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電影情節「唬爛」得太誇張,跟歷史事實不符
讓大批中國網友怒轟;有軍事迷指出戰爭情節不符合常理,電影「唬爛」得太過份,並對比國共內戰的經驗指出真正的「奇蹟」是美軍而非中國軍隊。 ... 大批中國網友怒轟劇情不斷重複,表示「昨晚看到睡著」、「重複片段讓人想吐」、「重複播放覺得很爛」,也有人認為拍得太爛紛紛痛批「真的別拿出來吹牛逼了」、「爛片一個,浪費時間」、「這種片也有人看?有錢人真多」、「沒有更差的電影了」。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37334
▫️
------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https://www.facebook.com/military.idv.tw/
#專業軍事評析 #關心台灣國防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萬人迷電影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歡迎來到萬人迷電影院! 想要了解電影相關的介紹與評論 或是知道即將上映電影的預告分析及彩蛋解析 歡迎訂閱本頻道~感謝你的支持與收看 訂閱萬人迷電影院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rPKxdlOSh-mo-QvMXBqtg 前往萬人迷電影院臉...
「敦 克爾 克 奇蹟」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潘小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萬人迷電影院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好雷] 敦克爾克大撤退(舊文重貼)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八旗文化gūsa - 【新書預告】敦克爾克奇蹟1940年的今天 的評價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敦克爾克奇蹟 :: 加油地圖 的評價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敦克爾克奇蹟、馬奇諾防線、亞爾丁森林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評價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敦克爾克奇蹟、馬奇諾防線、亞爾丁森林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評價
- 關於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問卦] 敦克爾克大撤退是戰術?奇蹟? edward40812 PTT批踢 ... 的評價
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潘小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中關係緊繃,對峙戰線遍佈貿易、金融、文教乃至軍事等各領域。中國政府23日高調紀念「抗美援朝」70週年之餘,更一反過去不太觸碰韓戰題材的禁忌,籌拍多部抗美援朝影視作品,包括23日上映的「主旋律」大片「金剛川」,卻遭影評和網友指為抄襲2017年好萊塢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而且是「低配版」。更有軍事迷指出,電影「唬爛」得太過份,並對比國共內戰的經驗,指出真正的「奇蹟」是美軍,而非中國軍隊。//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332166
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1984過時 疫情世界需要Big Brother
George Orwell在1948年完成他最後一本小說《Nineteen Eighty-Four: A Novel》,被視為一本「dystopia」(反烏托邦)經典。這本巨著固然有警世作用,但到了今天,「1984」、「Big Brother」等詞彙,已淪為西方傳媒和政客,攻擊任何他們不認同的國家,或落後他人資訊科技的最懶惰、最模糊、最不負責任,但最有效、最無法辯論的標準抹黑和妖魔化工具。
《1984》是在1948年完成的,傳說中,Orwell故意把4和8掉轉,把故事背景年代放在他覺得很遙遠,36年後的1984年。故事講述一個經多年戰亂,貧窮悲慘的世界。世界分割為三個版圖巨大的國家,包括:1)Oceania,以倫敦為首都,版圖主要覆蓋南北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方,即大概昔日大英帝國;2)Eurasia,歐亞大陸,即大約前蘇聯加西歐;3)Eastasia,版圖包括中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地區。書內這3個帝國爭鬥不停,且敵友關係隨時改變,亦仍在爭奪各國邊際上的一些城市,其中一個竟是香港!書中更預測「mass surveillance」(群眾監察)愈來愈厲害,但不少人仍想反抗。
轉眼1984至今又已36年,1984不再是未來,已在歷史倒後鏡內逐漸遠去。不可不佩服Orwell有點遠見,在二戰後不久即可看出未來數十年的地緣政治變化,跟今天局勢有點接近,當然並非完全正確。西歐從未墮入鐵幕軌迹,蘇聯反而解體。東亞方面,中國確已崛起,但並無吞併任何國家的野心。西方仍想搞亂香港,但中央已逐漸把情况穩定下來。表面美英並沒有行使「Ingsoc」(英式社會主義),亦口頭上尊重私隱權和各種自由。但事實上,西方近月採用的極端經濟政策,已遠比社會主義更左。隨着互聯網、移動通訊和AI等科技急速發展,書內「telescreen」雙向監察技術,早已成真。經2013年Edward Snowden(斯諾登)的「良心爆料」,大家亦早已知道任何人,包括外國領導人如德國總理Merkel(默克爾)的通訊,都隨時被美國間諜機構監控。私隱權只是個假象,近日對中國TikTok和微信的各種指控,更只是個雙重標準,無人相信的笑話。
嘗試客觀點來分析現今確以資訊科技為主導的美國、中國和其他社會,是否真的是《1984》書內的悲慘世界?二戰至今,雖有無數中小戰爭,但幸而並未再出現世界大戰,我們都活在以核武阻嚇力維持的不穩定和平中。幸而世界大致和平,加上科技突飛猛進,全球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有明顯進步,二戰後至今全球人口大增了3倍多。
中國40年和平發展 人民活得快樂
中國成就尤其突出,經歷過百年外憂內患,從1978起終逐漸穩定下來,開始40年的和平發展。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但人民溫飽的基本問題已解決,平均壽命更已到發達國家水平。所以不可繼續戴上西方的有色眼鏡來看中國,中國人民親身感受到過去40年奇蹟般的生活改善,他們絕對有理由活得快樂,對個人和國家未來充滿希望,和繼續支持政府和愛國。哈佛大規模長期中國民調,發現政府的支持率高達90%以上,絕非意外,從前其他外國獨立機構如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和公關公司Edelman的類似民調 ,結論都接近,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超過75%,遠比美、日、英等其他國家高。
一半美國人民生活在過去40年沒有進步,但另一半則愈來愈富有。美國房屋平均面積在過去50年,由1600平方呎增至近2700平方呎,每1000人的汽車數量亦由500增至近900!美國平均每人每年的CO2排放量約17.75噸。中國汽車總數目和碳排放總量都已超越美國,但中國人均CO2排放量仍只約美國人的三分之一。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一切發展如建造城市,以及航空旅遊等享受,都是由地球來「埋單」的。發展城市需要開發土地,破壞自然生態。現代生活的電力化,以及人人嚮往的自由旅遊,更需要大量化石能源(需要再生能源加速發展),直接加劇氣候變化。
多年來不少科幻小說家都在預測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不良後果,包括全球暖化導致更極端氣候現象,愈來愈頻密的超級風暴,海洋水溫上升,減低吸碳能力,南北極融化,海洋水位上升,淹沒沿岸城市等災難,最後導致大量動植物品種的消失!
病毒頻現 跟環境氣候變化有關
這些都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共同挑戰,但不少無知的人,包括國家領袖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等,仍不相信氣候和環境變化,或錯誤以為這是遙遠的事,暫時今天人類仍可繼續任性地消耗地球有限寶貴資源。尤其被白種人「發現」了只500多年的美洲「新世界」,人口密度遠比「舊世界」低,可開發的資源亦更多,美國人感覺自由,更認為其他人無權過問他們的生活模式,所以索性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但人算不如天算,氣候和環境變化製造出來的第一個超級挑戰,竟非紐約被淹沒或全球過熱導致失收和饑荒,而是由體積只0.1微米的COVID病毒所引起的一場大流行,至今感染人數超過2200萬人,死亡人數近80萬,最厲害是導致人類史上從未見過,已超過半年的世界交通、經濟和生活大停頓!毋須爭拗COVID來源地,更重要的是冠狀病毒已非首次出現,早前已有SARS和MERS,愈來愈頻密的出現肯定跟環境和氣候變化有關。
半年前我提出一個新觀點,從整個地球生態環境來看,人類不要太過驕傲,可能我們才是「病毒」,感染地球發燒了,可能反而COVID是地球派來對付「人類病毒」的抗體!這個忠於地球,但「出賣人類」的理論,已有不少客觀證據。
全球航空班次減少了八成至九成,陸上交通量亦下跌不少,碳排放大減。Mother Nature的恢復能力不錯,連最污染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一些中國城市,近期空氣質素都大有改善。香港的藍天白雲20年來罕見,連維港都變藍了!
今次大流行,已不止是一個給予人類的警告,其實已是一個非常有效阻慢人類破壞地球的武器!原來不用等到全球人口過多,生活環境非常擁擠、糧食短缺,空氣更差等情况出現,人類才需放緩發展。經全球交通系統,病毒已迅速傳播到幾乎全球每個角落,即使人口疏落的美國州份如蒙大拿和阿拉斯加,都成為疫情熱點,社會被迫停頓!
COVID大流行可能已為人類發展定下一個「semi-hard limit」(半硬性限制)。正確一點來說,不是說完全不可繼續發展,而是要適應和改變發展方向。更subtle(微妙)但非常重要的另一點是連所謂「自由」、「民主」、「私隱權」和「國家主義」等模糊概念,亦必須調整得更清晰和更科學化。
標指再創新高 反映市場樂觀
有人可能以為我杞人憂天,疫情必將很快消失,疫苗即將研發成功,最遲明年必可回復「正常」,可「報復式」環遊世界!最佳證明是美股標普指數,如不樂觀,怎可再創歷史新高!
非常渴望童話式美好結局,我也極渴望自由自在到處旅遊!標指創新高我也高興,但在Robinhood年代,炒股已成為類似《Fortnite》的另一個遊戲,疫情下財富的意義亦已變得愈來愈抽象。
美國傳染病專家Dr. Fauci說,今次COVID大流行是一場「完美風暴」。COVID傳染度超高,R0高達5以上,近日馬來西亞發現基因變異,傳染度或再升10倍,太恐怖了!全球測試大幅增加,治療方法不停改善,但CFR死亡率仍徘徊在3%以上,估計IFR約1%,即最少仍是豬流感的10至30倍。我曾指出COVID的死亡率極尷尬,如低如豬流感的0.03%,大概可置之不理,如高如伊波拉和禽流感的35%以上,那麼根本沒有選擇,只可保命為先。但COVID的平均CFR雖約3%,但病情的presentation(症狀)非常濶,不同年齡、健康狀况和其他未知因數,可出現截然不同嚴重度的病情,由毫無徵狀的帶菌者,到輕微呼吸道感染,到嚴重肺炎和死亡、中風和影響腦功能的情况都有,非常棘手。尷尬死亡率乘以高傳染度,就變成一個所有國家必須面對的天大難題。
專家亦預計COVID將成為長期存在的風土病,只望病毒殺傷力逐漸轉弱,和愈來愈多人產生抗體。Dr. Fauci對疫苗的期望有限,估計有效率只約50%至60%,跟流感針相若,但有效期可能更短,只數個月。對很多人來說,此水平的疫苗,即使打了,仍未必夠膽四處旅遊。
不同國家對處理疫情有不同看法。最愚蠢的說法是因COVID而死的只80萬,遠少於1918年大流行估計死的5000萬至1億人,根本不值得停頓經濟!這說法有兩個嚴重問題,首先如過去半年世界沒有停下來減慢傳播,至今死亡人數必已經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另外,現代醫學昌明,資訊發達,當然比百年前更珍惜生命,怎可能甚麼也不做!
自由、私隱權,甚至民主都是有條件和限制的。每個人當然應享有某程度的言論和行動自由,但前設是不可影響其他人的健康、人身安全和相同權利。例如很多美國人以自由為藉口,拒絕戴口罩,是極度自私的行為。全球不少國家,都已立法強迫戴口罩,因為所謂個人自由,可嚴重影響公共健康!
放大到一個國家層面,譬如某個國家,所謂民主地決定採取反科學的群體免疫政策,例如瑞典、巴西和更混亂的美國,他們的自私但錯誤決定,除會害死自己國民,亦可經旅客和貨運等途徑,把病毒傳播到世界各地!我不認為最近發現巴西凍肉含COVID病毒是純意外,絕對跟巴西無意抗疫有關。
多國料續嚴控旅遊限制
未來數年旅遊將是個大考驗。理論上如一些國家的感染率差不多(例如歐盟),實毋須封關。但政治上行不通,每個國家都有責任阻止任何外國威脅入侵,包括病毒、罪犯和恐怖分子等。我預計絕大部分國家,即使疫情稍有退減,仍不會恢復完全自由旅遊,很多國家將嚴控入境人數,大部分免簽證安排都將被取消,相反極可能在入境前後都要求健康測試。
還有一點,未來所有國家都必提高警覺,很多防疫措施,包括要求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旅遊限制,WFH和上學等,都將變作(半)永久安排,更需為未來出現新疫症作準備(必然)。所有國家也需改變發展計劃,尤其興建機場,拓展航空和旅遊業等。
隨着5G、IoT和AI等技術發展,不少國家或將長期要求遊客(甚至國民)在手機上安裝所謂「健康碼」,或更有效的穿戴式「健康鈪」,有助監測個人健康和整個社會的疫情發展。據說下一代的Apple Watch,已將有測體溫功能,我期待未來可加設快速測試各種病毒功能!
科技防疫 自由私隱需取捨
不少人又拿出《1984》來嚇人,政府將侵犯私隱權,收集個人DNA資料,監察行蹤等。但在大流行的真實威脅下,政府有責任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和權利,此考慮凌駕所謂個人私隱權。「自由」和「私隱」變成一個取捨,如看重私隱,譬如不願戴健康鈪,或會被某些國家拒絕入境,或需要隔離。但如同意穿戴,反而可「較自由」行動和免隔離。
我的願景永遠一樣。如要有效應付大流行、氣候變化和核武等威脅全人類挑戰,實需要美、中和其他國家衷誠合作,以科學為本,共同找出最有效和合理的解決方法。很多已過時的政治和經濟概念,都需要update和改變。
不要再被《1984》的洗腦式膚淺口號愚弄和嚇倒。能實時掌握疫情、經濟、氣候和社會安全等重要信息,善用科技服務人民的「Big Brother」,並非一個反烏托邦的寫照。這是個實事求是,願意承擔責任,理性應付問題的現代政府。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及Apple的財務權益)
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萬人迷電影院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歡迎來到萬人迷電影院!
想要了解電影相關的介紹與評論
或是知道即將上映電影的預告分析及彩蛋解析
歡迎訂閱本頻道~感謝你的支持與收看
訂閱萬人迷電影院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rPKxdlOSh-mo-QvMXBqtg
前往萬人迷電影院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1048532711893796
==============================================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八旗文化gūsa - 【新書預告】敦克爾克奇蹟1940年的今天 的推薦與評價
【新書預告】敦克爾克奇蹟1940年的今天,5月26日,星期天。 位於多佛的皇家海軍指揮部,收到來自倫敦海軍總部的電文:「發電機作戰」正式啟動!... ... <看更多>
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敦克爾克奇蹟 :: 加油地圖 的推薦與評價
敦克爾克奇蹟. 2017年7月6日—敦克爾克是英法聯軍二戰初期逃離歐陸戰場的唯一港口,英國若不能將英國遠征軍給救回,將面臨沒有軍隊可防守希特勒渡海進攻的部隊,英倫 ... ... <看更多>
敦 克爾 克 奇蹟 在 [好雷] 敦克爾克大撤退(舊文重貼)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 1917 上映大家看得好開心!也有不少討論圍繞在「1917 vs 敦克爾克」上,我也很驚訝地發現原來也有不少人很不喜歡敦克爾克...
以下就重貼一篇我兩年半前發的舊文。當年這篇文章發出後,由於在推文中我感到了一種有點咄咄逼人的、關於「業配」的捕風捉影之壓力,因此我很鴕鳥地在兩天內把這篇撤掉了。很糟糕的是:我撤掉的方法不是刪文章、而是把全文用另一篇文章替代掉,只希望「業配」的質疑風頭過去後還可以恢復這篇文章... 只是後來在眾多版友的指點之下,我知道錯了,這樣以另一篇全文來取代文章的行徑無異於欺騙、絕對不可取。因此最後我還是刪了文、並向當時的版主自請處分。
以下就重貼一次當時發的《敦克爾克大行動》文章,還請大家不吝看看、分享意見。
至於我取代文章的往事,請容我在此向所有版友們致上最高歉意,並承諾絕不再犯。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看板: movie
標題: [好雷] 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沙灘教堂
時間: Sun Jul 23 03:45:26 2017
我知道這篇很長,就先打個預防針:這篇是給喜歡《敦》片的觀眾看的心得分享,不喜歡《敦》片的觀眾毋須浪費時間閱讀;但如果不喜歡卻對《敦》片仍持開放態度,也歡迎閱讀,希望我能分享一點有用的欣賞視角。
敦克爾克 Dunkirk,古屬法蘭德斯伯爵國,雖今日屬法國但其實歷史上就是荷比低地國一份子,當然要以法蘭德斯荷語「沙灘教堂」閱讀地景。本片拍沙灘,從新藝術爭奇鬥妍的 19 世紀美好年代海濱度假鎮街景、拍到了 Hotel de Plage 沙灘前昨日遊人如織今日綠布覆蓋的海景餐廳、再拍到了大軍魚貫走向海上的純淨沙灘、天上盤旋的則是一座提點道德勇氣的「教堂」。
沙灘教堂,定心的戰爭
本片是有點太過「乾淨」,以觀眾心中戰爭片的標準來說不夠「寫實」,但 morality 道德勇氣本來就是戰爭片的重要主題之一,這片純淨卻擁擠的沙灘,本就是一場「定心」的考驗、一座學習「感恩」的教堂。敦克爾克之名的這間 "Duin"-"Kerk"或是英文的 "Dune"-"Church",就是 9世紀傳下來的「沙灘聖母小教堂」Chapelle Notre-Dame-des-Dunes 。
聖母很多種,「沙灘聖母」和我們的「天后」媽祖娘娘一樣是保佑海員們安全回家的。沙灘真正純淨之時,就是最尊貴的聖母從天欣慰地看著子民全數逃離、空灘再無一人,雖然寫實說來沙灘上應該仍留了很多人與更多機具,但片尾飛機降落的這片沙灘更像是去除了雜念的英國心。一直蒙面直到片尾才露面的 Tom Hardy,在本片被「聖母化」不是開玩笑更不是沒有原因,是很認真而且說不定有典故的。
本片不走寫實拍戰事,卻走象徵拍戰心。這「定心」主題有多重要?那就至少要做點二戰功課 ABC,人家陸海空軍一週一天一小時,我們幸福的 21 世紀觀眾做個功課只要十分鐘,看以下這個時間表甚至只要一分鐘:
1938/3 德奧合併
1939/3 吞併捷克斯洛伐克
1939/9 吞併波蘭,英法宣戰,進入假戰
1940/4/09 吞併丹麥
1940/4/09-6/10 吞併挪威
1940/5/10 盧森堡戰役
1940/5/10-5/17 荷蘭戰役
1940/5/10-5/28 比利時戰役
1940/5/10-6/25 法國戰役
1940/5/26-6/04 敦克爾克大撤退
1940/7/10-10/31 不列顛空戰
1940/9/07-1941/5/11 不列顛空襲
諾蘭是英國人、這片是英國片、值得做的看前功課是英國常識、視角當然也是英國出發、卻不是英國中心而是檢討英國。整個納粹德國席捲歐陸的過程,就是個初期英法心中與後期英國心中覺得事不關己的遠方家務事,老子遠道而來淌你渾水,干我屁事你感激都來不及;但歐洲多國同舟一命,正如本片陸海空一大堆萍水相逢的人同舟一命,必須有人率先放下自我擁抱對方,才能融化壁壘建立感恩的心。這對歷史上一直與歐陸若即若離、尤其現在正在脫歐談判的英國來說,一直都是個政治問題也是道德問題。
這感恩的心是英國的,也是雞同鴨講的歐陸多國的(本片只讓一個小法兵代言),因為接下來才是一年的英國長期獨立抗戰,1940/6-1941/6 的 "The Darkest Hour" (可等著看今年底另一片《最黑暗的時刻》),有短期的不列顛空戰以及長期的倫敦轟炸 The Blitz,英國人定心撐過靠的是後院的 Doctor Carrot(見《怪奇孤兒院》)、是邱吉爾的 "Their Finest Hour"(見《他們的美好時光》)、是國王的 "Keep Calm and Carry On"(見《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若沒有敦克爾克這一週「定心」,怎能期待英國人接著堅定獨撐一年呢?
自我的心,萍水相逢
先來回顧一下電影三線情節,再來回顧十位角色。諾蘭這次又用了他出名的「多線敘事」與「時間壓縮」等手法,我們也不用很理性地聚焦欣賞這手法巧奪天工,那樣恐怕流於炫技與技術迷戀了。就來看看本來看似隨人顧性命毫不相干的主角們,如何有緣相遇慢慢養成同舟一命心懷感恩的 morality 。
殿後英軍逃兵(我猜的),逃脫巷戰;
殿後法軍逃兵(我猜的),埋葬英軍;
貴賤座標 The Mole One Week; The Sea One Day; The Air One Hour
↓ │ │
排擲彈兵團排不到,抬擔架混進高地團; │ │
被趕下準備偷渡,船被炸遇Alex一起重等;│ │
搭下一艘吃麵包,船在近海被炸游回來; │ │
遇上小船自信士兵,被泡水拖回; ↓ │
│ 老爹受徵召開月石號出發; │
├───────────┤ │
↓ ↓ │
坐在海灘跟高地團找到漁船; (自信士兵翌日搭船也被炸); │
漁船等漲潮遇德軍攻擊; 自信士兵被救起,陷入創傷; │
船艙裡大家考驗人性找自願者; 士兵要求返航,老爹敷衍; │
潮終於漲了一面出航一面擋水; 關門、扭打、小弟受傷; ↓
漁船出海努力擋水仍沉; │ 空軍起飛救援,注意油箱;
│ │ 第一架戰機被擊落;
│ │ 第二架迫降落海;
│ ├───────────┤
│ ↓ │
│ 落海飛官得救道午安; │
└───────────┼───────────┤
↓ │
想游到防砲艦,但飛官錯過一架,防砲艦也沉; │
月石號搶救,游過油污終被月石號救起; ↓
│ 飛官沒油,堅持打到最後;
│ 到沙灘,滑翔給陸軍看見;
沙灘副線:將軍與上校───海上副線:民船隊抵達──飛官滑翔擊墜最後一架;
│ 將軍決定續留撤法軍;
↓ 飛官降落空灘,焚機就擒。
看七姊妹峭壁,夜間登陸上火車;
要報紙讀報紙,敦克爾克撤退成功;
地方報紙報導漁村小弟義行。
三線的座標是一週、一天、一時,其中沙灘線可能省略比較多空等的劇情罷了。若電影要去除諾蘭的「時間壓縮」特色而照時間順序線性拍來當然也可以,讓陸軍主角拼很多次最後還是被拖回岸、翌晨再讓小船登場和陸軍平行剪接、傍晚再讓飛官登場和海陸兩線平行剪接,戲份就會有明顯的長短對比。不過,為什麼諾蘭又要玩「時間壓縮」呢?不同的時間尺度在戰場的撤退行動中有何意義呢?
以前我一直覺得諾蘭這招很複雜燒腦,往往憑空寫出一個巧奪天工的故事來闡述他獨特的時間觀,但這憑空故事往往寫得疏離拍得無情;這一回不同了,有「敦克爾克大撤退」這個有血有肉的豐富史實素材,諾蘭真正寫出拍出了一個充滿人味的故事:時間的尺度不同,就是人命的貴賤之別,而本來分離各地只顧自己的人們,要把不同的時間尺度拉齊、體驗同一套從頭到尾的戰場經驗、然後體認同舟一命:陸海空都是一家人、軍民都是一家人、英國與法國為首的大陸諸國也是一家人。自命棄子亡命奔逃的每個人,都不會孤獨。
感恩的心,攜手傳承
人有命貴與命賤,就是離家的不同距離:一時、一天、一週,對更賤的法國人則是五年。
但貴的來救賤的,體諒賤的,淌這趟渾水;因為貴的心懷感恩,賤的也學會感恩貴人。
1. 極賤,Aneurin Barnard:法軍殿後逃兵,無名,除了他說 "Je suis Francais" 仍然無名之外,全片所有人總共兩句法文:"Anglais? Bon voyage" 很酸很認命、"Seulement anglais" 很殘很自我,這是片頭的初始冷血。但本片聲音最微弱的法國人,命賤卻認命殿後,英軍趾高氣昂他卻只心存感激,化身為以身阻洞防止進水的法國兵。這才有片頭「你家的仗老子來淌渾水」的傲慢、對比片尾將軍「我為法國人繼續留下」的溫暖。
2. 極賤,Fionn Whitehead:英軍殿後逃兵 Tommy,與法國兵是全片兩位最冷靜沉潛低調無語的角色,他們很有默契地已歷盡滄桑,恐怕是短短兩三週戰爭中見識過最多的成熟心靈。看他面臨轟炸時認命趴下掩耳對比隔壁那位妄想對空射擊的、看他坐在沙灘空等對比眼前那位妄想游回家的、看他艙內遇槍冷靜判斷打靶對比眾高地團慌張失措的、看他上火車後秒睡對比還在焦慮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
兩位逃兵,他們是被拋棄犧牲的無主孤魂,人家無情打臉「這排是擲彈兵的,閃邊去」、「英軍限定,法軍等你們自己的」,他們卻謙遜感恩擁有最堅定的 morality 。他們苟且偷生,但這是埋葬死者、抬起擔架、伸手拉人、打開艙門、甚至犧牲擋水同舟一命的偷生。這一偷,也偷到了這一行第三位好友,一個還懵懵懂懂但命也很賤的 Alex 。
3. 賤,Harry Styles :高地軍團 Alex ,本是碼頭上有船位貴一級,船沉被伸手拉起就和躲在碼頭下的逃兵們同級了,甚至一行幾位高地軍也成為脫隊逃兵,但顯然這群仍是菜逃兵,會緊張亂套甚至釋放自利獸性,遠方與同樣被困的飛官貴氣風範對比,眼前則與同舟一命靜心守德的「極賤」兩逃兵對比。老兵都要帶菜兵,菜兵要向老兵學感恩;老兵保得一命放鬆睡去,菜兵還在糾結戰敗無顏,誰知江東父老的感恩如大海。
4. 賤,James Darcy:陸軍上校,儘管身為軍官資深成熟但仍命賤,一開始總是不耐,焦急地以為潮水每三小時一次,對民船前來失望透頂覺得該派驅逐艦... 但一路等到了最後,後有工兵團男孩們(《唐頓莊園》Michael Fox )自力更生架堤防,前有民間船隊終於來到,天上有滑翔戰機保護到最後一刻,身旁有將軍犧牲自己留下為人... 他憤世嫉俗嫌東嫌西的居然都成真了。上校出航的最後一敬禮,是誠心的領悟。
5. 賤,Cillian Murphy :恐懼士兵,無名。沒大難時曾冷靜瀟灑指揮小船、寬心微笑不食煙火似地阻止落水士兵登船「反正水不冷,拖回去就好」,中間沒演的沈船大難顯然徹底改變他,成為陸線與海線的橋樑並呈現強烈對比。大難可以改變心靈打回不成熟原型,但也可以因貴人包容與奉獻的風範而重學定心。片末他應心下有數那具屍體就是他造成的,當場無顏以對,只盼痛定思痛有天重整旗鼓了。
6. 貴,Tom Glynn-Carney & Barry Keoghan :水手小兄弟,Peter 本來質疑 George 來幹嘛,還真沒派上用場甚至意外命危,更無法諒解害死人的恐懼士兵;但 George 學習很快,已從「他是懦夫嗎」的質疑到臨死前「我很榮幸能做點事」的堅定,人死的重量不看功勞而看奉獻的勇氣。知道奉獻之重的 Peter原諒了敗事有餘的恐懼士兵、致敬了成事不足的 George ,每一個小漁村小報紙都會懷念無私奉獻的男孩。
7. 貴,Jack Lowden:飛官 Collins,空軍雖在天空一樣凶險,但向來是三軍中最自由的貴族,平行剪接中同樣是受困進水將死,飛官硬是比陸軍小兵鎮定淡然,大難不死浮上水面瀟灑一句「午安」,上了船整整衣服馬上可以幫忙做點事。飛官感念恩人英雄惜英雄,只嘆自己努力一遭不受諒解,但真正的貴人大器點通「他們都知道你在哪裡」,命賤的陸軍是很沈重的,輕盈的空軍多多體諒。
8. 貴,Kenneth Branagh:海軍將軍,當然會盡忠職守但也不免自怨自憐,開場是「邱吉爾要撤三萬,但這裏明明有四十萬」多多少少有點過勞員工心態,甚至過勞到底大限將至已有覺悟... 不過兩位「極貴」的風範鼓舞了他,有勝過泰晤士河皇家游船的民間小船隊,更有油盡燈枯都要眷顧我們的奇蹟滑翔,這才爽朗地「丘吉爾要三萬,我們多給三十萬」然後「我還要為法國人留下來」。
9. 極貴,Mark Rylance:小船主人 Dawson,本來是可以待在家裡不淌渾水的老人、恐怕也是已奉獻過國家可以榮退的老兵,但響應徵召二話不說,大兒犧牲二兒出力當然帶上,天真小弟臨時登船也絕不拒斥、反而馬上扛起培訓之責,絕對當他是個成人不是屁孩一起上戰場。當過兵見過世面又沒義務的老人,就是英國心靈最富裕的平民貴族,當然繼承英國貴族騎士傳統,感激下層命賤大眾的奉獻,輪到我盡一分力當然救得一個是一個、也散播心靈財富鞏固軍心。
10.極貴,Tom Hardy:飛官 Farrier,空軍飛官是單位訓練與設備成本最高、人命犧牲成本也最昂貴的軍人,難怪一起飛長官念茲在茲的就是「注意油箱、限時交戰」,本來可以按表交戰四十分鐘就回家輪班、就算每天都可能死至少前一天都在家鄉喝啤酒,但 Farrier只剩兩隻眼睛與打靶視角的演出,生動呈現了一次次「絕不棄之而去」的抉擇。其實也沒什麼好抉擇,貴族空軍絕不會放下任一個海面與地面的子民,看到一架敵機就擊一架,看到一群友軍就救一群,唯有油盡燈枯才是結束之時,一片純淨的空灘就是聖母欣慰的一天。
最後最貴的,還是英國民眾們這集體角色,他們沒有義務參戰,本能享受生活甚至當酸民指指點點,但每一個前線士兵都是某人的孩子、在如船主救飛官那樣的移情下也就是他們的孩子。孩子回家了,江東父老哪管你戰功彪炳還是灰頭土臉,能安然回家就是偉大的功勞,值得歡慶!
敦克爾克,一週長大
電影開始,都是自我中心的集體心態,都是「他媽的空軍在哪裡」,「英國佬?旅途愉快喲」,「英國人限定,法國人等著」,「邱吉爾要三萬,我這有四十萬」,「來什麼民船?我們要驅逐艦」,「先生,他是懦夫嗎?」,「法國人下船,這就是現實」這類台詞,命貴的高傲、命賤的悲憤。
電影末段,都是互相體諒的集體醒悟,都是「放心他會好起來」,「他們知道你在哪裡」,「家開過來了」,「存活回來就是幹得好」,「我為法國人留下來」這類台詞,命貴的感恩對方犧牲奉獻、命賤的感恩對方冒險搭救,人終於都連在一起了。
電影結束,則是英國經過敦克爾克的團結共生後,終於建立軍心準備長期抗戰了,總結以邱吉爾在 1940/6/4 的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國會演說,讓命賤的英國小男主角娓娓道來:這場撤退,集結了不分貴賤的英國三軍與民眾;未來的戰事,則不分祖國與國協,不分帝國與殖民地,不分英國與他國,大家一起平起平坐連成新世界,一起解放危難中的舊世界。
必須承認,丘吉爾真是個擅長撩撥人心的政治家,身為三十年戰爭以降三百多年的英國大貴族、面臨一戰前早已不平而一戰後更看不慣貴族嘴臉的英國普羅大眾繼續想著「又是一場貴族好野人的戰爭」,藉著敦克爾克不分陸海空的萬眾一心、趁此機會將英國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連在一起建立 solidairty 團結意識,實在是一次改朝換代的扭轉乾坤。
而諾蘭這片《敦克爾克大行動》則運用了三個尺度時間的「貴賤」座標、以陸海空行動能力的不同隱喻了階級貴賤、再用老技巧「時間壓縮」將不同階級不分貴賤連在一起同舟一命,真是抓到了二戰時無私奉獻穩定軍心的英國精神,也為今日袖手旁觀自掃門前雪的英國脫歐意識敲響警鐘:曾經英國是歐洲大陸的燈塔、對歐陸夥伴的苦難絕不置身事外,那今天呢?
諾蘭的經典與破格
《敦克爾克大行動》並不是今年第一部敦克爾克二戰電影,五月初上映的《他們的美好時光》才是,同樣用一種另類的角度切入戰爭訴說團結奮鬥、甚至同樣有小船老人毅然出海移情救人(Bill Nighy 對決 Mark Rylance),兩片風格不同但一樣精彩感人,所差者只是丹麥女導的《他》片極小眾只吸引到有緣人鼓掌叫好、帶著諾蘭光環的《敦》片極大眾不免引來廣大無緣觀眾的錯愕與抱怨罷了。
《敦》片有諾蘭的經典手法、也有諾蘭的破格,許多電影處理如乾淨的沙灘、寡言勝多言、微觀取代巨觀、無名小卒取代歷史名將、綿密配樂高壓音景、海天一色靜謐美景等等,這些獨特的處理都要放在電影的「定心」「感恩」與「同舟一命」等主旨下才有了意義,可惜也令本片明明是部「戰爭片」卻又不被廣大觀眾認可為「戰爭片」... 那都是過眼雲煙了,電影得不得到好評並不重要,只要觀眾都被點到放下自我同舟一命的互助與感恩,那就是這片的正向衝擊,就算得到 [負雷] 也無妨。
本著我對英國、對二戰、對荷比北法低地國與對敦克爾克的關心,這片深深觸動我自能給個 [好雷] 。我不是諾粉,甚至有版友長年稱我為「諾黑」,但我儘管此前通常不太喜歡諾蘭燒腦片的斧鑿痕跡、也要欣喜地認可他這次有血有肉一切都做對了!看部電影或讀本小說,或多或少總要有一部分背景知識的,如果為了觀影經驗澎湃心得滿滿,我建議所有期待這片或期待諾蘭的人都先做做「敦克爾克大撤退」的簡單功課,回來看片就算不是美不勝收、也一定是知性踏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wVmHh1bz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81.2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00752728.A.CA5.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R4nan5neM
說到廣告,想起來我也是曾拿過敦克爾克當地錢的... 那就來廣告一下吧!
敦克爾克是好地方,美食沙灘氣候佳,左玩北法右玩比利時,可以逛新藝術玩賭場,可體驗港市風情還可以逛老船博物館,還有不少異國風情溫泉泳池... 當然如果能去憑弔「敦克爾克大撤退」紀念景點更是知性,譬如 Dunkirk 1940 博物館、譬如英國遠征軍墓園等等,我猜 2020 年應該會有大撤退八十週年紀念活動?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不可錯過~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63.76), 07/23/2017 13:24:08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63.76), 07/23/2017 14:21:24
你是真心喜愛電影分享心得的,從你那篇《變形金剛》文就可看出,這我非常肯定,更感謝你為我看不懂的《魔幻開幕夜》分享獨到見解;但別人就不是真心喜愛電影分享心得?就是業配文?聽聽你自己的話吧,也是一絕。
說穿了你要的不外就是「亮身分」吧?那請去跟站方推實名制吧。
找不到證據,你能得到的就只是我「沒有」兩字而已,你也只有接受。
你仔細聽聽自己「假分享真收錢廣告」多虛無縹渺?只有打開我的腦子才知「真假」。
當然,看了本片之後,我們知道「受害妄想」是有苦衷也值得體諒的,你辛苦了。
我倒是不會把「結果你還是轉掉話題了?! 有拿錢吧?」打為「激動」。
我只能奉勸,「氣急敗壞」與「激動」等等損人話術已經不新鮮了,只是轉移焦點迴避問題,卻無益溝通、更無益認識真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58.7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82104295.A.04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