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而不分工只是擔任每樣工作的人多而已,對生產效率或所謂「綜效」(synergy)毫無助益;經濟原理告訴我們,人多的最大好處是「量變才能質變」,個體可以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專業分工,進而提升團隊合作效率,這是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國富論》(1776) 的第一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萬的網紅巴哈姆特電玩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巴哈姆特直播頁面:http://goo.gl/RJofmw 巴哈姆特電玩瘋預定今(22)日晚間舉行遊戲實況轉播,20:00~21:00 帶來 PC 第三人稱射擊線上遊戲《火線獵殺:魅影》的直播,由編輯小鈺與特約阿奇主持,體驗化身魅影小隊進行線上作戰樂趣,玩家可以藉由解鎖、客製化裝備來升級大量武...
提升團隊合作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商業團vs 自組隊:泛談台灣登山教育的衰退》
在我剛開始爬山的時候,因為瞭解自己什麼都不懂,幾乎都選擇跟著商業團去遊覽各地山岳。所以我對登山活動的花費想像,一直維持在五、六千到一萬左右。確實不便宜,但當時考慮到自身登山頻率尚低,還算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也許我會就此成為一位只跟團爬山的人吧。只是隨著山爬高了、路走遠了,我們的緣分也轉了一個彎兒。每每抵達山屋或營地,在協作忙碌的身影、鋁製臉盆的炊煙之後,我開始注意到了那群一切自理的人們。他們大多人數不多、吃得簡單、聊天音量也低,言談之中盡是我無法理解的路線和迷人經歷。
後來和岳界前輩聊多了,逐漸瞭解到所謂的「爬山」,在以前是幾乎不太需要什麼花費的活動,大家都是牛仔褲、棉襯杉穿一穿、扛上沒什麼揹負系統可言的背包,跟著台灣山岳會、大學登山社等團體就走了。
現在其實也不需要什麼花費,只是我們所處的時空背景已大大不同矣。
從歷史上來看,70年代初百岳俱樂部成立後,登山活動風起雲湧,然而80年代就有所謂的「貴族式」 登山現身,其無非是登山者利用自身經濟實力大量雇用原住民協作,從而縮短總行程時長,或掩蓋成員素質良莠不齊、默契欠佳的缺陷,為重視自理的傳統岳界所詬病。
時光推移至今,專業化的商業隊伍未嘗不是此方式的延伸,但讓登山變的更加安全、便利之餘,我們容易忘卻了這項活動的本質在於自我提升、團隊合作以及心靈成長。
-----
自警政署於2001年修法取消嚮導制度以繼,體委會辦理的嚮導證頓成廢紙一張,從此登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完全與社團脫鉤,再加上網路世代的崛起,我們於是迎來了全新的登山紀元──或者可以說,由商業隊伍主宰的紀元。
黃金交叉之後,曾經輝煌的各大登山協會逐步高齡化,大學登山社則因招生困難而邁往消亡。少了社團強制性的系統化訓練,政府又不願處理善後的情況下,一下子賦予了太多的自由,也可以說是矯枉過正吧。
而且說真的,現在的娛樂管道這麼多,年輕人有多少會選擇又累又髒的登山呢?
網路很便利,但套在登山這項運動也是阻礙。對登山一無所知的人來說,從浩瀚如大海一般的網路中提取、梳理、消化資訊,是種相當耗時且考驗腦力的挑戰,因此我們不能期待人人都有如此的能力和耐性,尤其是年事較高的資訊弱勢一族。
與其說山難十有八九從輕忽而起,不如說是從無自知之明而起,畢竟如果我們缺乏「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自覺,那任何資訊都是毫無意義,不是嗎?
可嘆非營利目的的登山推廣活動或團體畢竟是少數,而且容易埋沒在網路龐大的資訊量之中。商業團,短期內仍然會是國內登山教育的一線單位,只是他們終究以牟利為主,如果教客戶們學習自揹自理,豈不是自我毀滅來著?所以他們本質上就不可能是登山社團的下一棒跑者。
更何況如果沒有預算(尤其是縱走行程動輒破萬),登山難不成還有個經濟門檻,在民眾心目中真變成了「有錢人的運動」?
登山理應門檻很低。腳就長在你身上,山林又沒有設圍牆(咦?),想去就去,簡單明瞭。難就難在現今的大環境不易培養出獨立自主的登山者,其中還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屬性者就更難了。
-----
談到最實際的費用,就以我剛剛自組完成的聖稜線來說吧。網路上找到的知名商業團,I聖報價有免揹13,600、15,500,O聖報價則有免揹10,000、5,850不等。
我的隊伍以完全合法為要求,加上以私家車同點進出,花費細項如下:每人保險費600(臣服於登山活動自治條例的淫威之下)、武陵農場入場費170、車資含過路費430、南山村住宿450,加起來是1,650。
誠然,純粹比花費會有不公平的地方。比如說我不能跟專業嚮導的價值相比較,或是有必須雇用接駁車的A進B出路線(例如I聖),但我只是想證明縱走其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昂貴。
話說到底,登山還是自由這一味最令人上癮吧。
提升團隊合作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商業團vs 自組隊:泛談台灣登山教育的衰退》
在我剛開始爬山的時候,因為瞭解自己什麼都不懂,幾乎都選擇跟著商業團去遊覽各地山岳。所以我對登山活動的花費想像,一直維持在五、六千到一萬左右。確實不便宜,但當時考慮到自身登山頻率尚低,還算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也許我會就此成為一位只跟團爬山的人吧。只是隨著山爬高了、路走遠了,我們的緣分也轉了一個彎兒。每每抵達山屋或營地,在協作忙碌的身影、鋁製臉盆的炊煙之後,我開始注意到了那群一切自理的人們。他們大多人數不多、吃得簡單、聊天音量也低,言談之中盡是我無法理解的路線和迷人經歷。
後來和岳界前輩聊多了,逐漸瞭解到所謂的「爬山」,在以前是幾乎不太需要什麼花費的活動,大家都是牛仔褲、棉襯杉穿一穿、扛上沒什麼揹負系統可言的背包,跟著台灣山岳會、大學登山社等團體就走了。
現在其實也不需要什麼花費,只是我們所處的時空背景已大大不同矣。
從歷史上來看,70年代初百岳俱樂部成立後,登山活動風起雲湧,然而80年代就有所謂的「貴族式」 登山現身,其無非是登山者利用自身經濟實力大量雇用原住民協作,從而縮短總行程時長,或掩蓋成員素質良莠不齊、默契欠佳的缺陷,為重視自理的傳統岳界所詬病。
時光推移至今,專業化的商業隊伍未嘗不是此方式的延伸,但讓登山變的更加安全、便利之餘,我們容易忘卻了這項活動的本質在於自我提升、團隊合作以及心靈成長。
-\-\-\-\-
自警政署於2001年修法取消嚮導制度以繼,體委會辦理的嚮導證頓成廢紙一張,從此登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完全與社團脫鉤,再加上網路世代的崛起,我們於是迎來了全新的登山紀元──或者可以說,由商業隊伍主宰的紀元。
黃金交叉之後,曾經輝煌的各大登山協會逐步高齡化,大學登山社則因招生困難而邁往消亡。少了社團強制性的系統化訓練,政府又不願處理善後的情況下,一下子賦予了太多的自由,也可以說是矯枉過正吧。
而且說真的,現在的娛樂管道這麼多,年輕人有多少會選擇又累又髒的登山呢?
網路很便利,但套在登山這項運動也是阻礙。對登山一無所知的人來說,從浩瀚如大海一般的網路中提取、梳理、消化資訊,是種相當耗時且考驗腦力的挑戰,因此我們不能期待人人都有如此的能力和耐性,尤其是年事較高的資訊弱勢一族。
與其說山難十有八九從輕忽而起,不如說是從無自知之明而起,畢竟如果我們缺乏「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自覺,那任何資訊都是毫無意義,不是嗎?
可嘆非營利目的的登山推廣活動或團體畢竟是少數,而且容易埋沒在網路龐大的資訊量之中。商業團,短期內仍然會是國內登山教育的一線單位,只是他們終究以牟利為主,如果教客戶們學習自揹自理,豈不是自我毀滅來著?所以他們本質上就不可能是登山社團的下一棒跑者。
更何況如果沒有預算(尤其是縱走行程動輒破萬),登山難不成還有個經濟門檻,在民眾心目中真變成了「有錢人的運動」?
登山理應門檻很低。腳就長在你身上,山林又沒有設圍牆(咦?),想去就去,簡單明瞭。難就難在現今的大環境不易培養出獨立自主的登山者,其中還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屬性者就更難了。
-\-\-\-\-
談到最實際的費用,就以我剛剛自組完成的聖稜線來說吧。網路上找到的知名商業團,I聖報價有免揹13,600、15,500,O聖報價則有免揹10,000、5,850不等。
我的隊伍以完全合法為要求,加上以私家車同點進出,花費細項如下:每人保險費600(臣服於登山活動自治條例的淫威之下)、武陵農場入場費170、車資含過路費430、南山村住宿450,加起來是1,650。
誠然,純粹比花費會有不公平的地方。比如說我不能跟專業嚮導的價值相比較,或是有必須雇用接駁車的A進B出路線(例如I聖),但我只是想證明縱走其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昂貴。
話說到底,登山還是自由這一味最令人上癮吧。
提升團隊合作 在 巴哈姆特電玩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巴哈姆特直播頁面:http://goo.gl/RJofmw
巴哈姆特電玩瘋預定今(22)日晚間舉行遊戲實況轉播,20:00~21:00 帶來 PC 第三人稱射擊線上遊戲《火線獵殺:魅影》的直播,由編輯小鈺與特約阿奇主持,體驗化身魅影小隊進行線上作戰樂趣,玩家可以藉由解鎖、客製化裝備來升級大量武器,提升團隊合作效率!
巴哈姆特電玩瘋每週週二與週四都會定期在巴哈姆特電玩瘋直播專屬頁面舉行遊戲實況直播活動,玩家可以一邊觀賞直播、一邊使用巴哈姆特帳號登入聊天室與同好交流(帳號需通過手機認證方能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6gGSoZ5sQ4/hqdefault.jpg)
提升團隊合作 在 Vine樂學沸藤 的推薦與評價
提升 團隊績效與團隊合作要素之三| 打造高績效團隊文化| 勇於當責】 有一次去餐廳用餐,剛好聽見兩位員工對話(我真的不是故意偷聽⋯⋯), ... ... <看更多>
提升團隊合作 在 提升团队协作的5个招数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团队之间缺乏协作,就会影响到目标的达成和执行力,通过这5个方法, ... EP334 團隊合作 的健康心態:當你清楚自己的#長期目標時,公不#公平就不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