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Studio專題】
「很多人都說『年輕人要到大都市打拚,留在部落沒有出路』,但我不這麼認為,而且我也從來不覺得我們是貧窮的。」
--------------------
馬靖(族名:Pangtre)今年三十歲,是卑南族與漢人的混血,和金曲歌手桑布伊同鄉,同是在台東卡大地布部落長大的卑南族人。馬靖的童年,正好趕上部落文化復振的起頭,成為「巴拉冠」拉拔長大的前幾批孩子。
長大成人後,馬靖眼看愈來愈多部落長輩凋零,察覺到部落文化保存的工作刻不容緩,因此帶著一份文化傳承的使命感,積極投入巴拉冠的工作,以卑南男人的肩膀撐起部落大小事,試圖在現代社會下為家鄉文化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從 「SDG1消除貧窮」 開始,認識SDGs:https://bit.ly/3mTGOpE
🌏 暖世代永續價值大調查:https://bit.ly/3kOcBaw
#TNLR #消除貧窮 #SDGs #永續目標 #卡大地布部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
文化復振 在 芭樂人類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疫情之下的新日常生活樣貌,究竟會如何實現?堂堂邁入二十週年,亞洲地區知名度最高、歷史最久的「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IEFF)將於10月1日-10月5日在真善美戲院登場,再度與觀眾用影像對話。8月31日起在兩廳院文化生活OPENTIX開始售票!疫情以前,好幾屆都有來自世界各國超過一千多部的紀錄片參展。芭樂人類學每次到了TIEFF的季節,也會端出iGuava專號,陪著影迷一起參與這樣的盛典。本週一到週五,每日都有會一篇iGuava,讓大家好吃又好思。
週一開箱的是林開世老師所介紹的三部電影:導演林名遠的《Ta`u 存在》,以1636年小琉球島上原住民被入侵的荷蘭人帶著放索社和新港社的幫手所屠殺的事件開始;達悟族導演張也海.夏曼的《Che’lu》講述一位關島原住民文化復振的領導者,從關島來到臺灣,尋找南島原鄉的心路歷程;加拿大紀錄片導演Mia Donovan的《針針見毒》則是關於一部有關1970年代,在紐約市南布朗克斯區,被政府放棄的「貧窮有色人種」,如何決定移植漢人傳統醫藥技術,來對抗海洛因癮的故事。
開世老師說,原本鎮壓、教化的工具,成為今天重建、發明傳統最珍貴的泉源。文化之間無可預期的交換採借,廢墟之下的殘存脆片,卻繼續提供災難存活者不同出路與可能。只要人們沒有放棄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文化從來不會放棄希望。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87
文化復振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劇《斯卡羅》飾演大股頭的演員,是來自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的查馬克.法拉屋樂,一生致力奉獻排灣族文化,昨天深夜癌症病逝,享年42歲。他的兒子今天特別穿上排灣族傳統服飾,到台北領取總統教育獎,要將榮耀獻給父親。
查馬克一生致力於文化復振,長年指導學生木雕,也深入部落採集排灣族古謠,發揚傳唱排灣文化;談到為何答應參與演出《斯卡羅》,查馬克曾表示,生命會影響生命,他想將卓杞篤的精神傳給更多人。
文化復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400人的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由於多數民眾對其不為所知,加上面臨語言、文化瀕危,本書以拉阿魯哇族獨特的十二貝神信仰為結構,重現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及文化復振的艱辛歷程,包括:
.族群如何走出歷史迷霧,從「南鄒族」的他人歸類中脫身,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身分認同。
.揭開貝神的神祕面紗,族人如何失落及重現其獨特信仰祭典的過程、迷惘與信心。
.老、中、青三代在族語及文化復振薪傳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功能,有合力,有焦慮,也有折衝。
.環境巨大衝擊下,人口數寡少的族群,面臨強勢布農化及漢化壓力,其展現的策略與韌性。
.除父權男性,女性在族群語言文化復振中的特殊角色與功能,其微妙心理及傑出表現。
.在沉浸式族語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下,拉阿魯哇幼苗正成長茁壯,族語薪傳已獲得初步成效。
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
本書作者李友煌博士於高雄市原民會部落大學任教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僅存於高雄市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感受其爭取正名與復振文化的苦心與艱難而興起採訪報導之心念,以一年半時間深入部落,大量訪談、觀察、田調,配合平面及影音文獻搜集,採取報導文學的方式,以本書向山上的朋友──人數單薄而堅持追尋與復振族群文化的勇氣致敬。
此外,本書並嘗試從文獻資料及耆老訪談中,勾勒出拉阿魯哇族在漢人開山採樟入侵傳統領域下,與客家人相遇的過程,這場族群遭遇,開啟了日後拉阿魯哇族復振靈魂人物游仁貴的身世;而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宗教改革」下被迫放棄貝神信仰及聖貝消失的事件,也都以類小說的筆法重現。
最後,做為拉阿魯哇族最重要及親密他者的矮人傳說,李博士則以史詩篇章來呼應,藉現代詩創作敘述這段充滿神啟、先知式的神話。全書內容,盡量減少史料推砌與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而以人物、事件、場景的綿密交織來建構,使其兼具報導性、文學性與可讀性,主題清晰又肌理豐美。
作者簡介:李友煌
•台南出生,定居高雄。
•現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主任、研發處長。
•曾任台灣時報、聯合報系民生報記者、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媒體公關、高雄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著有《水上十行紙》、《藍染:海島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文化復振 在 復振文化傳統族群傳承無斷層扎根2020-01-26 Hla'alua IPCF ... 的推薦與評價
maliaili vunguka tahlana takuhlusuhlusu miungu ariari鞏固 文化 語言扎根是唯一能讓族群延續下去的方法,在台灣原住民族裡面,有少數幾個族群, ... ... <看更多>
文化復振 在 芭樂人類學- 我們常聽到部落「文化復振」或「返鄉青年」這些 ...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常聽到部落「文化復振」或「返鄉青年」這些豪氣萬丈的稱號,但真正日復一日行動的狀況又是如何呢?邱韻芳老師以實際的案例與故事告訴我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