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質的聲音對我來說「#像一顆飽滿散發美麗光芒的珍珠,#掉進水裡,#輕輕濺起水花,#緩緩沈進清澈的水裡,#穩穩的坐回貝殼裡。」
《追求每個音具備相同的品質》手指建立上課心得 /文 林冠儀
經過兩個月的手指支撐訓練,和五個月的移動訓練後,我終於勉強從莫茲可夫斯基的鋼琴小練習曲第二首(Moszkowski op.91 “Twenty little exudes”)結業了。這短短的二十小節,費了我五個月的青春;相信許多會彈鋼琴的朋友心裡會想著,「天啊,你是烏龜嗎🐢?這玩意也可以練上五個月?我視譜給你聽!」其實,這個曲子讓我視譜也能彈,可見得這五個月的練習不是在找音,所以,或許還值得分享一下心得。
「追求每一個音具備相同的品質」,這是我為這些日子以來的練習所下的結論。
「那不就是平均嗎?這我視譜還是能辦到。」不全然是,平均只是在每一個音具備相同的品質後必然展現出的特質之一。
那什麼是「品質」?我認為和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有高度的相似,「一個不會彈鋼琴的人敲出的單音,和鋼琴家/大師彈出的單音有差別嗎?」
鋼琴是現代工藝科技的心血結晶,不可思議的完美,唯一的缺點就是它給我們的起點太高了;相較其他樂器,弦樂器不經過三五年殺雞宰羊的凌虐、管樂器幾年鬼哭神號的荼毒,鋼琴似乎隨便就能發出不錯的聲音,所以我們都聚焦在「敲到對的琴鍵」;也就是說,所有的樂器在學習的第一天,就已經在追求品質的道路上,反而是學鋼琴的人,要一直到練習小奏鳴曲(或以上),才開始講究起品質。以我個人的經驗,為時晚矣。
對於鋼琴來說,一個有品質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呢?「像一顆飽滿散發美麗光芒的珍珠,掉進水裡,輕輕濺起水花,緩緩沈進清澈的水裡,穩穩的坐回貝殼裡。」是的,這就是一個單音必須呈現出樣貌。如何彈出這樣的聲音?這和手部的動作、如何施力、施力的時間點有絕對的關係,而「手指獨立支撐」是所有事情基礎,該怎麼支撐可以參考嚴老師拍攝的影片。
如果「手指獨立支撐」是基礎,「如何移動」就是鋼琴輕鬆談的核心技術。
當手指可以做基本的獨立支撐後,開始彈小練習曲,第二拍就卡關了,因為小指和無名指實在廢到爆,G-F這兩個音明顯黯淡軟爛,要多加訓練支撐力;到了第三拍又有障礙,D-C-B這三個音聽起來怪怪的,同樣用食指彈的音怎麼品質不同?指法2-1-2應該不難,問題在大拇指的支撐角度實在刁鑽,再練練支撐;好不容易進展到第九小節,出現簡短的下行琶音,怎麼聽起來糊糊的,因為移動動作不夠確實,自以為有力的二三指的支撐力也要再加強。
到這邊,五隻手指頭也都練過一輪了,真正的大魔王也該上場。第15小節至少練了兩個月,這十六個音符如果是一串珍珠項鍊,那麼第三G-第四C這兩個音就是殘次品和石頭混入其中,問題除了在於小指無法負荷如此跨幅的重量,支撐力需要再升級外,最難的是要克服心理障礙,G-C橫跨十一度,我很本能的縮短了G的長度趕緊衝去彈C,導致C提早一點點出現;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在好的移動方式下,這個跨幅真的一點都不大,我反而要不斷說服自己這件事,練習的時候,第一拍可能要重複個五次才能接第二拍,確保自己一直是在運動狀態內。終於,這首曲子可以見人了。
大家或許會疑惑,看來看去就是在練支撐*5487次,那也可以自己在家練。「支撐」能不能在家練?我持保留的看法;但是「移動」肯定不行。
彈鋼琴彈到會想到搜尋如何放鬆的人,肯定都是有點程度的,也很可能「緊張已經是一種常態」;放鬆也不是全身癱軟,它有其必要條件;所以需要老師的引導,在放鬆的狀態下練習支撐。當然,也不排除有人根骨奇佳,可以自己完成「放鬆-支撐」的練習。
「移動」的練習,可以用田徑來類比。只要雙腳站得起來,大家都能跑步;但我們的速度和田徑場上的選手為什麼差那麼多?除去天生的條件,在於我們沒有經過專業教練的訓練;每一步該怎麼跨出去、施力點在哪、施多少力,角度的調整、上半身的協調、零零總總讓人眼花撩亂;不就是跑步哪有那麼多講究?所以我們只能在公園跑個兩圈消耗脂肪。雙手如何在鍵盤上活動也是相同的概念。
「鋼琴輕鬆談」的課堂上,除了精細的拆解出每個必要動作讓大家練習,最重要的是,老師必須剪除掉學生多餘的動作;我個人累積了30年的「肌肉記憶」實在可怕😱,它們會自由的在任何時刻以各種方式呈現,簡直到了「野草除不盡」的狀態,最讓人抓狂的還是自己的不知不覺,所以每次上課老師都得設法發現並移除,同時補強做得不夠精確到位的部分,最後才能呈現出如流水般柔軟放鬆的狀態😊。
當手指建立後,品質也就呈現。接下來就可以開始練習如何處理音色,那又是另一個故事,留待下回分曉。
我非常推薦每一個對鋼琴有熱誠的同好一起來上課,但務必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表,我是沒有課業/比賽/考試壓力的人,可以自由隨意的練習,如果是在學生,兩套不同模式的練習,可能會造成選擇上的困擾(如果練習一直沒有進展就要進行思考);也要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這絕對不是兩堂課就能鹹魚翻身,要很有耐性撐過枯燥的支撐訓練(我覺得還好,跟老師聊聊對音樂的想法也是增廣見聞),當然,這也不是一堂課從零教會「如何彈給愛麗絲」的課程。
我完全同意老師說的,「手指建立後,野心會變大。」蕭邦,我來了!
拆 解 考試的技術 心得 在 洪震宇的田野思考與觀察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素養課綱,是培養老師的素養,還是學生的素養?】
前陣子帶了一個故事力工作坊,對象是四十多位大學教授、計畫助理、甚至還有校長。
原來是為了針對未來素養課綱,教育部推動「議題導向敘事力」的計畫,各大學爭取經費,想來提升調整課程內容。
我請老師們討論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學生學習態度不高,反應不佳,師生都有挫折。另外,跨領域整合、跨校溝通整合,也有溝通上的困難。
因為都是大學老師,我重新調整課程內容,(他們都得寫課前問卷、交課前閱讀作業報告),花很多時間討論老師們的學習動機。
其實我看不懂「議題導向敘事力」,請老師們解釋,大家也說不出清楚。
這個有趣名詞,應該是教育部、教授們研討出來的學術名詞。
由於太抽象了,彼此沒有共識,就各吹各的號,各自解讀。
導致於課程設計規劃,有些換湯不換藥,老師們都不懂了,對學生溝通,學生也不了解。
我仔細聽完,重新歸納之後,這個奇怪名詞本質應該是,以學以致用為導向的課程設計,知識與實作並行,讓學生畢業之後能順利就業,因此除了課程設計需要跨科系領域合作,教學方法也要重新調整,才能更貼近學生。
老師們聽我重新拆解整理之後,有點恍然大悟。
當天的五小時故事力實作課程,一直猛操老師們,但大家非常投入,充滿學習動力,現場熱鬧烘烘、笑聲不斷。
最後大家分組報告心得。老師說,觀察體驗我的教學方式,提問引導與歸納很精準,認真聽每個人講話,精確的回應,時間掌控跟流程結構很清楚。
也有老師說,他們過去知識講述與實作比例很低,但觀察我的教學方式,講述、提問與實作三者,不斷輪替,讓他們要重新思考教學方式。
最感動的是一位化學老師,她說以前講完課,認為學生都應該百分百都懂,考試卻大打折扣。她今天重當學生,分組討論很清楚,報告時卻遺漏很多,顯示從思考到表達,記憶力會有落差,他們應該重新調整標準,以及授課方式。
老師觀念要調整,教學方式更要大改變。素養課綱這個很好、很崇高的理念,實際落實執行時,需要建立共識,更要建立新的執行方法。
但我看來,從小學到大學,老師們的概念跟教學技術,都需要再提升再訓練,否則,只有一部分老師用心改變,更容易出現換湯不換藥的問題。
這就像企業改革,不可能一次到位,一定是一個菁英團隊的小實驗,修正驗證再調整,建立流程方法,才能慢慢推廣擴大。
素養課綱這麼大規模的推出來,其實對業者來說又是一個行銷商機,老師們的素養教科書、素養教案、素養補習班....。
我認為,不是推出一個大計畫,就能改變現狀。重點是如何執行到位,方法沒建立,吃苦的還是學生與家長。
回到工作坊開場的情景。我問老師們為什麼要來,嘗試建立大家的共識,接著我出狠招,「我為什麼要來?」大家提出各種理由。
有老師說,為了講師費!我大笑。我說,一整天的講師費,是我在企業訓練的一小時費用,請問我為什麼會來?
大家頓時安靜下來,甚至有些嚇到了。有人說「為了你的孩子,」我回答,不只為了我孩子,還有更多的孩子。
這個對話,才真正建立我們的共識,有了共識、建立學習動機,才能真正投入。
這是一群為了改變的老師,但是有多少老師會跟學生們建立共識?如何建立以學生需求為核心的教學心態與方法,才會是素養課綱成敗的關鍵。
那麼,要先培養老師們的素養,還是學生的素養呢?
ps
我鼓勵參與的大學校長,先以小規模老師團隊為主,建立跨科系的課程,調整教學方法,建立學生口碑,有了故事之後,再往外行銷。
到時候,其他老師、學校就會靠過來,想知道如何吸引學生,如何精進教學,這就是「議題導向敘事力」的具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