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更好,先練習疼惜自己吧
專門研究「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理論的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發現,對於自己以及對於他人的關懷,比如同情和幫助他人的行為之間,兩者並無關係。也就是說,一個善於對他人展現慈悲的人,並不一定就會對自己也展現慈悲。
與之相對應的是,缺乏自我慈悲的人常常會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在他們大腦中似乎一直存在一個尖銳的、消極的、指責自己的聲音。就像前面提到那位女同學一樣,習慣用負面方式激勵自己,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總是習慣告訴自己:「連這麼愚蠢的問題我都會犯,我就是個魯蛇(loser),一個失敗者。」他們總是透過讓自己討厭當下的自己,來敦促自己改變,獲得改變的動力。
相反的,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那些能夠做到自我慈悲的人,通常他們在三個方面做得特別好:
⑴發自內心欣賞自己,接納自己的身體和外在。
我們身邊或許就有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顏值不高,或者身材不好,但他們依然喜歡自己的樣子。
⑵面對負評能夠保護自己。
即使被說長得不好看或不夠聰明,他們在收到這些負面評價時,不會因此陷入情緒低谷,更不會苛責自己。
⑶能感受到並相信自己的能力。
他們也擁有能夠承認、欣賞、相信自己的能力,對於自己懷有積極的想法和樂觀的態度。
當一個人能夠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和自愛,他和真實自我的關係將變得更融洽,既不會自欺欺人地放縱自己,放棄為好好生活付出努力,也不會透過自我苛責,去傷害或攻擊自己,消耗內在的情緒資源。像這種人即使感到煩惱焦慮,也不會陷入自我懷疑。
那麼,這種自我關懷的能力能夠訓練出來嗎?可以,下面同樣提供兩個方法,大家有機會不妨多練習,學習如何疼惜自己。
■ 故事思維,從「演員心態」轉化為「觀眾心態」
第一個方法是想像自己是個編劇,為困擾自己的事情重新換個主角。
當你開始自責,批評自己的時候,試著把你正經歷的事情想成一個故事片段,比如你現在是故事的主角,正為屢次減肥失敗而埋怨自己。然後試著為你的故事換一個主角,例如換成有粉紅豬暱稱的女演員鍾欣凌,或是你身邊任何一個胖一點的朋友。接著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他是我,面對這一切,會怎麼做呢?
當你將自己正在經歷的故事變成一個劇本,並把主角進行替換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抽身出來,從參與其中的演員變成了鏡頭之外的旁觀者,從被動演繹變成提高維度去看你自己的人生。換句話說,就是從「演員心態」轉化為「觀眾心態」。
所謂「演員心態」,就是你自己參與其中,扮演一個角色,正在為不如意的事情自我批評,而由於身處其中,你無法剝離情緒和事實本身。但換成「觀眾心態」就不一樣了,它讓你處在局外,重新看待困擾你的這件事,這時你能夠以朋友或陌生人的視角,去關懷正在經歷困擾的那個人。
繼續以減肥這個例子來說,如果故事主角換成鍾欣凌,她正因為減肥失敗而難過,甚至懲罰自己。站在「觀眾心態」的視角上,你會不會安慰她:「妳胖得很好看,不用再減了,也不必為此難過,我們喜歡胖乎乎的妳。」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缺乏自我慈悲的人往往是不會愛自己,但對朋友、陌生人能夠產生共情或關懷,而變身成為編劇,把困擾你的事情重新換個主角,利用的正是這一點。想像正在經歷這件事的,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敬重的人,你就會像關心朋友那樣來關心自己了。
■ 無條件接納自己
第一個方法是用換位思考和共情的方式,讓你試著體貼自己。如果說這是一種權宜之計,第二個方法則是讓你徹底放下自我評價,無條件的接納自己。
按照心理學家艾里斯的說法,無條件接納自己意味著:不管你是否做出了聰明、正確或有能力的表現,不管其他人是否認可、尊重或喜愛你,你完全的、無條件的接納自己。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堅強還是軟弱,是勇敢還是膽怯,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接納自己的全部。
但是我們從小都被要求要追求成功,展示自己優秀的一面,往往無法接受自己膽小、軟弱、不夠聰明的一面。正因為如此,要做到無條件接納自己,其實很難。所以我將會給你一個藥箱,裡面備有兩味藥,希望能幫助你在評價指責自己的時候,能夠停下來抱一抱自己,接納自己。
#第一味藥 叫做「與自我批判爭辯」
當你的腦海中一閃現這個念頭——比如被偷偷暗戀的對象拒絕了,你覺得一定是因為自己長得不好看——就要立刻打住!在這個念頭從腦際閃過時,你需要為自己做一些自我爭辯:
「不是的,他拒絕我,可能是我們倆的性格不合適。」
「或者是他還沒有發現我身上的優點。」
「也有可能是我們的緣分還沒到。」
這幾句話提到的性格不合適、認識不夠深入、緣分沒到,都是一種自我爭辯。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就能夠有效降低內心受傷的可能性,停止負面的自我評價的聲音,從攻擊批判自己中跳出來。
#第二味藥 叫做「恢復自我價值,發現自己身上的亮點」
延續前面所舉的例子,「被暗戀對象拒絕這件事,雖然讓我感覺很難受,但這並不意味我是一個糟糕的人。」不要根據他人的意見和評判,或者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對於「我」這個整體做出定義,去發現自己閃光的一面。
你可以這樣想:雖然他拒絕了我,但我條件並不差呀,儘管長得不是標準意義上的美女,但我性格溫柔,廚藝精湛,也很會體貼人,身邊還有那麼多喜歡我的朋友。而且和不對的人早一點結束,表示離對的人又更近一步,收拾好心情,準備迎接下一份情感的到來吧。
自我價值感在恢復自己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你看到自己身上的亮點,對自己充滿自信,也就更容易擁抱自己,接納自己。
…
心理學 小科普
雖然這裡提到要採用觀眾心態,但有時做個稱職的演員也好。因為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是當事人,正照著腳本演出,但實際上根本心不在焉,被其他事情困住,沒有扮演好演員的角色,使得其他演員也都受到影響,這是個牽一髮動全身的過程。而除了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也可以透過心理劇,假裝當個稱職的演員,對於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也有幫助。即便心理劇是依據別人給的腳本,或是自己杜撰產生的腳本,都有助於檢視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會有怎樣的感受,以及你做出的反應會引發什麼效益。所以,你也可以針對自己的生活情境,撰寫不同的腳本,並且當個稱職演員來預演不同的版本,或許也會對你有所啟發。
.
本文摘自《#不焦慮的心理課》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作者:黃揚名, 張琳琳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獨處的時候,如果能處在自我慈悲的狀態,那對自己是莫大的滋養。
用我的說法是,這才真正回到了家,一個可以遮蔽風雨感到安全的家。這世上能無條件愛著我們的人,也只有自己了,能走到這個階段,就會看到不斷尋求被他人所愛,是我們通往幸福的最終幻象。
祝願您,能看見自己的亮點,懂得欣賞自己的耀眼!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挫折攻擊理論例子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伴侶身上尋找的,是一份早年失落的愛。
靈魂之旅課的進度聊到了關係中的第三者,令人聞之色變的小三,到底關係中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還是先來後到闖進平淡日子的火花才是第三者。我們該怪火花太絢麗還是平淡太無味?是第三者太有魅力還是我們太無趣?至今,我想這還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就一段關係中的闖入者來看,顯現出很多值得深思的議題。
以心理發展來看,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個三角習題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扮演了一段關係中的
第三者,所謂嬰兒的全能感就在於我的世界為中心,你們都要繞著我轉以我為主,我餓了渴了倦了膩了,都有一個全能的照顧者(暫且稱母親)以心電感應來理解我,我不用開口不用說,母親就知道我需要什麼。這種全能感是一個嬰兒初始的自戀。
然而成長過程中這股自大的自戀感,會隨著需求及期待不全然能被滿足,而伴隨著對自己的挫敗感以及對分裂後的壞母親的恨意,而對壞母親的恨意又會產生對好母親的愧疚,於是成長過程中我們開始處理心理上與母親的分離,找尋替代的母親形象。因此與伴侶的關係,有很大成份來自於我們與母親關係的影子。
而與異性家長(在這稱父親)的互動也會影響著我們日後與伴侶的關係,如果一個女兒從小能被父親寵愛,那麼這個女孩就能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而建構起能夠相信世界及自己的能力;反之若是從小在父權制度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的小孩,則會習慣性地扮演卑微、被貶低、被傷害的受害者角色,在伴侶關係中也會把與父親關係的影子帶進來。因此有很多在關係中委屈自己的女孩,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很習慣扮演屈就滿足他人的角色,背後是因為想要得到兒時欠缺的被接納、被認可的愛,而在伴侶身上尋找失落的父愛。
無論是渴求或逃避與父母關係的影子,在伴侶關係中我們不難發現自己對父母的認同或反向認同。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未完成母嬰分裂階段的成人,會如期待理想化母親對我們那般,滿足我們說與未說的需求及期待,這時的自戀需要無法如成人般理解伴侶也是一個個體,是無法如理想母親般事事以我們為中心來滿足我們的。因此若伴侶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則容易向外發展找尋另一個我們以為能滿足我們部分未被滿足的需求的對象,第三者因此而產生。
其背後有可能是因為尚未走向自我個體化,還在與理想化母親糾葛的階段;亦或是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帶到成年期向伴侶索討,期望伴侶能補足當年喪失的部分,而若伴侶無法如期達到,則會發展出其它關係;甚至是兒時與母親的依戀關係不穩定,而導致於成長後在伴侶關係中深怕被抛棄或拒絕,而不斷發展無法深入的新關係。
我個人很認同梅蘭妮.克萊因(Melaie Klein)的客體關係理論,她說:「沒有一個孩子的心能免於恐懼和懷疑,那是因為我們曾經是那麼的弱小,我們用柔弱完全需要母親照顧的身體去感受世界,而世界對我們來說則是常常存在著傷害的,因為我們無法讓世界屈從於我們的需要。當我們的需要受到挫折時,我們也就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被傷害。」這也就造就了每個孩子發展出抵禦傷害的各種方式,在關係中就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問題。
當我們去愛的時候,需要我們有能力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同時也相信愛的喪失不是致命的。
#雜念與雜唸
#想了解更多報名靈魂之旅課
#週六班二個名額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時間:
很多同學在尋問其它時段,我想先開放這三個時段,你們可以自行選班,人數滿即開課。
A:星期三晚上8-9點
B:星期四下午3-4點
C:星期六晚上7-8點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挫折攻擊理論例子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開車行為可以看作是駕駛者人際互動關係的延伸。
繼上次分享的認知扭曲,再延伸版本就是因敵意歸因而認為他人或世界懷有惡意,曲解他人中性話語或行為而有如刺蝟般令人難以接近,再甚者就容易與犯罪連上關係。以陳教授在犯罪心理解剖書裡提的例子來看,你會怎麼解釋呢?
如果你從教室兩排座位中間的走道由後面往前走,結果被同學伸出在走道的腳絆倒了。在這個情況下,你會怎麼解釋對方的腳絆倒你這件事呢?
1)自己沒看路,所以是自己不小心。
2)純屬時間上的巧合意外。
3)對方故意絆倒你的。
第三種顯然是敵意歸因,在這個模糊的情境下(不知是故意動機還是無意的),妄作惡意的解釋,就意謂著傾向認為他人是不友善的。
如同路怒(road rage)一樣,陳教授認為開車行為是駕駛人際互動關係的延伸,當知覺自我被受到戕害,自尊遭受貶抑,可能引起挫折攻擊行為。攻擊能發洩引發的滿滿負向痛苦情緒,也可能是要找回被踐踏的自尊。既使與事實並不符合,但若是抱有扭曲的認知,以及敵意歸因,那麼衝突暴力行為就容易被引發。所以如果你容易在開車時覺得他人挑釁逞威風、把你比下去、看不起或取笑你,那麼就得深思這類負向解讀是否也發生在人際互動上。
我個人的觀察是,這類負向解讀除了源自認知扭曲及能發洩攻擊性之外,最主要是自尊受損。一個自尊易受損的人,容易在他人中性話語中感覺自己受到攻擊,而升起敵意。敵意伴隨著攻擊性,就容易以憤怒顯現。若是以克萊因(Klein)客體理論裡的「分裂」來看,在兒時與主要照顧者互動間並沒有建立起涵受自我瑕疵的能力。也就是只要我杯子裡除了清水之外還有沙子,我就是不好的,因為這個不好太難忍受,於是我把沙子倒給你;但是你收不起我的沙子退了回來,也夾雜著你不要的沙子,於是這個污穢無處安放,而感覺自己一直很髒。所以我看到你杯子裡有沙,就會投射在你身上覺得你很髒,其實是我認為自己很髒;若是我看到你杯子裡完全沒有沙,我也會投射在你身上覺得你自以為了不起沒沙又如何,其實反映出的是我認為自己很髒。結論是,其實每個人的杯子裡或多或少都有沙,能否接納自己的沙才是重點。
我可以允許自己有瑕疵,同時我是安全的。
#雜念與雜唸
#人真的很複雜
#自我探索很重要
#自我探索工作坊十月報名中
📣 自我認識工作坊
3.5小時的半日工作坊,主題和自我探索及自我認識相關,從意象、信念、冥想及催眠中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在工作坊中,你可以了解到:
*如何整合內在人格
*如何認識自己
*如何愛自己
*如何找到自我價值
*如何接納自己
*如何和自己相處
*如何認出自己的情緒
*如何接納及處理自己的情緒
*如何和自己的內在連結
*如何體認投射及揭露陰影
*如何和自己和解找到內在平安
*如何覺察兒時創傷
* 日期:星期日早上
* 費用:$3800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完成匯款後通知我後五碼才算報名成功
挫折攻擊理論例子 在 心理有溫度- 「挫折→攻擊」Frustration-Aggression ... 的推薦與評價
「挫折→攻擊」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看見不安焦慮憤怒底下的冰山需求 ♂️美心理學家杜拉德(J. Dollard)等人認為,當個人想要達到的 ... ... <看更多>
挫折攻擊理論例子 在 社会心理学Part 3 - 社会关系| Shenlvmeng's Blog 的推薦與評價
最早对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挫折——攻击理论,即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 痛苦仅是一个例子,除了痛苦外,内疚也是我们想尽量摆脱的消极 ... ... <看更多>
挫折攻擊理論例子 在 Berkowitz挫折攻擊理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理論 (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 柏考維茲(Berkowitz)對杜拉德(J. Dollard) 挫折 與 攻擊 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進行了修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