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老師家長辛苦了 遠距教學的這兩個月...
三級警戒以來,全國中小學全數轉往線上授課,目標是疫情期間莘莘學子都能「停課不停學」。兩個月過去了,數位學習是危機還是轉機?昨(27)日有話邀請台灣教育人員產業總工會理事長 #楊益風、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 #何俊彥、以及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理事長 #高鈺淳,與我們聊聊線上教學對親、師、生分別帶來怎樣的難題與啟示。
.
🎓 對學生而言…數位落差阻學習之路
.
為了彌補線上學習設備的缺口,教育部在六月發放 5,400 台行動載具給弱勢學童。但即便如此,台灣仍然存在顯著的數位落差。
.
楊益風調查各縣市狀況,發現瓶頸在於 #網路,例如訊號覆蓋率不夠或頻寬不足,讓孩子的學習,受斷斷續續的連線品質影響而無法專注。
.
楊益風估計,因數位落差而無法好好上課的孩子至少占了全國的 10%。他建議政府在補齊硬體設備之外,也要設法與電信業者共同提升網路穩定度。此外,若能一定程度統合 #教學軟體,讓學生不必在各個教學平台之間頻頻切換,亦是減輕技術負擔的方法之一。
.
🎓 對老師而言…班級管理成最大挑戰
.
不只學生,很多老師也還沒準備好線上教學,只能硬著頭皮親上火線。何俊彥指出,因為三級警戒是兩周為單位、視情況延長,老師只好走一步算一步,從自購教學設備,到調整課程設計,都不知道是該從長計議,或是短期應急。
.
至於如何提振線上學習的興趣,也一直是老師最頭痛的問題。何俊彥指出,雖然老師當 #網紅 還大獲好評的例子不少,但也並非所有科目都適合轉為線上呈現。
.
學生上線後拒開鏡頭、不開麥克風的情形多見,楊益風也提醒,其實如何「線上學習」本身也要教,並非讓學生回家上線就自然發生,老師也必須檢視如何讓同學熟習學習工具。當師、生資訊能力都提升,線上教學多元豐富的資源,也可能是給自主學習打開一扇窗。
.
🎓 對家長而言…女性、低薪易受衝擊
.
根據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研究,線上學習對月收 2.4 萬元以下的家庭衝擊較大,且 #女性 家長與孩子發生衝突機會較多、壓力較大。高鈺淳解讀,經濟弱勢的家庭遇到疫情,一定會先憂心生計問題,相對就無暇顧及孩童學習。而母親受傳統性別分工影響,比父親更常扮演協助課業問題的一方,也第一線面對線上學習的壓力。
.
不過,高鈺淳發現線上教學的潛在優勢,在於家長能看到孩子的真實學習樣態,進而更關心教育現場的狀況。他認為,這兩個月的在家學習,不失為一個拉近親子距離的良機。
.
🎓 對於未來…柯 P 線上 + 線下模式行嗎?
.
慎防疫情在秋冬之際捲土重來,台北市正研擬「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計畫 #實體 與 #遠距 教學同步,作為三級警戒之下「停課不停學」的另一種方案。新聞一出引發熱議,何俊彥也接獲許多來自教育界的反彈,包括怎麼分配誰在校誰在家、分組是否固定、以及進度怎麼銜接等難題,都有待更細緻的配套設計。
.
楊益風則建議,混成教學的核心應是線上線下互相搭配,讓精熟線上教學的老師專責遠距,擅長實體授課的老師繼續待在教室,不要求所有老師都轉往線上,才能截長補短,並顧及在家無人照顧的學童。如此也能讓這兩個月的全國線上學習初體驗,更具意義。
數位落差 例子 在 黃土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參加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舉辦之「因應數位發展部成立,公、私部門資安人力建制及產業資源探討」公聽會。
以下是我的發言內容,包括一些在現場因為時間限制而省略的段落。
我非資安技術本科,僅以人力和行政角度給一些建議。我今天會提很多問題,合先敘明,並非刁難。我樂見數位發展部的方向,而這些會是你們必須克服的阻礙。
先找事,再找人,然而數位發展部定位不明。10月31日,我們才從新聞報導初見數位部規劃。
「數位發展部則將整併NCC通訊傳播產業與輔導業務、交通部郵電司、經濟部工業局部分業務、國發會資管處,另行政院資安處也將併入數位發展部,並升格為資安署。」
11月17日立院公聽會,結論促請政府完善配套法制,這確實是重點。
當天有立委提及數位發展部未來的職責範疇,包括國力數位治理、數位平權、城鄉數位落差。我們都知道要部會整合,但這些詞藻很難看出具體要做什麼事。
將既有部會的既有業務做平行移動,是否會造成人力真空?且這不構成新成立一個部會的必要性。數位發展部新增業務,要做跨部協調,是否有權責問題要釐清?
■ 一、資安產業發展策略?
我看到題綱寫產業政策,心想又來了。在前瞻計畫的綠能政策公聽會上,我就說過「國家政策」和「國家產業政策」不能混為一談。
認真談資安產業政策就談產業。認真談資安政策就談資安,然後才是產業。
總之,資安大致上分兩派。傳統派認為如果資安系統用國外開發有security issue,我沒有辦法說不是。
例如五眼聯盟指控中國華為技術有後門,雖然還無法證明華為埋的後門在哪裡,反而五眼聯盟要求科技公司給他們開後門,這在業界都是公開的秘密。
全球派覺得以上是bullshit,難道國家自己寫就不開後門嗎?我沒有說哪邊是對的,只是要大家想一下,這就是一個敏感的資安議題。
如果府院高層主導資安政策,直接影響預算,近年我們最喜歡玩國家隊大台灣路線,什麼都自己做自己寫。
也不是沒有扶植產業相對成功養活自己的案例,例如財金公司和關貿公司。但跟國際大廠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如果中國的東西都不要進來,實務上的困難就是你根本無法分辨中國開發。
微軟設了亞洲研究院,很多code來自北京,你要不要用Windows和Office?Google也準備回到中國大陸市場,台灣如何面對?還是跟蝦皮一樣裝作沒看到?反正立法院長也分不出他買的是中資紅酒。
如果打算找國際大廠引進solution,大廠估一估開天價怎麼辦?如果招募團隊或外包廠商開發自己想要的軟體,需求是什麼?解決啥問題?市場有多大?
再者,公務機關有什麼資格和能力判定資安?你可以當球員,也可以當裁判。還是球員裁判都要當,規格都你開?
如果我是行政院,我可能會想找工研院和資策會。但工研院主攻工業技術,資策會比較著重資管,有資安但相對少。
再來我會想找國防部資通電軍。但軍方在研究開發上有足夠能量嗎?不要被國安局丟一些大內宣的案子,讓某位自稱資訊戰學者整天在外面高潮就很好了。
我給一個具體建議,請執政黨和在野黨立委去盯行政部門,清點各部會買過的資安系統,折舊怎麼算。還有一個微薄的要求,談空泛的數位轉型之前,請把公文系統先統一。
■ 二、如何培育資安人才?及公、私部門資安單位部署規劃?
最大的問題是,現有公務體系長不出資安人才。考試院幾乎要被廢掉,如何招考?誰負責考這些人?新的人進不去,進去也來不及。最好不要又變成機要空降,我已經看膩了。
還是要從各部會抽人?誰來帶頭協調?不要跟我講政委,台灣不缺在旁邊指指點點作秀的人。除非你們成立數位發展部,目的只是擺個吉祥物。
我要的是執行單位和執行人力,裡面長不出來就從外面挖進來。但是資安產業技術門檻高,起薪也高。夠格的民間資安人才,公家機關拿不出薪水,更沒有升遷管道。
這些問題沒有先想好,根本沒辦法談如何培育資安人才和部署。
■ 三、如何提升數位國力?
這個問法太空泛了,我不想陪你們作文比賽,乾脆演練一次。
假設國發會要報告這個題目,先找台經院收集資料,從零開始拼湊。主計總處有一些統計數據,但都是落後指標。
以後各部會有資料研調需求,透過數位發展部協調,資料規格統一。前提是數位發展部要有能力去協調平行部會,我是覺得有困難。
各部門拿法規卡來卡去,資料也很難拿,而且只要有人碰資料,就要有單位監管。
今天A單位要做資料分析,A單位自己做資料收集。嚴格來說不符情報處理原則,應該要有對稱機構。然後如果數位發展部跟健保局算出來數據不一樣,誰來裁定?
我們可以參考NCCC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所有交易紀錄,NCCC、VISA、MASTER各有一份,銀行就乖了。你凌晨兩點買二十萬的花,一查就發現有問題。
總之,數位部要當裁判也可以,請專心監理。但就不能叫做發展,必須有另外的執行機關去實作。
■ 四、政府治理的數位轉型?
以前有個社群叫g0v,其實他們現在還是有在活動啦,但就是很微妙,現在的g0v不太有監督政府的強烈動機。
拿open data這一塊來說,以前的g0v想在國民黨執政找到破綻,民進黨執政就不找了,還有在參與的只做一些小專案,其他人則回去做商業案賺錢了,這也算是一種成熟的大人啦。
我就問基礎建設和基層服務怎麼串接?現在很多縣市都有1999專線,滿便民的,但不夠數位。
假設台北市做一套系統,成效不錯。高雄市看了覺得我也想要,就多花一筆錢做,是不是疊床架屋?如果中央跳下來做,會不會又有地方自治權責問題?
另外,行政院內部可能也有抵抗的聲音。
2019年6月11日,張善政院長的數位國家公投案,中選會舉行聽證會。行政院代表,科技會報執行秘書就說:
「設立新的單位來替代原組織的推動之數位化,除疊床架屋、可能讓各組織權責模糊,也可能因為欠缺原領域特定專業考慮的敏感度而造成外行指揮內行的反效果。」
數位部是蔡總統政見,只是張院長提的版本更高一個位階,就遭受行政部門抵抗。我不知道是府院先去打一架,還是故意要卡張善政的公投提案?
最後我要提醒的是,這是一個過去台灣政府不存在的組織,非常、非常、非常令人擔心過度擴權的問題。
舉個例子,陳菊的人權委員會,有些民進黨人也受不了。這可能會碰到過去從來沒管理,一管理就越過界的大問題。
我真心不希望看到數位部變成疊床架屋、酬庸空降,或者擺隻吉祥物在那裡的部會,請政府要做事,謝謝。
--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2021元/月)
https://p.ecpay.com.tw/B457051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828元/月)
https://p.ecpay.com.tw/DBDB79E
數位落差 例子 在 地瓜校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聽說你在做教育?」
記得約莫兩年前受邀到台灣師範大學分享雜學校的理念,很興奮地準備很多資料,想說要到台灣培訓教育人才的最高學府去好好的交流一番。印象中當時那個階梯式的大會議廳都坐滿,後面還有很多同學都席地而坐,當時我興奮的問在場的青年學生們以後會走教育相關領域的請舉手,結果令人吃驚的竟然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舉手,不死心的我追問沒舉手的同學原因為何?
其中一個同學說:「走這行要嘛不是流浪教師,要嘛就像你一樣滿懷理想但苦哈哈的不賺錢......」
這句話,至今都還一直在我心裡面難以忘懷。
雜學校今年第五年了,回顧這五年來超過1300個台灣不同的教育創新單位,這裡面包括:各種教育的新創品牌,體制內的各式教育創新專案,體制外的實驗學校與非學校型態的團體,不同領域的NPO與NGO以及各個推動教育改革的個人與團體, 老實說滿懷理想真的是最基本的,而苦哈哈也好像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弔詭的是,根據全球智庫的報告,全球教育支出預計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高於全球GDP年增長的4%),到2020年會達到8兆美金!這個天文數字是全球軟體產業的8倍,媒體娛樂產業的3倍。既然是這麼大的產業規模為什麼會讓這麽多未來重要的教育人才新血覺得這條路是沒希望沒前景的?或許很多人可能會說台灣少子化市場小家長觀念等很多原因,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不是學者,不會分析具體的原因,我只知道這一路以來看著這麼多不同的教育新創單位,為著一份對教育的初心持續堅持,期間也看到了不少單位堅持不下去離開了這條路,對一路上的用心很受傷甚至感到絕望。就拿我當例子,當初一開始都是跟大家一樣充滿高度的理想性,還在創業初期就一股腦沒想太多就跳下了教育這個坑,一路上跌跌撞撞用意志力在撐著,還好在快撐不住時都會有許多的貴人前輩相伴,教導商業營運與管理的思維(這個通常在這領域是非常缺乏的),才慢慢知道原來這樣的能力有多重要,再多的熱情再多的毅力也敵不過現金流斷掉的那最後一根稻草,更不用想怎麼繼續發揮影響力改變教育了。就因為得到了這樣的幫助與啟發,在2017年底就萌生了如何協助更多的教育新創單位好好活下去已達成他們改變教育的目標,因為我知道,如果沒有出現一些典範提供更多的有意往這條路的青年們想像與希望,就不會有未來。
--------------------------
「那為何是教育科技呢?」
有聽過Tim Berners-Lee這個人嗎?
他的知名度或許沒有Bill Gates或Steve Jobs 有名,但他在1991年提出一個當時很新的辭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定,簡稱HTTP),我想當時的人們聽到這奇怪的東西一定無法想像這技術徹底改變這二十幾年來人類社會運作與生活型態。
科技, 讓人類的世界開始指數型的快速變化,也真的能帶來前所未有的想像。比方說:以前無法解決的因階級和城鄉差距的學習落差,現在有機會可以透過Tim Berners-Lee的技術開創後來無數的創新的數位學習方式得以彌補(當然目前數位落差的彌平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試想,當下正在發展的XR/AI/IOT/Robotics/Blockchain/Quantum/5G/Digital Device/Biocode等等新興科技,不就跟當時HTTP出來時人們一頭霧水,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個技術必定開啟一個新的想像宇宙,一個個可實現教育變革的未來。
另外,就產業面來說,這幾年教育科技已經是全球資金與風投的熱點,預估全球教育科技的支出將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至2020年將超過到2千5百億美金。而按照地域來分,亞太地區增速最快,年增長率達到20%,2020年將占據全球教育科技市場的54%。更驚人的是,到2025年全球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教育產業獨角獸也會從現在的30家成長到100家。
可惜的是,台灣作為全球知名的科技之島,擁有著在世界上很強的教育創新能量與長期深度累積的教育素養。而要發展教育科技,必須有民主的社會與開放多元的教育思維,這些重要元素其實我們都具備,但在國內教育科技的發展還是很碎片化,還未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在國際上我們可以說幾乎沒有聲量,在世界各國以國家政策積極佈局的現況我們實屬落後,尤其在亞洲更為積極競爭更為激烈(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日本、以色列等)。 而且台灣的教育服務與產品都擅長由下而上,從使用者的細緻需求出發;比起鄰近的大陸市場與亞洲市場,台灣真的有機會在教育創新上拿下更多的話語權與更大的市場。我們到底缺的是什麼?在這先賣個關子,記者會上我會試圖提出。
------------------------------------
「國家的競爭力不在工廠,而在學校」
我們知道,當前的教育系統無法趕上世界快速變化,未來的人才培育方式與思維急需改變,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大量的勞動人力已不能驅動經濟,而是需要更多能掌握趨勢、與時俱進的創新、持續雜學的多元能力人才。也因此教育一直都是國際各國政府培育國力的基礎手段,也是未來國家/城市競爭力一較高下的重點指標。
再者科技的興起對社會各層面產生巨大影響,如何建立一股社會影響力以加速推動教育改革,並銜接整合產官學的力量創造教育產業價值鏈,才能進一步協助更多創新的產業動能。而加速台灣學習和教育領域的創新,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讓我們成為全球化下高素養的世界公民。為了推動社會整體教育學習的變革,必須協助更多的教育創新單位達成目標,如何整合產官學之資源共同邁進成為最大的課題。
「亞洲教育創新的核心基地」
教育不只是教育的問題,是必須透過社會創新與市場驅動進行變革,雜學校接下來的重點將會放在如何協助台灣在地教育科技新創品牌加速,達到規模化並打入國際市場,一起打造「台灣教育創新領域的獨角獸!」
真切的希望從台灣這個亞洲最民主多元的地方,基礎於現有的優勢,開創具全球影響力與市場潛力的教育科技新創,將台灣定位成「亞洲教育創新的核心基地」,針對這個全球上億人的需求,經營出一個教育的兆元新市場, 進一步去實現多元多樣與時俱進的教育變革。
-----------------------------------
「台灣第一個教育科技垂直加速器」
這次 #雜學校 與台大創創成立全台第一個教育科技垂直加速器,預計3年內扶植超過30個教育科技新創品牌,提供最強業師輔導,最有效率的跨領域、產官學資源媒合,以及實際的市場驗證與價值鏈串接,通過數據、技術和資金連接世界
這期招募的主題(每半年一期):“用科技實現全人教育的想像”
(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子題目):
1. 運用科技解決各種教育現場問題
2. 運用科技協助終身學習之效率提升與普及
3. 各式科技學習工具與產品
4. 優化使用者體驗與協助親師生的創新服務
5. 各式智慧平台與管理系統
6. 各式藝術與文化產業的創新教育面向
7. 新式教育生態體系與學校
詳細請關注台大創創網站 https://tec.ntu.edu.tw
#歡迎分享
#大夥們今年一定要生出白皮書啊
數位落差 例子 在 資訊落差的問題社會 - 數位時代 的推薦與評價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資訊應用的落差,很容易反映為家庭所得的差距。 ... 以台北市為例,身價逾10億元的富裕家戶,已高達6000戶左右,市區內因此出現不 ... ... <看更多>
數位落差 例子 在 公視有話好說- #停課不停學》老師家長辛苦了遠距教學的這兩個 ... 的推薦與評價
楊益風估計,因數位落差而無法好好上課的孩子至少占了全國的10%。 ... 何俊彥指出,雖然老師當#網紅 還大獲好評的例子不少,但也並非所有科目都適合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