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給善良又文明的你們,希望你們的生活不要有那麼多的惡意。
⠀⠀⠀
⠀⠀⠀
今天下午我看到一則留言,應該是我看到的那麼多則中的其中一則:「文組的人出來教別人讀書==」,首先我看到的當下有多生氣,生氣的點不是因為我是自然組的,是文組的同學從來都沒有比較差,每個人天生下來的志向、的能力、的成就本來就不同,難道要全世界的人都去當醫生嗎?沒有必然吧。有些人可以寫出溫暖的字陪伴大家,但他沒有辦法醫治別人;有些人可以寫出超厲害的程式收入百萬,但他沒有辦法幫助台灣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就這樣那麼簡單,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每個人都可以用他自己選擇的方式,過他自己想要的人生,在他喜歡的地方發光發熱。
⠀⠀⠀
⠀⠀⠀
再來,我是自然組沒錯,但我高中學測數學第一次畫錯卡,我直接跟你們說我只有8級分(還9級分),多選後面我全部沒畫,只在鈴聲響了畫了幾題填充(我習慣全部寫完再畫卡,結果就這次出錯);第二次指考真的沒考好,我承認我數甲才60分,我沒有辦法上三類特別好的大學(我想要上生化),所以我轉成商科,我爸媽都從商我也喜歡商學,而且我很喜歡台南,我討厭下雨的天氣、我喜歡陽光、我喜歡站在陽光下、我喜歡拍下我在陽光下的樣子,所以我第一志願就填成功大學,我放棄清大、交大、政大,加上我喜歡吃,又愛自己到處亂逛,我覺得花四年的時間離開舒適圈、離開家裡,是一件很棒的選擇,我從來沒有後悔。
⠀⠀⠀
⠀⠀⠀
我比我現在在讀的成大科系高了七八分入學,我的指考平均是87還是88,但我並不覺得成績代表一切,我並不認為考低了幾分的人就沒有可以欣賞的地方、就這「一」次考試考差的人就有多遜色,這完全毫無關聯,大學的選擇就是「那一次」考試的成果,你幸不幸運,是不是剛剛好都考到你會的,是不是你那天心情特別不好,有太多的影響,請大家不要再用成績去標籤一個人。
⠀⠀⠀
⠀⠀⠀
我知道高中升大學的考試或許真的代表了你這三年,甚至你這十八年有多努力,我絕對絕對不會否定你的勤奮,你也得到了你應該得到的學歷與獎酬,但你也要體諒有些人真的就是沒有那麼會讀書,有些人就是剛剛好那天,失控了。
⠀⠀⠀⠀⠀⠀
⠀⠀⠀
高三的我狀況並不好,所以我也沒有太苛責自己的大考有多糟,我一天從早到晚吃14顆藥,為了我的焦慮與不安,甚至有時候我還必須吃到恐慌症的藥,一吃就睡著的那種。我把我的兩隻手都撕到流血還是一直撕,我明白自己是個會讀書的人,但情緒就是我的罩門。
⠀⠀⠀⠀⠀⠀
⠀⠀⠀
我很會做筆記,這是我從小到大都在努力的事情,當然我並不是出生就很會畫畫,我從國小開始畫、畫到國中、高中、大學,我無時無刻都在進步,才成就了現在的我。我有點完美主義,小時候我會因為一個台灣畫不漂亮,畫一百遍;會因為一個中國畫不相像,畫一千遍,就這樣,日積月累來的。以前因為班上成績並不是太好,我會把我的筆記印給全班同學,我從來不吝嗇分享我的所有、我的所長,若有人能因為我而更好,我會真的很高興!
⠀⠀⠀⠀⠀⠀
⠀⠀⠀
我來到成大之後最最最幸運的就是,我認識了一群不是台北人的台灣人,和我一直以來的價值觀完全不一樣,我發現他們的樸實、的善良、的努力、的誠懇,他們有跟台北人不一樣的生活體悟與觀念,當然大家都很棒,只是很不一樣,我受益良多,從他們身上、從整個成大。
⠀⠀⠀
⠀⠀⠀
這四年我過得很快樂,連我爸爸都說他覺得讓我來成大是一個對的選擇,想當初他認真叫我回北部念了好久,才發現我的快樂與成長。我很高興我在四年前選擇獨立、選擇來到這裡,一個人天天煩惱吃什麼、煮什麼、買什麼、省什麼、虧什麼、洗什麼、擦什麼、拖什麼、玩什麼、瘋什麼,這四年很快樂。
⠀⠀⠀
⠀⠀⠀
有很多追蹤我的你們是還沒有上大學的人,我想要跟你們說,考得好得意只能一時,考得不好傷心也是一刻,你的高度夠高,在哪都會閃亮,你的素質多低,學歷再高也毫無用途,所以相信自己,不要用太多外在的眼光與評論去苛責為難自己。
⠀⠀⠀
⠀⠀⠀
我知道我不是最好,但或許最好的人不願意出來分享,沒有空出來分享,比較不善於表達,我們又怎麼得知。做為這樣的角色,有需要的人自然能有收穫,你無需自然不必在乎。
⠀⠀⠀
⠀⠀⠀
我爸爸是一個走到哪幫別人到哪的人,他有這個能力,我也希望跟他一樣。小時候我非常討厭我爸天天送禮物給其他需要的人,但後來我才明白,這是因為我有能力,而不是因為施捨。
⠀⠀⠀
⠀⠀⠀
⠀⠀⠀
能夠幫助到你們是我最快樂的事情,那是因為今天我還有那麼一點能力可以幫助需要的人,我不希望哪天我沒辦法幫助任何人,因為那就代表我沒有能力了,我沒有在進步了、我不夠努力了。
⠀⠀⠀
⠀⠀⠀
⠀⠀⠀
祝看到的你們
歲月靜好
以上
未秧Winter
-
在這邊感謝陪伴我四年帶給我最多快樂的 @larry_712 、帶給我人生轉捩點大學重要的人 @sy_huang0228 、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給我力量的 @lazyxiang_015 、一起住了四年聽我最多牢騷的 @jessietsai_0927 、還有那麼好的室友們 @neww_gin @hsuan_fan1231 @qiulingying5131
-
#文字 #字 #寫字 #中文 #台灣 #台北 #感情 #愛情 #友情 #悲傷 #words #wordporn #taiwan #taipei #youtub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指考 書 單 自然組 在 C.C.M Mat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一下:#靠北中女中 (中女中的藍老師)
#靠北中女中6437
【數學學測準備方向分享】
1、前言:
高中數學簡單嗎?高中階段的數學,要問倒一些所謂的名師甚至是教授其實是很容易的(比如說IMO等級的題目),但是學測所要考數學,因為有範圍與限制,
準備就不是那難了。通常沒辦法考好的原因,都是準備方式出了問題。
2、學測的考題方向:
學測的範圍是依據103課綱微調(http://www.ceec.edu.tw/ 99課綱微調/99課綱微調-學測數學考試說明.pdf)。
不像是段考或是模考有時會有超出課綱範圍的題目。但是許多題目是經過教授精心設計過,要見過與講義參考書類似的題目機率很低。
以下是大考中心公布的測驗目標:
(1)測驗概念性知識:
能確認基本的數學原理與概念。(約考4題)
(2)測驗程序性知識:
能讀圖、查表或運用適當的公式與解題步驟。 (約考10題)
(3)測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能應用數學知識、選擇有效策略及推理能力解決問題,並能檢驗結果的合理性與正確性。(約考6題)
因此,把自己的觀念弄清楚,學習想問題的思路,是想拿高分最重要需要培養的方法。
3、準備時常陷入的迷思:
(1)做大量題目就有效。
做題目再準備時很重要,但是在觀念還沒讀通之前,做題目所得到的知識是很零碎的。
(2)做過多與課綱外(舊課綱)的難題。
學測命題有課綱當依據,這樣有些是在做無效的練習。
(3)記憶過多的速解與妙解。
學測考題經過教授精心設計,速解法通常無用武之地,題目是需要用課本的基本定義與定理去思考。
最經典的一個例子是104年學測正八邊形線性規劃那一題,在市面上的所有參考書與講義不會有這題,
如果你沒有把平行線法的概念弄的很清楚,是不可能把這一題解出來。每年都會有幾題這樣的題目,
高手的決勝之處通常也在這幾題。
4、準備方式:
(1)將課綱內的定義、定理的來龍去脈弄清楚。
建議:找一本將觀念說明很清楚的書籍下手,最方便取得就是課本,因為課綱之外的內容不會出現在課本。課本的內容是主幹,先有主幹再加枝葉。
課本的內容、每個定義、定理、例題、習題應該要讀到滾瓜爛熟,每個概念都要想清楚。
(2)選一本好的複習參考書(講義),做到爛熟。
建議:好的參考書一本就夠了。有觀念分析、解題思路分析,以及題目難度分級的最好。如果對於一個題目,莫名其妙就迸出答案而沒有講解,
那可能不太適合。對照書中的內容可當作課本重點的整理,然後把其中的題目當作補充。
(3)歷屆的大考題,好好一題一題想完做完。做題目先不求快,先求懂。
(4)歷屆的模考題。
建議:模考題每份命題水準的落差可能極大,到接近學測時可以定期給自己計時模擬考,沒考好不用灰心,好好的檢討。
(5)自己做筆記,統整的自己不熟悉的概念,別人整理的,永遠是別人的東西。
5、注意事項:
(1)養成畫正確圖形的習慣。將函數的圖形與幾何的題目依照正確的比例作圖。同學大部分只畫略圖,以為沒什麼關係。
但只要看看這幾年學測及指考對畫圖的要求,就知道正確畫圖的重要,有時候從正確的圖就可以觀察出答案,不合的比例可能會讓你答錯。
(2)不可瞧不起基本操作。有小聰明的同學,總是很不想放下身段去做一些基本的操作,比如:勘根、數學歸納法、數列算幾項等等。
很多同學在複習這幾個章節都是用看的,而不動手。但事實上,對概念的體會,經常是從基本操作來的。不動手的結果是:經常自以為會了,其實並不會。
(3)製作屬於自己的錯誤訂正筆記本。分析自己的錯誤類型,將不會寫(或寫錯)的題目記在的筆記本上,並將他對應的數學概念、解題的思路、關鍵步驟一同
記錄。
(4)答題順序建議是單選,選題,多選(期望值最低)。千萬不要從第一題埋頭做下去,先把比較簡單的做出來,再做比較困難的題目。
(5)學校停課這段時間可以開始做模考題計時訓練。
(a)時間宜選擇在學測考試時段。(b) 計時80或90分鐘的時間。(少於學測時間)(c)培養耐力與訓練如何分配時間【要認真】
(6) 「永遠來得及,千萬不要放棄」高三愈到後來,愈是人心惶惶。所有意識到壓力和想考好的考生都會萌生放棄的念頭。
但是大考真的是在比耐力,沒有人是唸完才去參加大考的!
6、後記:
自然組同學下學期開始學微積分,除了指考比重占很大外(接近30%),也是高中數學銜接大學最重要的課程,值得大家好好花時間研讀。微積分把同學高中學
的一些數學問題做了統合,比如以前我們求極值,大概就是用配方法、不等式,但學會微分後,只要去討論臨界點就可以了。社會組同學也不用太害怕指
考,因為這幾年數乙的題目都很簡單,自然組跨考已經沒優勢了。
數學其實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但是在中學階段太多機械式與速度的訓練,又有不少打擊信心的考試,讓不少人失去信心與樂趣。一些有理想的老師
會盡力的去讓同學體會數學之美,但是在大環境之下也不免要妥協一些事,祝福所有考生學測考試順利。
投稿日期: 2017年12月7日 13:22 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