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正常人
小學四年級的某次週記,老師出了這樣一道題目:「假如我是⋯⋯」我毫不猶豫填上了「正常人」三個字——假如我是正常人。「正常」,對九歲和今天的我來說,都是「健全」的同義詞。假如我四肢健全,如同我的名字般健步如飛,日子該是怎麼樣的呢?這是我想了二十年也解不開的一道謎題,背後藏著許多美好的,卻永遠無法成真的憧憬。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九歲的自己在功課簿上寫了些什麼。這是一個孩子稚嫩卻真摯的心願:假如我是一個正常人,我要在操場上自由自在地奔跑,也要和弟弟一同玩捉迷藏,我會跑得比他快、跳得比他高;假如我是一個正常人,我會努力讀書、考上大學,好好報答媽媽⋯⋯十年過去,如今我是貨真價實的大學生,當年的宏願實現了大半,總算無負老師貼在評語欄的「你做得到」。然而,不知不覺間、懵懵懂懂地,我竟與心目中「正常」的自己漸行漸遠。
我這一生都在追逐「正常」二字。十三歲的暑假,我在手術室躺了十個小時,讓醫生把我的一雙腿矯正、重組。即使要花費一年時間作密集訓練,由站立重新學起,我也無所畏懼。聽他們說啊,往後我就能以常人的姿態步行:腳跟會踏在地上,而腳尖直指向前。隨着筋腱被完全放鬆,我得以邁開更闊、更穩的腳步。最重要的是,我將從此脫掉那雙礙眼的腳托,換上剛好合腳且擦得發亮的黑皮鞋上學去,和身邊的同學沒兩樣。原本一切都是如此的叫人期盼,直到手術中途,膝蓋的部份出了些差錯,我再也無法自如地屈曲雙腳,提腿、踏步。
「正常」終究淪為遙不可及的一場美夢。停學一年後,我以奇特的模樣重返校園,成了學校裏唯一靠輪椅代步的異類,腳踏還可以調較高低,每天伸直兩腿上課。我的視野比別人矮了一截,眼前的風景已全然陌生,陌生得令我不知所措。我甚至不認識自己了,印象中那個搖搖擺擺走路的醉漢,沒跟我交代一聲便悄然遠去,無聲無息地消失得無影無蹤。我被寂寞地留了下來,腦海時常泛起疑幻似真的感覺,彷彿我並不屬於這個地方,是誤打誤撞才來到地球讀書生活的。
助理姐姐長期跟在我的身後,推着輪椅往各個課室走,也替我拿書包、助我上廁所。我是多麼的渴望能和她保持些許距離,好捍衛花樣年華僅有的尊嚴呢?助理姐姐的存在襯托出我的殘缺,課堂上尿急的不適至今仍記憶猶新,像汽球忽地注滿了氣再綁上結,脹得讓人坐立不安、幾近爆裂。偏偏我沒法自行解開那小小的結頭:明明只需推開桌子站起來,離開課室步向廁所,我卻只能呆坐於輪椅上,等待小息鐘聲響起,等待姐姐從教員室趕來,等待擠滿在狹窄走廓的人群一點一滴地散去,間中還得先靜待老師用完那個並非為同學而設的傷健洗手間——老師尷尬地表示抱歉,我反射似的鬆開緊皺的眉頭,微笑着說沒事。
在萬般的無奈中,我習慣了等待;在漫長的苦痛裏,我學會了忍耐。助理姐姐幾乎年年換,我一次次和舊人道別、與新人磨合。唯一不變的,是我的膝蓋始終僵硬如鐵。我依然嚮往過正常人的生活,只是「正常」換了個意思:自由自在地奔跑實在太奢侈,假如我是一個正常人,我起碼能自己走路吧。
手術失敗不但摧毀我那當正常人的夢,更差點扼殺我的未來。十七歲那年,醫生發現我體內埋藏着基因變異。他說,病發之後我將會不斷倒退,從四肢到認知能力,無一倖免,也無藥可治。回程的地鐵列車上,媽媽一反常態,沒把我推到輪椅專用空位。她坐了下來,任由輪椅背向車門,擋住其他乘客的去路。兩雙通紅的眼睛難得在人在人往的車廂內對視,媽媽輕撫我的頭,問:「你怕什麼呢?無論你變成什麼模樣,媽媽都會一如既往的愛你。」我的視線剎那又模糊了一片:「我不怕死,可是我怕退化⋯⋯」自小媽媽便告訴我,手腳不靈活沒關係的,至少你有顆會唸書的腦袋,你很會講話、你耳聰目明⋯⋯看,你不一樣很「正常」嗎?我素來珍視自己僅有的、健全的智力,可是連它也要捨我而去了,這未免太過殘忍。假如我是一個正常人⋯⋯不,我真不敢再抱有這麼貪婪的想像。人類在疾病面前渺小如塵,那些美好的祈願啊,總愛在頃刻間化成灰,為臉龐上一顆接一顆掉的淚,寫下一首首絕情的詩。
原來行走不過是錦上添花,「維持現狀」才是我該安身立命的「正常」。
我大概是個受上天眷顧的幸運兒。放下對步行的執着以後,十八歲的我卻偶然被物理治療師綁到機械腳上面,硬將繃緊的膝蓋拉鬆。最後,我如願一點點的,再次邁開久違的腳步。
如今在香港大學裏,我依舊是個不正常的怪胎:不能跑、不能跳,手術前可以走樓梯的,現在卻只能繞路走斜坡;我一個人走得不太穩,摔倒也爬不起來,所以多數由媽媽牽着;由於膝蓋不能久曲,上課時雙腳得放在沉甸甸的腳墊上才不會痛⋯⋯四散在下肢的二十道疤痕,時刻提醒我逝去的過往再不可追,只是烙印天天都癢,我忍不住伸手去抓。秋風又往往吹疼我腳上的傷,還在心頭拂起陣陣漣漪。我每天都想,假如我四肢健全,套在腳掌的肯定不會是平實樸素的球鞋,而是閃亮華麗的高跟鞋吧?我會不會也像一般的大學生那樣,左手拿着星巴克咖啡,右手捧着蘋果電腦,小跑着進入快要坐滿了人的課室?偶爾,我會不自覺地重拾九歲時的天真,心心念念功課簿上那道題目不罷休:假如我是正常人⋯⋯畢竟我的人生仍然藏着許多美好的,卻永遠無法成真的憧憬。
而身旁的媽媽總會適時捉緊我的手,我們在偌大的校園漫步着。像那天在地鐵車廂般,她替我撥開散亂的髮絲,用同樣溫柔的語調說:「你已經進步很多了,慢慢來吧。」
不同的是,我們沒再掉眼淚,我們都不必哭。
掉書袋同義詞 在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店長部落格開箱文> 自然發音洗腦神曲 JY Phonics Song( 4書+4CD+4DVD)
.
🔥官網下單區→https://goo.gl/tCQwZH
📌店長部落格開箱文→https://goo.gl/bRQQyS
💢Youtube DVD試聽試看串流→https://goo.gl/WprcLf
.
今天要來向老師們介紹一個教字母與自然發音的備課神器,也是最多家長敲碗問我甚麼時候要寫推薦文的產品。這套書就是韓國JY Books 出版的可看可聽可唱 JY Phonics Song (4書+CD+DVD)。有了這套自然發音神曲大全,大家教字母或自然發音時,就不用想破頭找歌了。
.
JY Phonics Song,說穿了就是💢 #把複雜的自然發音譜曲成朗朗上口的洗腦神曲💢。相信大家都知道JY Books是韓國專為亞洲人出版英語有聲品的大出版社,也對JY Books把文字變成洗腦神曲的能力都很清楚,這部分我就不多說了。
.
這套JY Phonics Song共有4書+4CD+4DVD,每一輯都有不同的發音重點與進程:
.
👉第一輯:獨立子音
👉第二輯:複雜子音、長短母音
👉第三輯:混合子音→子音群+複合子音
👉第四輯:混合母音、複數、央元音、縮寫、字首字尾,同義詞反義詞、同音異形詞....
.
📕書籍內頁的編排方式,則有Story Script(歌詞情境圖片)+Story Score(歌曲總譜)兩種類別。前者為全彩故事歌詞大全,後者為樂譜大全。樂譜則有歌詞、五線譜以及和弦標示,會鋼琴、烏克麗麗或吉他的老師,千萬別錯過這個和小朋友一起歡唱自然發音的好時機。
.
📀DVD及CD則皆有歌曲演唱、朗讀跟讀、及卡拉OK伴唱。特別是它的DVD動畫,有卡拉OK字幕及節拍跳點提示,相當適合小朋友在家當成KTV歡唱,也適合老師與補習班在上課前後播放複習,或當成回家功課。
.
這套JY Phonics Song (4書+CD+DVD),將複雜的自然發音譜曲成朗朗上口的洗腦神曲。讓孩子藉由沉浸歡唱中,將自然發音規則神不知鬼不覺地輸入他們的小腦袋中,並且從中學習到新詞,片語,簡單詞性,變成閱讀能力的一部分。也因為是歌曲,是朗朗上口又好聽的歌曲,所以 #就算是0歲寶寶甚至當肚子裡寶寶的胎教聽,也毫無違和感,更別說正值語言大爆發期、#黃金期的1到6歲孩子了。
.
前兩星期6~7月特價書單公告後,JY Phonics Song不用我寫文已經賣掉一些了,這批若是賣完,我再視出版社庫存量及大家的候補需求量,及計算國際運費成本,再看看是否有必要開預購。
.
總之,庫存不算"非常多",不想等預購開學火燒屁股的,請盡早下單。祝大家都能盡早買到這套自然發音洗腦神曲。
.
#下方留言處有各書DVD歌曲試聽試看
#每書發音重點在照片裡
掉書袋同義詞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柚子甜日常 #一個人的下酒菜 #是真的不喜歡、#還是入門方法錯誤?
前陣子看到一位旅居日本的部落客,說自己被日本人影響,下班後喜歡回家小酌。小酌就免不了配下酒菜,但不管哪裡的居酒屋都一樣,料理異常的貴,於是她照著一本簡單的食譜自己下廚,意外發現非常簡單,而且「一罐啤酒喝完之前就做好了」,著實在家享受著一個人獨飲的快樂。
身為居酒屋控和啤酒控,看到這樣的介紹馬上興奮難耐,馬上手刀下了訂單,摩拳擦掌地想試試「一個人的下酒菜」是什麼樣的感覺。
收到書當天,已經晚上九點半了。我翻了十分鐘的食譜,看了一眼空蕩蕩的冰箱,發現啥鬼都沒有,於是很衝動的拿起錢包和鑰匙,跟家人說「我出門一下」,滿腦子酒精衝腦的跑去全聯,採購了一大袋食材回來。
***
我其實並不是喜歡做菜的人,家裡也沒人擅長做菜,料理方式只會炒和水煮,調味料只識得鹽和醬油,最多再一點辣椒醬和胡椒;各種食用油的差別分不太出來,反正只是倒進鍋裡炒東西用的。
以前我也對那種「蛋1/3顆、高湯5杯、奶油2大匙」、「生薑、長蔥刨絲備用」、「煮滾後悶三分鐘後轉熄」這種手續繁複、家裡要啥沒啥、做出來動輒4-6人份的食譜望之卻步。
一來手拙、二來份量太多,自行減量又容易失敗,加上本身就沒什麼口腹之慾,因此更對照著食譜做菜興致缺缺,聽到「喜歡做菜」都覺得此人非我族類,只想你做給我吃就好(喂)。
當時會馬上想殺去全聯備料,十點多回家馬上挽起袖子開火,實屬意外,除了是被激起想喝啤酒的慾望外,還有就是──它真的太‧簡‧單‧了!簡單到作法幾乎只有三個步驟,10-15分鐘就可以上桌,然後你就可以開開心心地邊嗑邊喝完剩下啤酒的程度。
我當天一口氣做了兩道料理,一個是把滾燙的麻油淋在蒸鮭魚上、再擠上檸檬汁的下酒菜;一個就是照片上,搭著香菜和堅果、魚露的南洋風紅蘿蔔絲。
兩個都鮮美無比,尤其以前我不喜歡紅蘿蔔,連燉得爛爛的放在咖哩裡都不想吃。沒想到用麻油、魚露、檸檬汁、胡椒巧妙搭配,竟然就變成滋味非凡的組合,直接嗑掉一大盤還自行續碗,覺得肚子還有點餓,就把剩下的紅蘿蔔再刨下去嗑光光。
***
當天晚上吃完+收拾完,已經十一點多。明明是吃了宵夜還喝了酒,通常身體應該要沉沉的不太舒服、心裡也應該要有沉甸甸的微罪惡感,但是很意外的是,竟然沒有。不是我變得不知羞恥了,而是身體告訴我:「她很開心。」
我在她餓的時候沒有挨餓,也沒有拿空熱量的餅乾零食搪塞她,而是餵她新鮮美好的食物;沒有用重口味去麻痺自己,而是用少量醬料和食物原味,去湊出取悅味蕾的味道──對,真的是「#取悅」兩個字,吃完一直到睡前,身體都呈現一種幸福的愉悅感,不是喝酒的那種暢快醉意,而是被清爽新鮮的食物取悅的快樂。
這就是親手做菜給自己吃的幸福感吧。
***
正在我沉浸在「其實我也蠻會做菜」的新喜悅時,意外地想到一個問題:「咦,所以我有這麼不喜歡做菜嗎?」
好像沒有,我做菜的過程很開心,吃的時候也很開心,連洗碗都很開心。
那為什麼,我會一直以為自己不喜歡做菜呢?
我後來仔細思索,發現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會做菜」在我的潛意識裡,一直是「會了沒好處」的同義詞。從小總是聽不愛做菜的人叨唸「我不會做菜,家裡有人愛做菜多好」,意思大概是「誰愛做菜我就會讓他做,反正他喜歡嘛!」
當「做菜」在心底成為「不受歡迎的勞務」時,學習意願就降低了,生怕以後被人隨口一句「這麼會做,交給你了哦!(坐等貌)」會惹來生活上的麻煩,因此只想要簡單的炒炒青菜、煎荷包蛋就好(所以那些愛做菜也愛做給人吃的,我深感佩服)。
但第二個原因其實才是主因,就是「#入門方法錯誤」。
***
我一直不是喜歡「照本宣科」的人,學新東西的時候,一條一條操作會心生厭煩,馬上就忘記,而且不知變通;但是讓我自己摸索、自己觀察、自己從錯中學習,我不但意願超高,而且吸收能力超強,還馬上能變換不同花樣。
我的學習方式是所謂「實戰派」,但當成長環境沒人會做菜、學了又會被說「交給你了哦!」,實戰意願就會瞬間歸零。不實戰就只能靠食譜,但食譜就是「照本宣科」法,上頭又老愛用家裡沒有的食材,光是想到要去買那麼多只用得到一次的材料就累,一步一步乖乖操作也激發不了我的學習興趣,加上根本沒那麼愛吃,所以連照本宣科都懶了。
這次嘗試下酒菜,純粹是因為太想喝酒(?)、加上食材和步驟超簡單,才讓我衝動跑去買菜、也衝動地連夜開伙,也意外讓我發現,自己其實很享受選購食材的樂趣、從調味罐中拼湊滋味的興奮、把原本不愛吃的東西變成美味料理的魔法,簡而言之──#我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做菜,只是以前「入門方法錯誤」!
這個發現讓我著實開了眼界,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對很多事情都沒興趣的人,常常試過以後發現不喜歡就放棄,也不太責怪自己三分鐘熱度,因為我總說「學興趣就跟交朋友一樣,沒有想進一步的意願就不用強求」。
雖然這樣說也沒錯,但有沒有可能很多「朋友」讓我們不想進一步,其實是因為「認識方法錯誤」?可能是選的話題不對、可能是還沒找到共通點、或因為他的長得像曾經得罪我的某人、或單純只因為他是慢熟的人?
人都有可能這樣,「興趣」當然更有可能。只因為教的人不對、因為小時候有負面回憶、或是像我自己:單純只是「入門方法」錯誤而已,尤其大部分的入門法,幾乎都是從「照本宣科」開始。
這次純粹是因為下酒菜夠簡單、又被喝酒的衝動推一把,才意外地「正確入門」。我在來了勁之後,第二天連中餐都是下酒菜配白飯。鮭魚香菜拌皮蛋、馬鈴薯焗烤起司、鮮甜番茄炒蛋、再配一大碗南洋風紅蘿蔔絲(這兩天大概吃掉以往半年份的紅蘿蔔量)。
吃完身體又是滿滿的開心,餐桌上五顏六色各種新鮮食材,下酒菜等級的美味。塵封已久的香油和工研黑醋、魚露終於被我拿來變魔法,連檸檬都派得上用場,原本只有泡檸檬水補充維他命C的份,現在活跳跳地成為餐桌上的重要佐料。
下酒菜又因為主打一人份,食材和調味量不容易失手,反正抓自己要吃的量就好,要失敗也不容易。
***
我真心覺得自己喜歡做菜了,因為找到正確的入門方式。但目前還是很怕聽到「那就交給你做了哦!」,所以這種樂趣暫時還是留在自娛世界就好(是在怕什麼XD)
但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過去被我打入冷宮的「興趣」,有多少其實是「入門方式錯誤」才被打入冷宮的?如果找到正確的入門方式,有沒有可能找到真愛呢?
不是為了讓自己變更厲害,而是想要體驗這個世界多有趣,就像我從居酒屋料理,開啟從未發覺的樂趣一樣。
#其實下酒菜當正餐也很搭
#很多平常不吃的東西都變好吃了
#書名叫《姐的居家小酒館》
#這篇算心靈文還是宵夜文呢?(誤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