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產婦,大家會準備些什麼呢?
【產後補給鍋?從丹麥的Maternity pot談起】
英國人類學家 Sheila Kitzinger(2012: 301)曾這麼描述過古早以前女人生產的景象:
「在中世紀的歐洲,當產婦開始陣痛時,她的godsibs(女伴)會來家裡參與生產過程。這些姊妹們帶著食物、酒水、特製藥水、幫助減痛與刺激子宮收縮的草本茶、可按摩會陰的油與動物脂肪、小吊飾和護身符、神聖的經典等等,若是基督教信仰的社會,還會加上瑪莉亞的腰帶(神聖的腰帶環繞在產婦的肚子上,象徵有聖母瑪莉亞的加持)。那些豐盛的食物不僅可讓產婦在待產期間維持精力;產後也能好好慶祝一番。」
其實,幾百年前的北歐,當某家媳婦生產後,曾生育過的鄰婦就會提著一籃食物來訪,盛裝食物的容器是一種特定的陶瓷器皿,丹麥文稱作barselspotte (英文是maternity pot)。它的造型方便手提,據說裡頭裝的是甜的麥片粥;也有人說裝各種食物。由於這些食物不只是給產婦吃,還要讓產婦全家人共享(怕女人生產時全家人挨餓?)。所以 barselspotte通常不會太小,而且陶瓷材質的一大好處,就是提到產婦家後,可以直接放上爐火加熱,非常方便。
這種手提barselspotte 探訪產後婦女的傳統文化,一直到20世紀初才漸漸消失,barselspotte 也成了「古董」,目前一些保存良好的barselspotte多是在1600年左右製造,也在現代被丹麥視為重要古董的文化工藝品。
聽說,這些帶著食物的鄰婦多是已婚,未婚婦女不會參加這種聚會,對於當時罕有出門聚會機會的婦女來說,能到產婦家探視成了與其他婦女結伴交際的小型派對,酒酣耳熱之際,不但會說出很多露骨的閨房秘事,如果不小心喝醉,還會在回家路上對偶遇的男人直接脫他們的褲子尋樂。
這些趣聞當然不用太認真討論,但生活在酷寒的北歐產婦來説,熱熱的麥片粥、熱食、溫暖的關心,對身心來說都是禦寒好物吧。
回到現代的台灣,當人們(不分男女老幼)去探視產婦時,帶的多是與新生兒有關的伴手禮 (尿布與衣物、玩具),看起來很實用,好像也符合產後需求;但丹麥這項特殊傳統,點出了現代人的盲點—產後探訪的對象和重心都轉移到新生兒身上了。
上個月,一位好朋友在產前幾週先在臉書公告,提醒打算在產後來探視的親友,請遵循她的「餵養list」 (food list)。這樣的聲明很像是國外即將結婚的couple給親朋好友的wedding list。我覺得很酷,很符合生產後的情節,「餵養list」跟北歐婦女以barselspotte 帶著食物來探訪產婦的情節相類似,但更多是創造了以產婦(需求)為中心的慰勞。
台灣人說,「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是在說女人生產是生死交關的事情。產婦和小孩都平安就會有麻油雞可以吃。若生兒子,傳統上滿月也會贈送滿月油飯來與親友分享喜悅。
我也在想,如果送油飯的對象是懷孕的朋友,也許乾脆更實際地換送這一本熱騰騰剛出版的好書《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作者諶淑婷就是提出「餵養list」的產婦),幫助懷孕夫妻先了解生產是怎麼一回事。在知道自己和伴侶可以做什麼準備後,才能夠一起迎向生產之路,共同創造不同的生產故事。
文/ 施麗雯(生動盟成員)
※圖片是提著 barselspotten的婦人
來源: http://jordemoderlounge.dk/barselspotte/
原始圖片應來自某個丹麥公立機構的收藏,
I barselspotten er der sikkert sødsuppe – og i klædet et sigtebrød eller en søsterkage
收藏機構:Billedet har jeg lånt fra Dansk Folkemindesamling (丹麥皇家圖書館)
※生動盟成員諶淑婷的好書介紹,請參見: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博客來: https://goo.gl/dR3QQC
讀冊: https://goo.gl/Jmoz9D
現場直播分享:https://goo.gl/Tu4g4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