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扮演著形塑地方、族群乃至國家認同的重要角色。一個地方或群體的音樂如何擴散到不同區域、甚至跨越國界?在全球化數位化的發展脈絡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與看待音樂類型在流動與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交融雜糅現象?讓我們來閱讀這篇選自 新活水 的文章,從音樂的視角映照出個人對於社會族群認同的反思歷程。
-----
外省第二代的鍾適芳,母系家族從中國大陸輾轉到香港再到台灣,生在海南島的父系家族則先往越南、寮國逃難,爾後流轉來台;此後,他們仍在島內不停移動、搬家。另一方面,父母雙方都無宗教信仰,加上母親是自學而前衛的女性主義者,反傳統也討厭任何束縛,鍾適芳自言始終沒有「根」的感覺,也不知道什麼是「根」。
或許這可以解釋她受到的莫名召喚?「我和交工樂隊、原住民音樂家合作,他們都有很明確的根源存在,而且是有形的。」鍾適芳舉例,「像鍾永豐、林生祥他們錄音前,都要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面拜伯公(土地公),家對他們來說有好多層意義,從祖屋、到家族……」但外省二代沒有具象家屋或空間構成的「根」,這些東西非常陌生。「『根的感覺』,我是從跟這些音樂家一起工作後才開始有的。」
...
也或許,外省後代的「根」,即是像棋盤腳那樣飄洋過海,本質上由遷徙和離散所構成,她跟檳榔兄弟工作時,意識到類似的困境:「原住民永遠被迫離開,部落是空的、裡面沒有人。一直移動、重建,然後銷毀,社會階級流動又非常困難。」
...
「我們在聽一些異文化聲響時,也不能假裝那是一個撫慰我們的聲音。」她不無謹慎地表示,世界音樂的創作容易出現文化挪用、自我殖民的問題,或是去脈絡地混為一談,僅是營造異國風情遞送給聽者──事實上,全球音樂工業中的「世界音樂」標籤,是以西方為中心來概括「其他」文化的樂類及風格。
「無論做音樂、紀錄片或策展,最後都會處理到這些問題:能不能盡量呈現創作者文化背景下的脈絡:為什麼會發出這樣子的聲音?為什麼會產出這樣子的創作?」鍾適芳強調,「不是把它籠統地放在異國情調中,也不要為了行銷宣傳進行誇大或誤用。」或許這也是大大樹為何始終「大」不起來的原因?「若公司規模變大,也許就不可避免會違背自己對某些音樂、文化的理解吧!」
(引用自https://www.fountain.org.tw/interview/chung-she-fong?fbclid=IwAR11bog1oIE6ct7iNP_lSp_RKYAdsH14vMsQ0mfh8CcoDaGNal078ubtWFQ)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文化全球化舉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課業] 社會學問答題文化全球化- 看板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跨國企業全球化例子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跨國企業全球化例子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文化全球化舉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文化全球化舉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文化全球化舉例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全球化】一文睇哂成個文化全球化... - 信通iknow.hkej.com 的評價
- 關於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公民叮- 全球化的迷思、優缺點 - YouTube 的評價
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青鳥講座 #昨晚講座回顧 #講座現場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
「在與世界的接觸中,重新脈絡化台灣百年藝文史。」
設計這名字是近百年從西方過來的,但屬於亞洲的設計其實是沒有名詞的。藉由台灣本土的元素,重新建構圖樣,挖掘出這裡的在地性。以廟宇來做舉例,從西方觀點會覺得很亂,東方觀點卻能發現反覆與線條發現他的美妙。
同樣的元素在排版中賦予不同的脈絡與組合,全球化之後大眾開始意識到,在地文化價值有其表現的必要性。 #何佳興 說:「持續地做,文化自信會自然展現。」
回顧1930年代的台灣文藝界,一股以「#風車詩社」為代表的前衛主義在台灣萌芽,他們是目前所知,最早引進超現實主義的文學團體。然而在主流文化的脈絡下,這支獨特的文學支流,或因為群體小眾、或因為政治與語言隔閡,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台。《#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 #黃亞歷,於2012年投身研究風車詩社,除了拍攝電影,舉辦講座、出版專書等,透過各種方式去探問這段在台灣發生,卻鮮為人知的藝文史。
本書為此次特展專書,精心策畫,邀集包括日本、台灣等多位相關領域學者及研究者撰寫,用精采圖文,及精緻裝幀,見證一個曾經美得前衛,美得有個性的台灣。
特別感謝: Uni-Books 原點出版
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跨國企業全球化例子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3)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4)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5)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行銷 ... ... <看更多>
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跨國企業全球化例子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3)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4)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5)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行銷 ... ... <看更多>
文化全球化舉例 在 [課業] 社會學問答題文化全球化- 看板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96薦升
請扼要敘述文化和社會化之間的關係.在全球化的時代,有那些現象可以解釋文化全球化的
概念?請舉實例說明之
擬答:
(一)
文化(culture)的意義:社會為了生存,而共同遵守持有的價值和規範
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意義:社會系統向個體傳遞價值規範的過程
文化和社會化之間的關係:文化是社會化的內容,社會化主要傳遞的就是文化內涵的價值和
規範,而社會化是文化對個體的傳播管道
(二)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二十世紀末以來,交通工具.大眾傳播科技進步.電腦網路開發使
得世界的時間和空間距離縮短而帶來的各國互相交流頻繁之現象.
(三)
文化全球化的概念,是指在全球化下各國文化交流之現象,尤其是指西方文化強勢入侵全世
界,或有人認為西方文化是唯西方獨尊,鄙視其他文化的種族中心論(enthnocentrism),然
而,西方特殊的理性主義(rational)能建構有效率的人事組織.精密的工業技術.高度的科
技發展.實為目前在世界生存所不可或缺.文化本來就是為了生存而發展,不如說西方文化
的全球化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各國才會競相學習西方文化以圖生
存.本土傳統文化也因為遭受強大衝擊,產生危機意識,反而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和省思,傳統
文化如何在現代生存或如何和西方文化融合,已經成為非西方國家的主要議題.
可以解釋文化全球化概念的實例:
1.好萊塢電影表面上似乎是娛樂性質,然而不知不覺傳播西方價值和文化
2.台灣在政治民主化,經濟資本主義化之外,也經常省思如何讓民主和資本主義本土化,更
適合台灣
3.資訊傳播快速,一個地區的流行文化假如條件合宜,可能會變成全球的流行文化,如:南韓
騎馬舞的世界流行
=========================================================================
本身學法律 社會學是準備國考才接觸的 希望能有熟悉社會學的板友指導
格式 寫法 內容都請指教
還有一點 文化全球化步盡然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 然而此議題是占了很大一部分
所以著重在此 不知適不適當 感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237.6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xamination/M.1421882062.A.09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