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殺防治日
去年的市政總質詢,我針對臺中年度自殺人數創下15年來最高提出沈重的質詢,我也點出,臺中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一直是全臺灣第四多。
除了校園的預防宣導、減少負面新聞的吸收,或者避免傳遞過多可能自殺的方式外,我們還能夠怎麼抓住搖搖欲墜的他們呢。
「#你還好嗎」
「你今天還OK嗎」
「有事情可以跟我說」
「#我在這裡」
「我會陪你」
這些話,只有短短幾個字,卻擁有很大的力量。力量大到可能可以挽救一條生命。我要請大家,有事沒事都常常關心身邊的家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
昨晚,有一個女生試圖跳樓,#警察局第三分局正義派出所的 廖俊賔 所長 花了四個鐘頭救下這個女生,廖所長的英勇與耐心,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其實,你我也都有可能成為他人的救命繩索,請讓我們一起投入自殺防治,關懷他人、守護希望。也請正在憂鬱煩惱的你,#多想兩分鐘,求救請打1995。
😊😊😊
#市議員江肇國關心您
抗憂鬱藥跳樓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年度總結 | 人間值得,未來可期 】
上海正式入冬,加上前陣子浦東出現疫情,本來每到秋冬就容易感到憂鬱的我,不時沉入藍色大海。
和自己共處四十餘載,大抵已知道怎麼搞定心中翻攪的情緒,既然2020已到年終,就把分享抗憂鬱的幾個心得,當做年度總結文章來寫。
#也許只是因為時間未到
世間大部分的痛苦,都來自「想要而不可得。」
今年我最大的痛苦,來自想再出書而未能如願。事後我認真檢討,我為什麼如此渴望再出書,其實答案非常簡單。
身為全職媽媽,我異常渴望得到社會價值,那是獲得他人肯定的象徵。
出書未能如願讓我陷入困頓和迷茫,感覺自己坐困圍城,無法前進就代表後退。
我的腦中深信只有再出書,自己才可能高興起來,聽不見身邊人的安慰和勸說,非常執著於自己的小世界。
所謂一葉障目,不過如此。
任何人都解決不了別人的問題,其實答案一直在我心裡,只有自我醒悟才能解決痛苦。
經過無數個不能成眠的夜晚,我才終於明白,有時候努力沒有收穫,也許只是因為時間未到。
更何況,有些事不在自己掌控範圍,再著急也於事無補,不如耐心等待吧。
#想盡辦法取悅自己
《讓天賦成長的內在動力》裡提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為取悅他人去做一件事。
深以為然,尤其為人妻、人母之後,我常常陷入這種慣性。
「今天就煮孩子們喜歡吃的菜吧!」
「床單換成老公喜歡的暖色系吧!」
不是說不能取悅我們所愛的人,只是,每次都為了取悅他們,而選擇放棄自己喜歡的,這樣是否值得?
我常常這麼告訴自己:「下次吧!下次就選自己喜歡的。」然而永遠沒有下次。每次面臨選擇,我還是習慣把自己的喜好擱置一旁,沉迷家人滿足的笑顏。
於是,生活中我所做的事情之中,越來越少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去做的。
我忘了,#人生最該取悅的人是自己。
開始永遠不會太晚,我開始有意識地主動選擇,多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我的世界不以自己為標準,如何實至名歸呢?
剛好,孩子也步入青春期,這麼做適逢其時。
#睡前不看社群媒體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聽來是廢話,可是要做到不和他人比較實在太難了。
每次看到別的作者又出新書,我的「自我批評」機制就開啟:
「你為什麼速度不能再快一點?」
「你只會幫自己找籍口,說自己是媽媽所以什麼事都做不了!」
「承認吧!你就是不如他人,沒有才華!」
「你如果再勤勞一點,結果就不同了!」
明明知道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可是社群媒體一打開,就陷入比不完的情境劇。
後來,我開始不在睡前進行網上沖浪,刪除手機裡的社群軟體。沒想到無意間改善了憂鬱,並成功減輕失眠的狀況。
#日常是最好的療癒
我在多篇文章中反覆提到「日常是最好的療癒」,也身體力行告訴兩個孩子。
不論正在經歷什麼,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時間到了就做什麼事情,把正在經歷的一切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眼下的日子過好。
就算在今年疫情最嚴重、全家都在家隔離的那段時間,我很堅持要像平常上班上課日那樣,維持正常的生活規律,如常過生活。
不要小看日常帶來的力量,那是維持心理平靜最好的妙方,也是家庭靭度的由來。
慶幸,另一伴也與我同行,堅持同樣的理念,所以,那段日子雖然有點難熬,但我並不覺得特別辛苦。
雙寶妹前幾天還說,她很懷念我們一家天天擠在家裡的日子,要知道這小妮子天生是屬於草原的狂野獅子,能從她的口中聽到這句話,就是我的堅持的最好肯定。
#維持有事可做的狀態
疫情爆發之後,每次打開新聞,尤其是看到歐美的現況,諸如持續不降的病例、百業蕭條、經濟危機,心理就會升起滿滿的末日感。
前幾天才看到美國爆發飢荒,讓新任總統一個頭兩個大的新聞,心情又陷入緊張和擔憂的情緒。
畢竟冬天來了,又是病毒好發的時節,從對家人的擔憂,到不敢出門,漸漸蔓延到對生活和未來的絕望。
害怕疫情爆發又讓先生的工作產生起伏,而自己又一點忙也幫不上。
老實說,心病才是真正的無藥可醫,每當自己又胡思亂想的時候,我就會踢自己屁股去多做一些事情。
不管是寫文章寫節目腳本、還是學習新技能、或是整理家裡的一個小角落等等都可以。
前幾天,朋友問我過得好嗎?我答,只要維持手裡忙就一切ok,有事可做,就能阻止我胡思亂想。
想太多就代表做太少,人的精力就是如此微妙,我後來發現,手裡有事可做,幾乎可以打敗絕大部分的情緒問題。
誠心建議大家仿效看看!
如果連以上的這些方法都失效,拜託不要撐,去尋求專業協助吧!需要心理咨商一點也不可恥,不瞞大家說,我今年曾有兩次的心理咨商,雖然是線上的,但真的幫我挺過難熬的異鄉防疫生活。
#人間值得_未來可期
每到年末,總有不少的傷心事發生,前幾天中國才發生租屋糾紛跳樓事件,台灣也有一家四口因經濟壓力共赴黃泉。
本該開開心心迎接新年的時候,卻有人因遭逢挫折永遠失去了生命。
這種時候,我就會想起恒子奶奶寫的《人間值得》這本書,行文至此,想把書中的一段話,當做結語送給一直支持雙寶娘的大家:
「這樣活著便很好,無論有意義與否,都不用考慮,最重要是活在此刻。認真、真誠地面對自己,忍耐下去把你覺得該做的事做好,這樣就很好了。」
可不是嗎?
人間值得,值得你好好擁抱陽光雨露、草木人間,
未來可期,只要還有一口氣,人生永遠都有希望。
謝謝今年也陪著我❤️
預祝大家2021新年快樂
🌱 雙寶娘的閱讀處方節目 | https://linktr.ee/read_prescription
抗憂鬱藥跳樓 在 葉大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請多關心你身邊那些只被期待報喜不報憂人生勝利組的孩子們
我其實蠻同情這些只被期待成為人生勝利組的孩子們,他們的人生成就只剩下成績,沒有辦法發展出健康自我,有些最後會對社會產生仇恨。就像之前台大宅王情殺案這類案件,被要求與期待只許成功不准失敗的他/她們,一但遇到挫折就可能將憤怒情緒轉移到身邊的人,痛下殺手。另一種就是乾脆輕生抗議這個升學體制或報復父母,所以幾乎每年都有菁英名校學生跳樓的新聞。
香港前幾年也是發生學生因承受不了升學壓力,不斷跳樓自殺案件,只是已經年齡低至小學生,才引起社會震撼,積極要求處理。但願我們的政府及社會,不要走到那一步才驚覺事態嚴重。
(摘)一群學業成就上有著好表現的年輕人,一路過關斬將,從國中、高中到大學,與學業纏鬥「成功」後,卻開始與自己的情緒糾纏。他們走入了學校的心輔室,諮商、吃抗憂鬱藥,有意識地想要正常作息,直面情緒給生命帶來的關卡;但卻事與願違,像是對自我能力的否定,他們成了自己眼中克服不了敏感和憂鬱的那個人。
外表完美閃亮,但內心被擠壓到幾乎破碎的他們,很怕辜負了自己及父母甚至是不知名的「誰」的期待。「你這麼優秀,一定沒有問題的」這句話背後,是大家對他們的想像:應該是一群被陽光普照,既勝利又璀燦的年輕人。但為何他們有強烈的情緒困擾?又為何被烈日灼身?我們如何試著理解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