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3線上講座預告| 入社團取得會議資訊
從2020 年底開始,到2030 年這十年間,台灣的英語教育/雙語教育,不論在本質、目、手段,都會有革命性的變化。造成這個巨大變化的主要驅動力主要來自三個面向:
一、#環境變遷帶來家長的自覺
Covid -19 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一夕之間對傳統人與人之間移動與交流的的模式帶來了空前的衝擊;尤其在人際間實質交流劇烈減少的同時,也大幅度的 #提高了網路內容與網路溝通的影響力。連帶的,作為目前唯一全球共同語言的「英語」在國際文化與科技交流上的關鍵角色,也跟著水漲船高。
所以,把英語作為下一代的核心素養,也逐漸成為共識。
二、#科技的拉力
過去十年來,資訊與網路科技,已經開始從根本上在改變學習的樣貌與方式。
就以英語學習為例,像「#泛讀」與「#複述(跟讀)」原本就是兩種有效且著名的學習方法。前者透過大量且迅速的閱讀,潛移默化的建立起詞彙、片語與慣用句型的使用習慣,被廣泛認為是‼️ #發展整體閱讀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後者則是以往在 #高階聽力 與 #口說訓練 上,必備的訓練方式。
然而傳統上這兩種模式的對象、目的、手段以及實施的時間都不同,更別說是混和在一起實施。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像 iEnglish 這種新興的英語訓練平台,說穿了就是透過資訊科技(包括平板、App、社群遊戲、雲端書籍、數位化影音、人工智慧揪音、大數據分析)讓這兩種學習方法的可以結合在一起實施,也同時取得了兩種方法的優點,及相乘的訓練效果。
三、#政策的推力
2030 雙語國家政策,雖然還沒有把英文正式宣告為台灣的官方語言,但至少確立英文在未來的教育體制裡,已經不再是一個的考試科目而已。將會是與中文一樣,成為學習所有其他知識的核心素養與基礎。
法規的改變與政策的鼓勵,單單今年秋天新的學年,從幼兒園到高中,就已經有 #超過1000所公立學校會推出雙語教育的課程。
這種來自政策面的推力,當然立即‼️ #造成短期師資資源的缺口。而如何善用網路資源與資訊科技的協助來彌補人力及能力的不足,也就成為學校/補習班/老師們立即的功課。
這三種力量的推拉與相乘,勢必在未來幾年對整個英語教育產業,形成翻天覆地的衝擊。如果你是傳統英語教育產業一員,是否已經意識到這場革命的到來,是否思考過自己可能面對的方式?
所以,這個禮拜五(8/13)晚上,我們想特別邀請「#英語教育/ #雙語教育產業」中的朋友,一起聊聊這場即將產開的革命。
會中,我們除了深入分析上述的趨勢,更會聚焦在: #新興教育科技,特別是 iEnglish ,對傳統的英文補習班或家教班老師,將會帶來臨哪些威脅?又將開展什麼樣的前景與發展機會?
本次線上討論會一樣會以「zoom 會議」形式來進行,一樣只有100個位置。
會議連結在8/13(五)晚上七點公佈在【中文家庭雙語小孩】社團以及這則貼文留言裡。
歡迎邀請你在英語教育產業的親友一起來參加。
拉力推力英文 在 消防員戰術肌力與體能訓練週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基本觀念」
有鑑於許多新朋友對肌力訓練想有一些基本的認知,也有一些朋友對小編發的文章不甚了解,所以還是得跟大家說明一下一些基本觀念。
首先,小編所專長的項目是「肌力與體能訓練」,這是一個無法再簡化的詞了,英文叫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有人縮寫成S and C,或者有人稱擅長這個領域的人Strength Coach,翻譯應該是肌力教練,不過國內比較喜歡用體能教練這個詞,指的都是「肌力與體能訓練」。
所以組成這個領域的就是「肌力」和「體能」訓練。肌力呢,很簡單,就是由肌肉發出的力量。體能呢,就是支持運動表現的能量系統,Michael Boyle 說:「體能就是運動員重複高標準表現的能力。」
在肌力與體能訓練的領域,我們不在乎馬甲線、人魚線、生命線、或姻緣線。也不在乎二頭肌、三頭肌、六塊肌、或送終肌。我們在乎的是,透過訓練,是否能夠讓人體的能力提升,進而影響賽場上(或生活上、或戰術活動)的表現。
肌力與體能訓練為了提升人體表現,都會先以肌力訓練介入,原因在於:
1.肌力訓練的效果可以持續非常久。
2.爆發力=肌力*速度。肌力的提升幾乎沒有天花板,提升肌力是提升爆發力最快的方法。
3.提升肌力可以減少受傷的機率。
4.體能訓練進步非常快,也非常快達到天花板。停練之後,也很快衰退。
5.沒有肌力就訓練體能是災難。
所以我們認為,無時無刻都應該以肌力表現進步為優先,比賽的選手在賽前再訓練體能。但是戰術人員(軍、警、消)並無賽季之分,平常應當就要訓練體能。所以我們會選擇與肌力訓練較少衝突的體能訓練方式。
先說肌力訓練吧。
首先,要知道「強度」是什麼。如果一個重量,小編只能做一下,第二下完全抬不起來,那麼這個重量對應小編的身體,是100%的強度。用另一種說法,這個重量就是小編的1下最大反覆次數;1 Repetition Maximums;1RM。因為中文太長,所以都叫1RM。
根據NSCA;美國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的教科書,他把肌力訓練的強度跟對應的生理學變化,命名不同的強度區。1-6RM的重量,叫最大肌力強度區、7-12RM的重量叫肌肉生長強度區、12-20RM的重量叫肌耐力強度區。20RM以上基本上叫體能訓練,並非肌力訓練的範圍。
這些強度區的命名,其實有一個很大的陷阱,最大肌力強度區並不是只有最大肌力的效果,它一樣有肌肉生長跟肌耐力效果,只是呢,最大肌力成長在這個強度區最有效果,所以才叫它最大肌力強度區。
而肌肉生長強度區,它的最大肌力增加效果不突出,但肌肉生長效果最好,也能增加肌耐力。
肌耐力強度區除了增加肌耐力外,其他效果並不突出。
知道強度區後,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增加最大肌力,是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每次訓練後,下次訓練就可以增加負荷重量,就是清楚表示上次訓練是有效的。而真正的肌力訓練,並不是動輒二三十下大量的反覆次數,而是挑戰大重量,並且每次訓練都安全合理得慢慢增加負重。
接下來就是哪些動作可以來負重進步了,總共有十種,相信長期關注我們粉專的朋友都非常熟悉了。
1.下肢推:膝關節與髖關節大幅度彎曲的蹲動作。
2.下肢拉:髖關節大幅度活動的髖屈伸動作。
3.下肢轉體:透過兩個髖關節旋轉造成身體旋轉的動作。
4.下肢負重走:行走動作。
5.上肢水平推:力量方向平行地面的上肢推。
6.上肢水平拉:力量方向平行地面的上肢拉。
7.上肢垂直推:力量方向垂直地面的上肢推。
8.上肢垂直拉:力量方向垂直地面的上肢拉。
9.爆發力訓練:任何以加速度進行的肌力訓練動作,或力量終點延伸於體外的動作。
10.環境相容性訓練或違常姿勢:翻滾、爬行等與環境互動的動作。
這十種可以負重的動作,與強度區構成一個象限,例如:小編100公斤做了10下10RM深蹲,那麼小編就練到下肢推肌肉生長強度區。
以上是關於肌力訓練的基本概念,體能訓練我們未來可以慢慢聊,切記。
沒有最大肌力的進步,就是沒有進步。沒有最大肌力,也不必討論肌耐力了。
小編玉米
拉力推力英文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蔡英文就任兩周年,差強人意的期中考】
蔡英文總統就任即將滿兩周年,然而各大民調結果卻不盡理想,不論是哪一家機構所做的民調,民眾對於蔡英文總統的不滿意度皆超過滿意度。就連民進黨內統計的民調,對於蔡英文總統執政的不滿意度也高達48.4%,而滿意度只有41.7%。儘管蔡總統宣稱「這是改革必然的結果」,但總體施政期中考的結果還是差強人意。
#淪為口號的青年低薪政策
根據2017年勞動部「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青年勞工平均月薪為29,427元,此外,根據「107年1月底畢業生全時工作薪資統計表」,於2012年至2016年畢業之青年,有高達47.17%(51萬1,108人)薪資低於35,000元,對比日本大學畢業生基本月薪平均約為台幣64,000元、韓國青年畢業起薪約為台幣57,932元,我國青年平均薪資低了許多。
回想蔡英文總統在520就職演說時承諾:「雖然我沒有辦法立刻幫所有的年輕人加薪,但是我願意承諾,新政府會立刻展開行動,請給我們一點時間,也請跟我們一起走上改革的這一條路」,這些話現在聽起來格外諷刺。
針對青年低薪,行政院14日於「我國薪資現況、低薪研究及其對策記者會」上,居然將問題歸責於「全球化使然」、「雇主都有加薪,是勞工無感」、「外勞人數增加」以及「過度教育」,實在令人不可置信!蔡政府提出的低薪解決方案,以調高中央政府機關派遣工薪資為例,我國青年派遣比率本來就低,對於解決青年低薪問題的幫助十分有限,其他如降低學用落差、調高基本工資、鼓勵企業加薪及推動薪資透明化等解決方案,不僅容易淪為政治口號,對於改善青年低薪困境實在緩不濟急,台灣年輕人需要的,是良好、多元且健全的舞台可以發揮,政府應該做的,是幫助台灣青年與世界接軌,提升競爭力,進而抓住好的工作機會。
#鎖國政策加劇人才外流危機
在中國近年來經濟快速起飛的情勢下,我認為把握中台關係的良好互動,會是解決青年低薪問題的一大解套方式。中國日前發布的惠台31條,以「青年」與「產業」為兩大主軸,積極推動兩岸青年交流,例如:容許參與部分專業資格考試及容許台灣專業人才得申請參與「千人計劃」等等。不僅外部產生的拉力,內部政府的舉措也產生相當的推力,我們可以從近期管中閔的案件窺知一二, 也間接帶出台灣隱藏在檯面下已久的高教危機。
學者專家擔心動輒得咎,引起蝴蝶效應,讓人才不得不外出尋求更佳的條件與機會,我國的人才危機於焉產生,而政府相應的人才政策也尚未見到實效,導致「出去的回不來、留下來的想出去」。
此外,蔡政府眼睜睜看著新加坡、中國等國家祭出高薪政策挖角我國人才,卻毫無危機意識,只把心力與資源放在政治鬥爭,以惡劣手段拔管,侵犯大學自治,蔡政府是否要等到台灣教授都跑光了、人才都外流了,才會意識到這項警訊?
解決青年低薪及人才外流問題是蔡政府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蔡政府應該正視國際趨勢,以中立、客觀的態度下決策,從根本為台灣青年抓住每個工作機會。別再開立空頭支票。嘴上掛念台灣青年,實際上卻不見任何改善成效,再這樣下去,還有多少青年願意一輩子留在台灣或學成歸國呢?
#修惡勞基法將勞工推進過勞深淵
除了薪資低迷、人才告急,勞動條件的議題也在蔡總統執政時期鬧得沸沸揚揚,這個被稱作「惡法」的勞動基準法修正案,讓台灣積累已久的勞資問題重新浮上檯面、引起社會的熱議,但民進黨的政策處理實在令人心寒,從一例一休引發一連串的負面影響,例如勞工失去排班彈性、企業成本大幅增加以致難以經營,最後使得整體社會物價上漲、民不聊生。
聲稱是回應大眾的不滿,最後政府將政策大幅轉彎,進行勞動基準法的再次修正,卻完完全全弄錯了改革的方向,讓原本規範宗旨為「保護勞工」的勞基法賦予了雇主更大的操作彈性,使得勞工在工時條件上大開倒車,而政府卻冀望經由勞資會議處理,卻忘了我國雇主及勞工之間協商能力的落差,整體修正方向除了「修惡」沒有其他適切的形容詞。
前勞動部長林美珠聲稱勞基法修正對於台灣的低薪問題有正面助益,我認為這樣的修正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將勞工推入過勞的深淵,除此之外,低薪背後的原因盤根錯節,產業結構就是至關重要的另一個。
#仿照外國經驗卻是劃錯重點
在就任即將滿兩年的前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才總算宣布進入執行程序,此計畫內容包含「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項目,目的是為了促進整體產業結構轉型,希望能夠翻轉台灣的困境。
我肯定這項政策的發展目標,然而對於政府部門的反應遲緩以及整體計畫的努力方向仍然存疑。例如當中大張旗鼓的亞洲矽谷計劃,就是為了要打造一個近似於美國矽谷的臺灣版本,但事實上美國矽谷的成功經驗並非人為,而是產業群聚效應造就的成功案例,透過人才、資金、技術、市場的匯聚,最後水到渠成。
世界上仿造矽谷經驗的例子太多,而當中也不乏失敗者。眼下台灣的就業環境嚴峻導致人才外流,經濟低迷使得資金也大量流向其他更值投資之處,創新與研發也並非強項,如此一來,我們何以能夠吸引大量優秀業者群聚,打造屬於我們的矽谷?在口號底下,我們需要的是具體的施行方針,而非畫出理想的指標,然後緩步前進。
亞洲矽谷僅僅只是其中一例,其餘的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內容直至上個月才宣布進入實際執行程序,我們難以預見這樣的方向會帶來如何的成果、或者何以帶動產業轉型,然而就計劃本身看來,難以期望能夠藉這樣的計畫解決囚禁我國經濟成長的枷鎖,整體計畫有待再行深思檢討。
不論是在「婚姻平權」議題上的立法怠惰,造成釋憲過後,法案的審議進度空轉、漠視中選會通過反同公投,間接衝擊接下來民法派與專法派的風向;或是「勞基法修惡」中直接打臉自己過去選舉中提出的「勞工政策六大保障」;面對夏季大缺電,只好重啟核二再加上深澳電廠,「非核家園」變成「肺咳家園」;抑或是「新南向政策」和「亞洲矽谷」等經濟政策的挫敗,民進黨執政的下半學期,要怎麼翻轉不及格的期中考?值得好好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