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贊成指揮中心不強迫施打的政策,但是據我瞭解,很多醫療人員是處在 #有意願施打但是不知道接下來排程 的狀態。
我也能理解指揮中心行文到地方衛生局,衛生局行文到醫療機構,醫療機構統計之後報衛生局,衛生局再統整之後報指揮中心,其程序作業時間的壓力,接下來可能還包括 #登記A結果改變心意要B 這一類的;就更不要說目前疫苗都需間隔時間完成二劑,如果時序和進口時間有所延遲,後續會有多麻煩。
所以真的不要跟著一些政治人物在那邊什麼貪生怕死我不怕死一類的 #浪費時間精神 了,我認為應該發揮口罩地圖的數位治理能力,儘速規劃符合條件的醫療人員,以醫事人員的職業登記資料(醫事人員都有地方衛生局的登記列管,清楚得很!)登記意願、廠牌順序,然後每個醫療人員都能拿到屬於自己的施打序號,才能方便大家規劃施打後調整班別、施打提醒、甚至孕期等等因素;不要停留在自己打電話登記、醫療機構一個一個統計填表這種石器時代的作法。
據我所知,不少醫療人員不排斥第一批施打疫苗,但是大家就在茫茫然的「等」,等調查、等通知、或者是錯過調查時間才發現已經登記完畢的狀態。
醫療人員是第一批,接下來還有警消防疫人員,請 #儘速建立清楚明確的施打順序和意願調查,以 #數位管理的模式,一方面減少行政流程的繁雜和延宕,二方面我們有意願施打的專業者也不用茫茫然的等待不知道接下來會是如何執行的武漢肺炎施打程序。
#沒有要去帛琉玩但是需要清楚知道何時能夠施打疫苗保護自己與他人
#看到在野黨對疫苗質詢的素質之低落真是厭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
數位治理能力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內政部推動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但由於眾多資安及國安問題始終無法釋疑,已暫緩換發計畫。然而,除了專法之外,民眾黨立委高虹安指出,「數位治理能力」也很重要。😮
數位治理能力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智慧城市,是什麼?智慧型手機的放大版嗎?
如果,你家前面的路燈燈桿,能夠偵測附近的停車格停車情況,在你回家前,就知道附近還有多少停車位;又或是之前所提到的,身障計程車、復康巴士、民營福祉車、長照交通車,能有整合式的叫車排班調度系統,是不是會方便很多呢?
這些符合公共服務的資訊整合,都是智慧城市的重點;另外,透過智慧資訊的分析,也可以得到市政改善的方向。
比如,高雄近兩年的死亡車禍事故高居六都之冠,如果可以透過智慧城市的資訊蒐集、分析,去檢視肇事熱點的交通規劃、號誌、路口用路情況...等等,就能讓政府更精準地去調整作法,改善高雄交通。
--
高雄市12月底組成一個智慧城市推動委員會,由陳其邁市長擔任召集人,林欽榮跟羅達生副市長擔任副召集人。
明年研考會資訊中心會有一筆2000萬預算,打算推動公私協力的合作模式,用智慧科技來解決一些市民生活上最有感的問題。
因此,我邀請高雄的資訊社群、曾經參與國內其他縣市智慧城市推動的朋友來進行座談,讓大家來討論公私協力到底應該怎麼進行。
公私協力該怎麼做,真的需要有經驗的來談具體案例,而政府內部數位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智慧城市推動非常重要的基礎能力建構。
到底應該怎麼做?讓在六都稍微落後的高雄,能後發先至,歡迎大家來關心。
座談時間:1/9 (週六) 9:30 - 12:00
座談地點:同盟路客家文化園區 - 藝文教室 (二)
—
智慧城市高雄推動現況:
https://reurl.cc/Z76g93
高雄智慧城市成果:
https://reurl.cc/5q01vR
數位治理能力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97Tvt3VGy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