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樂齡族群的市場與需求】(上)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產業顧問 高雅玲
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邁進(20%人口超過65歲)。大家都很期待這一新興市場的商機,也都躍躍欲試。但面對這些即將樂齡的族群,企業在進軍市場之前,首要之務應該是對此一族群有深入的瞭解,才能掌握其痛點與需求,做好產品及服務的規劃與準備。
不可諱言,隨著年齡增長,高齡人士的身體機能、經濟收入、移動力等等方面都逐漸弱化,因此一般人對高齡者多有健康弱者、生活弱者、移動弱者,以及當災害發生時,需要他人協助避難的災害弱者的刻板印象。不過這是源自於我們對上一代高齡者的群體特徵之印象而來,但即將形成龐大高齡市場的嬰兒潮世代,跟過往的高齡族群有很大的不同,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研究,這些族群擁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質:
1.刻苦、耐勞又抗壓:自1945年始,臺灣每年新生兒數量便達25萬人,且連年創新高。最高峰時期每年出生的新生兒數量還一度超過40萬人,是2019年(僅有18.1萬人)的兩倍多。嬰兒潮世代因為經歷戰後百廢待舉、物資缺乏的階段,雖然能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但幼年成長時期多半生活貧窮,養成吃苦當吃補的個性,如此的世代成長經驗,影響此世代人的消費動機與價值觀。
2.學識高、能力強,多為產業中堅:戰後因為教育普及,人數眾多的嬰兒潮世代,在求學階段面臨了激烈的競爭,大約只有7%可以考取大學,且由於當時臺灣沒有博士班,大學畢業後若有意想繼續深造,只能選擇出國留學,因此選擇出國進修的人數也屢創新高。學業告一段落後,或定居美國海外,或返台投入產業,成為臺灣各個領域的中堅,更是台灣產業及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臺灣的校園民歌、民主運動、社會運動等,都可看到嬰兒潮世代參與的軌跡。
3.受到新事物、新文化及新科技衝擊洗禮的世代:嬰兒潮世代,是受到新事物、新文化衝擊最大的世代,從孔孟、老莊,到康德、尼采,從轉盤式電話到智慧型手機,從黑膠唱片到卡式錄音帶、隨身聽、iTunes,從膠卷相機到數位相機,電腦也從桌上型電腦到筆記型電腦、iPad平板電腦,作業系統也從DOS進化到Windows,美式速食餐飲文化的進入,飲食習慣西化…種種生活事物的改變,讓嬰兒潮世代成為對新事物包容度極高的世代。
4.相對較有能力追夢的世代:嬰兒潮世代因為參與並創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蹟,累積了大量財富,多擁有房產。現下紛紛退休,有錢、有閒、又更健康的嬰兒潮世代,進入到退休後可以放手追尋夢想的階段,不管是玩模型、騎重型機車、買農地,蓋民宿、還是彈電吉他組樂團、出國旅遊環遊世界、騎自行車環島,上世代熟齡人士來不及做、無法做的夢,嬰兒潮世代都勇於實現。
(….未完待續)
#婦女專欄
#新世代樂齡族群
#嬰兒潮世代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戰後嬰兒潮特徵」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王中砥的「課間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Re: [問卦] 7、8年級到底是犯到了誰-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問卦] 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代定會受苦受難? StarTouching PTT批 ... 的評價
- 關於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1980-1994年出生的稱為Y世代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Re: [問卦] 7、8年級到底是犯到了誰 - PTT評價 的評價
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王中砥的「課間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文為即將於7/10刊載於「銀髮資源網」之專文
(王中砥)
《所謂的代溝只是有待溝通,所謂的世代只是視線所及的地帶 -跨世代職場倫理與溝通技巧》
撰文者:高雄張老師心理學苑講師、心理師王中砥
被邀約寫這篇文章,且主編告知撰述方向時,內心感覺挺有意思的。
首先來定義世代(英語:generation)是指用來劃分時間與群體的名詞。本文所稱世代 指的是 Y 世代(Generation Y),又叫千禧世代(Millennials)一般指1980 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人。世代,就是指在某一段時期內出生的一批人群,他們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與探討的根基和影響力。在此範疇中,也有其相關的同義詞也在描述這個時期的世代特色,包括了:網路世代;或稱N世代(The Net Generation)和回聲潮世代(Echo Boomers,二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代)。
20年前同樣主題的同一篇文章,訴求的對象是年紀較長(戰後嬰兒潮到 X 世代)的企業「主管們」,如何面對網路世代的年輕員工(80後、90 後),在大量湧入職場成為勞動力的主流後,不同世代對不同價值觀與職業觀念的差異彼此間如何溝通與互動。20年後類似的文章再度執筆,對象卻是一百八十度的翻轉。當年的「員工們」而今可能已經成為了「主管 們」或老闆;當年的「主管們」也許已退休或被退休,當重新再回到職場,角色卻可能已經轉換成了「員工們」,成了本文主訴的對象了。過去的「管理者」而今成了「被管理者」。這不是風水輪流轉的因果,而是高齡化社會下台灣勞動力市場與職場必然的趨勢與現象。
《N 世代衝撞》作者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在書中羅列新世代 8 大特質:
1. 講究自由
2. 喜歡創新
3. 最愛「客製化」
4. 凡事都要好玩
5. 追求速度
6. 習慣協同合作
7. 注重誠信
8. 習慣查證
這些鮮明的世代特徵,也必然會成為新一代「管理者」的普遍印記。我們這麼問自己:「以上特徵我有幾項?我懂多少?」相信多數讀者都是陌生的!如果這是年輕世代的普遍特徵,我們作為新一代的被管理者,或許活不出他們這樣的特質,但可以藉由對這些特質的理解,去減少彼此的陌生與隔閡。在管理學上有這樣的四個字:
人 事 管 理
我們試著用一條線來連結:
1. 管—人,理—事,這是20 年前的管理模式。當年藉「管人」來「理事」。
2. 理—人,管—事,這是現在或許到未來的管理模式。用「理人」來「管事」。這「理」也包含著「理解」、「同理」、「理念」、「理性」、「整理」等。
我們可以這麼說:網路世代的年輕主管喜好自由,不喜歡過多的約束,相對來說,員工的自主管理與自律,可以減少他們管理的機會,以免影響他們的自由。或許正是該世代在「領導」與「管理」上不同於以往的思維,但恰恰有很多中高齡工作夥伴們「想被管」,或不自覺的「想去管」。
對於一位55歲以上的職場工作者而言,再入職場並不是件令人陌生的事,因為職場經驗豐富、早已習慣,可這些「思維」往往是「慣性的陌生」,也是中高齡再職者對新工作不適應的源頭。筆者常在課堂上讓學員玩一個猜拳遊戲,兩兩一組連續猜拳,這本是簡單不過的遊戲,但要求猜輸者要去拍打猜贏者,這遊戲規則的改變就讓遊戲的本身變得「卡卡 的」,因為我們太習慣贏的打人、輸的被打,當「思維」改變時,即使原有熟悉到不行的猜拳「行為」,都有些不習慣了,這就是需要再去適應的地方。
不管你的就業動機為何,求職的需求是什麼?伴隨著的都是既有的工作「經驗」與職業「慣性」,甚至求職的方向、職務與過往的相關性,都會隨著你的入職一起回歸職場。當在面對比較年輕的主管與企業主時,經常會有著一種「我走過的路比你多」的想法,這是首要改變的心態之一。
許多年輕的企業主向筆者反映過,很多中高齡以上的求職者,能力、專業度都不差,但經常會表現出倚老賣老,以一種過來人心態自居。先不管專業技能如何優異,這種態度往往成為人員相處與管理上的困擾。所以,對於各位有著身經百戰職場經歷的讀者而言,心態歸零是非常必要的修煉之一,這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卻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每次談到中高齡、銀髮族就業,就不得不談到一部經典電影《高年級實習生》。在電影裡勞勃狄尼諾所飾演的男主角班,就是一位懂得心態歸零的實習生。曾在過往職業經歷中擔任過高階主管的他,40年從基層做起的職場閱歷不可謂不豐富。但從他願意去擔任一位高年級實習生開始,就在心態上做好了調整。從錄製面試的影像,到開放、接納新事務的心態,讓他得以在網路公司與一群年齡差距二個世代的年輕人一起共事,不僅成功地扮演好他的本職,也成為老闆與員工心目中的好員工,後來甚至成為年輕老闆所倚重的經營諮詢顧問。這 其中除了「心態歸零」之外,「狀態一百」更是他獲得肯定的關鍵。
先撇開年齡不談,在職場中的倫理與態度,往往是一個人工作能否穩定的因素。這與怎樣的世代與時代並無關聯,而是職場中本就該有的認知與價值觀。定義一個好員工,學歷與專業度固然重要,職業能力與工作態度更是關鍵,更何況現在很多的工作與學歷並無太大關係,專業職能與態度面反倒是用人與留人的指標。
記得電影裡,年輕老闆對這位高年級實習生並無好感,甚至對這實習生計畫也不感興趣,甚至還一度想將他調離現職。但男主角依然很清晰自己的角色,該上班上班,該下班下班,在工作時間裡絕不做與工作無關的事,即使老闆並未交付他做什麼,他也在等待,甚至主動詢問他要做什麼?當同事問他下班了為何不離開?他只輕描淡寫的說:「老闆沒離開,他又怎能離開?」這裡,筆者給大家「狀態一百」的具體建議就是「認份」。所謂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就是能「認清楚自己的本分」;而「當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鐘」更為重 要,也就是「認真於自己的本分」,這就是「認份」的意義與價值,更是職場中最為核心的 「執行力」,而非「執行例」。
當然,不同世代間本就有著屬於該世代的集體價值觀與世代現象,與其花大篇幅去著墨「世代差異」,不如用心去理解不同世代間本就有著不同與差異。人很容易在自我的認知當中期待他人的「認同」,當觀點無法認同時就會用「認知不同」、「價值觀差異」來合理化自己。事實上人與人間「理解」才是重點,我理解你與我的不同,但我不一定認同你,而理解本身已經可以讓關係靠近,至少不是彼此的緊張,而是互相的知悉。
「做好事就絕對不會做錯。」這是電影中一句十分振聾啟聵的話,幾乎已經涵蓋了職場中所有的核心價值。用大家熟悉的話來說,就是「做對的事」。當你做了對的事,會讓方向與效率提升;當你能「把事做對」,表示你有做事的方法與把事做好的心態。試想:有哪一位主管或老闆會雇用懶員工?即使是年輕世代的 BOSS也是一樣。
在此,再次把職場關鍵的九大核心職能羅列出來:
1. 團隊精神
2. 主動積極
3. 溝通協調
4. 工作熱忱
5. 負責任
6. 工作效率
7. 專業學習
8. 問題解決
9. 壓力忍受
這九大核心職能是跨越世代的,也是送給所有有心重返職場的銀髮工作大軍必須的裝備。
職場上沒有代溝,只有「有待溝通」的態度;職場上不分世代,只有「視線所及的地帶」。如果可以,把彼此的視界調校一下。你要的是一次華麗轉身的職場重返,不是去證明自己過去所擁有的輝煌職涯。如果重返會帶來更好的榮耀,那是生命的再一次揮灑。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能歸零,再老都是新手;能開放,多學都是本事。
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華麗的時尚叫科技!看Burberry如何從小數據鋪出AI大計
作者:王茜穎 / 若水 Flow AI Blog 編輯團隊
【本文重點】
1, 精品客群的世代板塊移動,精品進入數位達爾文時代,掌握數據才能讀懂數位世代的心和口袋。
2, 利用顧客360計畫,追蹤會員的消費記錄、購物偏好、個人風格、社群網站動態,把線下的個人化體驗帶到線上,再反饋拉高線下個人化服務的高度。
3, 百年精品也需要擬定AI策略,對Burberry來說,不只是後端的服務,連產品開發、運營、測試、規劃、物流、甚至打假,都可以因此全面升級。
當你一路走來戰績寫滿成功,有一天,商品、服務的開發和創新速度跟不上市場,而且腹背受敵,怎麼辦?
快高齡164歲的Burberry,全力擁抱科技逆轉勝的例子,可以給你許多啟發。
時間倒回2006年,剛過150歲生日Burberry前景黯淡。當整體精品業的年營收成長達12%-13%,Burberry卻僅有1%-2%,還遭到法國和義大利精品集團的夾殺。
「我們有什麼是對手沒有的?」當時剛上任的 Burberry 執行長:安琪拉.阿倫茲(Angela Ahrendts)思忖著老品牌的未來
「首先,我們是英國人。其次,我們是因一件大衣而生。最後,我們的對手都以『貴婦』為目標,並鎖定戰後嬰兒潮。他們的廣告預算多太多了,我們根本不可能跟他們硬碰硬。」
回應挑戰,她決定鎖定千禧世代。她預見精品客群的板塊正在移動。
麥肯錫報告預測2025年精品的線上營收至少跳3倍,上看20%。PMX Agency也預測2025年千禧世代和Z世代將貢獻全球精品市場45%的營收,成為下個世代的精品主力。
LUXE Digital指出光是2017年,他們就驅動了85%的營收成長,用電腦或手機下單42%的精品消費,如何讀懂這個數位世代的心和口袋,決定精品的生存。
麥肯錫稱之為「精品的數位達爾文時代」。
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許多奢侈品牌怯於接受數位轉型,擔心無法將線下的個人化尊寵購物體驗複製到線上,更擔心奢華大眾化,稀釋品牌價值。
用 AI 數據,打破實體店面和虛擬網路的疆界
Burberry卻堅持走條不一樣的路,擁抱「數位海嘯」,掌握數據,一步步成為全球精品業的AI先行者。
他們清楚要跟千禧世代對上話,產生品牌連結,Burberry必須要說他們的母語:數位語言。
要迎合其線上消費習慣和對個人化的期待,必須打破實體店面和虛擬網路的疆界,而且從不同的消費管道開始,收集、分析、串連、AI數據標註,為發展AI鋪路。
阿倫茲闢劃了願景:「走進我們的大門一如走進我們的網站。」要做到這一步,數據為王。
首先,建立「顧客360計畫」的會員獎勵制度。藉此追蹤會員的消費記錄、購物偏好、個人風格、甚至是社群網站上的動態足跡。截至2016年,資料庫已追蹤1200萬人。
其次,為了抓住更多數據,提供大規模的個人化。Burberry開發資訊平台,結合臉書、推特。
鼓勵消費者上傳自己穿戴Burberry產品的照片,不僅建立互動、貼近客戶,爬梳這些數據更有助於抓住新潮流,提供客製化產品和體驗。
2016年倫敦時裝週,Burberry的Chatbot臉書聊天機器人正式登場,提供現場即時動態,獨家幕後花絮,檢視價格,即時分析瀏覽和購買記錄進行商品的個人化推薦。
利用玩遊戲解任務來打開專屬特權以增加顧客黏性,甚至結合UBER,幫會員叫車,直接把消費者送到最近的Burberry專櫃。
從數據抓出個人化互動行銷的開始,更讓Burberry把精品引以為傲的個人化服務導入線上,也將線下的尊榮體驗拉到新高度。
當來客進門,Burberry銷售人員即可在iPad上辨識來客身份,洞悉其消費、線上瀏覽記錄,從而親暱直呼來客姓名,甚至從社群網站發文知曉來客目的。
加上SAP HANA資料庫系統平台,快速分析顧客資料和整體時尚趨勢,即時在iPad上提出洞見,協助銷售人員打出深入人心的個人化推薦:
像是哪款配件很適合搭配你上週剛入手的大衣,購入該大衣的顧客也同時購入哪些商品,甚至是與其品味相近的顧客都買了些什麼,實體精品店具體演繹亞馬遜電商的秘密。
當全球Burberry旗艦店都是數據點
「我們正努力將顧客分析融入我們的組織架構中。」阿倫茲更曾大膽評論:「如果一家店與其官網的樣貌和感受相去甚遠,那真的像個偉大的品牌嗎?」
彷彿要證明她的話不假,Burberry的全球旗艦店都是數據點。
他們在商品裝入無線射頻辨識(RFID),一旦消費者拿起、試穿,一旁的螢幕,甚至是一面穿衣鏡,就會開始「訴說」該商品的生產故事,演示模特兒在伸展台上穿著的姿態,同時建議如何穿搭和使用,真實與虛擬在那一刻無縫接軌。
在後台,RFID協助Burberry自動化庫存記錄和品質管理。未來,Burberry官網說「我們可能會連結RFID和顧客資料庫」,紀錄顧客和商品的每一個接觸點,一如亞馬遜追蹤和分析你我的瀏覽足跡。
2015年,Burberry透露顧客數據分析提升了50%的回客率。相較於2006年,經過數位洗禮的Burberry整體營收成長了240%。「個人化已成新標準」其最新年報宣示。
「我們現在正在研擬自己的AI策略……我們相信AI能製造出更好的產品,促進更快、更廉價的流程,並帶來更有洞見的分析,進而產生商業價值。」
BurberryIT資深副總裁大衛·哈里斯(David Harris)2016年接受AI Business專訪時表示,並明確指出Burberry將把機器學習導入具服務功能的聊天機器人、產品開發、運營、測試、規劃與物流的自動化與情境模擬、以及打假。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智財局(EUIPO)估計全球仿冒品的銷售總額每年近5000億美元,嚴重侵蝕精品大牌的營收,傷害品牌形象、認同與價值,而Burberry的招牌花呢格紋正是全球山寨寵兒。
為此,Burberry與驗證服務Entrupy合作,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圖像識別來抓仿冒!
每樣商品的皮革、纖維紋理、對比、針腳、標誌的幾何特徵等都如同數位指紋,在微距鏡頭下一覽無遺。
使用者只要在手機裝上微距鏡頭,拍下照片上傳至擁有300萬筆資料的雲端資料庫比對,演算法可在25秒內對細微的特徵進行分類,鑑定真偽,準確度高達99.1%。
資料庫中的Burberry圖像來自一百多個手提包,包括真品以及Entrupy的AI數據科學家從世界各地網羅,肉眼難以辨識的高級仿冒品。
透過給予機器學習需要的海量圖像標註訓練資料( AI Training Dataset)及立即的答案反饋,機器就能像人類一樣從成敗的經驗中學習,最終準確地辨識真假。
如今,聊天機器人與打假皆已成真,核心的科技平台整合翻新,強化即時分析和決策能力。即將164歲的Burberry,用AI漂亮轉身。
老查分享:「從Burberry可以看到,當我們談用「數據」驅動轉型,如果有清楚的待解議題,它能連結的面向相當廣而且深入。讀完這個案例,我很想知道後續他們怎麼把線上、線下數據在服務現場串起來,在分析後解讀出場景與模式。
文中提到的「顧客360計劃」,讓我想起曾經執行過的一個專案。它的動機很簡單,今天當客人有話想說,打給客服,也去了門市和網站留言,我們能否同持掌握、串接這些行為足跡和資訊的發生?
很多時候會看到,數據發生的現場都有記錄,都沒法把不同地方的數據串在一起,這可能早在系統開發時,就沒有思考到互相整合、維護和比對。AI來臨的時代,唯有留下數據,完整地串接,AI落地的場景才有實現的起點。」
附圖:(圖說:Burberry 因應農曆新年邀請知名影星趙薇、金馬影后周冬雨拍攝品牌宣傳照。)
(時任 Burberry 執行長:Angela Ahrendts)
(圖說:Burberry鼓勵全球的風衣迷上傳自己身著Burberry風衣的照片)
「駕馭數據將是零售業未來的核心基礎,」Burberry客戶總監史特夫·薩克(Steve Sacks)接受《行銷週刊》(Marketing Week)採訪時表示
資料來源:https://ai-blog.flow.tw/burberry-ai-data-retail
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問卦] 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代定會受苦受難? StarTouching PTT批 ... 的推薦與評價
戰爭過後容易促成人口繁衍雖然我國很少人在提但戰後又遇上美援經濟起飛也算是有搭到戰後嬰兒潮的列車戰後嬰兒潮特徵就是人口紅利超多(勞動人口比例高金字塔型) ... <看更多>
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1980-1994年出生的稱為Y世代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用一個特定的世代名稱,1944-1964年代稱為戰後嬰兒潮,1965-1979出生的稱 ... 的「Z世代會議」之舉辦,針對Z世代3000人的問卷調查,歸納出其特徵: ... <看更多>
戰後嬰兒潮特徵 在 Re: [問卦] 7、8年級到底是犯到了誰-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