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新創板變成白費苦工 呼籲金管會傾聽新創界心聲】
今天很榮幸受到吳怡玎委員邀請參加 #改善資本市場 #鼓勵投資新創 #新創板編公聽會。
金管會證期局正在研擬專門針對資本額及規模還不夠大或是還沒有獲利的中小企業、新創公司創立新的台股交易市場讓他們可以掛牌籌資,簡稱「#新創板」。證期局初步規劃的「新創板」有別於「創櫃板」,可以次級交易、買進賣出。金管會初步規畫 #投資人資格設限於「專業投資人」(總資產3,000萬元)及「法人」(總資產5,000萬元),並具有投資經驗者,才能在新創板投資,以適當保護投資人。
從過去我推動STO專法的經驗來看金管會推動新創板這件事,我有幾點提醒:
1|新創板的定位應該是發揮新創公司的潛力,以及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因此,政府推動新創板時,應該思考資本市場要給予新創公司支持,在法規、政策及政府推動的力道上,可以拿出什麼實質的幫助?否則我們只是重蹈覆徹,複製過去沒有成功的案例而已,例如:創櫃板與STO因為主管機關施以過多的限制,到底有多少新創公司成功被扶植?當初那些限制讓所有可以或應該要參與的人,無法參與市場。如果保守沿用過去的架構,我很大膽的說,新創板不會成功,而且會成為另一個大災難!
2|投資人資格限於專業投資人(總資產3,000萬元)或法人(總資產5,000萬元)會讓新創板死板,應該砍掉重練。
假設我新創立的新創公司上新創板了,但我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沒有人資產超過3,000萬元,所以他們都被排除了,最後只有富人可以投資新創公司。今天政府希望更多年輕人可以支持新創,也能作為入門較低的投資。但請問台灣有多少的年輕人可以支持新創公司?那些資產3,000萬元的專業投資人要達到一定的KPI那去投公發市場就好,根本沒有足夠的誘因讓他們來投資新創公司。因此,這個投資人資格限制根本是本末倒置。
3|若政府沒用力保持新創板的市場流動性與活絡性,次級市場也是玩假的,只是讓新創公司有個牌可以拿、讓政府有KPI。台灣直接金融率僅10%,也就是說,資本市場協助企業的程度很低。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新創板很容易淪為跟創櫃板及STO一樣的下場。我呼籲政府不要再為了做而做、跟風、敷衍了事。
4|新創公司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政府引導新創公司上板的最終目標之一是將公司治理及內稽內控導入新創公司,應藉此機會規範新創公司達到滿足相關要求才能上板。
5|最後,外國人到底能不能投資新創板?我認為外國人當然要可以投資。若台灣新創公司只能拿台灣資本市場的錢,那新創板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新創公司面對的挑戰、機會與市場都是全球性的。我們都很害怕做一步到位的事情,可是當我們在躊躇說怎樣才能做最完善的保護,其實我們已經失去新創的精神。新創就是在野蠻的環境中、自己生長出自己的樣子、然後遍地開花。
雖然我現在以一個民間的身份談這件事,但依我長期身處新創圈的經驗與觀察來看,新創板若要成功就必須直接打到問題的痛點。我希望下次金管會提出的版本能夠展現解決問題、扶植新創的決心。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