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 #世紀英雄大決戰! HD高清格式足版。
#李小龍青蜂俠 VS #蝙蝠俠與羅賓
1966年李小龍被電視劇《蝙蝠俠》製作人威廉·多茲爾(William Dozier)賞識,邀請試鏡。1966年4月30日,李小龍與美國廣播公司簽訂了30集電視劇《青蜂俠》的演出合約,擔演配角「加藤」(Kato),但隻能播出一季共26集。其後以「加藤」角色演出2集《蝙蝠俠》,又在《無敵鐵探長》(Ironside)和《新娘駕到》(Here Come the Brides)中客串。
1967年7月9日,李小龍正式在洛杉磯中國城的振藩國術館(Bruce Lee Martial Arts Studio),確立其武道哲學截拳道之名稱,是李小龍最後親自開館授徒的武館,武館位置在628 W College St, Los Angeles,截拳道英文拼音是李小龍請教UCLA語言學教授後確定的。在早期李小龍在洛杉磯教的主要是詠春功夫,後來開始融入一些全新的內容,比如腿法以及將格鬥哲理運用於技擊之中的方式,此時他的技擊術開始變化,但這種變化並非簡單地增加或混合某些不同的技術、方法和結果,而是使技術變得更富效率且更符合哲理。在當時攔截是李振藩技擊術的基石,主動的以攻為守的攔截可運用多種方法去實現。它不是阻擋的意思,但它可作為一種積極的防禦方法來化解迎面而來的打擊。攔截意味著在對手進攻之當時或進攻之前阻止他,大多數技擊術是建基於單純的進攻和被動的防守之上,而在當時攔截已成為截拳道的首要技擊原則之一。
李小龍還出席了1967年長堤國際空手道大賽,並進行了各種表演,包括對USKA世界空手道冠軍威克·摩爾表演了「無敵拳」。李小龍告訴威克·摩爾,他會對著摩爾的臉打出一記直拳,而摩爾要做的就是試圖阻擋這記直拳。李小龍後退幾步,詢問摩爾是否做好準備。當摩爾點頭確定時,李小龍滑步向前進入攻擊範圍,並對著摩爾的臉打出一記直拳,在打中前停止。在八次嘗試中,摩爾一次也沒能攔下李小龍的拳。(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振藩 國術 館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0s年 李小龍在美國
用攝影機記錄家庭生活 練武等珍罕片段。
1959年4月29日晚,家人決定坐船將他送往出生地美國。李小龍於1961年考入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主修戲劇,並副修了哲學、心理學及其他學科。就讀的同時,他也結識了未來的妻子琳達。1962年4月,李小龍大二期間租用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在振藩國術館中,他主要教授他在當地的朋友。他的第一位學生是曾練習柔道的傑西·格魯夫,第一位教學助手是木村武之。兩人後來也向他人傳授李氏功夫。他邊教邊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法造詣更為精深。
1964年8月17日,李小龍與蓮達結婚,育有一子國豪和一女香凝。
1993年3月31日,其子李國豪在片埸拍攝電影《烏鴉》時,意外中槍死亡,年僅28歲。
#歷史時空
↓
振藩 國術 館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64年李小龍在美國家中練功片段
在長提空手道大賽首次表演武術。
1967年李小龍長提空手道大賽表演片段 https://www.facebook.com/2021670614786179/posts/2652641618355739/
在1964年的空手道大賽,李小龍結識了跆拳道大師李俊九。兩人成為朋友,作為武術家,雙方都從這段友誼中獲益。李俊九詳細教授李小龍側踢,李小龍則授予李俊九「無預兆」出拳。
1964年8月,李小龍在加州奧克蘭的4175 Broadway街成立「振藩國術館」,向非華裔教授武術。
1964年,李小龍在加州奧克蘭唐人街與黃澤民進行了一場極富爭議的對決。黃澤民是形意拳、北少林拳以及太極拳的一把好手。據李小龍稱,一些華人向他下達了最後通牒,命他停止向非華裔教授武術。李小龍不為所動,於是便有了這樣的一次對決。比武前雙方約定:如果李小龍輸了,他就要關閉自己的武館;如果他勝出,他將得以繼續教授白人以及其他任何人。黃澤民對此說表示否定。他表示自己是接受了李小龍在一次劇院表演之後向自己提出的挑戰,而他對白人以及其他的非亞裔並沒有區別對待之意。
李小龍就此次對決稱:「挑戰書上有唐人街上所有師傅的名字,但我並不害怕。」
比武的見證人包括琳達,詹姆斯·李(李小龍的同事,無血緣關係)和太極拳教練威廉·陳。黃澤民和威廉·陳表示對決持續了20到25分鐘;而李小龍,詹姆斯·李以及琳達卻認定比賽在三分鐘內就以李小龍的決定性勝利結束了。琳達·李稱:「這場毫無保留的比賽在開始後總共進行了3分鐘。李小龍將他打倒在地,問他:『想放棄嗎?』那人答道:『我認輸。』」
黃澤民在《太平洋周報》這份舊金山的中文報紙上發表了他對比武的回憶,同時對李小龍發出了第二次挑戰。李小龍沒有答覆。此事就這麼平息了。李小龍依然向白人教授武術。(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振藩 國術 館 在 IUMA 日本振藩國術館Jun Fan Club 台灣支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 IUMA日本振藩國術館】 截拳道(Jeet Kune Do)爲武打巨星李小龍(Bruce Lee,以下稱李小龍師祖)所留給世人的最大遺產,而這項武學一直被李小龍師祖生前最親的 ... ... <看更多>
振藩 國術 館 在 Re: [討論]截拳道=詠春?? - 看板MartialArt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感謝大大們分享轉換Word知識~~!!
截拳道就是詠春嗎?
作者:朱建華
在武術界同仁和截拳道愛好者當中,在網路上,對於截拳道,可謂觀點紛呈,五花八
門,雖有合理之論,但更多卻是似是而非之談:諸如說截拳道就是詠春,或學習截拳道就
是混合練習各種武技,截拳道只是一種理念,等等,不一而足。在此,謹就相關問題以問
答形式陸續做個人之見的探討與闡釋,期拋磚以引玉焉。
問:我認為截拳道不過是詠春的翻版而已,您認為呢?
答:截拳道就是詠春的翻版,此類觀點毫無疑問是錯誤的。
的確,截拳道與詠春拳存在關係,但絕對不是詠春拳的翻版、分支或改良之類的關係
。截拳道和詠春拳,二者之間的關係,概括而言,僅僅只是融合與被融合、借鑒與被借鑒
的關係,而不是什麼繼承與被繼承,或是簡單的武技延續或翻版關係,這就像意拳(大成
拳)雖然和心意和形意拳頗有淵源,但意拳(大成拳)絕對不是心意和形意拳的翻版一樣
。
早在上世紀1967年,截拳道就以其 “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等
所有成為一門獨立武學體系所必備的科學要素,得以在美國創立,並通過美國《黑帶》雜
誌的權威推介,逐步為世界武壇所公認。
無可否認,在李小龍(中文本名李振藩)武技發展過程中,的確存在詠春翻版階段,
即西雅圖時期振藩國術(JUN FAN GUNG FU)階段。當時,在西雅圖振藩國術館(JUN
FAN GUNG FU INSTITUTE)內,李小龍所傳授的課程,主要是以詠春拳為主體的基本拳理
、小念頭等套拳、黐手訓練和木人樁等作為它的絕對核心內容,再輔以其他中國傳統南、
北派功夫的腿法和手法,因此又稱之為“李氏改良詠春”。
這個時期,李小龍對於傳統武術的實戰效用和訓練結構,特別是對詠春拳的整體實戰
威力還是深信不疑。一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據李小龍多位早期學生,如詹姆斯 德邁爾
、木村武之的回憶,李小龍當時所有的武術研究或創新行為,都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即如
何知己知彼、如何取長補短,以更好的運用詠春拳克制其他武技。比如說在美國經常會遇
到的精通拳擊的對手。斯時,李小龍還只是門派武術中人,其思想理念尚受到既定的門派
武術觀念的束縛。
1964年11月,因李小龍堅持教授外國人中國功夫,引起了唐人街傳統國術界對他的不
滿,為此,李小龍不得不在其奧克蘭振藩國術館內,接受了自稱三藩市傳統國術界代表的
白鶴拳高手黃澤民(WONG JACK MAN)的挑戰,最後李小龍以擊倒勝平息了一場紛爭。
但過程中,因挑戰者滿場游走,李小龍無法採取他當時所擅長的詠春拳近身打法速戰速決
,整場格鬥耗時三分鐘方才結束,而李小龍體力亦因此極度透支。這個結果,讓李小龍內
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為此閉門思過三天,對曾經給自己帶來諸多榮耀並極度信賴的詠春拳
以及傳統武術進行了深刻而徹底的反思,最後李小龍得出的結論是:“問題的關鍵,在於
自己技術未夠全面,無論出擊速度、力量或體能,都不足以掌握一閃即逝的致勝空隙。以
致于無法應付不同類型對手,反遭某種異常打法所牽制” ①,由此,李小龍開始有意識
的加強體能、移動、反應等各種特質的訓煉,並跳出門派武術的圈子,擴大中外武術的研
究範圍,對振藩功夫的結構體系逐步進行整體的改造和革新,偶然而又必然的踏上了由“
振藩功夫”到“截拳道”的革命性發展道路。因此,“奧克蘭比武事件”在截拳道歷史上
,被相關研究者和李小龍弟子們,普遍視為李小龍武學發展歷程中重要的轉捩點而具有不
可替代的里程碑意義。
經過“奧克蘭比武事件”洗禮,以及以此為契機,在徹底的自我反思基礎上進行的初
步的武技革新實踐,李小龍終於得以打開內心深處的傳統武術心結,下定決心要完全突破
詠春框架而開創整體的自我武術。李小龍在這一時期寫給他的親密弟子,如木村武之、嚴
鏡海的信函中,就多次表明此種心跡,並經常告訴他們新體系的研究進展情況。
1965年—1967年三年間,李小龍的武學發展進入了後振藩功夫階段(即振藩拳道階段
)。1967年2月,當李小龍在洛杉磯唐人街創辦了他武術生涯中最後一間“振藩國術館”
後, 不僅經常主動走出武館,與當時柔道、柔術界、空手、跆拳道界、拳擊界等美國武
壇中外武術流派交流互動,更將振藩國術館當作“活的武術實驗室”,專門招收帶藝投師
者,以收教學相長之效,同時,還積極招攬、吸引了不少美國武術界各門各派名家高手前
來登門交流、切磋。就這樣,李小龍幾乎研究了當時他所能接觸到的所有已知武術體系。
斯時,李小龍所研究和借鑒的世界武技據稱有26種之多②,而據李小龍親傳助教級弟子伊
魯山度師傅所說,李小龍“除了中國功夫之外,他還從較為優秀的八種格鬥體系中借鑒了
相當一部分與他的武術發展理念相貼近的策略、原則,乃至具體的戰術、技法,以完善自
己的功夫體系。這八種武術和主要吸取的技術分別是:西洋拳擊、西洋擊劍、法國腿擊術
、日本柔道、日本柔術、西洋摔跤、泰拳的肘和膝、緬甸功夫的頭撞”③。
在那三年間,伴隨著李小龍對武術革新的進一步推向深入,對世界武術更加廣泛和科
學的專門研究,李小龍的武術理念和武術體系已經發生革命性銳變而煥然一新,其武學理
念也由量變到質變,產生了飛躍。最終,李小龍在早期振藩功夫的基礎上,逐步構建起了
一種以改良的詠春拳、西洋拳擊及西洋劍術原理、原則和經典技藝為中心,以交叉訓練和
全接觸實戰訓練為基本特徵,踢、打、摔、拿技藝全面,立戰、地戰整體融合的全新格鬥
體系振藩拳道(BRUCE LEE‘S CHINESE GONG FU)。同時,以中國北派腿法為主要借
鑒,李小龍還吸收了法國腿擊術和跆拳道等武技的腿技精華,最終融會貫通形成了他獨特
的腿擊術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全接觸搏擊的踢拳(KICK BOXING)體系。
前者,可以說是李小龍武技由簡至繁發展過程中的綜合武術實踐階段的產物,堪稱今
日世界MMA無限制綜合搏擊的先驅性成功實踐和革命性啟蒙。因此,李小龍被美國UFC主席
DANA WHITE稱譽為“MMA之父(THE FATHER OF MIXED MARTIAL ARTS)”。而後者,既包
含在振藩拳道體系之中,又自成一格,正是影響並形成今日美式自由搏擊的前驅性實踐體
系。喬‧路易斯,李小龍私人弟子,六、七十年代美國自由搏擊重量級無敵王者,號稱“
美式自由搏擊宗祖”,在其最新出版的專著《鬥士:如何掌握李小龍的格鬥體系》中,就
特辟專章《JEET KUNE DO:A FORERUNNER OF KICKBOXING》(直譯為《截拳道:踢拳的先
驅》),詳細論述李小龍及其截拳道對於他和美式自由搏擊的決定性影響,因此,有美國
武壇權威人士曾評論說:早期的美式自由搏擊其實正是李小龍截拳道踢拳(JEET KUNE
DO KICKBOXING)的翻版。
由此可知,李小龍當時的武技體系,儘管還是以詠春拳的精華原理和技藝做為基本核
心之一,但詠春成份也僅僅只是其中之一,而非唯一。因此,洛杉磯時期的振藩拳道無論
在格鬥戰略原則,還是在技戰術體系整體構成和訓練模式上,作為李小龍貢獻給世界武壇
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學創新成果,已經完全超越詠春而獨具一格。
更為重要的是,此時,李小龍已經將自我的武學體系,由單純的武技昇華為武道,成
為融自我解放的靈性哲學、人生成功學和科學的街頭格鬥技為一體的完整的武道學系統。
正是從哲學的整體性和根本性認識出發,李小龍充分認識到不管任何武術體系,不管它如
何優秀,都必然存在著永恆的局限,同時,人與人之間的格鬥絕對不會因為武技的不同而
有不同,世界上任何國家或民族的武技,既有其長處,亦受到其局限有時長處即短處
世界上任何現存的武技或閘派,都不過是人類整體武術的片段組成部分,而非其整體
,與其從枝節花葉處去瞭解武術,倒不如從武術的根本處去瞭解,即通過對世界武術的廣
泛研究,找到人類搏擊的本質及其共同規律,從而創造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宇宙屬性”的
整體武道。概言之,彼時的李小龍不僅不再受限於某種特定武技,更已經超越國家、民族
武術的概念,而能夠從人類的武術或武道這一宏觀的哲學化角度,深刻把握人類武道之本
質,並以之作為他武術創造性實踐的基本指導思想。
隨著自創體系的不斷充實和逐步完善,到1967年7月,當李小龍將自己創立的整體性
的武學體系正式命名為“截拳道”(JEET KUNE DO),並在67年11月號《黑帶》雜誌對外
公佈之時,體系科學完備的振藩拳道很自然的成為初創的截拳道體系的實體基礎,可以說
,振藩拳道是李小龍中、後期的振藩功夫和創立初期的截拳道的有機綜合體。
振藩拳道的基本訓練體系由六個相對獨立而又互相緊密聯繫的部分構成:1、詠春(振
藩);2、功夫(振藩);3、西洋拳擊(振藩);4、踢拳(振藩);5、擒拿;6、振藩
武器。其基本技術結構則包含四個範圍的內容:1、拳法與上肢攻擊技法;2、踢法與膝部
技法;3、關節擒鎖、窒息與絞殺技法;4、摔法與地戰技法④。其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
李小龍提出的截拳道“三要素”(精簡、直接、非傳統性)、“四範圍”理論(即拳擊範
圍、踢擊範圍、設陷範圍和擒鎖範圍)以及自我發展“四原則”(吸收有用的、拋棄無用
的、加上自己特有的、形成自我獨特的),這正是當今國際上最為風行的伊魯山度師傅“
截拳道概念”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截拳道科學理論與實踐基礎。
“掌握截拳道並不意味著要增加更多的東西,而是砍掉非本質的東西”,“截拳道的
學習是一個不斷精簡的過程”,李小龍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去做的。對於李小龍而言,追
求截拳道之道的過程,就是一個“為道日損”的不斷精簡(損)的過程,只有損之又損,
才有可能達到武道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最高境界,即截拳道最高哲學總綱所揭示的“以無法
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境界。
有鑒於此,從六十年代末再到七十年代初的香港發展時期,李小龍在截拳道發展的後
期,以“精簡、直接、非傳統性”三要素作為截拳道一切發展的檢驗標準,主要致力於對
初期相對繁雜的截拳道體系的系統性精簡和科學融合,並針對無限制本能化格鬥的需要,
將訓練的重點集中到發展踢拳骨幹技術的特質和效率上,進一步突出截拳道以本能截擊為
主體、流動性動態作戰為特徵的、具有高度攻擊特性的格鬥技戰術及其訓練體系的完善,
以追求有感皆應、本能截擊、如水滲隙、全面適應的最高的格鬥效率和速戰速決的無限制
格鬥理想的實現。由此,以武入哲、以武證道的李小龍的武道理念和武學境界得到進一步
昇華,技藝體系亦隨之發生了本質性的飛躍,日益趨向以簡馭繁。
木村武之以及李小龍在截拳道發展後期最重要的入室弟子黃錦銘師傅都曾在美國權威
武術雜誌的專訪中提到,自1969年以後,某些之前在截拳道技戰術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的
詠春成分,已經被李小龍毫不猶豫的置於輔助性地位,有些甚至完全的捨棄了。比如黃錦
銘師傅曾在《截拳道的起源》一文中證實:雖然“西雅圖、奧克蘭和洛杉磯的訓練課程很
大程度上受詠春的影響,但是,當我和他單獨練習時(即從1967年4月開始黃錦銘正式成
為李小龍的私人弟子,接受截拳道的秘傳筆者注),詠春的成分逐漸減少了,最後完
全不同與詠春。僅剩的詠春訓練手段是黐手和一些簡化的封手攻擊技巧。他認為這些技術
很獨特。到後來,在1969年,他同樣將這些也部分的拋棄了……在後來的李小龍的單獨教
學中仍有少量的詠春技術,但已經不是截拳道技術的核心。我認為他一旦決定脫離詠春,
就開始超越詠春。他進步神速,我想當時他確信詠春不適合他的發展方向,真正的方向是
截拳道。但詠春在早期的振藩截拳道中有重要的地位”。
至此,由李小龍獨創的截拳道體系,不再像初期那樣具有複雜的技戰術結構,而是如
一塊璞玉經過李小龍不斷的去粗存精的雕琢,已經高度精簡而渾然一體,一如李小龍指出
的人類武道的奧義:“真正精妙的東西是簡單的”。
在後期截拳道體系中,截拳道擺樁、步法技術成為構築截拳道的基石,踢拳動態格鬥
技術和截擊戰術成為截拳道技戰術的主體,其基本訓練原則就是通過不斷的精練,使之精
簡和直接,直至達到能夠把握每一個機會,從任何距離和角度本能運用的境地。截拳道的
核心為何?李小龍在其武學筆記中的答案是:“擺樁、步法、機動性、守中用中、協調性
和其他”⑤。在集中精練本能化基本技術和重點發展格鬥制勝特質的格鬥思想和原則的指
導下,後期秘傳截拳道的這種高度精簡,而又不失全面的整體性科學技戰術結構,不僅具
有較高的訓練和實戰效率,同時也給予後來者未來自我發展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
通過以上簡單的振藩截拳道歷史回顧,李小龍武術體系由較單一的振藩國術(以改良
詠春為主體的早期振藩功夫),到體系完整、結構複雜的振藩拳道(中、後期的振藩功夫
,李小龍從全面適應角度出發研創的整體性武技),再到返樸歸真、由繁趨簡的整體性武
道—截拳道的研創、演變和昇華飛躍過程,清晰可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
振藩截拳道中的詠春成分也逐步從核心內容演變成為輔助內容。
最後,我們再次概要的比較一下截拳道與詠春拳之間存在的以下幾個最明顯的區別:
一、截拳道是融自我解放的靈性哲學、人生成功學和科學的街頭格鬥技為一體的完整
的武道系統,而詠春主要只是一門科學技擊術。
二、詠春以埋身陣地戰為特色,而截拳道則以機動控距的運動戰為特色,從而使其技
戰術重心有別與詠春,更加靈活多樣,更加強調步法移動,講究依靠節奏破壞、角度和路
線的多變來調動對手,從而打破其心理和生理之平衡,創造最佳的攻擊、截擊時機,並運
用全面的技術,踢、打、摔、拿,像水一樣流變配合,發揮人體武器立體運用系統功能,
達成攻擊目的。
詠春以近身拳法和封制技巧見長,而截拳道技戰術體系全面而精簡,以踢拳動態流動
型技戰術為主體,以擒摔纏鬥型技術(包含摔法、站立擒拿和地面關節鎖制、窒息絞殺技
術等)為輔助性必要組成部分,從而能夠適應長、中、近距,乃至不得已的地面格鬥等無
限制格鬥的需要。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小龍乃成為當今世界武壇公認的MMA實踐先驅和
重要的思想指引者,因此,將JKD稱之為“JKD MMA”也並無不可。
這樣,技藝全面的截拳道者在實踐中的表現,有時可能像拳擊手,不斷晃動遊移,隨
時發動流水般動態攻擊;有時像一位無劍的劍客,隱蔽直攻,動如脫兔,令人防不勝防;
有時,像詠春拳手一樣封手控制,連消帶打,施展埋身陣地戰技巧;有時,如果必要,則
又可能像今天無限制MMA綜合格鬥選手一樣,將對手拖入地面纏鬥決勝(李小龍曾在《唐山
大兄》、《死亡的遊戲》、《龍爭虎鬥》等經典功夫電影中,充滿預示性的向世界觀眾超
前演示了在當今MMA擂臺上已成主流的地面騎乘轟擊,以及十字臂鎖、窒息性頸鎖等等地
戰技巧。當然,必須提醒的是:除非迫不得已,這種地面纏鬥打法是強調運動戰,以始終
保持格鬥局面和空間主動控制的截拳道者所應該盡力避免的)。
圖注:早在幾十年前,李小龍就在<<龍爭虎鬥>>中展示了JKD"MMA"風采,他的裝束與幾
十年後MMA選手們裝束驚人一致,可謂最佳注解。
圖注:李小龍在《死亡的遊戲》中展示截拳道MMA技巧,地戰絞殺黑巨人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李小龍截拳道思想的影響下,特別是受到1990年
代以來國際武壇上強勁的MMA風潮的影響,海內外部分詠春拳流派,比如黃淳梁的詠春拳
學,特別是在歐洲發展的梁挺詠春,亦開始主動改革傳統訓練模式,積極與現代MMA綜合
格鬥趨勢接軌,吸收和借鑒地戰攻防技巧,從而大大強化了詠春在地戰方面的適應能力。
三、截拳道的整體的訓練方法、訓練著重點和結構模式,與詠春拳有著本質性的差異:
1、與詠春,甚至包括與李小龍創立的道館式振藩拳道體系不同,後期的截拳道完全
拋棄了套拳訓練,重質不重量,特別強調起決定作用的骨幹技術和個人特長技術的優化和
本能化基本訓練,並重點聚焦於距離和時機感、隱蔽、欺敵、節奏、準確性、速度、勁力
、殺手本能和洞察反應等實戰致勝特質進行發展訓練。同時,截拳道以著護具的全接觸模
擬實戰作為主要訓練手段,從實戰中發展習者的綜合性實戰能力。為增加街頭格鬥無限制
訓練的真實感,截拳道者還走出道館,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分別設計“街戰情境劇本”
, 經常模擬進行具有高度壓力的逼真的單對單、單對多、徒手對器械、器械對器械的各
種可能情況下的實戰訓練,以提升學生們從心理到生理、從技術到戰術的無限制實戰的全
面適應能力。
在截拳道中,真正的格鬥訓練要義,重點不在於你掌握了多少技術,而在於你能夠在
實戰中自如運用多少技術;不在於你的技術是如何的獨特、個性或與眾不同,關鍵在於我
們能否用人類同樣的肢體語言,在最恰當的時間、距離、位置和角度,快速、有力、準確
的即時本能的自我表達,這正是截拳道一切訓練的重點。
2、在快速、強力、多變的實戰中,一個人在格鬥過程中,對於攻守反擊整體洞察能
力的高低及其反應速度的快慢程度,都將決定戰局控制的主動與被動,乃至格鬥的成與敗
。在截拳道中,由中、遠距離的視覺和聽覺洞察訓練和近距黐手觸覺訓練有機結合,共同
構成的截拳道整體洞察訓練模式,是後期截拳道格鬥訓練的核心,亦是實現截拳道高效率
“截擊”格鬥理念的保證。相對來說,這較詠春以近距黐手觸覺訓練為主體的洞察反應訓
練模式,在結構上更加整體、全面,更能適應各種距離格鬥的變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增
加了截拳道者戰術變化的餘地,攻守控制的效率相對更高。
3、截拳道在體能發展和實戰訓練方面,跨越流派和學科界限所採用的現代化交叉訓
練模式與詠春的傳統訓練體系完全不同:如負重動力性與靜力性訓練方式相結合的力量訓
練、全面的柔韌訓練以及跑步、跳繩等全面發展力量、靈敏性和心血管系統功能的完善的
科學訓練方式;如對於整個訓練過程的計畫和訓練結果的調控的重視,對於訓練後營養和
恢復手段的強調;如大量現代化的實用輔助訓練工具的創新和有機運用,等等……
事實上,對於截拳道與詠春的關係,李小龍自己早就有明確結論。
1966年5月23日,在致西雅圖振藩國術助教木村武之的信中,李小龍寫到:“雖然作
為我個人而言,即使仍然作為詠春拳中的一員也覺得光榮,但實際上,振藩功夫比詠春進
步了不少。從詠春結束的地方,振藩開始了......”。截拳道創立之後,李小龍更進一步
的明確指出:“我將我的拳法稱之為截拳道原因是我不局限於詠春拳,我覺得我的拳
法更加機動和富有效率,更加實用”。姑且不論李小龍此說是否能夠得到武術界的廣泛認
同,但毫無疑問的是,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絕對不會認同“截拳道就是詠春”的荒謬論調
。
詠春拳的的確確是中國最優秀的傳統實戰拳法之一,其以高度科學性和實戰效能流行
世界亦是有目共睹,而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早期武術入門和武道實踐的成功,也的的確確
主要得益於詠春拳,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果個別人僅僅出於狹隘的門派觀念,
或僅僅因為對截拳道的一知半解,而非要將李小龍獨創體系截拳道等同於詠春拳的作法,
則是很明顯的自欺欺人。
總之,無論截拳道與詠春拳淵源如何,我們現在至少可以肯定一點:
截拳道
不是詠春。
--------------------------------------------------------------------
參考資料:
1、《李小龍:神話再現》,作者:李志遠(香港)
2、此說出自伊魯山度師傅親傳弟子保羅 弗奈克截拳道專著《JEET KUNE DO:IT‘S
CONCEPTS AND PHILOSOPHIES》,直譯為《截拳道:概念與哲學》。
3、《丹"伊魯山度師傅談交叉訓練》,原載《拳擊與格鬥》,編譯:史旭光 劉明亮 樓
春豪
4、《振藩/截拳道課程》,作者:克裏斯 肯特、蒂姆 塔克特。
5、《截拳道的起源》,原載於2000年11期《搏擊》,編譯:郝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2.129.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