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殺66折起🔥【茜茜x宜蘭綠舞 一日遊優惠券團】
✅優惠團購:https://ababa.tw/6V5SA/bf (10/7結團)
✅最省攻略+心得文:https://ababa.tw/BqVpi/bf
✅旅遊影片分享:https://ababa.tw/fvUC1/bf
全台唯一日式庭園主題飯店.打造台版兼六園,不出國也能一秒到日本✨
日式風情佐蘭陽平原美景,一日遊體驗濃厚的日式文化的經典浴衣、美食及動物互動牧草體驗,感受濃濃的東洋氣息!
5.75公頃日式莊園怎麼玩
🇯🇵漫步東洋:園區由日式氛圍的庭園造景組成,仿日美景怎麼拍怎麼美,讓你瞬間變網美。
♥️文化體驗:日式莊園、牧草體驗、手做DIY體驗,以及日本藝術展覽及活動。
🏹小孩放電:設有騎士堡奇幻森林、滑草、射箭打靶、槌球、沙坑區、親子彩繪DIY…等。
🍱美食饗宴:園區內附日式餐廳,在地食材入菜,搭配主廚精湛廚藝,完整呈現日式精髓。
園區內可以玩得實在太豐富,一進去就不需要再出來,能夠玩上整整一天,也不用煩惱要去哪裡吃飯,因為綠舞的日式料理、西餐廳都非常好吃,份量很足夠CP值超高‼️(移動的車程反而浪費時間)
三寶星星出生在這倆年,一直都很心疼他都沒機會出門玩,終於最近比較緩解,我們就規劃了這樣的綠舞一日遊,這裡小寶寶、小小孩、大小孩都很適合玩,環境非常舒服,親子友善,一整天玩得超開心。
綠舞特別適合親子,因為只要進去園區就能一券玩到底,餐點又好好吃,不用煩惱還要怎麼安排行程,玩一整天放電放夠,回家孩子都很早睡(笑)
茜茜是跟綠舞飯店總公司合作,他們難得點頭開團,此團非常很稀有,茜茜爭取到的【宜蘭綠舞園區一日遊優惠卷】折扣更是非常優惠,希望能讓爸鼻媽咪也能跟我一樣帶著家人“一秒到日本” ,來一趟美好且無價的親子回憶‼️
/
🔸園區一日遊含雙廳(餐點)優惠券
原價:NT$1977
茜茜專案優惠價:NT$1300,下殺66折,省超多‼️
專案內容:
▶本優惠限1人使用
▶日式庭園經典浴衣(價值$499)
▶蝶舞咖啡廳/舞饌日式料理二選一 1人份(價值$1078/人),假日使用需加價$150
▶牧草餵動物體驗1份(價值$50)
▶DIY體驗1份(價值$150)
▶暢遊日式主題園區1人份門票(價值$200/人)
⚠️票券使用期限到2021/12/31,如遇疫情的因素,飯店都會延展給大家繼續使用,不用怕票券失效喔。
⚠️下單付款為平日券$1300,如會在假日使用,則是現場到飯店時才會加收$150。
⚠️專案內容的行程沒有先後順序,可自行安排。
⚠️不急著下單,繼續往下看,茜茜會教大家怎麼跟團買券最划算!
🔸園區一日遊優惠券
原價:NT$899
茜茜專案優惠價:只要NT$630 ‼️
專案內容:
▶本優惠限1人使用
▶日式庭園經典浴衣(價值$499)
▶牧草餵動物體驗1份(價值$50)
▶DIY體驗1份(價值$150)
▶暢遊日式主題園區1人份門票(價值$200/人)
⚠️票券使用期限到2021/12/31,如遇疫情的因素,飯店都會延展給大家繼續使用,不用怕票券失效喔。
⚠️平日假日都相同價格。
⚠️專案內容的行程沒有先後順序,可自行安排。
⚠️不急著下單,繼續往下看,茜茜會教大家怎麼跟團買券最划算!
『園區一日遊含雙廳(餐點)優惠券』&『園區一日遊優惠券』內容就只差在“餐點”。
綠舞的餐點非常美味,只差670元(原價1078元,現省408元),就能多獲得一份好吃又滿足的餐點,日式(午餐or晚餐)、西餐(晚餐)可任選其一,非常推薦要留在綠舞用餐,不用舟車勞頓跑去外面吃,能省下大把時間好好在園區遊玩。
/
【茜茜教你怎麼買最划算】
我幫大家算好怎麼買券最划算~跟著茜茜就免燒腦。
進入綠舞園區6歲以上才會收門票$300($100可折抵費用,所以茜團的優惠內容中,門票是算$200),茜粉們的孩子大多都是6歲以下,所以小孩不需要買券,只要大人買券就好。
💚如果2大X小(不論幾個小孩都6歲以下),這樣買~
►要在綠舞園內吃飯:園區一日遊含雙廳(餐點)優惠券 x2張,現省$1354‼️(非常推薦要在綠舞吃飯)
►不吃飯:園區一日遊優惠券 x2張,現省$538‼️
小孩的行程(浴衣、DIY、牧草餵動物體驗等等)就可以在現場加購;餐點部分,因為綠舞的餐份量非常足夠,可以現在依照孩子的食量來選擇要如,所以也是建議現場點。
有媽咪問,可以把券中的浴衣給孩子穿嗎?
當然可以囉~小孩和大人的浴衣價格是一樣的,但茜茜很推薦全家一起穿,那種氛圍感很不同呢。
💚如果1大X小(不論幾個小孩都6歲以下),這樣買~
►要在綠舞園內吃飯:園區一日遊含雙廳(餐點)優惠券 x1張,現省$577‼️ (非常推薦要在綠舞吃飯)
►不吃飯:園區一日遊優惠券 x1張
💚如果2大1小(6歲以上),這樣買~
►買法一,大人小孩都吃餐:
園區一日遊含雙廳(餐點)優惠券 x3張,現省$1731‼️
►買法二,只有大人吃餐:
園區一日遊含雙廳(餐點)優惠券 x2張,現省$1354‼️
園區一日遊優惠券 x1張
因為6歲以上一定要有門票,所以低消是“園區一日遊優惠券”,如果小孩也想要一份正餐,就可以買“園區一日遊含雙廳(餐點)優惠券”。
【如何跟團?】
✅ 團購優惠連結:(9/30週四中午12:30正式開團,就會放上連結喔)
✅ 跟團流程:
❶ 點進『團購優惠連結』,點『馬上購買』並選擇張數
❷ 下單付款後,就會在mail收到『電子票券』
❸ 到宜蘭綠舞飯店後,拿出手機出示『電子票券』,即可兌換『實體票券』在園區內使用
非常簡單方便,不用擔心還要去領取票券,或是等寄送,下單付款後,下週一10/4立馬開始使用,雙十國慶連假也能帶孩子出門玩唷!
/
其他參考的注意事項如下:
【票券使用時間】
2021/10/4開始~2021/12/31止
如遇疫情的因素,飯店都會延展給大家繼續使用,不用怕票券失效喔。
【平假日定義】
平日定義:週一~週五
假日定義:週六、週日、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日(雙十連假10/09~10/11)
【飯店設施開放時間】雙廳訂位建議一週前進行
.日式園區開放時間:09:00~18:00
.舞饌日式料理:11:00~12:30、1:00~13:30、17:30~19:00、19:30-21:00
.蝶舞咖啡廳:17:30~19:00、19:30-21:00(僅供應晚餐時段)
【牧草體驗說明】
於園區的遊客中心領取牧草1份,可於園區內餵食水豚與羊駝,若萌寵們當下狀況未必想進食,還請不要刻意讓萌寵進食喔~
【雙廳餐券說明】
.使用餐券一張可享蝶舞咖啡廳晚餐主廚當季套餐一份或Buffet一份(價值$980+10%),視每日現場情況供應。或可選擇兌換舞饌日式料理午晚餐:綠舞會席一份(價值$980+10%),如欲更換其他會席料理需補差額。本券限平日使用;週末假日,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日需加價$150/每券。
.舞饌日式料理僅提供綠舞會席料理不另外提供兒童餐,兒童若使用本券恕不退差價
.蝶舞咖啡廳.晚餐:平日(週一至週四) 17:30~21:00 /享用單點&套餐料理,最後點餐20:00前;旺假日(週五至週日) 17:30~21:00 /享用自助餐Buffet
.舞饌日式料理供餐時間:午餐 11:30~15:00(最後點餐時間為13:30)、晚餐 17:30~21:00(最後點餐時間為20:00)
用餐需提前電話預約,預約電話:蝶舞咖啡廳 (03)960-3808轉2501 / 舞饌日式料理 (03)960-3808轉3301
.現場提供:經典浴衣體驗兌換券1張+指定DIY兌換券1張+動物互動體驗牧草券1份
【一日遊券說明】
茜茜育兒生活-綠舞日式主題園區一日遊專案
使用說明 :
1. 含門票1張+經典浴衣體驗兌換券1張+指定DIY兌換券1張+牧草券1份。
2. 本公司公告之特殊活動日使用需依公告價格補差價。
3. 票券洽詢專線:03-9603808*3201(園區遊客中心)。
4. 本券優惠期限:2021/10/04至2021/12/30。
5. 本票券已為優惠專案,不再接受任何形式折扣;不可與其他優惠同時並用。
6. 本票券為email方式寄送。以手機出示條碼或者自行列印電子憑證方式,到店兌換使用。
/
📍團購時間:即日起~10/7(四) 23:59止
#茜茜是跟綠舞飯店總公司合作
#售後服務安心有保障唷
同時也有8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文化環境定義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建立公正文化,鼓勵提出問題,而非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談談公司化以外的台鐵改革」
昨天在交通委員會備詢時,王國財交通部長不斷強調「普悠瑪是車子的問題、太魯閣是工區管理的問題」。但是,這些只是個案問題嗎?
—
2018年的普悠瑪事故,撞出了台鐵驗收管理和車輛維護的問題,也讓台鐵進行了總體檢。
體檢報告要求台鐵建置安全管理系統(SMS),台鐵因此在2018年設立「營運安全處」,推動建置及落實安全管理系統。
然而,今年4月的太魯閣事故,又撞出了台鐵對於工區管理的問題。
重大事故後的「總體檢」完成後,又再次發生重大事故,凸顯台鐵的問題不是個別問題,而在整體的組織與文化。
可惜的是,王部長的台鐵改革,「總路線就是公司化」,彷彿只要公司化,所有問題都會跟著解決。
事實上根本不是如此。
首先是組織的問題。
台鐵是三級機關中,具有超高密度組織法規範的特殊機關。包括「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組織條例」、「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所屬分支機構組織通則」、「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餐旅服務總所組織條例」和「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貨運服務總所組織條例」。
連餐旅服務單位都要組織條例,就可以知道機關組織的僵化和龐雜。而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四大分支,看似各司其職的組織分工,實則各自為政,讓人力到資訊都難以統合。
這個問題,王國材部長非常清楚。因此在上任之後,就表示將設立「分區營運中心」,整合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的運作。
但是,「分區營運中心」並沒有組織法上的定位(事實上,連營運安全處都是黑機關!)。這些仰賴部長授權而存在的單位,到底能多大程度「整合」台鐵,讓台鐵更安全,甚至建立「合作文化」?
可惜的是,從行政院到交通部,並不認為制度上的組織改造,應該優先於台鐵的公司化。
其次,則是文化問題。
特別是從公務機關的究責文化,走向公正文化(Just Culture)的決心。
什麼是公正文化?
國際民航組織(ICAO)第9859號文件第1版有非常清楚的定義:「一個良好報告文化之根基乃為不處罰環境,員工須了解並認可何謂可接受行為和不可接受行為。雖在一個不處罰環境下,但管理者絕不容許明知故犯或是刻意違反之行為。在特定環境下,公正文化認可需有處罰行動,並試圖去定義可接受和不可接受行動或活動之界線。」
簡單講,在承認人會犯錯的前提下,可以欣然接受小孩指出國王沒穿衣服,員工指出台鐵螺絲掉滿地。
只有在互信文化下,才能鼓勵員工主動提出重要的安全資訊。
可惜的是,過去台鐵家醜一旦外揚,台鐵最先想到的都不是「怎麼解決問題」,而是「趕快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於是,從下班後主動巡查通報斷軌的道班領班、指出列車習慣性超速趕點的司機,到普悠瑪事件後具名接受媒體採訪點出問題的技術人員,都被一一懲處。
這樣的組織文化,如何鼓勵員工主動反映問題、解決問題?
最後,在制度上,鐵路法也沒有和「民用航空法」一樣,有對主動提出問題者減輕或免除處罰的保障。
民用航空法第112-1條:「對於前二條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民航局提出者,民航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這就是希望藉由制度性的保障,建立起「公正文化」,讓員工更容易主動表達疑慮以獲得資訊,防微杜漸。
人命關天,高度強調風險管理以確保安全的航空業,對吹哨者有相關保障,同樣涉及高度風險還常常出狀況的鐵路,又怎麼能不重視?
可惜的是,部長在今天的質詢上面表示,應該只需要內部規定做就好。只是,內部規定,難以成為阻卻法律責任的事由。
台鐵近年來,建置和落實安全管理系統的嘗試,我認為要予以肯定。
不過,如果不能直面沉痾已久的組織與文化,那麼,再多SOP的建立,只怕就像軍隊中的「喝水小卡」或保15-002表格(裝備檢查及缺失改正表),除了增加行政成本和偽造了更多文書之外,也難以阻止下一個普悠瑪,下一個太魯閣事故的發生。
文化環境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次教書的事情說到哪?
其實我要說的,大概就是總體而言,教育吃經驗,沒別的。一種米養百樣人,你累積了上千樣本,各式各樣的學生都會碰過,就會抓到上下限,自然會比較清楚大方向怎樣最好。
對新進教師的建議喔,我個人是沒辦法給太深入,當代理也就這樣,但如果你想要在教育界打下一片天地,請多跟主任、校長聊天。
不是要你去諂媚,是去了解整體教育的狀況,這些老前輩都一樣,經驗多才會跟你講實話。我常去跟前輩聊天,還要丟話題出去,像是教改會第幾屆,那個誰弄了什麼,然後教育部不同意……素養教育的XX科,是國教院的誰誰誰主導…
教育的主體是人,當你有這些經歷,前輩才會曉得你「踏進那扇門」,開始當你是對等的對象抬槓,你才會打開新世界。
這個新世界就跟產業界一樣,你努力夠多夠深,才會知道產線上哪個是關鍵,哪個人才厲害,老闆為何去買了那鬼東西。
不付出努力,只覺得世界都在卡我,就會憤世嫉俗,最後變成都資本家的錯、都李遠哲的錯。
你是普通人就算了,身為教育界的對這些還不清楚就很糟糕。雖然糟糕也是可以當個好老師,但你就是個體,茫茫師海中的一份子,不求功也不求過,但求問心無愧到退休,這也可以。
若你想要改變教育,領導這個業界,那就去考主任、校長,沒站在那個起跑線,誰會鳥你?為何今天要聽一個菜鳥領導全國教育?
前幾篇提過,好的老師知道學生人生就這一次,所以教書會很保守,採取安全路線,至少不要教壞。你提出的改變,如果不基於現狀,只是照著書本跟國外案例,就覺得非改不可,那絕對行不通。
我年輕時以為是所有教師跟從業者在阻擋,後來才曉得阻擋的是系統本身,系統看的是整體會不會崩潰,如果改革的代價會有高機率崩潰,那麼就不會讓你改。
教改有沒有讓系統崩潰?沒有,因為實際上教改就不是某個人幹的,是整個系統運作的結果,只是被政治拿去宣傳,用來嚇你騙你,說選他才會教育好。上一個想要撥鐘向後的叫做馬英九,教育界有誰鳥他恢復聯考?
就算要恢復聯合考試的制度,也必定是基於現狀,逐步去改變改回去。當初聯考要修掉,是因為不合現實,當年的環境已經需要改變考招制度,所以就改。今天你要怎樣扭回去?看的是個人還是整體?請多想想。
講多了也煩,我希望年輕朋友可以理解,經驗無比寶貴這句話,不要動不動就覺得「我們走錯了,應該要扭回正途」。你的正途是什麼?這必須要嚴謹定義,我見過太多認為社會應該要那樣這樣、這樣那樣。
為何?為何你說的是對的?可不可以給一個理由?
答不出來,其實我知道為何,當過老師後,看自己學生從那個天真無邪可愛純真(?!),上大學後開始接受社會教育,就知道為何了。
大多都是教授告訴你,媒體告訴你,同儕告訴你。
但教授不會跟你說,他自己也沒去工廠手動線做過兩天,媒體不會說他們有意識形態,同儕也不會承認自己比你還蠢。
請年輕朋友記得,現狀的運作是存在,那麼這就是真實,而且必定是有效。只是,為了這個有效,要付出多少代價,威權年代是我們外省人佔據優勢,在經濟、社會文化資本上容易累積,所以這個有效建立在族群的不公平上。
打掉重練,一定有得利者跟損失者,但你要怎樣確定,既得利益跟蒙受損失者,必定哪一方正確或錯誤?所以絕對不要站在雞蛋那邊,也不要認定高牆那邊就是錯的。
任何事情都要成本,只是成本是金錢還是時間,有形還是無形。
不需要代價的改革一定是騙人的,都是別人承擔損失的改革必定有鬼。因為社會是連動的,在民主國家中,社會是一個有機體,不可能有單單某人某族群損失,其他人都獲利這回事,怎樣評估損益,這就是現代政治。
高喊正義是很廉價的,分析成本是很麻煩的,這才是人人愛高喊正義的原因,所以我們才會得到一堆說幹話的政治人物。
總之,回到教育上,我是希望不管家長或是老師,都多想想。
為何到最後,我們都會說
「每天寫一點,每天讀一點,持之以恆,養成習慣」
因為這就是真理,你不需要為反而反。
讀書沒有捷徑,凡事都需要成本。
那些用奴性貶低紀律者,通常自己就是秩序的破壞者,以吸食物體崩潰爆炸時外擴的能量為食。
克蘇魯邪神?你說對了。
文化環境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文化環境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文化環境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