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文
很喜歡這篇文章,所以翻譯成繁體中文分享。
原文作者為Y-combinator的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 (Paul Graham)
標題: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原文連結:http://www.paulgraham.com/vb.html
----------------------------------------------------------
我們都很常聽到這句話:「生命短暫 (Life is short)」
但我小時候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會想,講這句話的人是真的在抱怨生命的有限性嗎? 所以把壽命延長十倍,我們就不會再有「人生短暫」囉?
很顯然這樣的假設性問題沒有人能回答,於是我當時就停止探索這個問題,直到我長大,直到我有了小孩。
我發現小孩給了我答案,答案是生命真的很短。
/
有了小孩以後,她向我展示了看待時間的全新角度。看待時間不該是一個無限延伸的時間軸,而是切割成零散的片段。
假設你有個兩歲的小孩,同時你又是一個擁有正常工作的上班族,扣掉那些你回家很累滑手機,以及他玩了一整天八點就睡這種無實際互動的天數。
你真正能與小孩相處的時間,一年只有52個週末。
又,假設聖誕節老公公只有在小孩3-10歲才存在,意味著你最多只能再陪她經歷8個有聖誕老公公的聖誕節。
這個8不多,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
不管壽命是一百歲還是延伸個幾百年,這個8都是固定、有限的。
我發現,生命的短暫並不是來自於壽命的長短,而是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軌道單方向的快速行駛,會重疊的部分,只有短短的幾年。
對小孩來說,從她誕生的那一刻,我們相處的時間就開始倒數。
對爸媽來說,從我們誕生的那刻,就開始倒數,反過來也是。
所以,生命真的很短暫,但然後呢?
/
【避免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對我來說,除了就字面意義上的把握時間以外,另一層涵義是,我們應該試著消除掉那些浪費時間的廢話 。
哪些事情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
冗廢的會議、毫無意義的爭執、官僚主義、處理他人犯的錯誤、擁塞的交通、會帶給人罪惡感且心理成癮的無益消遣。
這些浪費時間的事情,會以兩種方式進入你的生活,要嘛強制進入,要嘛欺騙你。
我們先講強制的這種,通常是工作。大部分的人無法避免工作,大家都需要錢,錢才能維持生活的火車頭繼續前進。
但,工作的價值一直在變,方式在變,你可以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做小幅度的調整,讓自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生命。
例如,大型組織或傳產往往會花很多時間在無意義的會議,以及花很多時間在蓋章、確認,蓋章,然後更多的確認的時間黑洞裡。
只要你有意識的,把「不浪費生命」的優先次序放在金錢與名聲上面,總是可以找到機會不用做這些冗事。寫幾支小程式,或者是趁疫情提議線上會議,這些都不是大變動,但你可以有意識地拿回時間的主導權。
如果你是自由業者或者小型公司,你可以從那些有毒的客戶下手,減少與他們的交流,甚至軟性拒絕合作,你少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價值遠大於你從他們身上賺來的收入。
強制型的浪費人生還算好處理,比較麻煩的是騙你上鉤的這種。更糟糕的是,你不是迫於生活,而是你主動選擇了浪費時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網路上與酸民吵架。
當人被攻擊的時候,會本能性的保護自己。但是,就跟想吃薯片、想要從眾的本能一樣,這種心理反射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了。事實上,在網路上被攻擊的時候,最好不要花太多時間捍衛自己,因為這些人本質上就是「奪走」你的生命,也就是你最寶貴的時間。
想通了這點,你的回應也會跟著不一樣。
在網路上和別人筆戰算是偶然事件,有一種更容易讓人無意識下浪費時間的:各種科技的副產品。
所有商品存在的目的都是在爭取我們的注意力,包括現在手上拿著的這個手掌大的小玩意兒,這意味的我們要花加倍的心力,才能夠避免科技、物質成癮。
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問自己:我真的想要花時間在這個東西上面嗎? 我是不是應該要做更重要的事情?
但,什麼是重要的事情?
/
【重要的事情】
有極少數的人很幸運,他們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喜歡數學或照顧小動物,並且花很多時間在上面。
但多數人的生活都混雜了各種有用與無用的事情,最後才慢慢地學會區別他們。
「區別什麼是重要的」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困難,因為在國中二年級三年級的時候,獲得同儕認同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當你問一個大人,如果能回到過去,跟國二的自己說說話,多數人會說他們希望當時的自己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所以,如果想知道什麼事情是重要的,就問自己:「有哪些事情,十年二十年後的你回過頭來,仍然會覺得重要?」
重要的事情,不會因為時空背景而改變。
重要的事情不見得是「重要」的事情,它很可能就只是和朋友喝杯咖啡,聊聊生活,或者抱抱身邊的人。即使只是這樣,你也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生小孩的一大好處是,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你,什麼是重要的事情。當你盯著手機時,他們會抓著你的袖子說:「來陪我玩嘛」。 十年二十年後,你仍然會覺得放下手機,與身邊這個小可愛說說話是件值得的事情。
/
【生命的短暫是什麼模樣?】
生命的短暫是,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某一刻突然消失了。
你總是認為有天你會寫本書,你會去爬某座山,你會開始學寫程式,然後下一秒窗戶突然關起來,再也沒有機會。
身邊有人離世,就是這個樣子。
我的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希望我能多陪她一點,有時候我覺得他仍然在我身邊,而母親也以她過去慣有的安靜陪伴方式,鼓勵了我的這種幻想。
但這終究只是一種幻想,我相信我不是唯一一個犯下這個錯誤的人。
避免被這扇關上的窗戶嚇到的唯一方法,就是意識到它。
我指的不是病態地提醒自己死神站在肩膀上,而是把事情反過來看,想做什麼就立刻去做。不再等待哪天有機會再寫書,不再等待哪天再去爬山、探望母親。
你不需要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該等待,you just don't wait,不要等,現在就去做就對了。
對於我的母親,我感到難過的不只是我想念她,更多的是,我常在想我們原本可以一起做更多事情,然而我卻沒有。
我的大兒子現在七歲了,有時候我會想起他三歲的模樣,回憶把我帶到過去的時候,我沒有任何遺憾,至少我們度過了一個父親與三歲孩子最佳的時光。
把那些浪費生命的事情最小化,不要等到有機會才去做想做的事情,享受你的時間,做重要的事情。
----------------------------------------------------------
原文連結:http://www.paulgraham.com/vb.html
圖片來自義大利插畫家 Davide Bonazzi
捍衛聖域線上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李登輝學
李登輝學系列活動之「時代的課題×世代的對話」研討會,今天邀請立法院長游錫堃蒞臨致詞。游院長回憶前總統李登輝有魄力、重然諾、理想性與不受行政程序束縛的個性,成為後來他擔任國家元首能夠多次修憲,終結國民大會、促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推動國家進步,完成台灣民主化的重要原因。
李登輝走過了一個關鍵年代,見證歷史,參與歷史,也改變了歷史。曾在風雨飄搖之際,為台灣定下未來方向,使台灣成為華人文化圈的民主燈塔。
李前總統曾提到:「台灣對外的問題是自主,對內的問題則是民主。」他同時提到:「台灣如何在全球化的規則下,像與其他國家一樣與中國正常經貿交往(其前提是台灣本身的產業健全、就業充分、成長共享),同時以實力與智慧捍衛政治自主,提防失去經濟自主從而失去政治自主的危險,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課題。」
在我昨天研討會的發表之中,我曾提到我們所推動的「李登輝學」研究,其實包括了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Individual)、作為一種體制(Institution),以及作為一個時代(Era)等三個面向。作為台灣民主化的推手,李前總統從政時期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歸,同時援引公民社會的力量,推動政治改革;而在他卸任後,則以「新時代台灣人」的公民身分,持續倡議民主深化的理念長達20年。在他擔任總統的時候,他運用總統的體制權力,扭轉局勢;在他成為公民之後,他則提出公民倡議,希望能深化民主改革。而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回應時代課題,另一方面也影響與改變了他所身處的時代。
那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怎麼樣的時代?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巨變的時代。過去一年來,世界面臨著前所未見的巨變。除持續升溫的武漢肺炎疫情外,我們亦見證美中兩強的角力爭奪,同時還體驗數位時代的技術革新。這三者交互作用並加劇影響,2021年將繼續挑戰著每個國家的領導與治理。
武漢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在中國爆發,造成死傷人數已超過兩次世界大戰。近來病毒出現變異,疫苗的問世與施打未趕上疾病傳播速度,2021年是否能平息尚是未知數。而疫情對人類社會的衝擊是全面的,從個人生活方式、經濟活動到跨國經貿與政治,無一不受影響。
國際政經局勢的巨變,則以美中角力最顯著。中國借全球化崛起與壯大,刻正意圖改變世界秩序,不但用國家力量進行不公平貿易,更挾多邊主義圖謀單邊利益,以一帶一路、中國標準等戰略意圖改變遊戲規則,希望實現中國的大國夢。這使得美國不惜以全面抗中的方式,希望能扭轉中國掠奪式經濟行為。
而疫情還導致「無接觸經濟」成主流,並且大規模促使人們加速生活的數位化。5G所帶來的生活變革,則是新常態生活的基礎。線上、線下服務的整合、在地化、即時、個別化服務的需求,加深人們對數位科技的依賴。
也因此,眼前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少子化、能源轉型等大家都熟知的課題,我們遇到了在巨變之下,思維和行動都必須進行典範轉移的關鍵時刻。巨變造成世界政治、經濟與科技典範的轉移,然而,並非每個國家都能很好地回應如此巨變。在此三大巨變之下,台灣的防疫表現還有經濟表現舉世共睹。而在巨變環境中的創新領導與創新治理,則是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台灣世界好」的關鍵之處。
這也是為何台灣必須從「防疫大國」到「觀光大國」,建立國家品牌。過去台灣在世界上原本被視為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但疫情之後,中國成為世界的問題,而世界對台灣的認知則已改變。台灣雖然位處目前世界最大問題,也是民主國家最大威脅的中國旁邊,卻在防疫與經濟上表現優異,成為世界最安全、正常的國家。
而後疫情時代,台灣要藉著這次所建立「防疫大國」的品牌優勢,進而塑造「觀光大國」的形象,讓國際友人接觸台灣、想拜訪台灣,從食、衣、住、行、育、樂,體驗「台灣奇蹟」是如何造就的。我們從被動的防護,要走到在後疫情時代主動地「勇敢自信、世界同行」。因為台灣是世界的台灣,台灣是世界好!接下來,台灣應該好好發揮我們的民主力、資訊力和創新力,不只展現正常國家的樣貌,還要成為對國際社會有貢獻的成員。
我們產業的競爭力、我們社會的開放,自由、民主跟法治,還有在國際上,我們沒有威脅,還能來幫助其他國家。台灣藉由這樣的過程,獲得國家定位跟認同感,也讓國家光榮感更為顯現。民主讓我們的決策透明、開放,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國及全國人民的信賴。比較台灣跟中國在這次防疫的工作,呈現獨裁與民主政權面對疫情回應策略的不同,呈現了相當清楚的對照,這是我們的民主力。
台灣資訊非常發達而且自由流通,亦有資訊整合運用的能力。不管是戶籍資料、健保、出入境,這些資訊都是非常詳實而完整。這些大數據、資訊藉由數位匯流,提升政府效能,也成為我們做決策的依據。這種資訊力造就台灣未來國力基礎,未來國力的衡量標準其實不表現在硬體建設,而是一個國家的資訊整合能力。
台灣相對其他國家比較有彈性、有效率,我們很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加上國民素質的提升,形成有競爭力的創新力。以國際脈絡來看,微觀行動的匯集,過去台灣人一次次用投票深化民主,我們的意志展現推動了台灣國際地位的改變,但國際關係不是台灣單方面可以決定的,巨變下創新的領導也必須洞察國際的局勢,以台灣為主體,引導台灣趨吉避凶。
我們所引以為傲的民主,是一種政體的型態。在數位匯流時代,政府的角色不是宰制,人民也不應該是原子化或破碎化的個體。台灣是小而美的國家,在民主力上面,符合民主的基本,是個非常動態的國家,這也反映在我們的制度彈性上。而台灣的資訊流也是很暢通的,若民主必須要讓人民作主,則數位時代必須要謹慎地處理資訊流。
台灣好不容易從「選擇的自由」,到可以「自由的選擇」,我們透過包括健保系統在內的資訊流的處理,來深化台灣的民主體制。而在全球化之中,透過資訊的流動,才能達到跨域的整合,才能有創新的出現。也因此,民主力、資訊力與創新力,這三者是一種互動的有機三角關係。奠基在台灣過去的民主化與經貿戰略成果之上,台灣需要下一個三十年的遠見,我們必須運用台灣的社會力、資訊力、民主力,讓台灣在下一個時代自信立足。而這,需要全體台灣人共同的參與,以及齊心的努力。
藉由李登輝學的研究,提煉歷史的同時,也讓我們能洞見未來。我們看到當時宏觀的局勢,也細究微觀行動的累積,同時給未來的創新領導與治理許多啟發。李總統在他所處的時代,帶領台灣邁向民主化、本土化與強化國際地位。那麼21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台灣已用「實踐民主深化」、「豐富多元文化」,以及「與世界連結共好」來進行自我實現,展現出與世界同行的新台灣人樣貌。
在三大巨變之下,台灣的民主治理更完善,除了要有社會力、資訊力、 民主力,另外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得理順。民主就是制度要更完善,我們的制度強的地方就在台灣的巧實力,其他國家反而要來台灣朝聖,需要來了解台灣的奇蹟,而防疫的成功也的確讓台灣更有信心。我們運用巧實力,以自信來展現我們的微笑力量。因為,台灣是世界的台灣,台灣世界好!
捍衛聖域線上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參加了1400場視訊會議,沒有交到一個朋友」
疫情對AI行業所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今年最令人興奮的AI新技術、新應用,有哪些?
甚至未來10年、20年,AI發展的方向,又該何去何從?
針對這幾點,前陣子做了個有點意思的 MEET2021 年度對話,也在這裡分享,原文來自「量子位」微信公眾號:
……
站在2020年,如此不平凡一年的歲末,AI業界有太多諸如上述的問題急需回答。
要點
• 疫情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加快了資料化,加速了線上化和AI化。
• 疫情是巨大的災難,同時也極大推動了AI的進一步落地,這一年可能相當於三年的進程。
• 最讓人振奮的黑科技,是AlphaFold和GPT-3,後者對行業更具有潛在的顛覆力量。
• AI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價值,肯定不是黑科技。
• 擁抱AI是大家最大的機會,而且越早擁抱AI,就會擁有更大的競爭力。
• 大陸的新基建會進一步推動AI新經濟,這會是一個新的時代,一次新的文藝復興。
• AI從業者們需要記得:權力越大,責任越大。
▎疫情加速AI化,一年相當於三年
李根:再次感謝開復老師來幫我們總結這一年,與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李開復:今年的工作節奏改變了,我一共參加了1400次線上會議,非常有效率,進行了特別多的開會和演講。但是1400次這樣的會議,沒有讓我交到一個朋友。所以我覺得線上會議雖然帶來了效率,但是還是要回歸面對面的本質交流。
李根:但受疫情影響的這個過程,也是線上化被加速的過程?
李開復:這是疫情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加快了資料化、線上化和AI化。AI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海量的資料,可以催化更多新的應用。
比如線上會議,我們並不見得那麼容易區分視訊會議中的那個人,是不是真人。所以有時候線上講座或者網路不穩定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錄製,而且錄製一次,也可以用很多次。由此延伸,以後線上上,比如你做推銷,做客服,甚至做電視節目,其實都是可以用虛擬人來替代的。我們現在還無法造出一個讓你分不出來的3D虛擬人,但是在視頻裡完全可以。DeepFake不是一個向善的應用,但是把它的技術應用在建設性、有益的方向,我覺得可以帶來特別多的應用。而且有了資料,各行各業就可以評估哪些工作或者流程,可以進一步數位化。數位化以後,重複性的工作就可以被AI取代了。
此外,除了社交距離縮短,可以發現機器人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比如,我們去餐館時,會有機器人送餐到客人那裡。很多機器人產品遍佈很廣,無論是倉庫、工廠,甚至我住的公寓裡面,每次最後配送都是機器人了。在美國情況也很相近。美國以前也沒有支付寶,也沒有美團,現在都開始有了。所以總結起來,我覺得新冠疫情是巨大的災難,但與此同時,也極大推動了AI的進一步落地,帶來數位化、IT化,帶來AI化,可能這一年相當於過去的三年。
▎AI最大的經濟價值並非“黑科技”
李根:今年依然有令人興奮的技術進展?
李開復:今年最讓人振奮的技術是DeepMind的AlphaFold,還有OpenAI的GPT-3。其中,我認為可能對行業更有潛在顛覆力量的是GPT-3。不見得說是用它生成小說什麼的,而是用特別大的海量、自然語言資料,訓練一個預訓練模型,這個模型是可以應用到很多新領域,比如說寫詩、做對話,或者是寫小說等等。而且這個新技術一推出,其他公司很快就採用了,比如說搜尋引擎,因為這個技術已經能提高了好幾點的精確度;此外,OCR在提升,客服也在提升,微軟小冰也在繼續提升對話精確度。
所以我覺得這種預訓練語言模型,它可能帶來的就是一次性訓練一個巨大的模型,然後快速產生AI應用。當然,也存在很多的問題:
• 它做一個模型要花1200萬美金,一般的創業公司該怎麼辦?教授學者該怎麼辦?
• 此外,訓練一個模型就要燒掉好多能量,這對於我們節能的未來又怎麼辦?
• 還有,巨頭會不會產生壟斷,只有巨頭公司等才能做這麼巨大的模型。
當然,GPT-3本身還沒有驗證足夠多的商業價值,但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最大的科技創新。不過我想強調的是,AI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價值,或者帶來最大的經濟價值,肯定不是這種黑科技。黑科技會有很多,我們也在繼續投機器人等項目。但是,我覺得今天AI的技術已步入成熟,可以被傳統公司擁抱。比如剛成為AI獨角獸的創新奇智,就可以看到AI給傳統行業,無論是製造、健康、醫療、零售、金融、保險、物流等等,都可以帶來立竿見影的巨大效果。所以今天我在這裡呼籲一下,擁抱AI是大家最大的機會,而且越早擁抱AI,就會擁有更大的競爭力;越晚擁抱AI,生存的空間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
李根:怎麼樣才能大家擁抱AI?
李開復:還是要有資料,說了這麼多打雞血的話,但是務實的來說,是不是今年傳統公司擁抱AI就會帶來價值?大部分是不會的。
因為AI是要吃資料的,所以就要求公司擁有海量的、結構化的、有標注的,達成商業目標的脫敏精確資料,而且最好是只有你有,別人沒有的,那你的機會就來了。
什麼樣的公司有呢?比如說銀行、保險公司天然就有,金融領域的資料必須要符合要求。而有些領域就會難一點,比如說做工業製造等等,需要先把你的工業製造替換成機械臂、替換成無人叉車,可能要放很多的感測器,才能瞭解機器出了什麼問題。所以對有些公司是很容易的,但一些公司卻是很難的。如果今天你有資料,趕快想怎麼去應用;如果你沒有資料,快想想怎麼把資料累積出來。
新基建推動AI新經濟
李根:剛才都在談這一年,而新基建被認為會奠定下一個十年的發展?
李開復:我們回顧中國人工智慧奇跡般地崛起之路,可以發現其中的創業者、移動互聯網、資料,還有大陸優秀高校培養的高科技人才,這些是最重要的。但其實,還有非常英明的政策。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在很多國家都有討論,例如美國,奧巴馬政府當時大力支持了一個新能源的公司結果沒有做成,受到了很多的垢病。
而中國就有很鮮明的對比,大陸的科技政策整體來說應該是讓民間、業界做他們擅長的事情,用市場經濟來競爭,而政府幫助他們做民間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說我們AI的崛起,很大的程度是因為各地有政府引導基金支持,這樣可以選擇性的去做LP,幫助早期的AI產業能夠創立起來。
另外,“新基建”政策的落實也是非常大的利好。新基建除了5G和大資料中心,還有IoT、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多方面的落實,利好的政策會進一步的拉動中國經濟進一步地往數位化、智慧化方向轉型升級。所以,當政府把上述的事情做成並且形成一個平臺,讓創業公司以及大公司能用到,我覺得這就是非常明智的。
當然,新基建裡AI涵蓋的範圍有多大,一些新技術是否有機會納入?可能值得進一步探討。比如類似GPT-3等需要大量資源去做訓練,才能進一步推動起來的潛力新技術等。我們發現AI的訓練越來越貴了,已經不是一個教授團隊和創業公司可以承受的。對於這樣存在類似潛在爆發性成長的技術,是否能有機會能從更高的維度推動,值得期待。
李根:您最近也旗幟鮮明提出了“AI新經濟”,所以是時候用這個新概念來定義這個時代了嗎?
李開復:對,雖然很正面的描述,但是時候了,我最近在《紐約時報》寫了一篇專欄文章,裡面談到的就是說剛才講的疫情促進了資料化、IT化、AI化。疫情推動了各行業的數據化,其實一個隱憂就是“工作被資料化”了,可以被外包或者AI取代。當我們有這麼多機器人的時候,它也會取代很多藍領的工作,白領其實也是一樣的,很多後臺、BPO的工作,在做檔處理的,或者是做客服的,這些工作都會被挑戰。有些人會說我們要把技術發展的慢一點,但這些絕對不符合實際,因為沒有技術是會慢下來的。
AI新經濟一方面我們要擁抱這些技術進步,讓它儘快觸達每一個角落。但同時,它所帶來失業的問題,我們需要有一些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所以我的文章主要談的就是,怎麼樣能夠快速地讓社會認知,繁複的、無技巧的重複性的工作將會消失,然後如何重新訓練這一批人,幫助他們快找到新的方向,去做更有價值也更擅長的事情。與此同時,大家就能花寶貴的時間在我們更有價值、更熱愛的事情,比如藝術、公益等創意和決策類的工作,或者是多和親友相處,結交認識新朋友等等。
這將發揮人類的光芒,我把他稱為一個新的文藝復興,讓人可以再一次找到意義——人為什麼而存在?
▎全球化依然是必然之路,中國大陸軟體將占世界半壁江山
李根:上一次文藝復興伴隨著第一次全球化開端,但這幾年全球化進程似乎受阻?中國創業者想做80億人的生意,但事實證明很難。
李開復:全球化是必然之路,很多“美國至上”的人說中國是沒有創新的,只有中國人用中國的軟體,但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中國大陸過去10年發生了巨大了改變,這句話在今天是完全錯誤。因為中國的創新從TikTok到華為,到小米,到美團,還有很多創新的公司,包括我們AI四小龍,這些都是美國沒有的。所以我們應該非常的自豪,今天中國的創新至少在IT、AI的領域是有機會彎道超車的。有一些地方美國更強,技術更深,但是我們的商業化做得更快。在這種前提之下,我們自然也必然會走向全球。
我們怎麼樣走向全球呢?這裡我還要比較務實的說一下,其實很多國家的使用習慣和語言文化是有巨大差別的。如果今天要把中國所有好的產品都推到歐美,這其實不現實,因為歐美的使用習慣已經固化了。他們用的那一套無論是To C還是To B都很難去改變,但是我覺得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例如從東南亞到“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中東、非洲、南美等,這些國家的用戶其實更像我們的年輕用戶。而且,他們使用美國產品的習慣還沒有固化,與此同時,美國公司不太重視這些市場,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我們認為未來都會起來的。
所以你剛剛說的“走向80億”,我覺得不現實,但是走向60億是可以的,應該是世界GDP的1/4,人口的3/4。我們的創業者是願意走出去的,所以我覺得出海會變得非常重要。我們的軟體出口、技術出口,人工智慧出口,這些一定會發生。在我寫的《AI·新世界》出版的時候我就說過,在10年之內,中國將占世界軟體的半壁江山。當時很多人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預測,但是現在看來我們正在往這個方向去做,而且當時還沒有看到TikTok這樣的產品。但是我們要謹慎,不是說歐美這些國家還是相當牛,而是TikTok在歐美的成功,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的。
“+AI”會在各個行業開花結果
李根:剛才開復老師談到現在技術創業越來越難,您還會投技術公司嗎?
李開復:當然投技術公司,我剛剛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我們投資的策略,我講了那麼多對機器人看好,我講了對大語言模型特別看好,還會投的。只是說我們不能夠期待像過去出來那麼多,創新工場在過去的4年,我們的AI領域一共出了7家AI獨角獸;未來4年的小目標,先定個3家AI獨角獸公司吧。
李根:但AI深入傳統行業已是趨勢?最近創新工場還投了“農業”領域的公司,這是以前很難看到的。
李開復:你指的是極飛科技吧?但極飛不能按農業來定義,極飛科技的產品是很高科技的無人機和自動駕駛,場景是把農業工業化。
工業製造和農業生產大有不同,比如你想做智慧製造,用AI來做機器人,或者做一個iPhone,做衣服,做鞋子,場景不同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農業播種或者施肥等場景較容易標準化。比如棉花田、稻田等,較容易批量化大規模作業。
不但大陸是這樣,國外也是如此。目前,農業市場AI滲透率只有大約5%,我們對極飛本身不但非常認可,而且也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國際化的產品。因為農業場景比如播種子等,在全球幾乎通用,沒有太多語言的障礙。
李根:可以解決80億人的吃飯問題。
李開復:是。(笑)
李根:剛才談論的都是傳統領域“+AI”的話題,不妨讓我們更發散一些,請您談談以下幾個領域可以如何“+AI”?比如今年最受關注的“線上教育”。
李開復:線上教育中國做的是非常好,互動化很強,而且是孩子真的很喜歡。但是一些課程,尤其是小朋友的,用一些卡通人物AI或許更有效果。我們可以想像,未來會是一些可愛的卡通人物作為孩子的老師,甚至可能有一些同學是虛擬同學。有氛圍,也更高效。
這種情況下,不但你的成本更低,而且小朋友考試分數更高,也提高了學習興趣。所以“+AI”後的人機互動模式,不僅可以降本提效,還能提升孩子趣味性。
李根:這個領域聽起來對開復老師挑戰不是很大,我們出一個難的,我們說一個雞尾酒如何“+AI”?
李開復:其實雞尾酒肯定是機器調得比人好,因為雞尾酒有不同的成分,機器可以算得更准。但是,我們要考慮的是,如果去酒吧喝酒,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有一個非常善解人意的酒保來跟你聊天。所以我覺得以後酒保跟你聊一聊就可以了,酒還是要機器來做,歸根結底,機器調酒師替代不了人之間的交流和陪伴。
▎找對象也能“+AI”,媒婆AI知道誰最適合你
李根:不知道在酒吧,能不能順便把找對象的問題,用“+AI”的方式解決了?
李開復:這可能會在下一代成真——不過不是我的下一代,我的下一代已經有對象了。你們的下一代找對象,可能會跟今天傳統的方式完全不同。就像今天美團比你更知道你想吃什麼,攜程比你更知道你想去哪裡,今日頭條更知道你想看什麼,未來你的媒婆AI一定知道誰最適合你。
每一個人這一輩子找對象,可能就是周圍認識的人裡面找,無論怎麼算都是幾萬人,最多幾十萬人。但是,以後AI可能會更瞭解你,瞭解你是什麼人,瞭解你會喜歡什麼物件,它幫你推薦的人,一定比你自己找的人,或者朋友幫你推薦的人更靠譜,更合適。也就是說,你選擇的範圍可能不是從幾萬人裡面選一個,可能是在80億人中幫你選。
當然,最後的選擇權在你手裡,今天你靠朋友幫你推薦5個對象你選一個;未來AI幫你推薦的5個對象,會來自於80億人,會更貼近於你的需求。所以你們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更幸福!
▎AI從業者也得有“希波克拉底誓言”
李根:謝謝開復老師,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最後再請您站在明天給一些建議吧?比如站在20年後(2041年)思考,我們該有怎樣的責任和使命?
李開復:對於AI的工作者,我們今天都低估了AI道德帶來的一些影響。我們可能看到網上說隱私問題、公平問題,或者大公司掌握太多資料左右我們思考問題。但隨著大公司對AI資料的掌控,其實這些問題越滾動越嚴重,我們去怎麼處理?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做AI的從業者,就像醫療的從業者有一個叫做希波克拉底誓言,作為一生我要把人的生命作為最神聖的事情,我一定要捍衛。
做AI工作者其實不是一個工程師,你要考慮到所做的每一個演算法,你的每一個貢獻都有可能造成因某一個人種或者性別帶來的不公平待遇;可能會帶來某一些人不能夠被公司雇傭;可能會造成某些人終身可能沒法往上爬;可能會造成一些醫療錯判傷害人、會造成無人駕駛撞到人。
所以每個工程師應該有一個神聖的誓言,應該認真的去用各種工具,來確保自己做出來的軟體帶給人類的是進步,而不是帶來各種的這種不好的後果。我覺得要特別認真的看待自己的責任,With great power, comes with great responsibility. 我非常認可 “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
其實AI的工程師、AI的從業者,你們的權力是巨大的,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責任。同時,確保以後的用戶得到的是幫助和福利,而不是被傷害。
▎One More Thing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小小小環節,來一次今年的快問快答。
李根:今年最成功的個人股票投資?
李開復:Zoom。
李根:今年最想推薦的一本書或者電影?
李開復:《皇后的棋局》(The Queen’s Gambit)。
李根:今年最有啟發的一次交流?
李開復:跟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作者的一對一交流。
李根:到底米其林靠譜還是黑珍珠靠譜?
李開復:中國黑珍珠靠譜,國外還是要靠米其林。
李根:為什麼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馬斯克的2020年百萬RoboTaxi?
李開復:馬斯克有一句名言,我認為最貼近他的個性。他說他一切預測都會成真,只是時間上別聽他的。所以我相信他會成功,只是可能會需要5年或者10年。
捍衛聖域線上 在 火把行道會線上主日--捍衛戰士-Our Father! (20220806)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奉獻資訊】➤如果您有感動想用金錢支持我們,可利用線上 ... 火把行道會線上主日--捍衛戰士-Our Father! (20220806). ... <看更多>
捍衛聖域線上 在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楓之谷2》要在韓國展開Alpha 測試了 的推薦與評價
韓國NEXON 今日宣布,旗下知名線上遊戲《楓之谷》續作《楓之谷2》將於9 月17 日在韓國展開Alpha 測試。 ... 恒非恆森恒二老師的捍衛聖域自殺島都很棒. ... <看更多>
捍衛聖域線上 在 捍衛聖域 - PttPlay線上看 的推薦與評價
捍衛聖域 劇情:|13集全/已完結|神代勇是個平凡的高中生,他在家庭和學校都找不到自我歸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為了尋找自己的歸屬(Ho.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