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之聲》線上專題推出!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影像研究者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首期主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每周二、四推出更新,歡迎追蹤閱讀!
專題連結|https://bit.ly/vop-keyword
███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導言──謝佩君|客座主編
創立於世紀之末的美國外送平台Seamless,名實相符地是一則新自由主義式社會關係的寓言。以無縫接軌(seamless)作為品牌精神,和台灣現正風行的所有外送程式一樣,主打使用者從慾望到滿足過程的一氣呵成:我們可以躺著滑動手指於各家餐廳的菜色圖片間,點選、付款,接著等待外送員(gig worker)將餐點無接觸地送至家門外後,再附上一張即拍的照片作為送抵的證明。簡單又直覺,我們沒有發現線上點餐的自由,僅是將個體活動時空壓縮地複寫至市場──我們連躺著放空都可以消費,而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成就於我們壓榨自己的休閒時間(或是因經濟狀況犧牲休閒時間),在沒有基本工時、工會或保險的狀態下製造並滿足需求。從無縫接軌的角度來看,影像是「以時間根絕空間」障礙的資本共犯,既是索引也召喚著或點或滑或長按的反射動作,當它平順運行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如無縫接軌作為新自由主義的理性與意識形態。
「學術是關於認識世界的普遍任務」,批判與媒介理論學者沃克(McKenzie Wark)曾這麼說過。她將普遍定義為尋常、共享,甚至是粗鄙的形容詞,任務是時而帶著遊戲性質的勞動,而認識作為動詞,既是普遍之所以可能的條件,也是一種饒富趣味的任務。借鏡沃克將學術祛魅並重新賦予其社會實踐動能的論述,本專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試圖將普遍一詞的公共意義擴延並轉化至家常,除了在疫情下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成為新社會基準、公與私範疇並置且模糊的時刻,思考以家常為原點作為公眾實踐的可能外,也企圖以家常一字的意涵──日常、取材平易且頻繁使用──對上述影像無縫接軌地媒介於公於私的日常生活,提供十二個出自慣常口語的詞彙作為批判工具。因此,「家常任務」試圖認識的世界,不只是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以智慧型手機、筆電或平板,接受通知、點取、瀏覽並溝通交換的世界;同時也針對充斥於我們生活中之語言:以線上、視訊或梗圖等作為條件的日常經驗。例如,小說家言叔夏在〈回家的方式〉一文裡討論居家辦公,將進入Google Meet前的麥克風與鏡頭測試比擬作玄關的鏡子,視訊鏡頭下和鏡子前的我們一樣忍不住有著整理儀容的反射動作,毫不反抗地將自己投入畫面之中成為等待定義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1975年出版《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的序言裡,提及寫作緣由的個人層面:當他於二戰結束返回劍橋時,遇到也甫從前線歸來的朋友,兩人不約而同地,對眼前的新世界說出:「事實上,我們不再說著相同的語言。」世界大戰造成的斷裂,在短短四年半裡,急遽體現在對話中同一詞語的不同價值與興趣導向。援引威廉斯的體察,「家常任務」關注的是何以在新千禧後:「我們總說著相同的語言。」在這20多年裡,為什麼如數位、媒介或影像等詞彙仿若通貨,跨越地理疆界、國境文化,成為我們可交換可溝通的共享語言?如何理解這加速度過程中,語言流轉於多民族、多文化間之抵抗與連貫性、干擾或對比的歷史?從這方面來說,語言也顯露了它與生俱來的異質性;換言之,從來沒有純血的語言。
因此,本專題的七位作者邀請讀者在這無縫的語言生產鏈按下暫停鍵,以詞彙作為問題的切入點,透過家常的例子檢視數位世界的歷史與其概念流變,並剖析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詮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更重要地,以詞彙為單位,進行一場認識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政治性的練習:當數位物件同質化在我們眼前,它們是如何被渴求、辨識且描述?並進而被定義、處理以及認識?透過上述的提問,「家常任務」企圖承接威廉斯在上世紀的目標:以關鍵詞闡明文化如何是歷史的表徵,意即,在「創造屬於我們的語言與歷史時」,探尋一組詞彙──「去改變任何必須的改變」。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影像 #數位 #科技與技術 #新自由主義 #數據視覺化
#要素型媒介 #感覺中樞 #介面 #解殖 #文化分析 #平台 #投影
#謝佩君 #王柏偉 #徐詩雨 #陳琬尹 #楊子樵 #鄭安齊 #關鍵詞
技術物的政治性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沒事,純閒聊。
想對一些人說,雖然應該也沒屁用,想說的是...
我沒在想什麼,也沒在規劃什麼企圖啦,別整天幻想別人都在陰謀詭計,真想知道就去當政治業助理,或是電話簿裡面有政治人,再說那是人家的業界企劃,就跟你去一般公司寫文宣打擊競爭對手沒兩樣,差別大概是拿到執政權後,會有權力去分配國家資源。
平常光寫東西就很忙了,沒那麼多時間去設計啥米政治攻擊方案,自己一小時敲不出200字,就覺得別人3000字必定是整天辛苦創作扭曲出來,這種人的想像力我也服了。
寫作對我來說不算麻煩,真要講麻煩的是累積資料,不管是看實體書、上網看各種資訊,還是找前輩專家抬槓,沒東西才會寫不出來,不然敲鍵盤比動筆寫快多了。
忙是忙在一些個人的規劃,原本都是每周一篇定期的部落格寫作,沒有主題也沒有方向,開心就好。
但自從不想中年就開始痴呆,強迫自己思考,去接了方格子專欄還有一些編輯的邀稿,就開始有緊迫性。
尤其是方格子專欄,原本是希望我把舊文修修放圖就好,但我很堅持要全部新的,就算舊概念也要重謄寫一次。因為人只要每天都有在積累知識,都是會更新自我的,那種10年不變的堅持,還是特定技術跟政策的,通常都很有問題。
總之,這算自己搞到自己,已經習慣每周三的方格子專欄,都要有2個月份以上的預備才安心。
所以你問我在忙什麼,大部分都在趕稿,預好主題就先筆記下,有空就寫完放預備,每周二晚上再去看看有沒有要修改的,待週三放上去。這要很感謝方格子的編輯,提供了分段跟圖片連結等專業協助,讓部落格生動很多。
專欄裡面,戰略部分花了很多時間整理各家學說,以及把過去的戰史,跟各學說的觀點整合,儘量用生活性的方式敘述出來。不過設定的難度本來就大學以上,沒有求普及化,因為真的做不到,要簡化就會變成全民國防類,沒有辦法教到功夫,只會變成教人套公式。
教育的則屬於經驗整理,這邊順便跟有訂閱的家長再次強調,我沒有打算出教育參考書,因為坊間的寫的都比我好,題庫去跟學校老師要,光碟都幾百題起跳。以國中會考為標準,康軒的麻辣系列,只要全部都做得完,八成題目都寫得出,要拿5A沒太大問題。
如果學生是非常普通的程度,建議買金安的735系列就好,敘述簡單、題目少,學生容易「完成」,重點是完成,買了每節習題40題卻做不完的參考書,不如買10題可以確實做完,成就感還大一點。
還有,別再問什麼必勝的解題法,沒這回事。所有老師都有一些自己的教法,差別到後面就是經驗,什麼經驗?因材施教的經驗,看到學生程度在哪、性格怎樣、習慣如何,能夠馬上給予適合的練習,或是曉得怎樣解說讓學生懂。
就這樣,補習班的秘笈,其實是一種簡化的學習法,著重於短期考試用。但這個秘笈只能算是MMORPG中的Buff,可以讓你5分鐘內打怪經驗+30%。若小孩參加後,上課打混回家不練,這個Buff一下就沒了,就跟你在村莊喝了經驗藥水後就開始聊天一樣的概念。
扯遠了,反正寫教育專欄很累,我不想抄參考書,也不能把自己的筆記、學習單放上來,所以著重在解決常見問題,目標族群中間學生,大概是PR30-80之間,也就是俗稱無法舉一反三,需要很多輔助解說才會懂的那一群。
方格子日後會不會有一些專書方案,像是整套教育系列變成電子書,這我就不知道了,基本上完全交給編輯處理,但教育實體參考書,確定這些年沒有規劃。
你私下要問哪種教材比較適合自己小孩,我有空都會回就是。
其他的在忙什麼喔.....大概就是有出版社找出書,還有Podcast的規劃吧。
政治性的,最後一次碰到政治人物大概半年前的事,這一年也沒跟政治業的去問狀況,有的也都偏實體產業政策跟法規問題。沒有多碰就不會多講,再說多言無益,堅持自己正確的就是堅持到底,寧可對撞也不願轉彎。
真的不分黨派,給這些進步份子拿到話語權,就只想開車橫衝直撞,自稱為了改善交通潛規則的必要犧牲。最恐怖的是想違抗物理定律的那種,看到會傻眼,隨便他們去吧。就算是政治人物也一樣,我的話都是講不超過三次,第三次還是聽不進去,就會閉嘴不管,反正也管不了。
總之勒,你看我會在家煩到碎念這一大篇,就應該知道趕稿的痛苦,尤其是都自找的。XD
技術物的政治性 在 公視有話好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李秉穎 談疫苗》疫苗速度,對我們的未來至關重要 💪 #文長慎入
▍完整節目|https://youtu.be/K5DN1It-TI8
▍Podcast|https://link.chtbl.com/ptstalk-2021-06-14
.
雙北進入 #三級警戒,至今滿一個月,全台確診人數連續數日降至 200 人以下,同時,高齡者 #疫苗 也在今天開打,是否有望解除三級警戒,或是分區降級,指揮官 #陳時中 目前尚未鬆口。對於未來能否趨緩至降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指出,疫苗施打將成重要指標,他也在有話好說與 #林氏璧 醫師對談,對近來連串的疫苗議題提出看法。
.
本文重點:
▎長者真的該施打疫苗嗎?
▎國產疫苗 EUA ,為何要「免疫橋接」?
▎蛋白疫苗的安全性?
▎國產疫苗能應付變種病毒嗎?
.
.
.
李秉穎:
.
❓各縣市開放7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到底該不該帶長輩去打?
.
要打。長者活動力比較低,不容易接觸病毒,但問題是 #照顧者 會得病毒再傳染給長者。所有疫苗都是這樣:對於愈嚴重症狀的保護力愈高,無症狀感染則很難預防。所以高度流行的國家,施打第一優先的就是長者,因為他們就是重症和死亡的標的。
.
施打疫苗能有效避免重症,長者打疫苗一定是利大於弊。長者的副作用其實比較小,AZ 造成的 #血栓 或 BNT 好像會引發的 #心肌炎,大部分都是年輕人。
.
臨床試驗看起來,長者對疫苗的反應比較輕,發燒、全身痠痛比較輕,抗體也比較低,就是免疫反應比較弱了。
.
.
❓近日確診數下降,疫情似乎有望趨緩,我們仍要在有三期臨床試驗之前,就給予國產疫苗緊急授權的資格嗎?是否應該等待 WHO 公布有關「免疫橋接」的標準?
.
我們在看疫情走向要長遠,不能看一、兩天的波動。從大約5 月 27 日後,數字呈現往下趨勢,顯示我們的三級防疫還是有效果的。
.
無奈的是,如果不採取積極的防疫,我們可能很快又會看到後果。每天數十、百人死亡,我們能接受嗎?很多國家都曾經歷過。三級防疫一定會打擊經濟,但似乎也成為必要之惡,這段時間大家真的辛苦了。
.
現在還沒有一個解除警戒的共識標準,但最基礎的就是去檢視,疫情是否降到「進入三級」所須的條件。我認為這還是有希望的:雖然我們一直說,疫苗覆蓋率要 60、70% ,才能達到有效的 #群體免疫,但其實三級措施加上疫苗,可以加速這個過程。以英國為例,疫苗施打 30、40% 的覆蓋率,就看到疫情急速的下降。
.
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疫苗對我們的未來非常重要──特別是它的速度。這關乎到整個國家的經濟,而不只是生不生病的問題。
.
緊急授權意味著條件必須放寬,但我們目前規劃的做法,也並不是首創。很多其他疫苗,就是在無法進行三期的情形下,用抗體作為標準,來給它授權使用──而且是正式授權。
.
可預防子宮頸癌的 HPV 疫苗就是這樣。變成九價之後的 #HPV 疫苗,其實也不是不能做三期,但疫苗早點出來,關乎很多女性會不會得到子宮頸癌而死亡。國際標準就訂定:可以和過去病毒型別所產生的抗體做比較,如果新的抗體平均值不輸過去,我們就認定它有效。這就是 #免疫橋接。
.
用抗體的高低推估保護效果,這不是我們發明的,很多國家也正在做。英國的新疫苗,就不再被要求做第三期,因為實際上不可行。它被要求和 AZ 相比。韓國也有疫苗,打算要以抗體高度來緊急授權,和我們是同樣的思路。
.
你想想,全世界有幾百種新冠疫苗在研發中,其中絕對有一大堆無法做第三期。現在仍是緊急情況──經濟已經大受損傷,等 WHO 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可是我們有一些備用的疫苗,它的抗體被證明達到我們預設的標準,不亞於已經進口的 AZ ──那為什麼不去用它呢?
.
#國產疫苗 並不是不做第三期。在緊急授權期間,施打前必須要有 #知情同意權──你知道這沒做第三期,但是抗體可以相比──你可選擇打或不打。你不願意接受沒有三期試驗的疫苗,那也是完全 ok 的。我們現在是和 AZ 相比,日後也會去檢測莫德納或其他進來台灣的疫苗,看國產疫苗的抗體生成性,是否不亞於它們。
.
此外,如果政府宣布疫情結束,緊急授權就消失,#高端、#聯亞 就不能用了。所以它們也有意願去做第三期,不然以後就沒有了。做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進行上市後的數據監測,進行統計分析。
.
.
❓除了透過抗體標準解決有效性問題,你是否對國產疫苗的安全性有信心?
.
在三大類新冠疫苗中,我只對 #蛋白疫苗 比較放心。我對 #腺病毒 與 #RNA 疫苗都不太放心。它們是新的疫苗,有預期之外的不良反應,而且正在發生中。心肌炎、血栓……,說不定不會到此為止,我不知道。
.
莫德納的第三期規劃要做兩年,為什麼?就是有些數據發生率不高,可能要一段時間才看得到。比方說,美國衛生單位一直不認為「心肌炎」的不良反應高於背景值,可是最近不一樣了。這就是警訊,雖然它罕見,但是一個完全意料之外的反應。
.
我確實更信得過 #蛋白疫苗,是因為非常多的經驗。純就理論上講:蛋白疫苗就是做出(病毒的)蛋白,進到人體後,免疫細胞發現這個外來物質,就去攻擊它,產生免疫反應。
.
#RNA疫苗 打進去並沒有蛋白。它必須「進入細胞」,在細胞裡製作蛋白,把蛋白表現在細胞表面,免疫系統看到了,就來攻擊──它攻擊的是我們的細胞,不是純蛋白。
.
#腺病毒 也一樣,它必須要進入細胞,才能合成蛋白。不像蛋白疫苗,直接就是一些蛋白散佈在組織間,讓免疫細胞去認識。兩種作用完全不同,會不會產生什麼自體免疫反應?這讓我有點憂慮。不過這是純就理論上的擔憂。
.
而我們傳統的技術,就是製作蛋白疫苗。要台灣突然去發展 RNA,基礎設施就沒有那麼齊全──中研院也有研發,但距離臨床試驗還很遠。
.
.
❓疫苗資源該集中火力在感染熱區?還是各縣市普發分兵防守?三級警戒分區降級可行嗎?
.
這比較不是學術的問題,這是比較政治性的問題。
.
這是我個人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確:我想可以考慮感染熱區的民眾優先。就如同優先把疫苗提供給醫護或機場人員,他們也是熱區,感染風險比較大,我們就是讓熱區先打疫苗。
.
感染風險比較低的地方,可以不用分配那麼多,或是順序比較晚,這是可以考慮,但是這會造成政治上的作用,「欸我們平平都是人,為什麼你們先打?」以學術上控制疫情來說,當然是哪裡在戰爭,資源先丟那邊。
.
解封也是類似的,可以訂定降級的條件,例如多少天內都沒有確診病例,是不是就可以不要第三級警戒,我覺得這是可以討論的。
.
.
❓國產疫苗是用武漢病毒株實驗,面對肆虐的英國變種病毒真的有效嗎?
.
國際上的疫苗包括 BNT 、 AZ 和莫德納,都以新冠病毒做過抗體的效價分析,但沒有人去做對於「#變種病毒」的保護力下降多少的臨床試驗──沒那個力氣啦。他們的變種病毒分析,英國變異株對保護力影響不大,#南非變異株 保護力就下降比較多,各家疫苗下降的幅度也一樣。
.
就我知道的資料,國產疫苗和國外一樣,保護力對英國變異株差不多,對南非變異株有點下降。人體的免疫反應不會因為製造過程不一樣,對變異病毒株保護效果就不一樣。
.
現在需不需要為了變種病毒開發新的疫苗,其實還不知道,我個人覺得還是有相當的交叉保護力。
.
▍完整節目|https://youtu.be/K5DN1It-TI8
▍Podcast|https://link.chtbl.com/ptstalk-202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