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情一直很擔憂的,就是當一個又一個老牌組織倒下來時,大家會怎樣看。還記得2014年之後,社會經歷低潮,拆大台之風盛行,批判舊泛民舊社運成為情緒出口。來到2021年,很不幸,也見到一些人在翻箱倒籠找「不值得同情」的理由,甚至選擇譏笑。
求吓大家,真係唔好。社會能量已經夠低,何必互相落井下石。過去兩年的發展,一個國安法,一個「完善選舉制度」,完全改寫了遊戲規則。而無論是泛民或本土、議員或素人,也不能說之前已完全預期在內(不然就不會有47人案)。過去的立場,是基於各人當時對時局的判斷。如果有任何所謂的「誤判」或前後不一,只怕每一個人都有份,沒有誰比誰高尚。如果有人到現在還要一天到晚要拿今天的做法和過去的說法做對比,其實好無聊,更別說這些對比往往出於偷換概念,不理處境差異。
森爺宣佈離開了,一大班人說他「左膠唔抵可憐」;教協解散,一大堆批評嫌他們過去太溫和,「抵死」;將來到民主黨的時候,只怕翻舊帳柴台的會更多。明明大家這兩年都付出過,來到被打壓時卻又要分高下,何必呢?
對於那些到今天還要鬥黃的,我提議統一回應:靜靜避開,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就算了。有些人就是喜歡做孔明,我們不用陪他們。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
「批評批判差異」的推薦目錄: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Kai Chi Leung 梁啟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Lew Mon-hung劉夢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BizPro 台大商學研究社- [批評v.s. 批判性思考] 大家是否曾經 ... 的評價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谷哥談【論】第09講:品質不佳的論文成因、批判與批評的差異 的評價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網路上關於批評批判差異-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網路上關於批評批判差異-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批評批判差異 在 網路上關於批評批判差異-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批評批判差異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體重管理門診常發現有趣的男女差異。
體脂率25%的女性:「我覺得自己不夠瘦,希望自己18%。」
體脂率30%的男性(被太太或女友或媽媽帶來面對):「我覺得應該還好,不需要減吧?」
在飲控中面對不小心破功的時候:
女性:「我是個沒毅力的死胖子,胖死算了。」
男性:「都胖那麼久了沒差,明天再說好了。」
過去質性研究結果發現,在「 #身體意象」上,女性比男性 #更關注外表及體重,但女性對身體跟外表 #滿意度卻低於男性,男性比女性有 #較正向的自我身體意象。在東方社會似乎更加明顯,看來「男愛女的貌,女愛男的財」這種清朝時候的觀念,在某方面仍深深影響著男女性對於身體意象的看法。
一個有著大肚腩的有錢有事業男人,會被社會認為是「成功」的象徵,而鮮少批評他身材的管控,甚至認為「這是應酬所必須」;而女性維持窈窕體態的,得到的肯定跟掌聲常大於事業成功的,若身材走樣,事業再怎麼成功,還是很容易被人拿身材做文章或被負面批判😟
在門診看到結婚後的男女,也有不同的心情:
很多男人婚後快速發胖,認為「求偶跟繁衍」目的已達到,沒有維持身材的動力;但女性婚後卻認為不能胖、產後要求自己快速恢復身材,某部分除了自我要求,一部分我聽到的是要「讓老公有戀愛感」(咦,老公為何不需要給老婆戀愛感呢?我也希望我老公每天都讓我想撲倒啊🤔)
當然,也有很多女性跟男性一樣,宣稱純粹是追求自我感覺的良好,但仔細問診的時候,還是能感受到她自己都沒發現的,那些來自 #周邊或社會眼光的壓力。(多的是被媽媽/婆婆/老公嫌胖的女性,鮮少被媽媽/岳母/老婆嫌胖的男性)
這也就是我觀察到的,之所以女性比男性還容易 #因減肥壓力太大而暴食,一部分的原因真的是女性在身材上不管「社會」或「自我」的要求跟標準都甚高,而男性則認為身材好只是「加分」。
不過隨著時代潮流,男性對身體意象日漸重視,不滿意自己身體意象的男性有日漸增加的傾向,或許某方面也代表著,當男女性經濟實力齊平的時候,男性的外表跟身材,在擇偶市場上的比重開始增加。
所以,我由衷希望男女性的「身體意象」也能走向平等。
女孩們在意身材之餘,請多認同自己,覺得自己很美很棒,認真的女人最美,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男孩們不要認為身材不重要,只要會賺錢就好,啤酒肚是代謝症候群的表徵,自我感覺再良好,也麻煩關心一下,自己的健康。
#希望每個人在身體意象上都是正面的
#為健康而努力是件值得驕傲的事
#不需要為想要健康而感到壓力或自我貶低
批評批判差異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Keep Reading! Let's 讀 it--#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很開心今年再次響應文化部走讀台灣系列活動。台灣的疫情好不容易終於趨緩了,回顧過去兩個月三級警戒的日子,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大家都是怎麼過的呢? 我自己在這兩個月讀了非常多的書,既然不能出門玩樂,那就翻開書,透過書本「蟲洞」進入微型宇宙好好遊歷一番,一樣能讓心靈感到相當的豐富。
今天要跟大家推薦三本書,都是在過去這兩個月疫情期間月讀過的好書,其中兩本還有錄製成益起看世界PODCAST喔!
🎁成功的反思: 混亂世局中 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作者: 麥可 桑德爾 譯者: 賴盈滿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益起看世界podcast連結🔗 https://player.soundon.fm/p/dc67740e-7982-4e61-b4fe-05d11369392b/episodes/292d3231-62bf-4576-96d1-e7db43518e51
有政治哲學家之稱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最新力作。桑德爾之前有一本書很有名,叫作正義,一場思辯之旅。這回他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再度推出力作,同樣也引發極大的震撼。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叫做: The tyranny of merit. 才德的暴政。直白表達作者對現行世界的遊戲規則真的很憤怒。身為哈佛大學的頂尖教授,他看著學子每年為了擠進長春藤盟校窄門搶破了頭,相當痛心,縱觀現行世界的價值觀,更是出了嚴重的問題。現在的世界奉行只要你有知識,能力,又努力工作,這就是獲取成功的不二法門。其實從小到大,學校與家庭的主流教育,就是不斷灌輸這樣的主流價值。但反過來說,這個世界對於「輸家」是非常粗暴無情的,錢賺得比較少,工作頭銜沒有很特別亮眼,甚至不太清楚自己的熱情在哪裡,還在辛苦摸索的,主流聲音常常批判他們是「人生失敗組」,就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堅強,所以也怨不得別人。這樣的批評不見得說出口,但隱然成為一種很不友善的氣氛,在社會築起一道道高牆,讓你撞得頭破血流,難以跨越。
所以這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壓力鍋: 贏的人不只自己要贏,更要孩子繼續贏下去,因為這個世界對輸的人是很殘酷的,所以他們更怕輸,千萬不可以掉入輸的那一邊;那在「輸」的那一邊,拼命想往贏的方向前進,但因為阻力太多,資源與支持不夠,常常無以為繼,所以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兩極,也讓民粹極端主義有了可以滋長的溫床….
桑德爾想問的是: 「贏家」真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所有的成就?這過程中有多少人的善意與扶持,才能成就一個人的成功? 「輸家」真的就是活該? 那如果我只是一個在美國中西部好好務農的小人家,一個全球化浪潮襲來,我的農夫生活無法繼續,我被逼著要去學電腦,如果我就是不喜歡,難道跟不上全球化,就是我活該不夠努力嗎? 這個世界有沒有一個可能,不要用「贏」與「輸」區分人類? 而是資源多的一方可以意識到努力之外,自己有很大的原因是「幸運」,並且回過頭來幫助「資源少」的那一方,大家可以共享資源呢?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作者: 諾瑞那賀茲
譯者: 聞若婷 先覺出版社
益起看世界podcast 連結🔗
https://player.soundon.fm/p/dc67740e-7982-4e61-b4fe-05d11369392b/episodes/ed574ccc-7a3b-4189-87b6-8153a74ab8cf
英國知名經濟學家諾瑞納赫茲最新力作「孤獨世紀」,精準的整理出這個世代的我們面對到最普遍的挑戰:孤獨。
從人類從演化史來看,一直都是群居的動物,研究顯示,跟鄰居,朋友,家人之間互動密切的人普遍比較健康長壽。但是資本主義的發展過度強調競爭,從十九世紀英國工業化開始,大批人力往城市移動,人類脫離的鄉村,也脫離了那種左鄰右社互相寒暄照顧的生活情境。尤其到了八零年代以柴契爾夫人,美國雷根總統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大肆提倡政府少管一些,讓民間自由競爭,八零年代經典電影華爾街,GREEDY IS GOOD,貪婪是好的更是讓整個人類社會宛若失速列車,朝著貧富差異極大化的不歸路飆過去,這個觀點就跟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的「成功的反思」有一點像了,那些被資本主義全球化放棄的人,成了地球村的邊緣人,他們的心理狀態其實是非常孤獨的。而孤獨有時其實不是有沒有人陪伴,而是一種不被接納,不被理解的挫敗感.
赫茲擔心的是: 「孤獨」這種情緒會為極端的民粹主義加入燃料。他提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學家,叫做漢納鄂蘭,她是二戰時期從納粹魔掌中幸運逃到美國的猶太人,對於德國人為什麼像是集體被惡魔催眠一般臣服於希特勒的領導,做出傷天害理的行為相當百思不解。一九四九年,她出了極具爭議的代表作:極權主義的起源:在書的尾聲她寫出了一個獨特的結論:極權主義是以孤獨為基礎,而孤獨是人類經驗中最絕望且激進的一種。既然覺得自己在社會找不到容身之處,乾脆就把自己的價值感全都交託在一位強大的領導者身上,藉此找到目標與自尊。
這樣的情境在1930年代的德國,或是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都有著令人憂心的驚人類似。
解方是什麼: 赫茲認為: 人類最根本要體認到,過度競爭已經完全走錯路了。人類需要的不是競爭,而是合作。資本主義社會中如何加入關懷與和解,才是我們最需要去努力的方向。最後赫茲感性的說:對付孤獨世紀的最終解藥,就是我們站在彼此的身邊。
🎁原來老子這樣說
作者:傅佩榮 九歌出版社
一場世紀瘟疫讓人類有著濃濃的末日感。前兩本書真的比較憂國憂民,都是在擔心世界走錯了方向,人類如果不徹底覺悟,恐怕只會走上毀滅一途。
如果人類希望能尋找理想的生存模式,那或許穿越時空,借重兩千多年前的大聖賢老子的智慧,也是不錯的選擇。
老子與佛陀,耶穌都是被譽為偉大聖人等級的人物,他們對於在虛幻世界載浮載沉的人類,提出真知灼見的教導,一直到今天,簡單的道理依然歷久彌新。
其中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傳世經典。是聖經之外全世界複印成冊作多的書。老子是誰呢? 據說他周朝的圖書館管理員,飽讀詩書但深藏不露,道德經的內容,講人與自然,宇宙與萬物運行之道。人間一切皆是虛空,萬物有生有死,但唯一不滅的是道,道是什麼? 好難的大命題,傅佩榮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白話解釋道德經文句。這本書是同事郭于中介紹相贈的,我常常聽他分享這本書帶給他的益處,偶然間翻閱,對於老子的智慧驚嘆不已,一口氣整夜讀畢已經天空微白,好久沒體驗這種聞道則喜,手不釋卷的樂趣。
像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老子對於國與國相處提出的忠告。他看透人性喜歡競爭比較,所以主張小國寡民各過各的,否則往來密切心生忌妒比較,為了爭奪好處殺伐征戰就不可避免,這樣的看法或許在地球村全球化的時代很難被接受,但他對人性的洞見之精準,也提供了我們很另類的思考。
那大家也想知道愛讀書的台視台語新聞主播郭于中最近讀了哪些好書嗎? 接下來就交給他囉! #郭于中
文化部 為響應世界閱讀日推廣閱讀的精神,推出 #走讀台灣系列活動,串聯文本與臺灣在地連結,使民眾可以在城市、鄉野、山林以及海岸找到閱讀的樂趣,也歡迎大家來一起走入文本,讀出臺灣。一起來種下閱讀的種子,靜待在更多人的心中,緩緩生根萌芽。
#閱讀的種子
#走讀臺灣
#KeepReading
#Lets讀it
#疫起待在家
#一起來讀書
#台視新聞
#益起看世界podcast
批評批判差異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批評批判差異 在 Lew Mon-hung劉夢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所謂「劣質管治」,是指香港特區政府,近幾年對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各方面管治差劣。眾所周知,最近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對於香港作成一個獨立關稅地區的地位提出質疑,認為香港很多做法與內地普通城市冇咩區別,所以提出取消區別對待。由此對於香港既一國兩制無疑構成一個重大打撃,為什麼會導致這種情況?
.
其實值得大家,包括從中央到特區政府領導人以及我們700萬香港市民認真思考,其實如果與之相比,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特首職位是相當難做的。美國紐約市、日本東京都、印尼耶加達市;紐約市長、東京都知事、耶加達市長...這些都比較好做,因為他們的老闆只有一個,就是選民。反過來內地北京市長、上海市長、天津市長、重慶市長...這些直轄市長都好做,因為他們都只有一個老闆,就是中央。唯獨香港特首卻是兩個老闆,一個就是中央,另一個就是港人。
.
問題是中央的價值觀,有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香港的價值觀是資本主義,所以往往都夾在中央與港人兩個不同價值觀當中,香港特首往往豬八戒照鏡子-裡裡外外不是人,又或者順得哥情失嫂意,這些我們都明白,作為香港特首,對香港特區的管治應該要嚴格遵從,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差異,二者不可偏廢。按照這宗旨去做,這就會少一些行差踏錯。但你看看我批評的劣質管治,就以最近一段時間搞得滿城風雨,成為國際事件的
陳浩天在FCC外國記者俱樂部內演講這件事來計,我就覺得特區政府進退失據,不著邊際,為何呢?
.
因為時至今時今日,發表演講的陳浩天未曾被警察拘捕過,未曾被法庭審過,亦未有被法庭定過罪,直至今時今日都是這樣。你可以扣上政治帽子,說他是港獨份子去批判他、去斥責他,但從法律上,今時今日警察無拘捕過他、無檢控過他任何罪名,所以他仍然是一個公民身份,但就是他到現在什麼事都沒有,未有過任何法律行動對付過他。但就作為那次主持陳浩天演講的FCC副主席,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馬凱就被吊銷工作簽證,不得延續,及後馬凱想以遊客身份重遊香港都被拒絕入境,搞得在國際上,香港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受到衝擊以及削弱,懷疑香港是否淪為內地的普通城市。
.
我之所以批評管治的低劣,這件事處理的手法相當差勁,例如...
批評批判差異 在 谷哥談【論】第09講:品質不佳的論文成因、批判與批評的差異 的推薦與評價
谷哥談【論】第09講:品質不佳的論文成因、 批判 與 批評 的 差異 、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切割樣本可成為新的論文、平均數與標準差、量化統計的五 ... ... <看更多>
批評批判差異 在 網路上關於批評批判差異-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批評批判差異討論資訊,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資訊整理,找批判定義,批判思考例子,何謂批判在Instagram影片與照片(Facebook/Youtube)熱門討論內容就來 ... ... <看更多>
批評批判差異 在 BizPro 台大商學研究社- [批評v.s. 批判性思考] 大家是否曾經 ... 的推薦與評價
... 事件發生的原因(root cause)者卻寥寥可數;於是我們不禁要好奇,是什麼造成了這微妙的差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