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星期五 絕對音樂】
「生活並不完美,但不代表它不美;
只可惜很多人都想遇到對的人,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對的人~~。」
SO~~人要夠自信才能真正的謙卑,要夠堅強才能真正的柔軟;
學會欣賞自己,你就是自己最大的粉絲。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成長不是變得堅強,而是不斷接納自己的脆弱》
我們常常頭頭是道地批評別人,但是否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能如此一針見血?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太熟悉了?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真正討厭的是自己?
以《我可能不會愛你》拿下金鐘獎最佳編劇的徐譽庭,在TEDxTaipeiWomen和我們分享身為編劇的故事。編劇經常會就地取材,將身邊朋友們的特色寫進劇本裡,當然這些特色也包含了缺點。然而有一次,當她的朋友們開始討論起這齣劇時,她意外地發現,這些人批判的竟然不是其他人,而是劇本中的自己。
同樣的,身為觀眾的我們,對於劇中角色的缺點感到不自在或反感的時候,或許就是因為這些缺點在我們身上似曾相識。也就是說,我們常常不經意討厭自己的某些部分,卻又逃避面對這些缺點。
克服厭惡自己,我們必須和自己「聊一聊」
我們常常和家人、朋友聊一聊,卻很少和自己聊一聊,也因此我們常常在討厭自己而不自覺,而不自覺地討厭自己導致我們總是花很多時間在隱藏自己的不完美,卻沒有真正花時間欣賞自己的美。人生並不完美,但正因為這些不完美使我們與眾不同,若過於追求完美,似乎只會讓自己距離完美越來越遙遠。
「生活並不完美,但不代表它不美。」《我可能不會愛你》女主角,程又青說到。 「我並不完美,但我有我美的地方。」徐譽庭最後說到。
我們身處在一個充斥著「脆弱」的世界,做一件不保證成功的事、先向喜歡的人說出「我愛你」、在乳房X光檢查後等待醫生回電等等。當我們害怕面對這些脆弱時,我們常常會選擇麻痹它們,但情感是一體的,人無法選擇只麻痺一種情緒,因此我們同時也麻痹了生活中所有的喜悅、感激和快樂。
害怕脆弱使我們總是將那些不確定的事變成確定的事,像是宗教已逐漸從神秘的信仰變得似乎確有其事,政治溝通更從雙向對話轉變成單方面的責怪。為了要確定所有事情的對錯,人們只好不斷地責怪他人,然而卻忘了,責怪其實就是釋放痛苦與不安的方式。
坦蕩地接受脆弱,相信脆弱會讓自己美麗。當我們願意直視脆弱,同時也撬開了自信、喜樂、創造力與一切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時,同時也獲得了「脆弱的力量」。
從滿地破碎的自我中站起
小時候的我們總以為,等到長大以後,我們就會變得很堅強、就不會再感到脆弱了。曾經以為成長是越來越堅強,但後來才發現,成長其實是個接納脆弱的過程,因為活著就是脆弱的。
國際知名的人際關係專家Barbara De Angelis在《愛是一切的答案》書中描寫人生中的不完美──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把一生當中大部份的時光用來蒐集我認為美麗的盤子,然後一起轉動。當然,我失敗了,因為生命的目的有一部分就是要這些盤子掉下去,好讓我們凝視滿地破碎的自我。
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這樣的自我,誠實地面對生活中各種狀況,並勇於承認自己的傷痛和缺失。最重要的是,要隨著走出的每一步而更加敬重自己。雖然不完美,但卻是真實的美。
(文章來源: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5339)
***************************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不久之前在本頻道掀起了一場肛拭子之戰,我是一定要特別花時間討論的啊,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上海復旦大學傳染病專家盧洪洲告訴官方小報《環球時報》,鼻拭子或咽拭子可能會造成「不適反應」,致使樣本不合格。他承認,糞便...
承認自己的傷痛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9/17 星期四 絕對音樂】
「我們這一生,或許會錯看許多人,遇到許多背叛,
也曾以為只要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到頭來卻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
但這一切都沒關係,那些想打倒你/妳的,
只要你/妳死不了,都還是能夠重新站起來,
決定權在你/妳手上,其實你/妳沒有想像的那麼脆弱。」
SO~~~即使世界不斷讓我們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成長不是認得堅強,而是不斷接納自己的脆弱》
我們常常頭頭是道地批評別人,但是否想過,為什麼我們總是能如此一針見血?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太熟悉了?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真正討厭的是自己?
以《我可能不會愛你》拿下金鐘獎最佳編劇的徐譽庭,在TEDxTaipeiWomen和我們分享身為編劇的故事。編劇經常會就地取材,將身邊朋友們的特色寫進劇本裡,當然這些特色也包含了缺點。然而有一次,當她的朋友們開始討論起這齣劇時,她意外地發現,這些人批判的竟然不是其他人,而是劇本中的自己。
同樣的,身為觀眾的我們,對於劇中角色的缺點感到不自在或反感的時候,或許就是因為這些缺點在我們身上似曾相識。也就是說,我們常常不經意討厭自己的某些部分,卻又逃避面對這些缺點。
克服厭惡自己,我們必須和自己「聊一聊」
我們常常和家人、朋友聊一聊,卻很少和自己聊一聊,也因此我們常常在討厭自己而不自覺,而不自覺地討厭自己導致我們總是花很多時間在隱藏自己的不完美,卻沒有真正花時間欣賞自己的美。人生並不完美,但正因為這些不完美使我們與眾不同,若過於追求完美,似乎只會讓自己距離完美越來越遙遠。
「生活並不完美,但不代表它不美。」《我可能不會愛你》女主角,程又青說到。 「我並不完美,但我有我美的地方。」徐譽庭最後說到。
我們身處在一個充斥著「脆弱」的世界,做一件不保證成功的事、先向喜歡的人說出「我愛你」、在乳房X光檢查後等待醫生回電等等。當我們害怕面對這些脆弱時,我們常常會選擇麻痹它們,但情感是一體的,人無法選擇只麻痺一種情緒,因此我們同時也麻痹了生活中所有的喜悅、感激和快樂。
害怕脆弱使我們總是將那些不確定的事變成確定的事,像是宗教已逐漸從神秘的信仰變得似乎確有其事,政治溝通更從雙向對話轉變成單方面的責怪。為了要確定所有事情的對錯,人們只好不斷地責怪他人,然而卻忘了,責怪其實就是釋放痛苦與不安的方式。
坦蕩地接受脆弱,相信脆弱會讓自己美麗。當我們願意直視脆弱,同時也撬開了自信、喜樂、創造力與一切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時,同時也獲得了「脆弱的力量」。
從滿地破碎的自我中站起
小時候的我們總以為,等到長大以後,我們就會變得很堅強、就不會再感到脆弱了。曾經以為成長是越來越堅強,但後來才發現,成長其實是個接納脆弱的過程,因為活著就是脆弱的。
國際知名的人際關係專家Barbara De Angelis在《愛是一切的答案》書中描寫人生中的不完美──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把一生當中大部份的時光用來蒐集我認為美麗的盤子,然後一起轉動。當然,我失敗了,因為生命的目的有一部分就是要這些盤子掉下去,好讓我們凝視滿地破碎的自我。
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這樣的自我,誠實地面對生活中各種狀況,並勇於承認自己的傷痛和缺失。最重要的是,要隨著走出的每一步而更加敬重自己。雖然不完美,但卻是真實的美。
(文章來源: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5339)
***************************
承認自己的傷痛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被剝削的童年》推薦序+抽書
這次很榮幸為《被剝削的童年》寫推薦序。書中的許多故事,怵目驚心,卻也在我們的生活真實上演著。
這些追求父母的愛的孩子,就算長大了,還是不停下意識地期待著父母的愛。
討論這些,不是為了要責怪誰;只是,如果你曾是受傷的孩子,或許你可以翻開這本書,然後,跟著這本書,試著勇敢地承認自己內心的傷口。
傷口被看見,就有被療癒的可能。
===============================
【學著承認內心的傷口】
你,曾經覺得,自己是父母的名牌包嗎?
「從小到大,我一直很努力爭取我爸、我媽的讚美。我爸媽對我的要求很高,但從來不稱讚我。外人看來,他們學經歷高、薪水高,而且待人和善,都覺得我有這樣的爸媽,實在是太幸福了。但實際上,當我做不到他們的要求時,他們會對我說很難聽的話、罵我很蠢;然後,帶我出門時,又好像我們的感情很好,父慈子孝,讓我覺得非常困惑。
「爸媽他們時常會說:『我花這麼多錢供你念書,念出一個好成績、有一個好成就,就是你報答我們的方式。』所以我一直很努力,也很希望能夠獲得他們的肯定或讚美。只是,不管我多努力,對他們好像『都永遠不夠』。在家裡,他們總是可以找到新的方式來挑剔我、嫌棄我;在外面,他們把我的成就、表現掛在嘴邊,讓他們可以跟親朋好友炫耀、比較,讓他們可以抬得起頭來。很多時候,我常常覺得,我就像是他們的名牌包,如果我表現得不好,他們就會頭也不回地把我丟掉。
「我常常感覺到他們不愛我,不關心我的感受與想法。是啊!你怎麼可能會去『愛』一個名牌包,在乎名牌包的感覺、在想什麼呢?可是我以為,以為是我表現得不夠好,所以他們才沒那麼愛我。或是,他們可能是愛我的,只是沒有表現出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他們與大家都是這樣說的,而我也想相信:他們做的一切,不管再怎麼讓我不舒服,或許只是方法錯了,或是過於極端,但都是為我好而已。
「只是,當最近我決定放棄我的高薪工作,轉去非營利組織工作時,他們的反應非常的大。大到我爸打了我一巴掌,我媽哭著說:『我是個失敗的媽媽!』然後,當他們把我趕出家門,說:『我們就當作沒有這個小孩』時,我才真正了解到:『一旦我失去了名牌包的價值,沒有辦法讓他們炫耀時,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放棄我,毫不猶豫。』
「看清這件事,對我是很痛苦的,那代表的不只是『原來我讓父母失望了』那麼簡單而已,還包含了一個讓我最心痛的部分:
「原來,我前半生中,努力追求的一切:『希望他們能夠認同我、肯定我,希望他們真的愛我……如果我表現夠好,他們就會愛我了……』這個目標,是假的,是不可能發生的。
「他們愛的,永遠是那個可以讓他們『生活加分』的我,就像愛一個名牌包一樣;但是,他們不愛我這個人,不在乎我這個人的想法與感受。
「我只是他們的延伸、他們的附屬品、他們財產的一部分而已。
「我永遠得不到他們的愛,如我想像的那般無私的愛。
「看清這件事,讓我極為心痛。」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類似這樣的故事,一再地上演著。
在台灣傳統的文化觀念裡,總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的愛總是無私,父母的舉動總是為你好;如果有不是,那只是他們不懂表達,並非他們真的不愛。
不會有自私的父母。
但實際上,不論受教育多寡、社會階層高低,有些父母,他們從來沒有感覺到愛,也沒有好好被愛過;如此,他們很難如這社會期待地「無私地愛這個孩子」,反而是充滿了要求、有條件式地,甚至是把小孩當成一項「物品」般地經營,只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與期待。
有些時候,這些父母提供豐裕的物質生活,對外看起來慈眉善目,因此,當孩子覺得痛苦而向外求救或釋放出訊息時,因為社會上「父母總是無私的」與「有足夠物質就是好父母」的刻板印象,就會讓外界對這些小孩說:「你要知足,你已經非常幸福了,要懂得感恩。」「你怎麼會這樣就覺得痛苦,真的是過太爽,抗壓性太低,不知足、不孝。」……
於是,這些孩子被迫吞回自己的痛苦,懷疑自己的感覺,繼續允許父母把自己當成財產,不停地被要求、被期待、努力滿足父母,然後,不能有自己的感覺與想法。
不能相信、不能承認自己的感覺;在非常痛苦時,還要責備自己,是自己抗壓性太低,是自己不知感恩……
這種無法言喻的痛苦處境,卻令人心痛地常見。
關於這本《被剝削的童年──如何面對自戀型父母,修復童年創傷,迎向新生》,討論的即是:
面對這些總希望孩子滿足自己需求的父母,孩子所受的傷,如何能夠療癒?該怎麼找回真正的自我?
而長大成人的孩子,又能怎麼重新面對自己與父母,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學會與這樣的父母互動?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書中有提出一些現象說明、分析與評分量表,讓我們了解與分辨:自己是否的確在親子關係中受了傷,且影響了我們日後的生活與其他關係;但更多的是,書中提出許多自我了解、自我修復與自我療癒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創傷與情感,還有重新修復受創的自己。
畢竟,對於很多在親子關係中受創的孩子,要去承認那些傷痛,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為那代表的不只是「自己的父母會讓自己受傷」,還可能代表著:「原來我一直期待著、努力想得到父母真正的關愛,但這個愛,可能從來不存在。」這是一件很悲傷的事。
但是或許,只有我們 #承認自己的傷痛,了解「父母並非都有辦法提供無私的愛」時,我們才有機會當回自己的父母,用我們想要的方式,好好對待自己。
如果你曾在、或是正在與父母的關係中,覺得受傷、被壓迫或「沒有自己」的人,誠摯邀請你翻開這本書,跟著書上一步步地,找回屬於你自己的力量與人生。
(本文案例皆經大幅改編,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另外,感謝 寶瓶文化,提供3本贈書送給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讀者。
<3 贈書活動:
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被剝削的童年》一本。
👉 Step 1:幫 關於你的心裡事 -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粉專按讚,並設為 #搶先看
★搶先看設定教學:https://ppt.cc/fmX6Ox
👉 Step 2:公開分享本篇貼文至個人頁面
👉 Step 3:在本文底下跟我們分享「你理想中的童年生活」
活動至 7/25週三 10:00 截止,將抽出 2位得獎者,中獎的朋友可獲得《被剝削的童年》一本,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一起參加抽書活動~
《被剝削的童年──如何面對自戀型父母,修復童年創傷,迎向新生》
博客來:https://goo.gl/jmd4Eu
金石堂:https://goo.gl/V2onAt
誠品:https://goo.gl/3urEtw
讀冊:https://goo.gl/mKaQPE
=============================
🌸《 #婚姻完全手冊》三部曲電子書:https://goo.gl/VBdUvJ
--------------------------------
❤《關係黑洞》:#不安全感 如何影響關係
👉博客來:https://goo.gl/QyaBBT
👉誠品:https://goo.gl/fNWGmt
👉金石堂:https://goo.gl/uebSqx
👉讀冊:https://goo.gl/pdDjjz
👉城邦讀書花園:https://goo.gl/6aqX26
👉電子書資訊:https://ppt.cc/fChF9x
--------------------------------
🌠《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博客來 goo.gl/4A12pM
👉誠品 goo.gl/xZSftl
👉讀冊 goo.gl/z2YUhX
👉金石堂 goo.gl/8sbRGX
-----------------------------------
☀心曦心理諮商所
★預約個別諮商、伴侶/家族諮商
👉預約表單:http://goo.gl/qWfd2O
承認自己的傷痛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不久之前在本頻道掀起了一場肛拭子之戰,我是一定要特別花時間討論的啊,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上海復旦大學傳染病專家盧洪洲告訴官方小報《環球時報》,鼻拭子或咽拭子可能會造成「不適反應」,致使樣本不合格。他承認,糞便取樣可以代替肛拭子,以防止類似的不適。但其他專家——包括一些中國專家——對採集肛門樣本的必要性提出了質疑。《環球時報》援引另一位專家楊占秋的話說,鼻咽拭子仍然是最有效的,因為病毒是通過呼吸道感染的。香港大學公共衛生教授本傑明·考林(Benjamin Cowling)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使有人的肛門分泌物檢測呈陽性,但呼吸系統分泌物不是陽性,他或她的傳染性可能不會很大。】結果搞了半天我竟然在這個議題上跟胡錫進一樣立場【倒】,原因很簡單,肛拭子檢測絕對不是無可替代的檢測法,有鼻拭子、喉拭子,這些方法都比較快比較有效率,張開嘴巴採檢、戳鼻孔採檢難道會比脫褲子要來得久嗎?就算說是DELTA病毒株可以只在喉部存在比較多,那麼喉拭子也可以處理,甚至你堅持一定要看清楚消化道,那麼糞便樣本檢測也是可以,為何一定堅持肛拭子這種侵入性的檢測?更不要提反對肛拭子就是不科學這種說法了,哪有科學一定是要堅持侵入性檢測的?有人堅持肛溫比較準,那麼大家早上上班不量額溫,通通量肛溫是要怎麼運作?光排隊要排多久?
快篩方法從鼻、喉採集,進步到吐口水就可以檢測,就是一個科學的進步,在方便性和非侵入性上讓人們比較願意檢測。輝瑞的總裁Albert Bourla在受訪時就講過,如果不是因為研發時間太趕,應該要一劑就能夠達成免疫效果才符合科學和人類的需要。但就是因為研發時間不夠,才必須要暫時妥協。
德國之聲今年為了這個採訪了研究排洩物核酸檢測新冠病毒功效的專家——紐約蒙特菲奧醫學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的微生物學家溫迪‧塞姆薩克(Wendy Szymczak)。【德國之聲:如果你要檢測一大批人,有什麼理由會讓你選擇肛拭子檢測,而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方式?
塞姆薩克:我不認為可以只作肛拭子檢測。我想問題在於,既作鼻咽拭子,又作肛拭子檢測是否有意義?是為了要檢出那些上呼吸道已測不出病毒的漏網之魚嗎?這一點上,我不知道。這意味著大量的額外工作,需要大量的額外資源,對旅客來說造成很大的不便和不適。我們不知道這是否有必要。我們不清楚,如果(感染者)僅在糞便中排出病毒意味著什麼,他們是否會對其他人構成感染風險。】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要喜歡上肛拭子的人性太強烈了,我沒那麼強烈。好啦,花了這麼多時間檢討肛拭子的科學意義,我也真認真。
好了,那麼我們要花點時間討論林昶佐了。環南市場一役之後兵敗如山倒的昶佐今天又業力引爆了。如果他真的很兢兢業業地做事,不會落到這個下場,問題就是在於他作秀的比例遠遠高過做事的比例。今天的爆點是在於228國家紀念館首任館長、228受難家屬廖繼斌3日說,根據ETTODAY的報導:【這位自詡為228正義使者的歌手,在第6屆2年任期、15次的董事會中,「竟然只出席了第6次董事會,其他14次全部請假缺席!沒錯,就只出席了1次,翹班了14次!」這樣的出席率,不要說公家機關,就是發生在民間團體,也一定遭到同儕的冷眼與排斥。「林昶佐從今以後別再提228三個字好嗎?」廖繼斌痛批,「你每提一次,我們遺族心中就多淌血一次!」】
林昶佐荒謬的事情本來就不只這一樁,他以前就是特赦組織的台灣成員,但是在2016年內湖女童遭殘殺事件時,根據三立新聞2016年的報導:【台北內湖女童案震驚社會,廢死議題又再度引發討論,先前大力提倡廢死的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昨(28)日受訪時絕口不提廢死,挨轟「烏龍繞桌」。時代力量今(29)早召開記者會,他對此再度回應,表示第一時間去辯論死刑存廢,會模糊了焦點,應該先照顧被害家屬的傷痛,而不是一味聚焦在支持或廢除死刑。】看看這甚麼屁話,遇到逆風時,昶佐就會先轉移焦點,說他甚麼立場不是重點,遇到有好處的時候挺身而出列在履歷上也絕無問題,這就是林昶佐啊,我跟他很熟啊!【笑】
根據聯合報七月四號的報導指出:【知情人士指出,政府要求原廠製造、直送,而且提供台積電、永齡的一千萬劑疫苗,標籤不會有「復必泰」,是應客製化要求重做,德國原廠必須啟動生產線另外供貨,由於德國原廠對疫苗的生產、抽樣、冷鏈、品管等程序要求嚴格,有一定的標準流程,何時第一批能完成到貨,只能說盡一切努力在完成合約簽署後能盡快將疫苗送抵國內。】 照這篇報導的說法,我國政府最堅持的就是標籤?這他媽的甚麼屁話,今天台灣死亡人數已經達到六百八十八人,結果是因為台灣才訂了特別生產線來生產,這個話不知道要說服誰?還有人對路透社放話透露消息,一時傳的天翻地覆,政府英明神武,好像都已經民調回升了。
然後還有三方同時放話給路透社的台北記者,其中一段更特別,【Another source said the German government, which has said it was trying to help Taiwan obtain the BioNTech vaccines, had been trying to speed up the talks.
"The German government doesn't want to leave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didn't sell vaccines to Taiwan due to the Chinese pressure, so it has been pushing the company to speed up its talks with Taiwan," the source said, referring to BioNTech.
The German Foreign Ministry declined to immediately comment.】啊這不就外交部自吹自擂的口吻,說德國政府有讓BNT加速跟台灣的談判。如果這是外交運作,可以為了搶功拿出來講嗎?如果不是為了搶功,以後德國政府是不是會被指責說只幫台灣不幫世界其他國家嗎?更別提這個放話獲得的德國外交部回應是,不予回應。更重要的是,德國駐台代表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Thomas Prinz)博士六月三號就說過了【我們注意到近來關於疫苗取得的爭議。請相信,德國政府,特別是聯邦經濟部部長Altmaier本人,對於台灣與BioNTech間持續的溝通協調,盡了好一番努力。然而,契約簽訂與否與條件,並非在政府的掌控下,而是取決於契約雙方。倘若契約雙方能夠達成共識,聯邦政府自然樂見其成。】這跟台灣放話德國政府介入談判差別是不是很大?
結果咧,郭台銘今天早上自己發布聲明特別強調,【路透引述知情人士報導指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台積電與BNT代理商上海復星簽署購買疫苗的初步協議。郭台銘4日回應,轉載國際媒體無法證實的消息來源,可能妨害台灣取得疫苗的時程,呼籲勿臆測BNT疫苗採購進度,要大家別上當了!】到底是誰案子不確定的時候就想要收割,看看林昶佐,不會覺得這種動作很像是綠營農耕隊的作風嗎?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承認自己的傷痛 在 許靖韻「小背心」Angela Hu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次又係自己 Cover自己 ?
下次你地又想聽我 Cover邊首呀 ?
#許靖韻 #AngelaHui #別為我好 #小背心
===============
睇完cover可以去KKBOX聽住Angela精選嘅《那些我們都說過的情話》歌單:
https://www.kkbox.com/hk/tc/playlist/Om6j2wSpy7BGeX1dgN
Lyrics 歌詞
《 別為我好-許靖韻 》
如果 苦苦堅持沒意思
你最好狠心一次
來替代更多表情暗示
如果 你已想放開
何用來辯駁愛不愛
問我怎能承認 這就是愛
若為我好 為何還提出分手
為我好 我勸你無需內疚
講得很偉大不過已聽夠
連痛苦 也要我獨承受
別為我好 離場時無需開口
任你轉身 請享受自由
假使你亦虧欠夠 何苦假裝挽救
幸福都虛構 你卻太易被我猜透
愛都不夠 還哪可追究
困擾到今天我亦都 受夠
為我好 我勸你無需內疚
講得很偉大不過已聽夠
誰會懂 我有我的難受
別為我好 離場時無需開口
任你轉身 我便得救
假使我亦傷痛夠 何苦必須佔有
承認自己的傷痛 在 Night Keeper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使者》全專輯數位聆聽 🎵
https://orcd.co/messenger
〈昏迷指數〉Official MV
▍豆苗先生 x 守夜人
緊擁舊傷的暖心動畫巨作
▍請留下最渴望被治癒的傷痛,跟我們說說話,或許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你感受到被愛與溫暖。
我們會深刻感受每則故事,預計選8-10則感觸至深的留言,以mail的方式寫封信細細回覆你、陪伴你。
- - - - - - - - - - - - - - - -
某夜,在台北咖啡廳一隅,與豆苗先生討論著〈昏迷指數〉這首悲傷又堅強的歌。他說他看見了過去的自己:「求學時期與出社會時期」。這段過程在漫無目的地方漂流,受盡茫然與迷惘的折磨,到頭來只能默默安慰自己。
「這就是長大吧」
「剩一個人的時候只能這樣了吧⋯⋯」
這兩個時期其實就是我們人生很重大的部分,在這之中我們會見識到很多他人甚至是自己醜陋的一面,伴隨痛苦跟迷茫的時刻,甚至快要不認識自己,我們被迫面對陌生環境的壓力與冷漠,加速看清自己的不足,盡力的不要討厭自己,因為這樣世界上就沒有人會喜歡這個靈魂了。
過去的自己看不見未來的使者,使者無形中給予過去的自己一個擁抱後繼續漂流。
過去的自己從掙扎與痛苦的表情逐漸變得淡然,而這個淡然是釋懷還是接受,不得而知。
有時候受了重傷又無處可去時,試著讓靈魂昏迷吧。
放心,昏迷指數2的時候,我們會接住墜落中的你。
- - - - - - - - - - - - - - - -
【昏迷指數GCS】
詞曲 Music & Lyrics|秦旭章 WiFi
躲在我的身體裡面
假扮你的樣子侵略
半夢半醒交換瞬間
趁我 最鬆懈
為誰 增添 幻覺
不想 睜開 雙眼
披上了斗篷看不見
結冰的水好像安全
幹嘛講的太過危險
明明 就可以
繼續 安心 浪費
不想 得到 安慰
昏迷指數3
昏迷指數2
陽光看起來很耀眼
結冰的水踩了就碎
是誰逞強的太明顯
卻不肯承認
不如 繼續 浪費
為誰 假裝 體面
昏迷指數3
昏迷指數2
- - - - - - - - - - - - - - -
- Song credit list -
昏迷指數GCS
詞曲 Music & Lyrics|秦旭章 WiFi
製作人 Producer |鍾濰宇 Yu.秦旭章 WiFi
配唱製作人 Vocal Producer |古晧 @ 肺腑音樂 Obadiah Ku @ FeverMusic
執行製作 Executive Producer|楊其偉 Kit
編曲 Arrangement|守夜人 Night Keepers
演唱 Vocal|秦旭章 WiFi.林稚翎 Chill Lin
電鋼琴 E-Piano|秦旭章 WiFi
鼓.電子節奏 Drums.Beats|楊其偉 Kit
電吉他.合成器 Electric Guitar&Synthesizer|蔡佳穎 Tsai Chia-Ying
電吉他 Electric Guitar|劉哲麟 Chelin Liu
貝斯 Bass|柯遵毓 Jack Ko
錄音工程師 Recording Engineer |陳以霖 Yi Lin Chen (Vocal) .秦旭章 WiFi (E-Piano) .劉哲麟 Chelin Liu (Electric Guitar).錢煒安 Zen Chien (Drums)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大小眼錄音室 Twin Eyes Studio (Vocal).冰鳥工作室 Ice Bird Studio (E-Piano).Shy Studio (Guitar).112F Recording Studio (Drums)
錄音助理 Recording Assistant|陳祺龍 Chris Chen (Drums)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笛岡俊哉 AKNIT
- 影像製作 -
導演 Director:朱聖智 Sheng Chih Chu
劇本 Script:朱聖智 Sheng Chih Chu
原畫 Leader Animator:朱聖智 Sheng Chih Chu
動畫 Animator:蘇子傑 Tzu Chieh Su
背景 Background:朱聖智 Sheng Chih Chu / 姚佑達 Yoda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Bana Chen
OP:冰鳥工作室 Ice Bird Studio SP: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Ltd Taiwan
【 NightKeepers守夜人 官方社群 】
FB: https://www.facebook.com/NightKeeper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ightkeepers2019/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NightKeepers
【 關於守夜人樂團 】
助眠系的跨領域重唱組合
治癒的雙聲線化作厚實安全感
在人們被社群制約之前
守夜人先給了所有人毫無防備的溫暖
讓我們不需再獨自面對⋯⋯
Night Keepers守夜人,於 2015年正式成軍,是少數擁有不同身份使命的創作組合。時而涉足電玩,時而出版圖文詩集,有時只是用音樂表達一個失眠人對這世界的種種期待、躲藏、痛苦與觀察,持續以跨界合作方式推出作品。
守夜人期望能扮演「睡不著使者」,用音樂、文字、影像、設計、live 演出與聽眾互相交流。
並透過人工智慧軟體「聊天機器人」,與聽眾在睡前互相記錄、交換自己空虛、痛苦、孤獨的故事,藉此達到一種「團體治療」的效果,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彼此的守護者 (Keepers)。
#使者
#守夜人
#昏迷指數
【本案獲109年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