子,他才能逃避妻子背叛自己的殘忍事實。
蒂芬妮的性放縱其實來自於他對丈夫的歉疚,這話看似完全不合理,但當你了解背後原因就會懂了。
原來,蒂芬妮和丈夫之間出現性冷感的問題,丈夫為了解決問題而出門替她買情趣內衣,想不到出了車禍而死。因此,蒂芬妮的縱慾下有一份軟弱,只有透過與人發生關係,她才能遺忘丈夫為了改善彼此性生活而死的事實。
故事最漂亮的調度就在於,這不是一個「心靈捕手」似的療程之旅,由心理醫生帶主角走出陰影;相反的,他是一個「負負得正」的瘋狂之旅,讓兩個瘋狂的人互視軟肋。
當全世界都認定他們不正常,所以不幸,而他們的邏輯是,不正常你們說的算,但幸福我們說的算。
最後,派特對蒂芬妮的幸福告白是這麼說的:
「我是瘋的,謝謝妳也用瘋的方式接受我。」
烏雲隨時都在,但我們該相信的是雲後總有一線陽光。
戰地春夢電影 在 經典美國文學電影欣賞-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 的推薦與評價
Event in Tainan, Taiwan by 國立臺灣文學館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on Wednesday, August 16 20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