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要照顧COVID-19的確診患者到痊癒,需要許多科別的共同照護,包括胸腔科、精神科、感染科、精神科、復建科、中醫…等等,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也有可能因為身體器官有長久傷害,而需要終身就醫。
⠀⠀⠀⠀
#榮總 是我們重要的國家級醫學中心,不僅對於國內外急重症治療研究有許多貢獻,也肩負COVID-19的治療與防治,有很多國民都習慣在榮總看病,我們非常感謝榮總對國民健康的付出。
⠀⠀⠀⠀
疫情期間,榮總特別設置後疫情門診,把需要的科別整合起來,聯合治療照護,對COVID-19病患是有很大的方便。
⠀⠀⠀⠀
但這個整合門診並未顯示在榮總的網路掛號系統上,如果是榮總收治的COVID-19病患,就直接可以掛號治療、出院之後繼續追蹤;如果是外院救治痊癒的患者,後續如果要去榮總照護,在網路掛號系統上則是找不到這個門診的!
⠀⠀⠀⠀
因此今天外交國防委員會質詢,我特別要求榮總,必須要讓這個門診能夠在網路掛號系統上清楚明白的顯示出來,提供給需要的國民;另外,榮總的網路掛號介面還有過於複雜的問題,也另外請榮總再想想辦法改善,讓民眾可以更方便使用。
⠀⠀⠀⠀
🔍建國國會報告
📁外交國防委員會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躍動金門-楊鎮浯,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老人整合門診】 你知道 #金門醫院 開設 #老人整合門診 了嗎? 你有聽過什麼是 #老人整合門診 嗎? 不知道!沒聽過!通通沒關係! 就讓 #阿牛 和 #安直 演給你看 金門縣衛生局 衛福部金門醫院 李誠智 金城今晨...
整合門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療專科分科越分越細,有利有弊
這天,一位七十歲阿婆在女兒陪同下來急診就醫
主訴有痔瘡,解血便三個多月,今天覺得虛弱頭暈。
阿婆的就醫習慣良好,過去曾經主動脈剝離開過刀,
有心臟瓣膜疾病,都在本院門診長期規則追蹤服藥,
她以前就有痔瘡病史,以前偶爾會解血便,
但是這次三個多月以來每天都會解,
量多的時候,會解到馬桶裡的水整攤都染紅的程度,
查電腦紀錄,阿婆前幾天還有去肛門直腸外科就診過,
我問阿婆:直腸外科醫師門診有開痔瘡塞劑,用了症狀有好一點嗎?
阿婆說:我有塞,結果這幾天解更多血。
再進一步仔細問診後才發現,雖然阿婆已經痔瘡解血便「天天解」解三個多月了,這期間阿婆回常規的心臟外科門診兩次,
額外看了直腸外科門診一次,
但是都沒有人告訴她,請她暫停服用門診兩種抗凝血藥物。
(Plavix, Eliquis)
或許是阿婆回心臟外科門診時,覺得痔瘡出血和心臟沒關係,
沒有告訴醫生,
或許是直腸外科醫師門診沒有留意到病患同時服用其他門診開立的抗凝血藥物,
於是阿婆便一邊規則服用抗凝血藥、一邊治療痔瘡、
然後一邊繼續每天解便流血......
成年女性血色素12~14
阿婆幾年前血色素12.6
這天來急診流到只剩5.3,就是流到剩一半不到
難怪阿婆會頭暈虛弱。
厲害的是,
當我告知和衛教阿婆與她女兒要先停抗凝血藥物時,
阿婆說,她其實曾經自己停過一兩天,
她有發現停藥的話,血量有變少一點,
但是她知道抗凝血藥不能隨便停,
所以只敢停一兩天就繼續吃。
阿婆其實很有醫療常識!
最後幫忙阿婆輸血治療,
並且請她先停抗凝血藥物五天
確定沒有再流血後,再吃回去。
*。 *。 *
越來越多時候
在臨床會遇到病患同時有多種疾患
除了醫師本身要留意病患其他科別的用藥
也建議民眾
ㄧ、盡量不要每一科分散各家醫院就診:
即便現在健保卡可以雲端查詢藥歷,
但是數日內資料有可能尚未上傳或更新而查詢不到!
若是剛從其他醫院出院,住院用藥查詢不到!
二、倘若門診科別超過三科,請善用家醫科、老人醫學科等整合門診整合用藥。
整合門診 在 愛長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除了這些慢性病,75歲的張奶奶近日還有腰痛、胃痛、膝蓋不適等問題,讓她一天要吃10幾顆藥。
很多長輩因為多重疾病或退化,吃「很多顆」 #藥 是很常見的情形。
👨⚕️大家可以認識「高齡整合門診」,提供整合性的醫療服務: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2205
------
🔥照服員會員方案,內有詢問度很高的專業責任險
👉https://reurl.cc/R1om0Z
歡迎大家加入fb社團-照顧者聯盟
👉https://bit.ly/3dxSDMS
愛長照整合式行銷-讓大家更認識你的銀髮、長照好物與服務
👉https://bit.ly/2T1FmoR
整合門診 在 躍動金門-楊鎮浯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老人整合門診】
你知道 #金門醫院 開設 #老人整合門診 了嗎?
你有聽過什麼是 #老人整合門診 嗎?
不知道!沒聽過!通通沒關係!
就讓 #阿牛 和 #安直 演給你看
金門縣衛生局
衛福部金門醫院
李誠智
金城今晨
整合門診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如何落實分級醫療、減少大醫院門診量?區域聯盟是關鍵
⭐台灣在2018年4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由於老年人口多有多重共病,醫療需求高,加上無法自行判斷正確就醫科別,可能衍生出就醫安全與無效醫療等問題,且大型醫院就診人數過多,長時間候診亦會造成老人就醫的困境,也相對排擠其他重症病患的就醫權益,故健保署提出分級醫療等相關策略,使區域級以上醫院自107年起每年門診量減量2%、5年減量10%,希望可以透過醫療體系院所間的分工與合作,維護全民健康。
⭐ 107年90家區域級以上醫院,符合減量範圍件數計2197萬件,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51.5萬件,整體下降約2.3%,略高於原設定目標,但門診減量措施大多是透過整合門診和延長開藥日數的方式,#減少的只是本來就會來大醫院就診的那批人來的次數,並沒有達成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小醫院就醫的初衷。
⭐107年第3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6家,區域醫院有14家,共計20家,第4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8家,區域醫院有27家,共計35家,相比上一季多出了15家,新法規才剛上路,執行效果馬上變差,到底健保署的區域級以上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健保署真的有信心可以在5年減少10%門診量嗎?
⭐此外,在雙向轉診下轉上的部份,民眾端雖然有部分的負擔優惠,經轉診至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者,醫學中心的門診費由210元降至170元,區域醫院的門診費則由140元降至100元,#但診所端卻沒有相關的鼓勵措施。在誘因不足的情況下,健保署要如何結合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提供病患連續性、整合性的照護?
⭐在醫療體系的垂直整合計畫中,#區域聯盟無非為最重要的策略,只有落實雙向轉診及慢性病共同照護,才能有效減少門診量,讓民眾就近就醫。
⭐以台南為例,台南的垂直整合醫療體系,由上往下分別為醫學中心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區域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地區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以及社區基層的診所與長照機構。無論是由上轉下,或者是由下轉上,成大附醫花錢花人力,甚至還有免費救護車接送和跨院雙主治醫師服務。即使如此,成大醫院卻還是未能達成健保署減少2%門診量的目標。
⭐其實不只成大附醫未達標,台大醫院在去年實施的星月計畫,也僅提供2個轉診名額,與健保署提出的5年減少10%門診量目標相差甚遠。難道公立醫療體系在分級醫療上沒有更好的做法了嗎?
⭐其實台北榮民總醫院在接辦宜蘭醫院後,門診量就有達到減少2%的目標,署立新竹醫院、竹東醫院還有署立雲林醫院改制後,門診量也都減少了2%,若是衛福部願意讓成大附醫承接或委託經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及其新化分院,讓醫學中心更好下轉輕症病患,不僅可以將資源優先用於急重症患者照護,還能幫助建立民眾對於家庭醫師或經常就診醫師的觀念與習慣。
#質詢
#分級醫療
#門診量
#區域聯盟
整合門診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完整內容請看:https://youtu.be/9OKJ0CRa43o
每當大陸冷氣團南下,氣溫驟降,急診甚至是猝死人數就屢創新高,疾病好像總是讓人猝不及防,可是,真的是如此嗎?有沒有什麼徵兆可以讓我們提前發現、早做準備,甚至是避免病情的惡化呢?面對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現在又有哪些醫學上的進步,可以降低風險並且提升治療的效果呢?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bit.ly/2eW6xMC
完整內容在這也看的到➔http://bit.ly/2fhDD9t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9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